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外部(續3)(1 / 3)

【珊瑚島】由珊瑚礁構成的岩島或由珊瑚礁碎屑構成的灰砂(礫)島。它屬於大洋島。主要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島嶼地勢低平,海拔一般僅4-5米,麵積很小,常以平方米計算。島上有珊瑚碎屑組成的古岸堤、沙丘及珊瑚灰岩溶蝕溝槽。島上多為鳥類棲息場所,並覆蓋有較厚的鳥類層。珊瑚島可在基底海底火山上發育,也可沿大陸或島嶼外緣發育,而在海洋中則多呈花環狀及長蛇陣狀。中國珊瑚島主要發育於南海海域,其北界可達釣魚島附近海域,總數約占中國島嶼總數的4.8%。石島是南海諸島中海拔最高的珊瑚島,海拔高達12米以上。西沙群島最大的珊瑚島火興島,麵積達1.85平方千米,海拔高5米。

【岸礁】又稱裙礁或邊緣礁。指沿大陸或島嶼邊緣生長發育與陸地相連的珊瑚礁。屬珊瑚礁的一種。岸礁直接沿著岩石海岸生長,寬度一般數十米至數百米,最寬達數千米。退潮時可以見寬度不一的礁平台。現代最長的岸礁發育紅海沿岸,斷續綿延約2700餘千米,分布水深約36米。中國海南島東岸、雷州半島南部和台灣島南部恒春半島沿岸均有岸礁分布,最寬處可達千米。

【海濱】海岸帶的一部分。平均低潮麵與平均高潮麵之間的潮間地帶和近海的陸地地帶。

【海灘】海岸帶的一部分。位於平均高潮麵與平均低潮麵之間的潮間帶,地麵和緩地向海傾斜。由沙礫和淤泥質物質組成。

【峽灣】濱海地區冰川侵蝕作用所成的槽穀,因海水浸入而成的狹長港道。其特點為:深入陸地,狹窄彎曲,兩岸陡峭,海水很深。以挪威西岸為最典型。成因與峽灣相似,但灣道較寬、較低,深度較小的稱為“峽江”,以芬蘭沿岸較為典型。

【溺穀】河口段因陸地下沉或海麵上升而形成的岸邊低緩的喇叭形海灣。水下保有古河道。溺穀口往往因有沙嘴橫阻,僅留狹窄的入海通道。

【縱海岸】海岸線走向與沿岸構造線(如沿岸山脈走向)大致平行。太平洋的海岸多屬此類型,故又名太平洋型海岸。

【太平洋型海岸】即“縱海岸”。

【橫海岸】海岸構造線(如沿岸山脈走向)與海岸線正交或接近正交的海岸。曲折多海灣。大西洋的海岸多屬此類型,故又名大西洋型海岸。

【大西洋型海岸】即“橫海岸”。

【達爾馬提亞海岸】縱海岸的一種。沿海山地因陸地下沉或海麵上升,山脊與穀地分別成為與海岸和平行的長條狀島嶼和港灣或海峽。以南斯拉夫的達爾馬提亞的海岸為最典型,故名。

【裏亞斯型海岸】又稱三角灣海岸。橫海岸的一種。由於陸地下沉或海麵上升,沿海穀地與沿海山脈分別成為與海岸相正交或接近正交的漏鬥狀的海灣和島嶼、半島。海岸曲折,呈鋸齒狀,以西班牙西北部的海岸最為典型。

【峽灣型海岸】峽灣眾多的海岸。

【瀉湖型海岸】沿海多瀉湖的海岸。

【溺穀型海岸】多溺穀的海岸。

【上升海岸】因陸地上升或海麵下降或因陸地上升超過海麵上升量而形成的海岸。上升的岩岸一般有階地、海蝕洞等,如我國山東半島海岸;緩斜的淺海底,上升後出露水麵形成淤泥質或沙質海岸,海岸線一般平直、單調,缺乏良港,如我國雷州半島西北部至北海一帶的海岸。

