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外部(續3)(3 / 3)

【補償流】由於某種原因,海水從某一海區流出而引起海麵降低,而鄰近海區海水則隨之流入補充,這種海水的流動稱為補償流。補償流可為水平方向,也可為垂直方向;垂直方向補償流稱為升降流,升降流又分上升流和下降流。如秘魯寒流、加利福尼亞寒流、本格拉寒流等均屬於補償流。

【地轉流】由於地轉偏向力(科裏奧利力)作用,在海水相當厚的水平層中形成水平方向的轉動。科裏奧利力是由於地球自轉產生的偏轉力,在赤道上為零,隨緯度的增高而加大,在極地達最大值。科氏力作用於地球上運動的任何物體,其睡線在北半球向右偏移,在南半球向左偏移。如墨西哥灣暖流運動方向向北,在向高緯流動過程中,由於科氏力作用不斷加速,並不斷向右偏移,一直進入西風帶盛行區,折向東呈扇形展開,延續成北大西洋暖流。又如沿歐洲西南部和北非西部沿岸的加那利寒流向南運動,在向低緯流動過程中,由於科氏力作用減少,海流逐漸減慢、加寬,成為緩慢的漂流。在佛得角群島附近,由於東北信風作用向西彙入北赤道暖流。

【季風流】又稱季風洋流或季風海流。印度洋北部隨季風更替出現的洋流係統。它屬於風海流的一種特殊形式。印度洋北部海區,由於季風的影響,洋流流向具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冬季盛行東北季節,海水在風吹動下向西流,洋流呈反時針方向流動。出現了主要由北赤道流和赤道逆流構成的東北季風環流。夏季盛行西南季風,海水在風吹動下向東流,洋流呈順時針方向流動,形成西南季風環流,加強了南赤道暖流的發展。順時針方向的西南季度環流比逆時針方向的東北季風環流的流速大,持續時間長。

【沿岸流】沿著局部淺海海岸流動的海流。一種是由於風力作用或河流入海作用,形成沿著局部海岸流動的海流稱沿岸流。此外,在海岸帶由於波浪作用形成近岸流係。其中,一般沿著海岸運動的水流也稱為沿岸流。中國近海有黃海沿岸流、東海沿岸流和南海沿岸流,它們是由河水和海水混合形成且具衝淡水性質的低鹽水流。黃海沿岸流起自渤海灣,沿海州灣南下,至長江口轉向東南,流速一般為每秒小於25厘米。東海沿岸流由長江、錢塘江、閩江等入海徑海與海水混合而成,夏季向北和東北,冬季順岸南下,流速每秒25厘米左右。南海沿岸流是指廣東和廣西沿岸冬季向西南、夏季向東北的海流。珠江口附近平均流速每秒25厘米,最大每秒達70厘米。

【上升流】表層以下的海水從深層上升的流動,上升流是升降流的一種。上升流出現於世界海洋各處,大多數出現於海流輻散和輻聚的地區。如當風向平行於海岸吹刮時,在北半球大陸右岸由於科氏力作用,使大洋表麵水流右偏,表層海水離開海岸,引起近岸下層海水上升。在輻聚流的情況下,特別是遇到陸地時水將下降,周圍水體則上升補充下降的海水。在上升流相對穩定區域,海洋生物因有豐富營養的水而適於生長。秘魯近海岸的上升流因秘魯海流離岸偏轉結果,形成世界著名漁場。世界上最強的上升流出現在索馬裏和阿拉伯半島東岸。

【赤道逆流】又稱反赤道流。赤道兩側南、北赤道海流之間的逆向海流。赤道逆流向西向東流,以補充大洋東部被赤道海流所帶走的海水,實際具有補償流和傾斜流的性質。赤道逆流處於赤道兩側信風係統之間的低氣壓地區,寬度較為狹窄,呈約為400千米寬的帶狀,水層厚度為300米左右,流速為1-3節。由於赤道附近終年高溫多雨,因此赤道逆流表層海水具有高溫低鹽性質。赤道逆流速流通常為每秒40-60厘米,最大達每秒150厘米,冬季一般小於每秒15-30厘米。冬季一般小於每秒15-30厘米。據新近觀測發現,赤道逆流不僅位置不是一成不變的,並且也不是正好在赤道無風帶內,而可以在赤道北麵(北緯5°-10°)和南麵(南緯8°)都出現向東的海流,分別稱北赤道逆流和南赤道逆流。

