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檻】分隔海盆之間的水下隆起。兩個海盆之間海水能進行水平流動的最大深度就是海檻的深度。如在直布羅陀海峽,分隔大西洋海盆和地中海海盆的海檻深度為320米。由於地中海與大西洋之間海檻的深度太淺,雙方水交換僅限於表層水,因此地中海是世界上營養鹽類最貧乏的大型水域。西西裏島與突尼斯北端之間的海檻深366米,分隔地中海中的第勒尼安海盆和愛奧尼亞海盆。
【海淵】海溝中已測得的最深陷部分。通常以測得此深度的考察船隻的名字命名,如馬裏亞納海溝的斐查茲海淵,測得深度是11034米,是世界海洋已知最深處,也有稱深度超過6000米的海溝為海淵。
【海洋能資源】海洋本身蘊含的能源總稱。廣義地講,除包括海洋本身蘊含的各種動力能、熱能和物理化學能量之外,還應包括海底石油、天然氣資源,溶解於海水中氫、鈉、鋰、鈾、重水等資源,海洋風能資源以及海洋生物能等資源。由於海洋礦產資源、海洋化學能資源和海洋生物能等資源開發已形成獨立的海洋工程技術科學,因此現在通常所稱的海洋能資源主要指海本身蘊含的能量,如海洋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潮流能、海水溫度差能、海水鹽度差能等。它們的特點是:(1)無汙染;(2)蘊藏豐富,且可再生。據估計,全球溫差能可用功率達1010千瓦,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鹽度差能等可再生功率達109千瓦。(2)能源密度小,能源分布不均。(4)能量多變,部分海洋能不穩定。由於海洋能處於海洋環境中,致使能量轉換技術比較複雜,所以海洋能的開發投資費用昂貴。但在缺乏能源步沿海地區和島嶼,將它作為一種補充能源而加以開發利用還是可行的。
【內水】指一國領海基線以內的海域,包括湖泊、河流及其河口、內海、港口、港灣、領海內海峽以及其他位於領海基線以內的水域。《聯合國海洋法公約》(1982年)第八條規定:“領海基線向陸一麵的水域構成國家內水的一部分。”內水與陸地領土一樣,是沿海國有領土的組成部分,沿海國對其擁有完全的排他的主權,有權製定自己的內水製度,有權禁止外國船舶進入其內水航行,但如采用直線基線作為領海基線,使原來並未認為是內水的區域被包圍在內而成為內水,則在此水域內外國船舶可享有無害通過權。
【領海】有時稱領水。指處於沿海國主權之下,位於其陸地領土及其內水以外鄰接的一帶海域。領海是國家領土在海中的處續,屬於國家領土的一部分。國家對領海行使主權,對領海內的一切人和物享有專屬管轄權。國家對領海的主權及於領海的的上空及其海床和底土。領海的劃分方法是首先確定領海基線(即起算領海寬度線)。在海陸分界明顯、海岸線較平直的地方,通常以海岸的低潮線作為領海基線(即“正常基線法”,或稱“自然基線法”);在海岸線較曲折的或海岸附近有一係列島嶼區,可在海岸突出處或鄰近的島嶼上確立若幹點為基點,將各基點的曲折連線作為領海基線(即“直線基線法”或稱“折線基線法”);或將上述兩種方法交替使用。其次是劃定領海的外部界限(它是一條每一點同領海基線上的最近點的距離等於領海寬度的線)。關於劃定領海的外部界限的方法,國際上通常有交圓法、共同正切法和平行線法三種。關於領海的寬度,國際上沒有統一的規定,最窄者為3海裏,最寬者為200海裏。中國領海寬度為12海裏,並采用直線基線法來劃定領海。沿岸國家在其領海中行使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沿岸航運權、國防保衛權、邊防與關稅和衛生監督權、管轄權及領空權等主權,同時必須承認外國船舶享有無害通過權。
【內海】四周被大陸或島嶼、群島所包圍,但有狹窄水道或海峽與大洋相通的海。屬於廣義的內海。世界上內海的總麵積為3184.9萬平方千米,占世界海洋總麵積的8.8%。另一類內海是完全為陸地所包圍而不通海洋的,這是嚴格意義的內海,也是絕對意義的閉海或封閉海。按照內海的水文狀況、海底地質及地貌特點,通常將麵積較小、平均深度淺、地貌較單純、深入一個大陸並受大陸影響較顯著者稱為陸內海或陸內地中海,如渤海、波羅的海;麵積大、水深較大、海底地質及地貌較複雜、位於大陸幾個大陸之間,受大陸影響較弱者稱為陸間海、陸間內海,如加勒比海、地中海。
