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漠】幹旱氣候區岩石裸露的山地或丘陵,是荒漠中的一種。岩漠大多位於山地邊緣,其間廣泛分布著不同高度的封閉盆地,岩漠地區物理風化作用和風蝕作用強烈,植物稀少,景色荒涼。

【沙漠漆】沙漠地區附於地表或沙、礫表麵橙黃色、紅色或黑褐色的被膜,具有油脂光澤,很像塗抹了一層油漆,故俗稱“沙漠漆”。實際上是由於強烈的氧化作用及毛細管作用形成的氧化猛和氧化鐵的薄膜。

【風棱石】經風沙流長期磨蝕作用形成的、具有多條明顯棱脊和光滑棱麵的礫石。風棱石表麵呈油脂光澤,棱脊常見的有三棱、四棱以至多棱,是由於風向改變或石塊滾動形成的,棱脊線的延伸方向一般與形成時的風向垂直。風棱石廣泛散布在戈壁灘的表麵,是風蝕作用的重要證據。

【風蝕穀】風蝕作用改造形成的穀地。風蝕穀往往是在原有溝、穀的基礎上,經風長期的吹揚、磨蝕形成的,因此其平麵形態蜿蜒曲折,寬窄不定,無規則地延伸;風蝕穀長可達數十公裏,穀底崎嶇不平,忽高忽低,可以出現下遊高於上遊的現象;風蝕穀的穀坡陡峭,其上分布著大小不一的風蝕洞穴,坡腳堆積著崩塌的岩石碎屑。

【風蝕城堡】簡稱風城。風蝕作用形成的平頂狀多層墩台,高10—30米,遠觀酷似古堡或古塔的斷垣殘壁,因此得名,風城地形多發育在盆地邊緣沉積岩出露的地帶,尤其是產狀近水平、軟硬相間的沉積岩地區更易形成。新疆準噶爾盆地西北部烏爾樂地區的風城很典型。

【風蝕柱】垂直裂隙發育、岩性較單一的岩石,經風沙流長期吹揚、磨蝕形成的柱狀地貌。其高度大小不一,有的孤立存在,有的成群分布,柱壁上常可見蜂窩狀孔洞和大小不等的凹坑。

【風蝕窪地】鬆散沉積物組成的地麵,經長期風蝕作用改造形成寬淺、輪廓不明顯的窪地。一般呈橢圓形,常成排分布,其長軸與風力方向平行。在內蒙古和柴達木盆地西北部都有分布。

【風的沉積作用】簡稱風積作用。當風速減小或因遇到障礙物、兩股氣流相遇使風力減弱時,紊流的上舉速度低於沙、土的沉降速度,風沙流中所挾帶的碎屑物質便發生沉積的過程。經風搬運、沉積的物質稱風積物,主要有風成沙和風成黃土。風成沙具有良好的磨圓度;其分選性是陸相沉積物中最好的一種;沙粒的成分以石英為主,表麵受衝擊呈毛玻璃狀,較粗的沙粒表麵常附有“沙漠漆”;風成沙中具有孤形的層理。由風積物構成的地貌稱風積地貌,如沙丘、沙壟等。

【縱向沙壟】由風成沙堆積形成順風向延伸的長條壟狀高地。壟脊一般呈平緩狀或波狀起伏。壟脊高度10—30米,最高可達200米。單條壟長一般數百米至數公裏,多條壟平行排列可連續延長達幾公裏至幾十公裏。縱向沙壟可以有多種原因形成,一是由平行地麵的強大旋風將風成沙卷向兩側堆積而成;另一是由新月形沙丘兩翼在定向風的作用下演化而成;此外,若幹個沙堆沿風向彼此相接,也可形成縱向沙壟,但這類沙壟比較固定。

【湖泊的地質作用】指湖水改變地表物質成分及地表形態的地質作用,包括剝蝕作用、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由於湖水是地表相對寧靜的水體,因此剝蝕作用較弱,沉積作用占主要地位,但在較大的湖泊中,湖浪作用較強,剝蝕作用的強度也增大。湖泊的地質作用不但可以改變地表的麵貌,還可形成很多有用的礦產,如鐵、鋁、錳、煤、石油及鹽類等。另外,由於湖泊的沉積作用受氣候、地形等因素影響較大,因而可通過對地質曆史時期湖泊沉積物的研究來分析古地理和古氣候特征,並為研究該區的地殼運動規律提供重要的證據。