【下沉海岸】因陸地下沉或海麵上升或因陸地上升小於海麵上升量而形成的海岸。一般具有較曲折的海岸線,多岬角、半島和島嶼,並有深水道和良港。

【中性海岸】陸地或海麵升降影響都不明顯的海岸。

【岬角】向海突出的陸地尖角。常見於半島的前端。如中國山東省的成山角、非洲的好望角等。

【地角】即“岬角”。一般指大洲向海突出的尖角。

【海峽】兩塊陸地之間連接兩個海或洋的較狹水道。例如連接東海和南海的台灣海峽、連接太平洋和北冰洋的白令海峽等。

【地峽】兩個海洋之間較陝的陸地。如泰國的克拉地峽。有些地峽已開鑿了運河以溝通兩側的海洋,如連接南北美洲兩大陸的巴拿馬地狹,築有巴拿馬運河,以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連接亞、非兩大陸的蘇伊士地峽,築有蘇伊士運河,以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

【群島】彼此相距很近的許多島嶼的合稱。例如我國的舟山群島、西沙群島等。

【列島】群島的一種。一般指線形或弧形排列的群島。如我國的澎湖列島。

【島弧】弧形排列的群島。如亞洲大陸東岸的千島群島、日本群島、琉球群島和菲律賓群島等。又因呈花彩狀,也叫“花彩列島”。

【半島】伸入海洋或湖泊中的陸地,三麵臨水,一麵同陸地相連。如我國的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等。

【大陸島】地質構造上同大陸相似或相聯係的島嶼。一位般於大陸附近。原為大陸一部分,後因沉降,與大陸相隔成島。如中國的台灣島,歐洲的不列顛群島,北美洲的格陵蘭島和紐芬蘭島等。

【海洋島】同大陸在地質構造上沒有直接聯係的海洋中島嶼。按生成方式可分為珊瑚島、火山島。

【火山島】海洋島的一種。海底火山噴發物質(主要是熔岩)堆積而成的島。有的是聳立在海麵上的單個火山,如太平洋的皮特克恩島;也有的是一係列的火山,如夏威夷群島中的大部分島嶼、硫黃列島等。

【珊瑚島】珊瑚礁構成的島嶼,或在珊瑚礁上形成的沙島。地麵一般低平、多沙。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的海洋上。如我國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太平洋的中途島等。

【衝積島】也稱“堆積島”。大河河口地區或河流、湖泊中衝積而成的島嶼。地勢低平,一般由砂和粘土等碎屑物質組成。可以開發成為良好的農田。如我國的崇明島。

【連島沙洲】連接島嶼間或島嶼與大陸間的沙洲。在沿岸流作用下由泥沙逐漸堆積而成。與大陸相連接的島嶼,陸連島,如我國山東煙台的芝罘島。

【珊瑚島】熱帶、亞熱帶海洋中石灰岩礁的一種。主要由珊瑚蟲分泌的堆積物構成。珊瑚蟲群體生活在60米以內的淺水海底山嶺和沿岸淺水處,分泌出石灰性物質,死亡後留下大量石灰性骨骼形成灰岩,堆積而成珊瑚礁。構造類型主要有岸礁、堡礁和環礁。

【岸礁】亦稱“裾礁”。珊瑚礁的一種。形成於陸地邊緣海岸上,我國台灣南部恒春半島、海南島東岸都有分布,最闊處可達千米。

【堡礁】又稱離岸礁。有瀉湖同陸地隔開的珊瑚礁。一般在海麵下,退潮時呈鏈狀島露出海麵。最長的如澳大利亞東海岸的大堡礁,伸延達2,000公裏。

【環礁】我國古代稱為“石塘”。海洋上呈環狀或馬蹄狀的珊瑚礁。一般不露出水麵(如我國中沙群島的環礁),巨大的環礁上往往堆積有沙帽,即形成珊瑚島(如我國永樂群島的環礁)被包圍的水麵稱為瀉湖,有水道和外海相通,瀉湖可成為優良避風港口。