【專屬經濟區】領海以外並鄰接領海,具有特定法律製度的區域,其寬度自領海基線量不超過200海裏。在該區域內,沿海國享有以勘探和開發、養護和管理自然資源為目的的主權權利,以及對於人工島嶼、設施和結構的建造和使用,海洋科學研究、海洋環境的保護和保全的管轄權。其他國家則享有航行、飛越、鋪設海底電纜和管道等自由。無論從地理位置或法律性質上說,專屬經濟區都是介於領海和公海之間的第三種海域。據計算,在實行專經濟區製度情況下,大約有1.05億平方海裏,即將近世界海域總麵積36%的海域將處於沿海國的管轄之下。在此部分區域內提供了94%的世界總漁獲量和蘊藏著87%的已探明的世界海洋石油儲量。專屬經濟區作為一項法律製度,為沿海國維護國家主權,保護和管理沿岸自然資源,使之用於發展民族經濟,提高本國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法律保障,因而受到許多沿海國,特別是發展中沿海國的讚同和支持。
【毗連區】又稱連接區、特別區、保護區、補充區、尊重區或專門管製區。毗連一國領海並在領海外一定寬度的區域。在此區域內,沿海國為了保護漁業、管理海關和財政稅收、查禁走私、保障國民健康、管理移民,以至為了安全等需要,製定相應的法律和規章製度,行使某些特定的管製權。毗連區是保護沿海國權利和利益的重要海域之一。從各國的實踐來看,毗連區的種類很多,有:專屬漁區、漁業保護區、海關緝私區、衛生區、移民區、要塞區、中立區、刑事或民事管轄區、防止汙染區等。《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三十三條規定:“……2.毗連區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不得超過24海裏。”這就是說,毗連區的寬度與領海的寬度之和,不得超過24海裏。
【公海】法律概念。它的地位及其所指的範圍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所變更。按照國際法的傳統觀念,各國領海以外的海域統稱公海。由於近年來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維護海洋權鬥爭的結果,以及專屬經濟區,大陸架製度的建立,國家管轄範圍內的海域日益擴大,而公海的範圍日益變小。《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六十八條明確指出:“公海部分的規定適用於不包括在國家的專屬經濟區、領海或內水或群島國的群島水域內的全部海域。”
【國際海底區域】國際海底區域的製度,所涉及的是各國大陸架以外的深海海底的製度,即各國管轄範圍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的製度。它的出現,是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到現階段的產物,是國際海洋法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重要的裏程碑。在國際海洋法中,近年來已確定了國際海底區域的法律地位。國際海底區域不同於地球上任何其他種類海域(領海、專屬經濟區、大陸架或公海),不得由任何國家據為己有或由任何國家自由開發,而是人類的共同繼承財產。
【海】大洋的邊緣部分,附屬於各大洋。有的海以狹窄、孤立的海峽與大洋相通,有的海以島弧與大洋分隔。按所處地理位置不同,又可分為內陸海(位於大陸內部,僅以狹窄海峽與大洋或其他海相通,亦稱地中海)、邊緣海(位於大陸邊緣,以島嶼、群島或半島與大洋隔開,以海峽或水道與大洋相連)和陸間海。由於海是靠近大陸的水域,深度較洋淺,麵積較洋小,水溫、鹽度、水色、透明度受大陸影響較大,潮汐現象明顯,沒有獨立的海流係統。世界上最大的海是澳大利亞東北岸外的珊瑚海,麵積為479.1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為2394米,最大深度達9140米,紅海由於沒有河水徑流流入,且蒸發強烈,是世界上鹽度最高的內海,鹽度高達42。邊緣海與大洋相通,有大量河水彙入,鹽度一般低於32。世界上海的總麵積約為0.4億平方千米,占全球海洋總麵積的11%,占地球總麵積的8%。根據國際水道測量局分布的材料,世界大洋的附屬海共有54個。