【海洋的地質作用】海水及海水運動引起物質成分及地表形態發生改變的地質作用。包括海洋的剝蝕(海蝕)作用、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海蝕作用指海水的運動、溶解及海洋生物活動使海岸及海底的岩石遭受破壞的作用。海洋是一個連續性的水體,海蝕作用是很強烈的;海洋更是地球上最廣闊的積水盆地,陸地上風化、剝蝕作用的產物隨著風、水、冰等介質輸入海洋進行沉積,因而海洋的沉積作用具有重要的地位。海洋的地質作用可形成各種地形和沉積物,如海蝕崖、海灣、岬角、海灘、沙壩、沙嘴、珊瑚礁以及砂礦等。現今大陸上見到的很多沉積岩和沉積礦產,都是地質曆史時期海洋中沉積形成的,如石灰岩、鐵礦、錳礦等。

【破浪】又稱激浪。海浪向岸邊傳播時,由於水深逐漸變淺,海底的阻力加大,波浪發生變形,波峰向海岸方向傾倒、破碎所成的碎浪。在海底坡度較平緩的近岸海域可出現幾道首尾相銜接的破浪。

【拍岸浪】推進至淺灘開礁石附近的海浪,受海底阻力的影響,迫使波峰超前湧向岸邊並拍擊海岸,稱拍岸浪。拍岸浪形成一股衝向海岸的水流,稱進浪流,當其上衝的能量在海岸被消耗殆盡後,海水便受重力影響而順斜坡退回海中,形成底流。此時,下一個拍岸浪業已形成並衝向海岸。據估計,海岸每天經受拍岸浪衝擊的次數可達5500次,按此推算,每年拍岸浪可衝擊同一地段海岸達200餘萬次。拍岸浪的能量相當巨大,衝擊力可達2.9t/m2,在拍岸浪的長期作用下,使基岩海岸遭受破壞。波浪斜向衝擊海岸,還會形成沿海岸方向流動的沿岸流。

【海蝕作用】即海洋的剝蝕作用。指海水運動、海水溶解及海洋生物活動等因素使海底及海岸岩石遭受破壞的作用。海蝕作用的方式可分為機械的、化學的和生物的三種,以機械的剝蝕規模最大,對海岸的改造起著決定性作用。機械剝蝕是由海水運動(波浪、潮汐、洋流、濁流等)產生的動能引起的,主要發生在濱海環境及海水運動所能影響到的海底部分。化學剝(溶)蝕是因海水中含有較多的CO2等溶劑,通過溶解岩石進行破壞。生物剝蝕是由海洋生物的生命活動引起的,如鑽孔、分泌物的溶解等。

【海蝕平衡剖麵】指在地殼相對穩定條件下,近岸海底受波浪作用形成向海洋方向平緩傾斜的既不受侵蝕也不堆積的理想岸坡剖麵。

【波切台】在地殼穩定的條件下,基岩海岸受攜帶泥沙拍岸浪長期的衝擊、磨蝕、溶解不斷後退,形成一個微向海洋方向傾斜的平台。其高度幾乎接近平麵,寬數米至數十米,以至數百米。波切台的表麵較平坦,其上常覆有沙、礫等海積物,或殘留有較堅硬岩石形成的海蝕柱、海穹等海蝕地形。當地殼上升或下降,波切台發展形成海蝕階地。

【波築台】基岩海岸邊由沙、礫堆積構成的平台。海洋的拍岸浪具有巨大的能量,長期衝擊基岩海岸,形成海蝕岸及大量碎屑物質,碎屑物質被底流帶入海水進行堆積,形成波築台。當地殼上升,波築台露出海麵形成海積階地。

【大陸邊緣】大陸至大洋深水盆地之間的地帶。它包括大陸架、大陸坡和大陸基。海溝和島弧也可歸於大陸邊緣,但也有人將其劃為另一類地形單元。通常把大陸邊緣分為兩類,一類由大陸架、大陸坡和大陸基組成,主要分布於大西洋,稱為大西洋型大陸邊緣。另一類由大陸架、大陸坡及海溝組成,主要分布於太平洋,稱為太平洋型大陸邊緣。

