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作用】以地下水為主的水流通過對可溶性岩石、礦物的溶解所產生的破壞作用。即化學潛蝕作用。這種作用在南斯拉夫的喀斯特高原發育較典型,因此亦稱喀斯特作用。中國的岩溶發育地區約占全國麵積的13%。分布之廣,類型之多,為世界各國所不及。早在300多年前,徐霞客就作了較詳細的研究描述,因此1967年中國改稱喀斯特作用為岩溶作用。地理學名詞審定委員會1992年討論決定恢複使用“喀斯特”一詞岩溶發育地區應具備可溶性岩石,如碳酸鹽岩、石膏等;岩石有較好的透水性;地下水有較強的溶蝕能力,主要取決於二氧化碳的含量,含量越高,溶蝕能力越強;地下水有較好的流動性等基本條件。可溶性岩石在岩溶作用下形成一係列獨特的地貌,統稱為岩溶地貌(亦稱喀斯特地貌),如溶溝、石芽、落水洞、溶洞、暗河、石林、孤峰、溶蝕窪地等。

【石柱】溶洞中由碳酸鈣沉澱形成的柱狀體。在岩溶作用的過程中,當飽含碳酸氫鈣的地下水滲入溶洞後,由於壓力降低,水中的二氧化碳逸出,水分蒸發,過飽和的碳酸鈣便在滲出口附近沉澱。懸掛在洞頂的錐狀沉澱物稱石鍾乳,洞底向上增長的竹筍狀沉澱物稱石筍,兩者相連便形成石柱。三者通稱鍾乳石。世界上已知最長的石鍾乳是在愛爾蘭波爾洞,長達11.6米;最高的石筍在法國的阿爾芒洞,高達29米;西班牙內爾雅洞內的石柱高達59米。這些沉澱物多呈圓柱狀,並具同心圓狀結構,它反映了沉澱過程中的周期性變化。石鍾乳的中心多有小孔,為滲出水流的通道。

【泉華】堆積於泉水溢出口附近的疏鬆多孔的化學沉澱物。飽含礦物質的泉水溢出地麵時,因壓力降低,溫度升高,二氧化碳大量逸出,水分蒸發,溶液中的礦物質迅速達到過飽和,沉澱形成泉華。以碳酸鈣為主的泉華稱石灰華,以矽質為主的稱矽華。泉華在形態上多為大片分布的台階狀或孤立出露的錐狀等。中國岩溶地區的泉水和不少溫泉附近都有泉華分布。四川康定的半個城就是坐落在石灰華之上。

【冰川的地質作用】冰川在運動過程中通過刨蝕、搬運、沉積改造地表形態及物質組成的作用。冰川主要分布於極地附近或高山地區。它是由積雪層在較長時間的壓力作用下,經過一係列物理變化,形成可塑性冰川冰,冰川冰在其自身的壓力和重力作用下,沿斜坡或穀道緩慢地流動而形成冰川。現代冰川分布麵積約1.49×107km2,占大陸麵積的10%左右。在地質曆史中曾有過多次大規模冰川活動的時期,稱冰期。第四紀冰川鼎盛時期,曾覆蓋了大陸麵積的1/3。因此冰川是大陸上重要的地質營力之一。冰川的地質作用不僅塑造了許多奇特的冰蝕地形,如冰川槽穀、冰鬥、角峰、刃脊、懸穀、羊背石等。而且還形成了獨特的沉積物,如漂礫、紋泥等。對冰川地質作用的研究,有助於了解古地理、古氣候的變化規律,對找礦及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等工作也有一定意義。

【雪線】終年積雪區的下限線。雪線附近年降雪量與年消融量大體相等;雪線以上,年降雪量大於年消融量,常年積雪,所以冰川必須在雪線以上才能形成;雪線以下,年降雪量小於年消融量,隻有季節性積雪。雪線所處的高度受氣溫、降雪量及地形等因素的影響,因此不同地區有所差異,如低緯度地區的雪線一般要高於高緯度地區雪線的高度。地質時期(通常指第四紀)的雪線稱古雪線。

【粒雪】粒徑較大的團粒狀的雪。是由積雪盆地中積聚的結晶形態的新雪,在壓力或熱力作用下,經融化、凍結、歸並而成。粒雪呈白色粒狀,粒徑常達0.5厘米以上,比重平均0.5左右。粒雪在熱力、壓力的繼續作用下,壓緊、凍結或發生重結晶形成塊狀的冰川冰。冰川冰呈藍色,比重約為0.9。如對積雪盆地作一剖麵,自上而下大致可分為積雪、粒雪和冰川冰幾部分。

