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外部(續1)(3 / 3)

【風口】?河流襲奪發生後,斷頭河上遊與襲奪灣之間的舊河穀,因襲奪河的強烈深蝕,它便相對地高出成為分水界,原有河穀形態仍然存在,但無河河流經其中,成為風口。?經常出現大風,或每年中絕大部分時間平均風速比附近地區為大的地方,稱為風口。主要因地形高低起伏不平造成。如當兩側為高地,中間為狹長的低地通道,因氣流輻合,促使風速加大和風日增多而成風口。如我國新疆達阪城山口,即為著名的風口。

【裂點】河流縱剖麵上比降突然低降的地點。常成急流、跌水和瀑布。因地表抬升或海麵、湖麵的相對下降以致河流相應產生新的溯源侵蝕而成。流路上岩性軟硬的差異、構造斷裂以及兩河相彙處,因侵蝕能力的不同,也可形成裂點。

【天然堤】沿河流兩岸微見高起的長堤。洪水時期,河水溢出河槽,在其兩旁因流速驟減,有多量泥沙沉積,乃逐漸形成長堤。主要見於平原區堆積性河流沿岸,如我國黃河下遊。

【河曲】河流的一連串迂回曲折的河段稱為河曲,也叫“曲流”。大都出現於衝積平原的中、下遊河段,例如長江和荊江段,因河形極度彎曲,有“九曲回腸”之稱。

【凹岸】曲流河岸凹入的部分。坡度陡峭,近岸水流較急,旁蝕作用較強。

【凸岸】曲流河岸凸出的部分。坡度緩和,近岸水流和緩,有泥沙堆積。

【劣地】暫時性水流強烈衝劇切刷,衝溝分支繁多、錯雜零亂的地貌。不利耕作,妨礙交通。其形成的最有利條件是覆蓋物質疏鬆深厚、植被貧乏和暴雨急流。多見於較幹旱地區。

【鹽漠】又稱“鹽沼泥漠”。鹽水浸漬的泥漠。分布於荒漠的低窪部分。鹽分容易吸收水分引起膨脹,所以經常處於潮濕狀態。幹涸時可形成龜裂地,僅能生長少數鹽生植物,是荒漠中土壤最貧瘠的地區。

【泥漠】粘土組織的荒漠。分布於荒漠中較低窪處。那裏原是季節性的湖沼,夏季河流注入低窪地時,因沿途強烈蒸發,水量減少,搬運能力降低,夾帶的泥沙顆粒也較細,在低窪的湖沼中沉積下來,在幹旱季節,湖沼幹涸,這樣不斷沉積和幹涸,形成泥漠。地表粘土常龜裂,表麵平坦,植物稀少。在地下水麵靠近地表的泥漠地帶,含有鹽分的地下水沿毛細管孔隙上升,到了地表,水分蒸分,鹽分在地表積聚起來,即成鹽漠。

【沙漠】荒漠的統稱。見“荒漠”。荒漠的一種,指沙質荒漠。地表覆蓋大片流少,廣泛分布各種沙丘,在風力的推動下,沙丘不時移動,往往造成嚴重危害。如我國新疆的塔克拉瑪幹沙漠。

【岩漠】即“山地荒漠”。荒漠區岩石裸露的山地。植物稀少,景色荒涼。山地間常見封閉的無水窪地,中為岩石碎屑物覆蓋。沙漠中風蝕作用和物理風化占優勢的地區,岩石裸露,也叫“石質荒漠”。岩漠在世界上有很大的麵積,在北美、蘇聯以及我國西北部有分布。

【礫漠】荒漠的一種。地表幾乎全為礫石所覆蓋的荒漠。礫石一般比較粗大,無土壤發育,植物稀少。蒙古語所稱的戈壁,主要為礫漠。

【沙壟】也叫“壟崗沙”或“縱向沙丘”。沙漠中廣泛分布的一種沙丘。隨盛行風向平行伸展,長可達數百米至數公裏,高可達數十米。頂部微呈穹形,兩坡大致對稱。

【沙丘】風力作用下沙粒堆積的地貌。呈丘狀或壟崗狀。高幾米至幾十米,個別亦有超過百米者。裸露沙丘易於隨風流動,生長植物後流動性減弱。按流動程度可分固定、半固定和流動沙丘三種。在荒漠、半荒漠地區分布最廣,其他如海岸、湖濱、河岸的沙灘上亦可見到。沙丘流動時,可掩埋耕地、居民點、道路。

