【地形】在地理學中,地形即“地貌”。見該條。在測繪工作中對地表麵起伏的狀態(地貌)和位於地表麵的所有固定性物體(地物)的總稱。
【地勢】地表高低起伏的狀態。
【平均海平麵】長時期觀測海水水位而確定的海水麵平均位置。通常作為高程的基準麵。我國規定按1956年依據青島驗潮站的觀測數據計算的黃海平均海水麵為全國高程的基準麵。
【絕對高度】也叫“海拔”、“絕對高程”或“拔海高度”。某地高出平均海水麵(平均海平麵)的高度(或高程),為地勢高低的標誌。例如,我國各地的絕對高度以青島黃海水準原點(即黃海平均海水麵)為起算點。
【海拔】也叫絕對高度、絕對高程或拔海高度。由平均海水麵起算的地麵點高度。
【相對高度】兩個地點的絕對高度之差。例如山峰高出鄰近河穀的高度,是地勢起伏大小的指標。
【高程】一般指由平均海水麵起算的地麵點高度。但因選用基準麵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高程係統,主要使用的有絕對高程和假定高程兩種。高程一般通過水準測量測定,水準測量是利用水準麵(重力等位麵)而求得高差。所以一點的高程等於重力位差除以規定的重力加速度。
【內力作用】由地球內部的營力(又稱“內營力”、“內力”,如溫度、壓力等)所引起的地質作用,包括岩漿作用、地震、地殼升降運動和造山作用等。
【外力作用】由地球外部的營力(以太陽能為主)所引起的地質作用,包括風化、剝蝕、搬運、沉積和成岩作用等。
【均夷作用】高地被剝蝕降低、低地被堆積墊高,致使起伏不平的地表趨於低平均一的作用。
【侵蝕作用】流水對陸地的破壞作用。流水和它所攜帶的泥沙和石礫,衝刷和磨蝕地表,並把所產生的碎屑物質向下遊搬運,從而造成溝、穀,並使其延長、加深和加寬。侵蝕作用分為片狀侵蝕和線狀侵蝕。線狀(河流)侵蝕又分為源蝕、下蝕和側蝕。廣義的侵蝕作用包括流水侵蝕、冰蝕、風蝕、海蝕等。
【剝蝕作用】外力(風化、流水、冰川、風、波浪等)對地表隆起部分逐漸蝕低的作用(參見“均夷作用”)。狹義的剝蝕作用,指重力和片狀水流對地表侵蝕並使其變低的作用。
【搬運作用】岩石碎屑物質或被溶解的礦物質被流水、冰川、風、波浪或海流等從一個地區轉移到另一地區的作用。流水搬運分為沿河底推移、浮懸及溶解三種形式。
【堆積作用】被搬運的岩石碎屑物質,因外力(流水、冰川、風、波浪、海流等)減弱或失去搬運能力而積聚的作用。
【侵蝕基準】水流消失侵蝕能力時的水平麵。可分基本基準和局部基準。前者即海平麵;後者有多種,如河流流路上造成急流或瀑布的堅硬岩石出露處的水麵,或支流所注入的幹流(或湖泊)的水麵等。
【風蝕】風的吹蝕和磨蝕的總稱。
【磨蝕】流水、風、波浪、冰川等所挾帶的碎屑物質,在運動過程中對地表和相互間發生的磨擦破壞作用。
【溶蝕】地麵水或地下水對岩石中可溶性礦物質進行溶解和搬移的作用。往往形成各種溶蝕地貌。溶蝕作用在石灰岩地區表現最為顯著。
【潛蝕】滲透至岩石或土層中的水分衝帶礦物顆粒的作用。可導致滑坡和坍陷,破壞壩基及其他水工建築物。
【吹蝕】主要指風的吹揚作用。風把疏鬆碎屑物質吹離原地,並使其伴生磨蝕作用,對地表進行破壞。這種作用在幹燥地區最為活躍。
【冰蝕】冰川和它所攜帶的岩石碎塊對地麵進行的掘蝕和磨削作用。可造成冰鬥、角峰、冰川槽穀、羊背石等地貌。
【海蝕】海水運動(波浪、海流、潮汐等)破壞海岸及近岸海底的作用。其中以波浪的衝蝕作用最為重要,可造成海蝕洞、海蝕崖等地貌;並使海岸逐漸後退,形成水下浪蝕台地。