【冰川】指由積雪形成的、運動的冰體(冰川冰)。組成冰川的冰體(冰川冰)是由積雪經較長時間的壓緊、凍結、重新結晶等一係列過程形成的,冰體的下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其自身的壓力和重力作用下,沿斜坡或穀地緩慢地流動,這樣就形成了冰川。冰川在其流動過程中通過刨蝕、搬運和沉積作用,不斷地改造地表麵貌,塑造了許多奇特的地形和獨特的沉積物。現代陸地上的冰川主要分布於地球兩極及高山地區,覆蓋陸地麵積的10%,集中了全球85%淡水,若全部融化,可使全球海平麵上升66厘米,因此冰川是重要的淡水資源。地質曆史中也曾有過廣泛分布的時期,稱為冰期。冰川根據其分布、形態、規模等分為大陸冰川和山嶽冰川,山嶽冰川又可進一步分為冰鬥冰川、懸冰鬥、山穀冰川、山麓冰川等幾種類型。

【冰山】漂浮於海洋中的巨大冰塊。是大陸冰川邊緣的冰體或伸入海洋中的冰舌斷裂形成,其側壁近垂直,頂麵高出冰麵,但因冰川冰的比重與海水的比重相差不大,因此冰山體積的85—90%位於海水麵以下。冰山常成群出現,大小不一,大西洋中的一座冰山寬75千米、長120千米。冰山隨洋流由高緯度地區向中、低緯度地區漂流,當冰體消融時,所挾帶的碎屑物質便沉落到海底,故在深海盆地中亦可見到冰磧物。漂浮的冰山會給海洋中航行的船隻帶來危害。

【刨蝕作用】又稱冰蝕作用。冰川及其挾帶的岩石碎塊對冰床的破壞作用。冰川不但以自身的重量擠壓、破壞冰床的岩石,在運動過程中還對冰床進行挖掘和銼磨作用。冰凍風化作用更加速了刨蝕作用的進行。挖掘作用又稱拔蝕作用,是冰川在運動中將與冰體凍結在一起的冰床基岩碎塊拔起並推走的作用,其結果使冰床加深,並形成粗粒岩石碎屑。磨蝕作用是冰川以其自身的壓力,及凍結在冰流兩側和其底部的岩石碎塊刮削、銼磨冰床的作用。磨蝕作用的強度取決於冰川所挾帶的岩石碎屑數量、冰層的厚度以及冰川的流速。磨蝕作用不斷挖深床底和拓寬穀地,使冰床受到破壞,並形成細粒的碎屑物(粉砂、粘土等)。冰川的刮挫,可以在冰床的基岩麵上形成斷續的磨光麵——冰溜麵。冰溜麵上常見擦痕和刻槽。擦痕深度一般為幾毫米至幾厘米,開始端常較寬且深,沿流動方向逐漸削減,長數米,稱冰川擦痕。作為磨蝕工具的石塊,也可被磨出一兩個光滑麵。冰川礫石整體呈熨鬥狀,磨光麵上有擦痕和刻槽,故稱條痕石。挖掘作用和磨蝕作用是同時進行的,但以挖掘作用的破壞力最大。一般來說,在冰層厚、壓力大、冰川流速快時,磨蝕作用顯著;當消融量增加,冰水反複融、凍時,冰劈作用也相應活躍,這時會使挖掘作用加強。刨蝕作用的結果形成一係列冰蝕地形,常見的有冰鬥、角峰、刃脊、冰川槽穀、懸穀、羊背石等。

【冰蝕平原】由大陸冰川長期挖掘、磨蝕所形成的廣闊平原。由於大陸冰川範圍廣、冰層厚,冰蝕作用明顯,因此在基岩麵上往往形成刻痕,羊背石、冰川漂礫和冰蝕窪地在平原上廣泛分布,窪地積水形成冰蝕湖。

【懸穀】複式山穀冰川支冰川刨蝕作用形成的,“懸掛”於主冰川穀壁上的穀地。這是因為支冰川的刨蝕能力遠小於主冰川的刨蝕能力,而且因為冰川是固體介質,支冰川的冰麵可以高於主冰川的冰麵,因此在彙入處支冰川的穀底可高於主冰川的穀底,高差可達100—500米。懸穀是山嶽冰川特有的地形,可依此作為鑒別古冰川存在的標誌。

【冰川的沉積作用】冰川消融時將其搬運的物質進行堆積的作用。按沉積時介質的條件分為冰川沉積和冰水沉積兩大類。冰川沉積是冰川流至消融區,或因雪線上升,冰川退縮,冰川前端冰體融化時發生的沉積。冰川沉積的堆積物稱冰磧物,堆積地形稱冰磧地形,如終磧堤、側磧堤、鼓丘等;冰水沉積是指以冰融水為主要營力,經過再搬運後而發生的沉積,其沉積物稱冰水沉積物,冰水沉積物既有冰磧物的特點,又有衝積物的某些特點。冰水沉積常形成冰前扇地、冰水平原、蛇丘等地貌形態。