【新月形沙丘】風運水粒經堆積而成的一種沙丘。平麵呈新月形。隨風稱動,向風坡平緩,背風坡陡峻,兩坡交接成弧形尖脊。高度在幾米到幾十米,寬度可達100-300米之間。兩翼末端順盛行風吹動方向伸展。主要分布於沙漠中,間亦見於海岸、河灘和湖濱。整個沙丘在兩翼相接,稱新月形沙丘鏈。

【雅丹】維吾爾語,原義為“具有陡壁的小丘”。幹燥地區的一種風蝕地貌,傾斜和緩的粘土性岩層所組成的地麵,因暴流侵蝕,再經強烈的風蝕作用,形成一係列平行的壟脊和溝槽相間排列,順盛行風方向伸長。高半米至幾米,長數十米到數百米不等。溝寬1-2米。在我國新疆羅布泊東北發育很典型。

【風城】亦稱“風堡”。風吹蝕水平岩層所形成的殘餘平頂小山,狀如頹毀的城堡或斷殘的方形建築物。在我國準噶爾盆地烏爾禾附近很典型。

【風蘑菇】風蝕作用所成上大下小的蘑菇形地貌。因氣流在近地麵部分所含沙粒較多,一些突出於地麵上的孤立岩石,下部受風蝕較甚所致。如果下部岩性較上部為軟,在差別風蝕作用下,更易形成。主要見於幹燥地區。

【蜂窩石】亦稱“石格子窗”。幹燥地區懸崖上發育的一種密布著圓形或橢圓形的風蝕凹穴,直徑一般10-20厘米,中間隔以狹窄的石條,狀如蜂窩,故名。

【鍾乳石】溶洞中自洞頂下垂的一種碳酸鈣澱積物。當含有碳酸鈣的水從洞頂往下滴時,因水分蒸發和二氧化碳的逸出,使水中碳酸鈣澱積下來,成為一個小的突起附著於洞頂,並自上而下增長,狀如鍾乳,故名。鍾乳石與石筍相接開成石柱。

【石筍】溶洞中直立洞底的碳酸鈣澱積物。溶有碳酸鈣的水自洞頂裂隙(或自鍾乳石)下滴至洞底,經水分蒸發和二氧化碳的逸出澱積而成。自下而上增長,外形如筍,故名。與鍾乳石相接,形成石柱。

【溶鬥】石灰岩地區的漏鬥狀窪地。是岩溶地貌的一種,麵積一般由幾十平方米到幾百平方米,大的可達幾平方公裏。它是水流對石灰岩裂縫聚合的地方進行溶蝕,並不斷擴大而成。

【溶溝】地麵流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而形成的小型溝槽。深度不大,一般由數厘米至數米。

【溶洞】石灰岩地區地下水沿岩層層麵或節理麵溶蝕並經塌陷而成的岩石空洞。發育較好的溶洞內常見有鍾乳石和石筍,並常形成地下河的通道。如果地殼間斷上升,溶洞也可以成層分布。

【石林】陡峭石峰林立的一種石灰岩地貌。由水流沿石灰岩的垂直裂隙溶蝕而成。規模較“峰林為小,高僅數十米。形狀奇特,風景優美。我國以雲南省路南石林最著名。

【峰林】石灰岩分布地區,由於水流的長期溶蝕、侵蝕作用,溶蝕窪地不斷擴大,分割石灰岩地塊,形成一係列奇突挺拔的山峰。遠眺時,猶如樹林,故名。山坡陡峭,規模比石林大,高度超過100米。主要發育在熱帶和亞熱帶季風區,以我國廣西的桂林、陽朔最為典型。

【天然橋】兩端與地麵連接而中間懸空的橋狀地形。石灰岩地區最為常見,多由溶洞頂部兩側坍落而成。黃土區黃土陷穴頂部坍落殘留而成的稱黃土橋;海岸地帶海水侵蝕岩石形成的天然橋也叫海蝕拱。

【天然井】岩溶地區自地麵向下的天然垂直通道。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的裂縫經溶解及塌陷而成。

【地下河流】也叫“暗河”、或“伏流”。地麵以下的河流,多發育於石灰岩地區。由潛水溶蝕石灰岩(或白雲岩)形成地下通道並有經常流水的,稱為地下暗河。在岩溶地區有些河流往往在某一地段轉入地下成暗河的,稱為伏流。