【暗礁】經常在海麵以下的岩礁。深度很小,一般不到十米。孤立海中或位近海岸。為航行安全,需在航海圖上精確地繪出它的位置;如位近航線,並需設置燈塔或其他標誌。

【沙洲】在河床中或兩側、海濱或淺海中,由泥沙堆積而成的大片地麵。

【沙嘴】向海突出的一種低平狹隘的海岸堆積地貌。略似鐮刀形,基部依附陸地,前端突出海中。泥沙經沿岸流搬運堆積而成。常見於海灣岬角處和河口附近。

【沙壩】濱海沙礫或卵石順延海岸方向所構成的狹長形海岸堆積地貌,形如堤壩,故名。水中物質,在向岸的海浪與反向的海底底流相遇的地帶,因流速減低,並在沿岸流的作用下,逐漸堆積而成。常把海灣和外海分隔開來。

【三角港】也叫“三角灣”。河流的河口段因陸地下沉或海麵上升被海水侵入而形成的喇叭形海灣。如中國錢塘江口的杭州灣、南美洲的拉普拉塔河河口等。

【三角洲】河口地區的衝積平原。河流在流入海洋或湖泊時,因流速減低,所攜泥沙堆積而成。一般呈三角形,頂端指向上遊,底邊為其外緣。地勢低平,河流多汊道,河網密集,大部是良好的農耕地區。例如中國的珠江、長江和非洲的尼羅河等河口的三角洲。

【浪蝕台地】波浪衝蝕作用所形成的平台狀地貌。向海洋緩斜,常覆蓋著薄層沙礫或淤泥。原在海麵以下,因陸地上升或海麵下降而出露。

【海底峽穀】也叫“水下峽穀”。橫切大陸架和大陸陡坡,深者可達1,500——2,000米或更深,穀壁陡峭。如非洲西岸剛果河河口前的海底峽穀。

【邊緣海盆地】邊緣海中的深海盆地,亦稱邊緣盆地或弧後盆地。是位於島弧陸側的深海盆地,它可以島弧和大陸之間,也可以島弧和島弧之間;可單個出現,也可被海嶺分隔成多個次級海盆。如日本海及鄂霍次克海均屬島弧與大陸之間邊緣盆地,而菲律賓海則屬島弧和島弧間邊緣盆地,並被海嶺分隔成多個次級海盆。邊緣海盆地大多屬於大洋型地殼,如南海海盆;有的則屬於過渡性地殼或變薄陸殼,如衝繩海槽屬於後期弧後盆地的雛形。邊緣海盆地一般呈現地塹-地壘式地形特征,盆地中多正斷層和地塹張性構造,斷裂與相鄰島弧近於平行,盆地中沉積蓋層厚約數百至數千米,其物質主要來源於大陸和島弧。多數的邊緣海盆地,其熱流值較高,且大多形成於新生代。

【深海平原】深海盆地底部平原,地球上最平坦的區域。亦稱深海盆地。深海平原閏於大陸隆和深海丘陵之間,水深3000-6000米,地麵坡度小於1/1000,有的甚至小於1/10000。平原基底屬於大洋型地殼。原深海丘陵等起伏不平的地形被深海沉積物所淤平,沉積物主要來源於大陸架陸源物質,濁流沿陸架坡將陸源沙和粉砂帶來與遠洋沉積交互堆積,並填平窪地超覆丘陵,深海沉積物近大陸坡厚度大,遠大陸坡厚度小,平均厚度達1000米。深海平原在各大洋均有發現,其中大西洋最為普遍,太平洋主要分布在東北太平洋海盆,原則則在於太平洋海構廣布,阻攔了大量陸源物質,而大西洋少海溝卻多大河,且泥沙供應充足。深海平原多光滑平整水平狀,有的微傾斜或緩波狀,大的深海平原可延伸數百至數千千米。深海平原確定於1947年大西洋洋脊的考察中,以後在其他大洋中亦陸續發現。

