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帶】海洋與陸地相互作用的地帶。現代海岸帶包括三部分,由陸向海依次為海岸(亦稱潮上帶或後濱)、潮間帶(亦稱海灘、潮中帶或前濱)、水下岸坡(亦稱潮下帶或外濱)。海岸帶除包括現代海岸帶外,還包括上升古海岸帶和下沉古海岸帶。古海岸帶遺跡,在階地上是一些抬升的海蝕階地、海積階地、沿岸堤及海積平原等,殘留在海底的古海岸帶遺跡有溺穀、古貝殼沙堤、淺灘及古三角洲等。現代海岸帶的寬度,一般為10千米左右,最大寬度達20千米,向海至水深10-15米處,最深達20米;在河口區向陸可延伸至潮區界,向海可延至淡水舌前端。任何類型海岸均有海岸帶,但任何類型海岸並不一定都有上升古海岸帶和下沉古海岸帶。
【水下岸坡】平均低潮線以下波浪作用仍然起作用的淺水斜坡地帶,包括下沉的古海岸帶。水下岸坡又稱潮下帶,亦稱外濱。其下限位置約相當於1/2波長的水深處,通常位於水深10-20米等深線處。例如波高10米、波長200米的大浪並不罕見,在200米水深處波高不足2厘米;波高4米、波長60米的大浪,在60米深處的波高僅8毫米;而近岸區的波浪要小得多。因此,把1/2波長的深度看作波浪作用的極限深度,外海傳來的波浪進入水深小於1/2波長的淺水區時,波浪中的水質點才能比較明顯地擾動海底,與海底發生相互作用。總之,該帶是淺水波浪長期作用的地帶,亦即波浪能夠強烈攪動海底泥沙的淺水區域。
【潮間帶】又稱海灘,也稱前濱或潮中帶。海岸帶的一部分,係指平均高潮線與平均低潮線之間的潮間陸地地帶。該帶於高潮時被海水淹沒,低潮時出露為陸地,寬約數百米至數千米,隨潮水漲落而反複處於海陸交替環境之下,是激浪作用最積極、最強烈的地帶。海灘存在於高能量環境中,且總是處於一種變動狀態。它是由波浪破碎後產生的上衝進流和回流作用形成的。海灘動態研究以激浪流理論為基礎而進行,拍岸浪的力量在海每平方米可達數千千克,給與海岸和海岸建築物的壓力每平方米達3-4萬千克。為適應海灘資源利用開發和保護的需要,對其動態演變規律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海岸】現代平均高潮線以上的狹窄的沿岸地帶,包括上升的古海岸帶。這一地帶又稱為潮上帶或後濱。現代海岸線以上的狹長地帶在大部分時間內裸露於海麵之上,僅在特大高潮和暴風浪時才被海水淹沒。全球海岸的分類,通常是以形態成因原則而對各種海岸類型進行科學分類的。隨著海洋地質學的發展,海岸分類亦不斷完善,但由於海岸成因和形態複雜,各家分類標誌尚不統一,先後提出10餘種海岸分類方案,各自從不同角度對海岸類型進行了研究,以下歸納介紹影響較大的海岸分類。按板塊構造海岸可分為板塊前緣碰撞海岸、板塊後緣拖曳海岸及邊緣海海岸;按地質構造又可分為斜向海岸、縱海岸(達爾馬其亞式海岸)與橫海岸(裏亞斯式),包括斷層海岸和褶皺海岸;按海麵升降劃分為上升海岸、下沉海岸、中性海岸、複式海岸;按原始陸地上地形可分為峽灣海岸、山地港灣式海岸、溺穀海岸、三角洲海岸、三角灣海岸;按海洋動力作用可劃分為海蝕海岸(後退海岸)、海積海岸(前進海岸)和複式夷平岸;按生物分類又可分為珊瑚礁海岸、紅樹林海岸、貝殼堤海岸及沼澤草地海岸;按岩石性質可分為基岩海岸和鬆散沉積物海岸。基岩海岸又可劃分為各種岩性海岸(如火山岩海岸、石灰岩海岸等),鬆散沉積物海岸又有砂質海帶、礫石海岸、砂礫石海岸、砂泥質海岸和淤泥質海岸。
【貝殼堤海岸】在波浪作用強烈的海岸帶,由海生貝殼碎屑、細砂、粉砂堆積的貝殼堤海岸。一般在波浪、潮汐作用為主的海灣,具有粉砂、細砂底質組成的潮間帶,其水質清澈而坡度較陡,利於海生貝殼大量生長繁殖,激浪對海灘具有較強的衝刷擾動作用,灘地中被淘汰的死亡貝殼碎屑及泥沙被激浪流搬運到岸邊,並拋至高潮灘,形成平行於海岸的貝殼堤。貝殼堤一般高數米、寬數十米至數百米,長數百米至數千米,平麵上多條貝殼堤常呈帚狀展布。貝殼堤斜層理結構清晰,碎屑物質純淨,磨圓分選良好,有明顯交錯層和透鏡體。中國天津以東至海邊粉砂淤泥質平原上曾發育過4期古貝殼堤海岸,貝殼堤的逐步東移和黃河變遷密切相關。每次當黃河入海口南遷時,均造成渤海灣泥沙減少,波浪力增強,海岸遭侵蝕,進而發育了貝殼堤海岸。