【浪蝕】波浪對於湖、海岸邊和底部的侵蝕作用。主要表現為波浪的衝擊;並因挾帶碎屑物質,對岸邊和水底同時進行磨削作用。
【片蝕】順坡向下流動的薄水層及由此轉變為無數的細流對於地表的衝刷作用。導致表土大量流失。我國西北黃土高原片蝕現象比較嚴重,已在進行有效的防治工作。
【溝蝕】水流對地表的溝狀侵蝕作用。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多暴雨、地麵有一定傾斜並覆蓋厚層疏鬆物質的地區,表現最為明顯。如我國黃土高原地區。
【溯源侵蝕】亦稱“源蝕”或“向源侵蝕”。流水向溝穀、河穀源頭侵蝕的作用,使源頭向上移動,穀地伸長。
【向下侵蝕】即“溯源侵蝕”。
【下蝕】也叫“深蝕”。流水及其所挾帶的碎屑物質對溝穀、河床底部進行的衝刷和磨削作用,導致溝穀、河床加深。
【深蝕】即“下蝕”。
【側蝕】也叫“旁蝕”。河流對河岸兩側的侵蝕作用,主要發生在河流的凹岸,具有加寬河槽或河穀的作用。
【旁蝕】即“側蝕”。
【崩坍】陡坡上岩石突然破裂、崩落的現象。主要為多裂隙的岩石經強烈風化、雨水滲入或地震而造成。規模巨大的崩坍叫“山崩”。往往毀壞建築物、堵塞河道或交通路線。
【山崩】見“崩坍”。
【泥石流】山地突然爆發飽含大量泥沙、石塊的洪流,是半幹旱山區和高原地區的特殊自然現象。其形成條件是:地形陡峻,鬆散堆積物豐富,特大暴雨或大量冰融水的流出。爆發時,山鳴地動,暴雨、雪水或冰川融水夾帶固體物質沿陡坡洶湧滾流而下,其中泥沙、石塊的體積含量一般在15%以上,前鋒含量可高達60-80%,曆時短暫,但來勢凶猛,能埋沒農田、森林,堵塞江河,衝毀路基橋涵和灌溉渠道,毀壞村鎮,具有極大的破壞力。可因地製宜,修設穀坊壩、導流堤、封溝屏、植樹固坡等加以防治或減輕其危害。
【流水地貌】流水的侵蝕和堆積作用所形成的地貌,如衝溝、河穀、衝積扇、三角洲等。
【構造地貌】主要由地殼運動和地質構造所造成的地貌。有巨型的星體構造地貌,如地球上大洋和大陸的形成;有區域性的大地構造運動所形成的大地構造地貌,如亞歐板塊和印度板塊相撞地區形成喜馬拉雅山高山地貌;有褶曲、斷層、火山運動、地震等形成的地質構造地貌,如背斜山、斷塊山、火山和陷落盆地等。
【岩溶】國外稱為“喀斯特”。地表水和地下水對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白雲岩、石膏、岩鹽等)進行的以化學溶解為主的地質作用和它所形成地貌的總稱。詳見“岩溶地貌”。
【喀斯特】我國稱為岩溶。喀斯特原是南斯拉夫伊斯的利亞半島北部與意大利交界處一個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裏有發育得較典型的岩溶地貌。1966年我國岩溶學術會議決定將“喀斯特”一詞改稱岩溶。
【岩溶地貌】也叫“喀斯特地貌”。地表可溶性岩石受水的溶解作用和伴隨的機械作用所形成各種地貌。地麵往往石骨嶙峋,奇峰林立,如石芽、石溝、石林、峰林、溶鬥、落水洞、暗河、溶洞、溶蝕窪地、盲穀等等。在岩溶地貌發育地區,地表水係比較缺乏,但地下水係卻比較發育。在進行農業開墾或工程建設時,必須注意滲漏和地下溶洞等發育規律。我國廣西、貴州、雲南等省區廣泛分布,是世界上岩溶地貌發育最典型的地區。
【喀斯特地貌】即“岩溶地貌”。