【海灣】伸入陸地、深度逐漸減小的海或洋的部分水域。通常三麵為陸,一麵為海,海灣分界線一般以灣口附近兩個對應海角的連線劃分,海灣大小不一,有的海灣甚至比一般的海還大,如加拿大的哈得孫灣。有些海灣實質上是海,如印度洋的孟加拉灣、北大西洋的墨西哥灣。海灣中的海水性質,一般與相鄰海洋的海水性質相似。但由於海灣本身特定的地形條件,故灣內波能輻射、風浪較小,易於泥沙堆積。海灣內獨特的水文性質主要是潮差較大,如北美洲的芬迪灣潮差達21米,是世界上潮差最大的地方。海灣地處陸地邊緣,是人類從事海洋活動的重要場所,是現代海洋開發(如海港開發、油氣開發、旅遊開發、養殖開發、灘塗開發)的基地。隨著海洋開發的迅速興起,海灣生態環境保護已受到各國政府和專家日益重視。
【海峽】兩塊陸地之間連接兩個海或洋的狹窄水道。溝通兩個海的海峽,如台灣海峽連接東海和南海;溝通兩個洋的海峽,如白令海峽連接北冰洋和太平洋;溝通海和洋的海峽,如直布羅陀海峽則連接地中海和大西洋。海峽一般水深流急,多渦流,海水鹽度、溫度、水色和透明度等水文要素在垂向與水平方向上變化較大,在海運和軍事上具有重要意義。根據海峽水域同沿岸國家之間的關係可分為內海海峽、領海海峽和非領海海峽。內海海峽位於領海基線以內,航行製度由所屬主權國自定。領海海峽位於領海寬度以內,通常允許外國船隻享有無害通過權。如海峽兩岸分屬兩國,則航行製度由沿岸國商定。非領海海峽指寬度大於兩岸沿岸國的領海寬度,各國船隻均可自由通航。
【海島】散布在海洋中的小塊陸地,世界最大的海島是格陵蘭島,麵積為217.56萬平方千米。海島按成因主要可分為大陸島、海洋島兩大類。大陸島又稱基岩島,指地質構造與鄰近大陸相似或聯係密切的島嶼,原為大陸的一部分。海洋島指離大陸較遠,其發育過程與大陸無直接聯係的島,它又可分為火山島和珊瑚島。中國的台灣島、海南島屬大陸島;中國的南沙群島、西沙群島屬珊瑚島;中國的台灣省火燒島、澎湖列島屬火山島。世界島嶼總麵積為970餘萬平方千米,約占陸地麵積的7%,主要指的是海島。海島按數量及分布特點又可分為孤立的島嶼、群島(如舟山群島)和列島(如廟島列島)。
【陸間海】處於幾個大陸之間的海。麵積和深度均較大,有海峽與毗領海區或大洋溝通。地中海和加勒比海是世界上最大的陸間海之一。地中海位於歐洲、亞洲、非洲之間,為大陸所環抱,麵積為251.6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為1541米,最大深度為5530米。西端有直布羅陀海峽與大西洋相通,東北經達達尼爾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與黑海相連。加勒比海位於中美地峽、南美大陸和西印度群島之間,為中美和南美大陸與安德列斯群島所環抱,麵積為275.4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為2491米,最大深度為7680米。東北部有向風海峽、莫納海峽、阿內加達海峽、瓜德羅普海峽、多美尼加海峽、馬提尼克海峽、聖盧西亞海峽、聖文森特海峽與大西洋相通,西北部經尤卡坦海峽與墨西哥灣相連。
【峽灣】濱海地區由古冰川侵蝕成冰槽穀,後因海水侵入形成的,峽江成因與峽灣相似,但港道較寬,深度較小,地勢較低。二者之間無嚴格界限,亦可通用。峽灣的特點是深入陸地,港灣狹長,兩岸陡峭,槽穀水深。典型的峽灣大體呈矩形,底部為U型,邊坡呈陡壁懸崖,穀底向海的一端常有海檻,海檻一般深40-150米,也有的海檻深僅5米。挪威的鬆恩峽灣深達800米,長度為100千米。峽灣主要分布於緯度較高地帶的大陸山地海岸,如挪威西海岸、加拿大西海岸和智利南部西岸等。
【三角灣】又稱三角港。河流的河口段因陸地下沉或海麵上升,海水入侵而形成的喇叭形海灣。往往在潮流很強和河流挾沙很少的河口形成三角灣,反之則形成三角洲。因為漲潮時潮流以很快速度沿河上溯,形成很強的侵蝕;退潮時積蓄的河水和潮流二者一起沿河而下,加強了落潮的力量,強烈衝刷河道,故形成喇叭形的海灣。喇叭形三角灣外,常有沙壩阻攔,形成了退潮堆積。中國的錢塘江河口杭州灣是典型的三角灣,河口每年輸沙890萬噸,最大潮差可達8.9米,其北側水底衝刷坑比一般灣底深40米。南美洲東海岸的拉普拉塔河口也是典型的三角灣。