【紅樹林海岸】在熱帶、亞熱帶受周期性海水侵掩的淤泥質海灘,生長以紅樹科為主的耐鹽的常綠喬灌木植物群落的海岸。紅樹林中的植物以“胎生”方式進行繁殖,即種子在母體植株中發育,形成幼苗後墜入淤泥中生根固定。有密集的支柱根及特殊的板根和呼吸根,能減弱波浪強度和減緩潮流,促使懸浮泥沙在灘麵沉積,是良好的保淤護岸和促灘植物,是許多鳥類和其他動物的棲身場所。樹幹質地堅密可供建材、造船,樹叉可燒優質木炭,樹皮可提取單寧,果實可釀酒,樹葉可作綠肥和飼料。世界上紅樹林海岸主要發布在北緯32°到南緯44°之間,其中以赤道附近最為發育。中國紅樹林主要分布在海南、廣東、福建、廣西、台等省區的港灣、河口和其他隱蔽岸段,浙江南部沿海也已引種成功。
【峽灣海岸】濱海地區的山地受古冰川侵蝕作用怕冰槽穀,因海水入侵淹沒而形成的海岸。峽灣型海岸的特點是海岸高度曲折,多島嶼和半島,港灣狹長深入陸地,海水深而穀坡陡峭,海岸常有冰川侵蝕遺跡和冰磧物,峽灣海岸常見於大陸山地海岸,以斯堪的納維納半島西海岸最為典型,主要分布於挪威西岸、加拿大西岸、阿拉斯加東南海岸、新西蘭南部沿岸、智利南部西岸。峽江的成因與峽灣相似,但港道較寬、地勢較低、深度較小的稱為“峽江”,以芬蘭灣沿岸較為典型。
【溺穀海岸】在平原海岸中,河口段因陸地下沉或海麵上升,海水淹沒河口,形成岸邊低緩而多沉溺穀、口部有沙嘴的海岸。溺穀海岸水下保存有古河道,溺穀口往往因沙嘴阻隔留有狹窄通道,海岸曲折,多港灣河汊。沉溺穀海岸是下沉海岸的一種類型,是河口海岸分類中,入海河口在河流泥沙供應不足的情況下發生海侵時而形成的溺穀海岸,反之則形成三角洲海岸。若溺穀經潮流和波浪強烈衝刷,擴展成喇叭口型,則形成三角灣海岸。
【裏亞斯式海岸】山地海岸中,由於海麵上升或陸地下沉,構造線控製的沿岸穀地和山脈與海岸線平均走向大致直交,而形成的漏鬥狀海灣、島嶼和半島的海岸。它是橫向海岸的一種,也稱橫海岸。海岸曲折,岬灣交錯分布,呈鋸齒狀,以西班牙西北部大西洋沿岸的裏亞斯地區最為典型而得名。又因大西洋的海岸多屬這一類型,故亦稱大西洋型海岸。中國福建部分海岸,也具有類似的性質。
【達爾馬提亞式海岸】山地海岸中,由於海麵上升或陸地下沉,構造線控製的沿岸穀地和山脈與海岸線平均走向大致平行,而形成的長條狀港灣、島嶼或海峽的海岸。它是縱向海岸的一種,也稱縱海岸。海岸平直,島嶼、半島和海灣多與海岸線平行,以亞得裏亞海東岸的南斯拉夫達爾馬提亞沿岸最為典型而得名。又因太平洋的海岸多屬這一類型,故亦稱太平洋型海岸。中國閩浙的部分岸線也具有類似的性質。縱向海岸若發育大規模順岸斷層,則形成岸線平直陡峻的斷層海岸,如中國台灣島東海岸即為典型的斷層海岸。
【海積海岸】由現代海積作用形成的海岸。海積作用主要通過波浪攜帶海岸帶碎屑物質作橫向和縱向移動而進行堆積。當波向線與岸線直交時,沉積物顆粒垂直於岸線橫向運動;當波向線與岸線斜交時,沉積物顆料沿岸線縱向運動。此外,在粉砂淤泥質海岸,由於該種物質常呈懸浮狀態,故以潮流搬運堆積為主。海積海岸地勢低平,形態較單一,岸線較平直,缺乏天然港灣。其上分布有海積階地、沿岸堤、海岸沙丘、海積平原等。海積海岸類型主要有三角洲平原海岸、粉砂淤泥質平原海岸、砂礫質平原海岸、生物碎屑海岸、基岩砂礫質海岸,其次尚有基岩淤泥質海岸。中國每年由河流輸送入海泥沙總量高達26億噸,使黃海、渤海沿岸廣泛發育著海積平原。如黃河口近10餘年平均每年造陸33.6平方千米;又如,珠江三角洲海岸線平均每年以10-15年速度向海推進。