【坡立穀】又稱“溶蝕穀”。長條形的或橢圓形的溶蝕窪地。是岩溶地貌的一種。一般四壁陡峻或被峰林所包圍。其延長方向與當地的構造線一致,長度可達幾公裏至幾十公裏,麵積可達十幾平方公裏至幾百平方公裏,底部平坦並有河流和衝積層,是岩溶地區的主要農業區。“坡立”是南斯拉夫塞爾維亞語Polie的音譯,意即“耕種地”。我國廣西、貴州和雲南等省區境內均有分布。

【溶蝕窪地】也叫“塢窪”。石灰岩溶蝕盆地。由幾個鄰近的溶鬥逐漸俁並擴大而成。多見於我國西南地區。常成為農業和聚落中心。

【冰帽】亦稱“台地冰川”。發育於台地或平緩峰頂的冰川,如帽上覆,故名。冰島有這種冰川發育。

【冰蘑菇】頂覆石塊的孤立冰柱,形如蘑菇,故名。冰體在消融過程中,局部冰體因冰麵為石塊所覆,遮蔽陽光以致消融較慢,乃殘留成為冰柱。

【冰林】冰種麵上所成的林立冰柱。見於冰川裂縫發達的部分。因冰麵水流和冰下水流裂隙侵蝕或因裂隙處冰麵逐漸融化而成。

【冰川槽穀】冰川流動時刨蝕作用所形成的穀地。兩壁陡峭、穀底開寬,形如“U”字,又稱為U形穀或幽穀。

【冰川擦痕】保存在冰磧石表麵和冰川槽穀兩側與底部的冰川摩擦痕跡。多呈“釘子”形。由冰川所夾帶的塊石在運動時相互間或與冰川槽穀基岩間摩擦而成。

【冰鬥】高山冰川上源積聚冰雪的圍椅狀窪地。三麵岩壁陡削,底部比較平緩。因寒凍風化和冰川掘蝕和刨蝕作用而成。冰川消失後,往往瀦水成湖,叫冰鬥湖。

【角峰】金字塔形的尖峰。周圍有冰鬥發育,受冰川的掘蝕作用,成凹形陡坡,峰頂突出成尖角。如中、尼邊界上的珠穆朗瑪峰。

【鼓丘】也叫“蛋丘”。冰川堆積作用所形成的一種小丘。形如半卵覆蓋,縱剖麵一般前後不對稱:迎冰坡較陡,背冰坡平緩。高約幾十米,長約幾百米。延伸方向同冰川運動的方向一致。多見於大陸冰川曾經長期停留的末端內側部分。分布成群,往往構成大片的丘陵地。

【蛇丘】即蛇形丘。一種冰水堆積地貌。隆起如堤,彎曲如蛇。由冰川內部水流夾帶的沙礫堆積而成。脊部平緩,兩坡陡斜。長數公裏至數十公裏,寬約數十米。高度不一,一般15-30米。主要分布於大陸冰川作用的地區,如芬蘭,蘇聯歐洲部分的西北部等地。

【冰磧】冰川運動時或融化後所搬運和堆積的石塊和碎屑物質的總稱。在冰川表麵、內部、底部及冰川兩側均有分布。就其所處部位不同,分“側磧、中磧、底磧和終磧。

【終磧】冰川末端的塊石和碎屑物質。冰川融化後,往往堆積成為弧形的壟堤。

【底磧】冰川底部的塊石和碎屑物質。冰川融化後常堆積成為和緩起伏的地麵,其上常多小型湖泊、濕地和沼澤。

【側磧】冰川兩側的塊石和碎屑物質。由冰磧和自冰川穀兩坡因寒凍風化作用而碎落的塊石組成。冰川融化後,常形成冰川穀兩側延伸的長堤。

【中磧】冰川表層中部成條帶狀的岩塊和碎屑物質。兩條或兩條以上的冰川相遇彙合後,由相鄰冰川的側磧相彙而成。冰川消融後,常形成沿冰川穀延伸的壟堤。

【紋泥】也叫“季候泥”。指冰川融水所夾泥沙在注入附近湖泊(冰緣湖)後形成的粗細相間的沉積層。可分為許多層次。一年中因沉積的季節不同,其厚度、顏色和成分亦異。夏季沉積的厚度較大,顏色較淺,多沙質;冬季的厚度較小,顏色較深,多粘土。分析紋泥的層次,可得知其沉積的年數,從而推算冰川消退距現在的時間。在江西廬山可見這種紋泥。

【羊背石】也叫“羊額石”。一種冰蝕地貌。由岩性較硬的小丘經冰川磨削而成。頂部渾圓,狀似羊背。具有卵形的基部。長軸延伸的方向和冰川運動的方向一致。縱剖麵前後不對稱;迎冰坡一般較平緩和光滑;背冰坡較陡峻和粗糙。多數羊背石分布的地區,地麵呈波狀起伏。