【赤道潛流】出現在赤道附近海域次表層中的海流。它處在赤道暖流之下、中層水的上部。與表層南、北赤道暖流的流向相反,自西向東流動,其流速比表層者大,它所分布的海域幾乎對稱於赤道。太平洋的赤道潛流(又稱克倫威爾海流)位於100-300米深處,其核心位置通常位於溫躍層之上,且自西向東上升(西經146°處深約100米,西經140°處深處40米,至加拉帕戈斯群島附近深約20米以淺);流幅(寬度)約300千米,大約介於南北緯2°之間;最大流速約為1.5米/秒;流量估計炎40×106米3秒(相當於黑潮流量的一半左右);流長(自菲律賓外海向東至加拉帕戈斯群島附近)約為14000千米,幾乎橫跨太平洋。大西洋的赤道潛流(又稱羅蒙諾索夫海流)的特點與太平洋赤道潛流相似,隻是其流幅狹窄,流速為0.5米/秒,流量為40×106米3/秒。印度洋在赤道處的風,於11—次年3月吹北風,於5-9月吹南風,故不能產生赤道潛流,僅在3-4月才形成印度洋的赤道潛流。

【餘流】一種非周期性的海流。在生產實踐中,有時把海岸帶的海流分為潮流和餘流兩種。在海岸帶實測到的海流通常是潮流、風海流、地轉流等疊加的合成海流,這種合成海流可分解為周期性海流——潮流和非周期性海流——餘流。嚴格地說,餘流包括長周期性(數年至數十年)海流。餘流的分析對海洋環境研究和海洋汙染調查有著重要的意義。

【異重流】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比重的水體層發生的相對運動。主要液體的密度差異產生的運動,一定密度差異重流有相應的寬度、水深和流速,並含一定數量的細泥沙。例如,河口的表層淡水和底層海水的相對流動,海岸帶渾濁的沿岸流呈帶狀水流潛入海底向前運動。研究異重流的方法有模型實驗、實地觀測和理論分析。

【北赤道暖流】北半球的赤道暖流。赤道暖流的一種。由於北赤道區受東北信風趨使影響,形成自東向西流動的海流,流速較低,深度較淺。流速一般0.5-2節,深度約為500米。在大西洋中,始於非洲佛得角群島以北向西流向中美洲安的列斯群島附近轉向西北,小部分進入加勒比海,平均流速0.7節。在太平洋起源於赤道逆流水體折向中美洲以北,橫亙太平洋,至菲律賓附近轉向北,西經160°處流量為450萬立方米。在印度洋,由於受熱帶季風氣候的影響,冬季產生逆時針主向的東北季風環流,故北赤道海流是向東流動的季風漂流;夏季出現順時針方向的西南季風環流,且越過赤道彙入南赤道暖流,北赤道海流消失。

【南赤道暖流】南半球的赤道暖流。赤道暖流的一種。由於南赤道區受東南信風趨使的影響,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中形成自東向西流動的海流,流速較低、深度較淺,流速一般0.5-2節,深度約為500米。在大西洋中始於幾內亞灣赤道以南,向西流向南美洲。在南緯7°受布朗庫角向東伸入影響分為南北兩支暖流,平均流速0.6節,南美沿岸有時達2.5節。在太平洋始於南美沿岸的北向流,在赤道附近向西流動,橫亙太平洋後,轉向南入珊瑚海。在印度洋,南赤道暖流全年由東向西,在靠近非洲大陸東岸時轉向南北。

【黑潮】北太平洋西部流勢最強的暖流。它與北大西洋中的灣流齊名,同是世界大洋中的著名強流。黑潮具有流速快、流量大、流幅窄、深度大、高溫、高鹽等特征。因水呈藍黑色而得名。它由太平洋北赤道海流在菲律賓群島以東向北流動的一個分支延續而成。其源地位於中國台灣島東南和巴士海峽以東海域。主流沿台灣島東岸北上,流入東海。後沿琉球群島西側流向東北,在東海大陸架外緣的東海大陸坡上流動。當它在奄美群島西北分出對馬暖流(通過對馬海峽進入日本海)分支後轉向東流,通過吐噶喇海峽北部流出東海,進入日本以南太平洋海域;再沿日本本州島沿岸流向東北,在本州島銚子附近離開大陸坡向東流去,成為黑潮續流。約在東經165°處再延伸為北太平洋流。狹義的黑潮係指台灣島東南海域至銚子一段緊沿大陸坡流動的高速帶狀水流;廣義的黑潮流係則包括黑潮續流。黑潮對日本、菲律賓和中國氣候有較大影響。