【海蝕海岸】由現代海蝕作用發育的海岸。海蝕作用主要是波浪侵蝕作用,它通過衝刷、研磨和溶蝕作用使岸線逐漸後退。海蝕海岸一般發育於陸地上升的海岸帶,其中基岩海岸分布最廣,發育最為明顯。基岩海岸水深大,外來波浪能直接到達岸邊,波浪壓力及其壓縮空氣每平方米對岩壁的壓力達30-60噸。被侵蝕下來的岩石碎屑隨波研磨基岩,加大了海蝕作用的速度,加之海水對海岸基岩的溶蝕,塑造了海蝕崖、海蝕平台、海蝕穴、海蝕柱、海蝕拱橋等一係列現代海蝕地形;同時並保存有古海蝕地形。基岩岬角處由於波向線輻聚,動能增大,海蝕地形尤為典型。鬆散沉積物組成的海岸,由於入海河口泥沙供應不足或局地海岸上升形成海蝕海岸,但海蝕地發育單調。
【海岸變遷】過去地質曆史時期同一海岸地帶海水入侵或海水從陸地退出的現象。如意大利那不勒斯灣羅馬塞拉比斯古廟3根12米高的大理石柱,距該廟地麵以上3.5-6.3米處有海生貝殼鑽鑿班痕小孔遺跡。經曆史資料考證,該建築於公元2世紀始建,13世紀海水侵入,15世紀淹至6米之多,16世紀該地回升,至1749年在陸地海岸灌叢中發現而聞名於世。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滄海桑田”科學成語,表明中國是世界上認識海陸變遷的最早國家之一。關於海岸變遷的原因一般認為由於地殼運動和冰川消長引起的海平麵升降最為普遍,前者多表現為區域性或局部性的變化,後者表現為全球性和周期性的變化。此外,還有海底構造運動引起洋盆水容量增減、冰川均衡作用等導致的海平麵升降。
【古海岸線】地質曆史時期形成的海岸線稱古海岸線。在確定古海岸線時,一般認為海相生物化石是最可靠的證據,如渤海灣、蘇北、上海、浙江樂清灣等沿岸貝殼堤均係古海岸線。在黃海、東海大陸架海軟體運動殼體及淡水、半鹹水泥炭分布地帶即代表當時的古海岸。至於根據海相微體化石來確定古海岸線則應用更為廣泛。而曆史資料和古文化遺址以及沉積學資料相互吻合時則更為可靠,如灤河三角洲濱外曹妃甸地區,據《灤洲誌》記戴,即古海岸線所在。
【海岸線】海麵與陸地相交接的分界線。實際上,海麵隨潮汐作用等因素漲落變動,海岸線位置也隨之遷移,海岸線一般指漲岸帶在我年平均高潮時海水所能達到的岸線。全世界海岸線總長度約為43.9萬千米,中國大陸海岸線總長度1.8萬千米,中國島嶼海岸線長1.4萬千米。此外,平均低潮位的海岸線又稱海濱線。
【古海灘】地質曆史時期的潮間陸地。其研究內容為古海灘的岩體物質組成、形態、大小和分布,可確定古海灘地形、波浪方向和強度與物質供應多少及沉積環境。如海灘礫石是在強烈而穩定的水動力環境下形成的,顆粒磨損強烈趨近扁平狀。海灘砂質沉積成熟度高,分選好,重礦物含量高,海灘層理具低角度交錯層,沙堤向海坡以交錯層為主,向岸坡主要為平行層理,常含貝殼構成的紋層。淤泥質海岸有多列沙體和貝殼堤,一般可作為不同時期的古海岸線。在平麵上,海灘沙體隨海灣、岬角變化而呈各種不規則狀,且規模小。而在平直海岸帶,海岸沙體呈伸長較寬的帶狀或狀與岸線平行。在垂向剖麵上,每層海灘沙體呈透鏡狀或席狀,隨著海水的進退而呈雁行狀隨之進退分布。
【海成階地】因水動型海麵升降或地動型陸地升降,使海蝕台或海灘抬升或下沉而形成的階梯狀地形。高於海麵以上的上升階地,即通常將由海蝕台構成的階地稱為海蝕階地,階麵上往往殘留有少量海相沉積物或有海蝕遺跡;由海灘構成階地通常稱為海積階地。海麵以下的下降階地,一般為水下階地,階麵上往往被後期海相沉積物所掩埋。同一地區的海岸或海麵在地質曆史上曾經曆過多次升降,可形成多級海成階地。如晚更新世末全球氣候變冷,冰川麵積擴大,海麵階段性下降,距今1.5-2萬年前曾降至現今海麵以下120-150米處,大陸架上相應發育了多級海成階地。冰後期以來海麵上升,這些階地又重淪為水下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