【海底地貌】又稱洋底地形。海水覆蓋下的地球起伏形態的總稱。整個海底地貌可分為大洋中脊、大洋盆地和大陸邊緣三個巨型基本地形單元。三個地形單元又可進一步劃分出一些次一級的海底地形類型。大洋中脊一般位於大洋中部,大洋盆地位於大洋中脊和大陸邊緣之間,大陸邊緣則位於大陸和洋底兩大台階麵之間的廣闊過渡地帶。大洋中脊和大洋盆地構成了大洋的主體。(1)大洋中脊是地球上最大、最長、最寬的環球性洋中山係,麵積占海洋總麵積33%。大西洋中脊呈“S”形,印度洋中脊呈“入”字形,太平洋中脊則因位置偏東且起伏較緩而稱為東太平洋海隆。三大洋中脊在南部相互串連,北端伸入大陸。洋中脊地形起伏比較複雜,脊頂水深一般2-3千米,高出兩側洋底1-3千米;中央裂穀切入中脊1-2千米;脊翼區有縱向嶺脊和穀地相間排列,平行於中脊軸;橫向斷裂把中央裂穀和縱向嶺脊顯著平錯;火山地形沿中脊軸向廣泛發育,嶺穀起伏由脊頂到脊翼愈益減小。(2)大洋盆地一側與大洋中脊坡麓相接,另一側與大陸隆或海溝相鄰,其輪廓受中脊分布格局控製,麵積約占海洋總麵積的45%。許多大洋盆地被海嶺等正向地形分割成多個次一級深海盆地。深海盆地水深一般4-6千米,其底部發育有深海平原、深海丘陵、海丘和海山等地形。此外,洋盆區可散布有海底高原(海台)、海槽等正負地形。(3)大陸邊緣位於大洋盆地與大陸之間,麵積約占海洋總麵積的22%,可劃分為大西洋型和太平洋型兩類大陸邊緣。大西洋型大陸邊緣地形寬緩,由大陸架、大陸坡和大陸隆(大陸坡與深海平原之間向海緩傾的巨大楔狀沉積體)構成。太平洋型大陸邊緣則大陸架窄,大陸坡陡,大陸隆多由海溝取代。其中,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海溝—島弧—邊緣海係列,另一類是海溝直逼陸緣的安第斯型,一般在大陸架上有古海岸線侵蝕和堆積地貌,大陸坡上有海底峽穀,峽穀口發育有海底扇等地形。

【海槽】又稱舟狀海盆。海底上較長而寬,且兩側坡度較平緩的凹陷地帶。海槽一般較海溝規模小,水深相對也小,是比海溝相對寬淺的長條形窪地,主要在邊緣海中出現。在劃分海溝和海槽時,一般從海底水深為5000-6000米的事實出發,把深度超過6000米的細長窪地稱為海溝,而海槽水深一般則小於6000米。實際上在某種情況下,二者並無嚴格界限,例如西南日本海溝亦稱南海海槽,凱曼海溝亦稱凱曼海槽,班達海溝亦稱韋伯海槽。東海東部的衝繩海槽為較典型的海槽,其北部深700米左右,其南部最深達2719米,海槽兩側坡度約10°,槽底坡度極小。目前,關於海溝、海槽的定義尚存不多的見解。若將6000米以深的長條形窪地列為海溝,則大洋中部的許多深長窪地均應劃歸海溝,但這些溝槽卻常沿斷裂帶發育,在構造和成因上與大海邊緣的海溝完全不同。近年來不少學者認為海溝一詞應限用於同火山島弧伴生的邊緣海溝。