【北太平洋暖流】北太平洋的西風漂流。是黑潮的延續,於北緯40°附近與千島寒流相遇,在盛行西風吹送下折向東流,橫過太平洋北部,形成北太平洋暖流。至北美洲西海岸分為兩支,一支折向北稱阿拉斯加暖流,一支折向南稱加利福尼亞寒流。該暖流位於熱帶水與極地水交界處,具有寬廣的過渡區。夏季表層水溫為8°-23℃,冬季表層水溫為7°-16℃。流速由西向東遞減,即由0.5米/秒減至0.1米/秒,流量為1500-3500米3/秒。

【加利福尼亞寒流】流經北太平洋東南部的一支寒流。是北太平洋暖流的南分支,它源於北緯40°附近,沿美國西部加利福尼亞海岸向南流動,最後補充北赤道暖流。該寒流寬550-660千米,時速1-2千米,北部水溫為9℃,南部水溫達26℃。

【親潮】又稱千島寒流。流經北太平洋西北部的一支寒流。起源於白令海,受極地東風影響,經堪察加半島,沿千島群島東岸南下,在北緯40°日本北海道附近與黑潮相遇,並潛入暖的黑潮水之下,其餘部分在西風吹送下轉向東流。親潮與黑潮交彙處,由於兩者水溫和鹽度差異,水色和透明度有較大差異,具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和浮遊生物,此海域的北海道漁場是世界最大的漁場之一。親潮水溫較低,約為4°-5℃,表麵水溫低於19℃,流速低於1米/秒。

【東澳暖流】又稱東澳大利亞暖流。流經南太平洋西部的一支暖流。是太平洋南赤道暖流的南分支,形成於珊瑚海中的大堡礁和切斯特菲爾德礁之間,沿澳大利亞東岸南下,至南緯40°附近同西風環流彙合。該暖流度較窄,但流速大(可達30-50厘米/秒),其寬度僅100-200千米,水溫為15°-25℃。

【西風漂流】在盛行西風的吹動下,海水自西向東大規模流動所形成的海流。在北半球為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太平洋暖流,在南半球為全球性寒流性質的西風環流。

【西風環流】又稱南極繞極流。南緯40°-50°遼闊洋麵上的西風漂流。極地寒冷海水在強勁的盛行西風吹送下,海水自西向東環繞緯圈流動,形成橫亙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全球性的西風環狀寒流,是世界上海洋中最大的洋流,其最低流量是世界最大河流亞馬孫河流量的400倍,其流速約(90-100)×106米3/秒。由於受大陸、海底地形和北部邊界其他海流影響,致使局部地帶偏離圍繞南極的路徑。

【秘魯寒流】又稱洪堡洋流,或亨博爾特海流。流經南太平洋東部的一支寒流。該洋流是由西風漂流向東流動中,遇南美洲西海岸,轉向北而成,沿智利和秘魯海岸向北流動,於南緯10°以北折向西流,圍繞智利-秘魯海盆呈逆時針旋轉,成為南太平洋南赤道暖流的補償流。秘魯寒流對南美洲西岸氣候有顯著降溫和減濕作用。該寒流比較淺,晝夜流速約6千米。該地在盛行風和科氏力作用下使表層水向西,使下層營養物質豐富的冷水上升至表層,為魚類提供大量鉺料,形成世界著名的漁場。並吸引了大量海鳥,海鳥生產了大量商業性海鳥糞。

【安的列斯暖流】流經西印度群島中的安的列斯群島沿岸的一支暖流。由大西洋北赤道暖流和南赤道暖流的北支合並轉向西北而成,攜帶馬尾藻海的海水沿大安的列斯群島北側流動,在巴哈馬群島附近和佛羅裏達海流彙合,延續為墨西哥灣暖流。

【莫桑比克暖流】流經南印度洋西部的非洲大陸沿岸南流的一支暖流。由於南赤道暖流在向西流動過程中遇非洲大陸轉向分為兩支,其中一支折向南,沿非洲大陸和馬達加斯加島之間的莫桑比克海峽南流,即為莫桑比克暖流。該暖流的延續部分與馬達加斯加暖流彙合向南直達非洲南端,稱厄加勒斯暖流,最後彙入西風漂流。

【西澳寒流】又稱西澳大利亞寒流。流經南印度洋東部的一支寒流。由西風漂流的一小部分遇澳大利亞大陸轉向而成,沿澳大利亞西岸由南向北流動,在南緯15°附近最後彙入南赤道暖流。該寒流時速0.7-0.9千米,水溫南低北高,鹽度為35.5-35.7。該寒流對澳大利亞大陸西岸起著明顯的降溫和減濕作用。是澳大利亞沙漠鄰近海邊的原因之一。由於澳大利亞大陸西南角僅達南緯35°附近,對西風漂流的阻擋作用不大,該寒流的強度和作用遠小於南美洲西岸的秘魯寒流。