【洋流】又稱海流。海洋中具有相對穩定流速和流向的大規模海水運動。洋流的形成主要受風力、壓強梯度力、海水密度、地轉偏向力、海度地形、陸地、島嶼屏障等作用影響,按其成因可分為風海流、密度流、傾斜流、補償流、地轉流、潮汐流等;按其穩定性和持續時間可分為定常流、非定常流、周期流等;按其水溫高於或低於流經海區又可分為暖流和寒流。海流流速和流向是海水水平運動性質的基本要素,流速一般以節(海裏/秒)或厘米/秒表示,流向以度和方位表示。大洋中由於受行星風係作用海麵所產生的切應力的大小和方向隨緯度變化,導致海麵海水輻合和輻射,與地轉偏向力平衡後形成風海流,同時使海水密度重新分配並產生升降流等。大洋上海水蒸發、降水、結冰和融冰等熱鹽效應,造成海水密切不均,產生大洋熱鹽環流。陸地和島嶼的配置及海底地形在一定程度上幹擾和破壞了大洋風生環流和熱鹽環流的分布。如由於地形屏障作用可產生海水輻合和輻散,從而形成升降流、沿岸流、淺內海環流、大陸架環流、海峽海流等,海陸之間熱力差異的疊加使大洋環流更加複雜。海洋中各種物理過程、化學過程、生物過程、地質過程及海洋上空的氣候變化均對洋流有一定影響。因此,加強洋流的研究,掌握海洋規律,對海洋漁業、航運、旅遊、海洋海岸工程、礦產資源調查和開發、海洋環境監測保護、海洋國防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大洋環流】大洋中海水做大規模的連續的並近一定路線由一個海域流入另一海域的獨立的流動係統。這些環流主要是在海麵風、熱、鹽等作用下進行的。其中,最顯著、最重要的是在赤道南北的低緯度海域,由於在東南和東北信風作用下分別形成的自東向西流動的南赤道暖流和北赤道暖流。它們的主流在大洋西岸海域分別向南、北流動,形成逆時針和順時針流動的環流;兩股小的支流分別向北、南流去,並在赤道附近會合後形成二主流之間的分別流向東、西的赤道逆流。在北半球的中緯度地區,海水在西風作用下形成自西向東流動的北大西洋流和北太平洋流,當它們流抵大洋東岸後又形成流向南、北兩個支流。而在南半球的中緯度地區,卻因無海岸阻擋,在西風作用下形南極環極流(又稱南極環極流或南極海流。)在南半球的高緯度地區,海水在東風的作用下,向西流動,稱為極地東風流。上述這些洋流在低緯至高緯地區,分別形成熱帶環流、亞熱帶環流和亞寒帶充等環流係統,其海水狀態不一,水濕、鹽度各異。大洋環流除水平環流外還有鉛直環流,即有降流。
【寒流】海水溫度低於所流經海區的海流。通常,寒流自高緯海區流向低緯海區,在流動過程中海水溫度逐漸增高,對沿途氣候有降溫和減濕作用,並地表層水的混合亦起重要作用。北大西洋拉布拉多寒流、北太平洋千島寒流和南太平洋秘魯寒流都是世界上最強寒流之一,對所經海區及其附近陸地氣候影響顯著。
【暖流】海水溫度高於所流經海區的海流。通常,暖流自低緯海區流向高緯海區,在流動過程中海水溫度逐漸降低,對沿途氣候有增溫和增濕作用,對於表層水的混合亦起重要作用。墨西哥灣暖流、黑潮、北大西洋暖流都是世界大洋中最強盛的暖流之一,對所經海域及其附近陸地氣候影響顯著。
【風海流】又稱風生海流(風洋流)、吹流或漂流。由風對海麵作用所產生的切應力所引起的海水流動。海水在風的作用下產生運動,海水堆積密度重新分布,導致派生壓強梯度力,使海水流動與其相適應,由風力直接作用形成風海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表層海水的流向多偏離風向45°,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且其偏向隨深度增加,而流速隨深度減小。其摩擦阻力深度通常為幾百米。因此漂流隻能在海麵和摩擦阻力深度之間流動,而該深度以下可與表麵流向相反。世界各大洋近表層洋流係統的成因主要屬於風海流,如各大洋的南赤道海流是該海區東南信風形成的,而東北信風則形成北赤道海流。又如,印度洋北部的季風洋流,隨印度洋季風的更替而發生季節性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