【冰水沉積】冰川融解的水流所沉積的碎屑物質。多分布於冰川前端的外圍或冰川底部的水道中。有一定的層次。分布於冰川前端外圍者,因距離冰川變遠。顆粒逐漸變細。

【山】陸地表麵高度較大、坡度較陡的隆起地貌。自上而下分為山頂、山坡和山麓。它以較小的峰頂麵積區別於高原,又以較大的高度區別於丘陵。高大的山稱為山嶽。一般的概念,也把山丘、丘陵通稱為山。按成因分為“褶皺山”、斷塊山、侵蝕山、火山等。

【山嶽】高大的山。

【山係】成因上相聯係並沿一定走向規律分布的若幹相鄰山脈的總稱。如喜馬拉雅山係、天山山係等。

【山脈】線狀延伸的山體。由許多條嶺穀相間的山體所組成。例如我國陰山山脈等。

【山脊】山脈的高聳部分。一般作線狀延伸。常構成河流的分水嶺,地表水向兩坡分流。

【山麓】山脈或山嶺的最下部。一般下接穀地或平原。

【山結】泛指多條山脈的彙集中心。例如帕米爾山結。

【山塊】塊狀隆起的巨大山體。一般由新構造運動所形成,受外力作用破壞較少。如中國山西的恒山、德國的黑林山。

【山原】山脈、山係和高原交錯在一起的綜合體,是海拔高度較大的遼闊高地,其中高原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如我國的青藏高原。

【山穀】山地中槽形低凹部分。主要由構造作用、流水或冰川等侵蝕作用所成。一般有水流流經。

【山口】高大山脊的鞍狀坳口。通常是山脊兩部河流相向侵蝕的結果。經常成為通過高山大嶺的交通孔道。

【地形倒置】地形起伏同構造所成的原有起伏相反的現象。如褶皺構造吉原係背斜成山、向斜成穀;但經長期侵蝕,背斜頂部因軟弱岩層出露,被蝕而成低穀;向斜部分因堅硬岩層不易被侵蝕,反而高出周圍地麵而成山嶺,這種山嶺,稱為向斜山。如浙江省杭州市的飛來峰。

【構造山】主要是為地殼構造運動所造成的山體。一般常見的有褶皺山和斷塊山。

【侵蝕山】原為高原或構造山,因遭受外力長期侵蝕分割而成的山地。

【褶皺山】褶皺作用所成的山體。通常作線狀延伸。褶皺山脈往往平行排列,構成山係。

【斷塊山】地殼斷裂上升所成的塊狀山體。一般比較陡峭。如我國山東省的泰山。

【背斜山】和背斜構造相一致的山體。山脊位置約和背斜軸相當,兩個側坡的岩層都向外傾斜。

【單麵山】硬軟相間的傾斜岩層經外力侵蝕作用,堅硬岩層向一個方向和緩傾斜的山嶺。岩層傾角較小的,兩坡不對稱:與岩層傾斜一致的為緩坡,另側為陡坡。如岩層傾角較大,山嶺兩坡近於對稱的,稱豬背山,如我國南京的鍾山。

【火山】地殼內部噴出的高溫物質堆積成的高地,故在地理學上又稱堆積山。典型的火山,在地貌上一般表現為頂部有凹形窪地的錐形孤立山峰,但因噴出物質性質的不同,可以有各種不同的形態,山頂的窪地稱“火山口”,口下有一個與地殼深處熔融岩漿相連、作為內部物質噴出通道的管狀孔道(火山頸)。

【方山】山頂平展、山坡陡峻的山體。軟硬相間的水平岩層地區,經流水侵蝕,堅硬岩層形成平頂坡陡的頂蓋,鬆軟岩層形成斜坡。如南京附近的方山。

【蝕餘山】亦稱“殘丘”。高地經長期風化剝蝕後,在平緩地麵(準平原)上所殘留的孤立小山。高度不大。一般由堅硬岩層組成。我國江蘇徐州附近即為典型的準平原,其上有蝕餘山出露。

【孤山】孤立的山丘。有的是山體經長期侵蝕後,堅硬岩層殘留下來的孤立小丘。有的是在地殼下沉區,原來地麵的山地、丘陵被堆積物所覆蓋,僅其頂部露出於堆積平原之上而成孤山,如我國長江三角洲的昆山、佘山。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較緩、連綿不斷的低矮山丘。海拔大致在500米以下,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