【石灰岩地貌】最廣泛的一種岩溶地貌。分布於石灰岩地區。參見“岩溶地貌”。
【假岩溶地貌】也叫“假喀斯特地貌”。地表形態近似岩溶地貌,但不是由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白雲岩等)所構成。多見於砂岩地區、黃土地區或冰凍區。
【假喀斯特地貌】見“假岩溶地貌”。
【冰川地貌】冰川侵蝕作用和堆積作用所成的地貌。前者有冰鬥、角峰、冰川槽穀、冰川懸穀、羊背石等;後者有終磧壟、底磧平原、鼓丘等。
【幹燥地貌】幹燥地區在強烈的風化、風力和間歇性地表水流等因素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貌。具有獨特的風化地貌、侵蝕地貌和風蝕、風積地貌,如幹河床、沙丘、風蘑菇、戈壁等。
【風成地貌】風的吹蝕、堆積作用為主所形成的地貌。可以分為風蝕與風積地貌。前者如風蝕窪地,後者如沙丘。主要分布於幹燥地區。
【正地形】地麵相對凸起的部分,如山嶺、高地等。
【負地形】地麵相對凹下的部分,如窪地、河穀等。
【剝蝕麵】剝蝕作用所形成的起伏和緩的地麵。經抬升後,往往成為山地的平緩峰頂或山坡階梯狀地貌。對研究新構造運動和地形發育曆史有重要意義。
【衝溝】暫時性線狀水流侵蝕作用所形成的一種溝穀地形。主要分布在地麵植物稀少、物質疏鬆、有一定坡度的地方。衝溝發展可使地麵遭受強烈切割,耕地、道路等受到破壞,同時引起水土流失,影響生產。種草、造林和修築穀坊等措施可防止其產生和發展。
【甌穴】也叫“壺穴”。水流渦動和下蝕作用所成的一種河底凹穴。常見於瀑布跌水的基腳地段。
【離堆山】孤立在河穀中的小丘。原為曲流凸岸的一部分,後因河流彎曲度加大,相鄰兩凹岸逐漸接近,最後曲流頸被水流切開,成為被廢棄的曲流所環繞的孤立小丘。四川省嘉陵江就有不少這種地貌。
【河漫灘】河岸兩旁的穀底平坦部分。枯水時高出水麵,洪水時被水淹沒,為河流在洪水期間淤積而成。地勢低平或微有起伏。平原河流的河漫灘很寬廣,相對高度較低;山地河流的河漫灘很窄,但相對高度較高。
【心灘】河床中的水下淺灘,枯水期出露水麵。其向上遊的頂端常受水流衝刷,向下遊的末端則逐漸增長,具有向下遊移動的趨勢。心灘因不斷加積擴大,可轉變為沙島。
【邊灘】河床岸邊的水下淺灘,枯水期出露水麵。不斷加積擴大,可轉變為河漫灘。
【淺灘】在河槽寬闊處及支流河口附近,以及在兩河灣間的過渡段內,水流夾沙能力較弱,泥沙容易淤積,往往造成淺灘。淺灘處水深不足,是影響平原河流通航的主要障礙,可借治導工程或疏浚工程清除。
【衝積扇】山地溝穀出口的扇狀堆積地貌。經常性水流的產物。水流自山溝穀流至山麓出口處,因流速急劇減低,所攜碎屑物質堆積而成。外形似張開褶扇,自扇頂向扇緣,地麵逐漸降低,堆積物逐漸變細。範圍較小、坡度較大的稱為衝積錐。兩者在新疆天山南北麓和昆侖山的北麓非常發育。
【洪積扇】暫時性流水所形成的扇狀堆積地貌。多分布於幹旱、半幹旱地區。一般規模較大,坡度比較平緩,分選較有規律,粗大礫石堆積於洪積扇頂部,向邊緣物質逐漸變細。我國新疆天山南北麓和昆侖山北麓較為發育。參見“衝積扇”。
【階地】沿河流兩岸、湖濱和海濱伸展的階梯狀地貌。因地殼間歇性運動、氣候變遷、侵蝕基準麵的變化等而成。其中河流階地一般又分為:侵蝕階地、堆積階地、基座階地、埋藏階地、氣候階地和河曲階地等。