【灣流】又稱墨西哥灣暖流。流經北大西洋西部最強盛的一支暖流。由佛羅裏達暖流和安的列斯暖流彙合而成。佛羅裏達暖流是由北赤道暖流和圭亞那暖流彙聚於加勒比海、墨西哥灣後,經佛羅裏達海峽流出的暖流。安的列斯暖流由北赤道暖流和南赤道暖流的北支合並後,轉向西北,流經大安的列斯群島東岸海域的暖流。墨西哥灣暖流沿北美洲東海岸自西南向東北運行,直達北緯40°附近的紐芬蘭大淺灘以東海域。該灣流具有流速高、流量大、流幅窄、高溫、高鹽、道路曲折、流域廣闊、透明度大等特點。在佛羅裏達半島東南岸,流幅寬170千米,每晝夜流速130-260千米,厚度約800米,表層水溫達27°-28℃。在哈特勒斯角附近海域,流幅寬110-120千米,厚度700-800米,表層水溫25°-26℃,鹽度36.2-34.4,流量為每秒8200萬立方米。該灣流流勢強盛,水溫和流速隨地區、時間、季節變化,與季風強弱關係密切,對北美洲東部的氣候影響十分顯著。冬季灣流與沿岸水溫之差在哈特斯角附近為8℃,在紐約和波士頓達12°-15℃。該暖流在北緯40°附近,在盛行西風吹動下折向東呈扇形展開,流向歐洲西岸,延續成北大西洋暖流。

【北大西洋暖流】又稱北大西洋西風漂流。墨西哥灣暖流的延續部分,是在盛行西風吹送下,橫過大西洋北部,流向歐洲西部沿海的一支暖流。該暖流起始於紐芬蘭外大淺灘附近,在歐洲西海岸北緯40°附近分為兩支,南支南流稱加那利寒流,北支北流折向東北後,在北緯60°附近再分為兩支,左支最後成為西格陵蘭暖流,右支經挪威海伸入北冰洋的巴倫支海。該暖流對西歐和北歐的氣候有顯著的增溫和濕潤作用,並在強勁西風吹送下把海洋上的暖濕空氣輸送到歐洲西部廣大地區,使西歐成為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該暖流主幹段時速由南部的20-50厘米/秒向北部減至10-20厘米/秒。其流量受墨西哥灣暖流強弱勢力影響,變化於2000-4000萬米3/秒。

【加那利寒流】流經北大西洋東部的一支寒流。是北大西洋暖流的南分支,它在接近歐洲西南部伊比利亞半島時沿葡萄牙沿岸南下,形成較弱的加那利寒流。經非洲西北岸附近的加那利群島向南流向佛得角群島附近,最後向西彙入北赤道暖流。寒流時速小於2千米,寬約400-600千米。對非洲西岸氣候有降溫和減濕的作用。

【拉布拉多寒流】流經加拿大北極群島和拉布拉多半島東岸的一支寒流。源於格陵蘭島與巴芬島之間的巴芬灣,南流至紐芬蘭東南北緯40°附近與墨西哥灣流相遇,向東彙入北大西洋暖流。春夏季多巨大冰山造成大霧,最常見的是格陵蘭島沿岸山穀冰川滑入海中,影響海上航行。寒流時速1-2千米。紐芬蘭東南溫水魚群和冷水魚群彙聚,是世界著名的紐芬蘭漁場。

【東格陵蘭寒流】源於北冰洋,沿格陵蘭島東岸向南流的一支寒流。該寒流通過格陵蘭和冰島之間的丹麥海峽南流,其強弱變化直接受北冰海海冰的生成與融化的影響,春季多冰山和浮冰,最常見的是格陵蘭島沿岸山穀冰川滑入海中,由於源於高緯,水溫和鹽度均較低。該寒流時速1千米,鹽度為32-33,夏季水溫僅2.4℃。

【巴西暖流】流經南大西洋西部的一支暖流。它是南赤道暖流向南的一個分支,沿巴西東岸向南流動,在南緯40°附近與北上的福克蘭寒流彙合,然後受西風影響彙入西風漂流。巴西暖流時速為1-2千米,水溫18°-26°,鹽度為35-37以上。

【本格拉寒流】流經南大西洋東部的一支寒流。西風漂流在向東流動的過程中,一部分接近南非後繼續向東進入印度洋,一部分遇到非洲大陸後轉向沿非洲西岸辮上,經安哥拉西岸本格拉繼續向北流,最後彙入南緯10°附近的南赤道暖流,形成南大西洋反時針環流係統。本格拉寒流時速為1-2千米。水溫南部低,北部高,沿岸並有深層水上升,對非洲西岸氣候有降溫和減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