【深海丘陵】大洋底部的水下丘陵,通常不高於海底500米,簡稱海丘。深海丘陵位於水深3000-6000米處,起伏較為平緩。一般海丘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達數千米,小者不足1千米,坡度約為1-15°,多為玄武岩流組成的小型盾狀火山丘。有些丘陵呈長條狀延伸,並有數個海丘峰頂。深海平原靠大洋中脊一側丘陵廣布,稱深海丘陵區,深海丘陵基岩裸露,有的有薄層沉積,如果深海丘陵上覆沉積層較厚,往往構成波狀深海平原。深海丘陵在各大洋中均有分布,但在太平洋中,則由於海溝攔截陸源物質結果,深海丘陵分布最為廣泛,約占太平洋底麵積的一半以上;而在大西洋中,深海丘陵呈條帶狀延伸,平行於大洋中脊兩側。廣義的海丘指深海丘陵,狹義的海丘指少數散布在深海平原中的單個丘陵。

【深海高原】又稱海台或稱海底長垣。頂部平坦開闊伸展的海底高地。深海高原台麵較平坦,起伏較小,邊坡一般較陡,但有的也較和緩。一般高於周圍海底1000-2000米以上,可綿延數千千米,通常無明顯的地震和火山活動。按其所在的位置不同,可分為洋中海台和邊緣海台。洋中海台指洋中孤立的海底高原,上覆鈣質為主的較厚沉積物,水深多在4000-5500米。有的則具有陸殼性質,認為是從大陸分離出來沉降的微型陸塊,如印度洋馬斯克林海台。邊緣海台指發育於大陸邊緣上的海底高原,一般有花崗岩基底,水深多在500-4000米,是大陸坡或島坡上的平坦麵,如美國東南岸外布萊克海台。深海高原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分布最廣,如太平洋馬紹爾群島和夏威夷群島之間的海台長2800千米,寬900千米。

【海嶺】亦稱海底山脈,又稱海脊。狹長的海底山脈。海底山脈坡度陡峭,一般高出海底2000-3000米,通常處於海平麵以下,有的峰頂出露海麵成為島嶼,如夏威夷群島周圍海盆水深5000餘米。世界上著名的印度洋東經90度海嶺長達4500千米以上,結構屬大洋型地殼。一些海嶺往往由鏈狀火山構成,如太平洋的夏威夷海嶺、天皇海嶺。上述海嶺缺乏地震活動,也稱無震海嶺,或稱不活動海嶺。大洋洋脊是最為壯觀的海底山脈,世界上最典型的海嶺是大西洋海嶺,也稱大西洋中脊。印度洋中脊的三分支分別稱中央印度洋海嶺、西南印度洋海嶺、東南印度洋海嶺。太平洋洋脊由於位置偏東、坡度平緩,故稱東太平洋海隆。三大洋洋脊南端彼此相連,北端伸入大陸和島嶼(大西洋中脊穿過冰島,與北冰洋中脊相連)。大洋中脊全長8萬千米,占大洋總麵積32.7%。

【海山】海底上孤立或比較孤立的,且坡度較陡有較小峰頂區的高地。海山有尖頂的和平頂的兩種,頂部平坦的海山,稱平頂山或蓋奧特。海山多高於洋底1千米以上,高1-2千米的小海山米量眾多。其坡度多為5-15°,較陡的達35°。海山在各大洋分布廣泛,且大小懸殊,總計達2萬餘座,其中太平洋內估計多達1萬座,多集中於該洋西半部。海山實際上多是火山(死火山或活火山),即使一些海山頂部有珊瑚礁,但其基底也是火山,基岩多為玄武岩類。一般認為,平頂海山是波浪削平的,因為在平頂海山頂部采集到磨圓的玄武岩礫石及淺水環境的珊瑚等化石。目前,平頂海山處於水下數百米至數千米,反映了海底火山曾發生可觀下沉。平頂海山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等均有發現,其中也是太平洋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