【侵蝕階地】河穀基礎岩石被侵蝕所成的階地。階地麵上基岩裸露,或覆有極少衝積物。多見於地殼活動比較顯著、河流侵蝕強烈的山地河穀兩旁。
【堆積階地】亦稱“沉積階地”。由河流衝積所組成的階地。河穀被侵蝕成寬廣穀地,並為衝積物所堆積,後因地體抬升或氣候變遷,經流水下切而成。
【基座階地】下部為基岩,上部覆蓋著衝積物的階地。主要由於地體抬升、河流下切,並且下切過原先河穀的底部而成。
【構造階地】由於軟硬相間的水平岩層被風化、侵蝕而成的階梯狀地貌。
【氣候階地】氣候變化引起的河流水文及泥沙條件的變化所造成的階地。氣候幹濕變化或冰期、間冰期的變化,都可形成這種階地。
【埋藏階地】受新的河流衝積物埋藏了的早期階地。如果早期地殼上升,形成多級階地,以後地殼下降,新衝積物把早期形成的階地全部埋落。這種埋藏的階地離地麵愈淺時代愈老。如果地殼一直下降,在早期穀坡上沒有形成階地,而是不同時期的衝積物一層疊加在另一層之上,這種埋藏的階地,距地麵愈深時代愈老。
【台地】?周圍界以陡坡(陡坎)的廣闊平台。?階地的舊稱。
【峽穀】狹而深的穀地。兩坡陡峭,橫部麵常呈“V”字形。因河流強烈下蝕而成。如我國長江三峽。如果上遊有蓄水條件,地質基礎良好,可作為水庫壩址。
【懸穀】冰川地貌的一種。主冰川與支冰川彙合處,因主冰川侵蝕作用大於支冰川,以致後者的穀底高出前者的穀底,呈懸掛狀,故名。
【縱穀】延伸方向與構造走向近乎一致的河穀。穀地形態主要決定於地質構造情況。有向斜穀、背斜穀、單斜穀、次成穀等。
【橫穀】延伸方向與構造走向近乎正交的穀地。主要有順向穀、逆向穀、先成穀、後成穀(疊置河)等。
【背斜穀】縱穀的一種。發育於背斜的軸部,河穀的延伸方向與背斜軸走向相平行或近乎一致。
【向斜穀】縱穀的一種。發育於向斜的底部,並與向斜軸走向相平行或近乎一致的穀地。
【單斜穀】沿單斜褶曲軸的走向發育的河穀。穀地兩側岩層向同一方向傾斜。穀壁常不對稱:順沿岩層層麵的一坡為緩坡,相反的一坡為陡坡。
【盲穀】發育在石灰岩地區末端被崖壁所阻的穀地,由於地麵水流消失在末端崖壁下的落水澗中,轉變為地下河。它的形成主要是地下河的頂部塌陷,使其一段出露地表所造成。
【順向穀】指順著岩層的傾斜麵或原始構造麵的傾斜方麵發育的河穀。如海退後出現的海濱傾斜平原、火山錐、背斜或向斜的兩翼順著地表坡向與岩層傾向發育的河穀。
【逆向穀】河流流向與岩層傾斜方向相反的河穀。如發表在背斜穀兩側的河穀。
【次成穀】順向河發育後,再沿地質構造較軟弱的地帶(如鬆軟岩層、斷層線等)發育的河穀。因其產生後於順向河穀,故名。
【河流襲奪】河流在發育過程中奪以鄰河上遊的現象。由於相鄰兩河的溯源侵蝕,分水嶺逐漸降低,移動,河床較低、水量較在的一河因深蝕和源蝕能力均較強,先切穿分水嶺,把鄰河上遊,奪為自己的支流。參見“襲奪河”、“被奪河”、“被奪河”、“斷頭河”。
【襲奪河】襲奪他河的河流。它導致所屬水係擴大,水量增加,侵蝕能力增大。參見“河流襲奪”。
【被奪河】河流襲奪發生後河水被奪去的河流。水量減少,與原河穀不相適應(大小穀寬)。參見“河流襲奪”。
【斷頭河】被奪河在襲奪灣以下的河段,因它的上遊被奪改道,形成源頭截斷現象,故稱。其流向不變,但水量減少,流速緩慢。參見“河流襲奪”、“襲奪河”。
【水口】水流橫切堅硬岩石組成的山嶺所形成的深狹河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