【中磧堤】位於冰川中部、由冰磧物組成的壟崗狀地形。它是由複式山穀冰川相鄰兩條支冰川的側磧合並消融形成的。

【冰水湖】又稱冰前湖。在冰川區外圍,由冰融水補給的湖泊。冰水湖中常形成具有很好水平層理的沉積物,稱紋泥。紋泥的層理是由於冰融水的流速、流量隨季節發生變化,冰水搬入湖中泥沙的數量和粒度也隨之發生變化,這樣就形成了粗細不同、顏色深淺不同的薄層。

【冰舌】冰川前端呈舌狀流動的冰體。長數公裏至數十公裏,冰舌的最前端也稱冰川的末端,冰舌可流至雪線以下,因此雪線是積雪區的下界而不是冰川的下界。冰舌前端的位置取決於冰體的供給量與消融量之間的關係:當冰川冰的供給量大於消融量,冰舌的位置向前推進,稱冰進;反之稱冰退。影響冰川進退的主要原因是氣候和降雪量。

【冰磧物】冰川地質作用形成的沉積物的統稱。冰磧物的分選性、磨圓度極差,往往形成大塊漂礫和粘土混雜在一起的堆積物;冰磧物中的粗粒碎屑表麵常有磨光麵或交錯的釘頭形擦痕及壓坑等;無明顯層理;冰磧物中化石稀少,但常保存有寒冷型的孢子花粉;冰磧物常堆積形成一些特殊的地形,如終磧堤、側磧堤、中磧堤等。

【冰川條痕石】簡稱條痕石。在磨光麵上具有擦痕、刻槽的冰川礫石。條痕石是由冰川以其自身壓力及凍結在冰川冰中的石塊刮削、銼磨形成的。擦痕、刻槽往往呈釘頭形,顯示作為銼磨工具的石塊在磨蝕過程中被磨損變小,因此其開始端一般較寬、較深,沿流動方向逐漸變淺、變細以至消失。擦痕、刻槽可用來判斷冰川的流動方向,亦是古冰川存在的證據。

【冰期】全球氣候顯著變冷、冰川覆蓋麵積迅速擴大的時期。地質曆史中曾有過三次大的冰期,即震旦紀大冰期、石炭一二疊紀大冰期和第四紀大冰期。介於兩個冰期之間氣候溫暖、冰川覆蓋麵積縮小的時期稱間冰期。冰期、間冰期又可按較小的氣候波動分為亞冰期和間冰期。第四紀冰期歐洲研究最早,阿爾卑斯地區由老至新分為多瑙、恭茲、民德、裏斯、玉木等幾個亞冰期。中國第四紀的冰期從老到新一般劃分為紅崖、鄱陽、大姑、廬山、大理五個亞冰期。

【冰後期】第四紀大冰期末一次亞冰期冰川退縮至今的時期。世界大多數地區1萬年前氣候顯著轉暖,冰川開始退縮,但各地開始退縮的時間不很一致,中國的山嶽冰川,有人認為是從1.6萬年前開始退縮的。

【間冰期】介於兩次冰期之間、氣候變暖、冰川消融退縮的時期。如歐洲阿爾卑斯地區,第四紀間冰期從老至新可分為多瑙——恭茲、恭茲——民德、民德——裏斯、裏斯——玉木等幾個間冰期;中國一般分為紅崖——鄱陽、鄱陽——大姑、大姑——廬山和廬山——大理等間冰期。

【雪崩】巨厚的積雪,在重力及雪融水的作用下,沿溝槽或山坡向下迅速滑動傾瀉的現象。雪崩時,大理積雪及其衝擊空氣產生的衝擊力對高山道路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常造成嚴重危害。

【冰川漂礫】由冰川地質作用形成的巨大礫石,其直徑可達10—20米。簡稱漂礫。因其是由固態的冰川搬運,可以翻山越海,搬運距離很遠,故稱之為“漂”礫。漂礫表麵常具磨光麵和擦痕、刻槽等,漂礫的岩性往往與本地的岩性不同。冰川漂礫是冰川存在的有力證據,其分布範圍及其上的擦痕是研究冰川流向和活動範圍的證據。

【冰湖紋泥】又稱季候泥在冰水湖中堆積形成的粗細相間、顏色深淺交替、層理極薄的沙粘土層。其中的淺色層多為沙層,是夏季冰融水充沛時形成的,主要成分為石英、長石,層較厚。深色的為粘土層,是在冬季冰融水劇減時,懸浮於湖水中的粘土膠粒發生沉積形成的,層較薄。這種一粗一細的沉積層構成一個年層。根據年層的數目可推算冰川開始退縮到冰水湖停止沉積的年限和古氣候的演變。

【風的地質作用】風及其所挾帶的沙石在運動過程中改造地表麵貌的地質作用,包括風蝕作用、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攜帶沙粒的風,通過吹揚和磨蝕,不斷改造原有的地表形態。並形成特有的風蝕地貌;風蝕作用表成的碎屑物被風帶走,當風力降低,紊流的上舉速度小於沙粒的沉降速度時,沙、礫、塵土便堆積下來,形成風積物和風積地貌。風的地質作用常形成風蝕穀、風蝕柱、風城、荒漠、沙丘、風棱石、風成沙及黃土等很具特色的產物。風是陸地常見的一種地質營力,風的地質作用在植被稀疏、鬆散沉積物大量裸露的地區,特別是幹旱氣候區最為顯著。中國的沙漠及戈壁灘約占全國麵積的11.4%,在沙漠地區外緣約63×104平方公裏的半幹旱地帶,廣泛覆蓋著與風的地質作用密切相關的黃土,形成了世界上獨特的“黃土高原”,因此在中國研究風的地質作用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

【風沙流】攜帶沙粒移動的氣流(風)。形成風沙流需有足夠的風速,當風速達到一定程度時,氣流的衝擊力和上舉力就可使地麵的沙粒進入氣流並隨之移動。如在新疆莎車沙漠中,當距地麵2米高處的風速達每秒4米時,就可使0.1—0.25毫米的細砂移動,達每秒15米時,可使大於2毫米的礫石移動。風速越大,風沙流中的含沙量越大,但地表狀況對起沙風速有很大影響。風沙流中沙粒多集中在距地麵30厘米以下,特別是10厘米以下的區域內,礫石多在近地麵處滾動,粘土可懸浮於高空。風沙流的含沙量及含沙量隨高度的變化,對風的剝蝕作用和搬運作用都有重要的影響。

【風蝕作用】風以其自身的力量和所挾帶的沙石對地表岩石進行的破壞作用。按作用方式可分為吹蝕(吹揚)作用和磨蝕作用。吹蝕作用是指風的衝擊力及其紊流將地表疏鬆物質吹離原地的作用,但通常隻是將沙和粘土吹離地表,而礫石仍留在原地;磨蝕作用是指風沙在流動過程中沙粒對地表岩石衝擊、磨擦而使岩石發生破壞的作用。持續的風蝕作用在破壞原有地表形態的同時,形成了風蝕穀、風蝕湖、蜂窩石、石蘑菇、風棱石、風城、岩漠、礫漠等奇特的風蝕地貌。風蝕作用的強度,取決於風速、含沙量、地表物質組成及地形等。

【荒漠】岩漠、礫漠、沙漠、泥漠的總稱。大陸內部氣候幹旱、雨量極少(年降雨量少於250毫米),幾乎沒有植物生長,荒無人煙的不毛之地。在那裏的蒸發量大大超過降雨量,往往一年僅幾次降雨,甚至幾十年才有一次,而且多是暴風雨。這種地區常有強風吹刮。風是這種地區的主要地質營力。

【戈壁】又稱礫漠。主要由礫石組成的荒漠。在幹旱氣候區,強大風力的吹揚作用運走了沙粒和粘土,粗大的礫石殘留在原地,便形成了大片礫石荒灘。礫石經風沙流長期磨蝕,形成風棱石。“戈壁”源於蒙古語,為難生草木的礫石灘之意。中國內蒙古西北部、塔裏木、準噶爾、柴達木盆地邊緣都有戈壁灘分布。

【泥漠】泥質的荒漠。往往形成於低窪地帶或封閉盆地的中心,是由洪流帶入的粘土遊積而成。泥漠的表麵常有龜裂現象,植被稀少,十分平坦,有些甚至可作飛機場使用。鹽漬化的泥漠稱鹽漠。

【鹽漠】又稱鹽沼泥漠。在地下水麵較高的泥漠地帶,富含鹽分的地下水沿毛細管孔隙上升地帶,水分蒸發後,鹽分聚集於地表,即成鹽漠。鹽漠分布於荒漠的低窪部分,因鹽分易於吸水引起膨脹,所以長期處於潮濕狀態,幹涸時可形成龜裂地。鹽漠地區僅能生長少數鹽生植物,是荒漠中土壤最貧瘠的地區。

【沙漠】由沙質組成的荒漠。沙漠是荒漠中規模最大,最為常見的一種。在沙漠中,沙丘、沙壟等堆積地貌發育。全球現代沙漠地區約占陸地麵積的1/5,主要分布於南、北緯20°—35°之間。中國沙漠的麵積約63.7萬平方公裏,主要有塔克拉瑪幹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裏沙漠、毛烏素沙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