【大陸架】又稱陸棚。海洋與陸地接壤的淺海平台,其範圍是由海岸線向外海延伸,直至海底坡度顯著增大的轉折處。大陸架的海底坡度平緩,一般小於0.3°,平均約為0.1°。其水深一般不超過200米,最深可達550米,平均為130米。大陸架的寬度差別很大,平均75千米,北冰洋巴倫支海的大陸架可寬達1300千米,東太平洋的則僅數公裏,中國的渤海和黃海全為大陸架,東海最寬處約560千米,南海最寬處278千米。大陸架上常發育有海底水道,稱陸架穀,其成因可以是沉溺的河穀或冰川穀,如東海大陸架上就有長江的水下古河道;也可以由潮流衝刷而形成。大陸架的麵積寬廣,資源豐富,是主要的漁場和海底油田區域。

【大陸坡】又稱陸坡、大陸斜坡。位於大陸架外級到深海海底地形明顯變陡的地帶,其水深一般不超過2000米,平均坡度為4.25°。大陸坡以斯裏蘭卡附近珊瑚礁岸外緣最陡,可達35—45°。大陸坡的寬度約為20—100公裏,平均為20—40公裏。大陸坡上常發育有海底峽穀,峽穀的下切深度可達數百乃至數千米,兩壁陡峭(坡度可達40°以上),有些海底峽穀可切過整個大陸架,並與現代大河河口相接。大陸坡上的沉積物主要是軟泥和夾雜貝殼的泥質沙。大陸坡是大陸地殼與大洋地殼的過渡地區,多火山、地震。

【大陸基】又稱大陸裾。大陸坡與大洋盆地之間的緩傾斜坡地,坡度通常為5′—35′,多分布於水深2000—5000米的海底,展布寬度可達1000公裏。主要由海底滑塌濁流和海流搬運的碎屑物堆積而成,是潛在的油氣田富集區。

【負荷地質作用】地表的鬆散堆積物和岩塊等由於自身的重量,並在各種外因觸發下發生運動所引起的地質作用。負荷地質作用是一種固體或半固體的物質運動,負荷物本身是地質作用的動力,也是作用對象。引起負荷地質作用的觸發因素如水、冰雪、風、雷電、地震等。根據運動特點,負荷地質作用可劃分為崩落、潛移、滑動、流動等幾種。

【構造運動】又稱地殼運動、岩石圈運動。是由於地球內部原因引起的組成地球物質的機械運動。構造運動使地殼或岩石圈的物質發生變形和變化,其結果一方麵引起了地表形態的劇烈變化,如山脈形成、海陸變遷、大陸分裂及大洋擴張等;另一方麵在岩石圈中形成一係列岩石變形形跡,如岩層的傾斜、彎曲、破裂、相對錯動等。此外,構造運動還是引起岩漿作用與變質作用的重要原因,對地表各種外力地質作用也起控製作用。因此,構造運動在地質作用中處於很重要的地位。構造運動按其運動方向可分為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按發生的時間分為古構造運動、新構造運動和現代構造運動。

【升降運動】使組成地殼或岩石圈的物質發生垂直於地表(沿地球半徑方向)的運動。升降運動是波及麵較廣、相對比較緩慢的一種構造運動,主要引起大麵積的升降,造成海洋和陸地的變化,地勢高低的改變,岩層的垂直位移以及大型平緩彎曲等。實際上升降運動與水平運動不能截然分開。隻是在一定時期、一定地區內以某一種運動為主而已。

【水平運動】使組成地殼的物質沿著地球切線方向(平行地球表麵)的構造運動。這種運動使地殼受到擠壓、拉伸、平移甚至旋轉,是造成板塊消減、碰撞和形成海嶺和山脈的主要動力,造成岩層褶皺、破裂。水平運動與垂直運動實際上是不能截然分開的,隻是在某一時期或又某一地區某種方向為主。

【現代構造運動】在人類曆史時期發生的或正在發生的構造運動。現代構造運動可以通過地貌、大地測量、曆史地震、考古等方麵的資料進行研究。現代構造運動是唯一能夠直接觀測的構造運動,這些資料對經濟建設和了解地質曆史時期構造運動的特點有重要的意義。

【古構造運動】發生在新第三紀以前時期內的構造運動。新第三紀及第四紀發生的構造運動稱新構造運動。由於距今年代久遠,古構造運動隻能根據保存在地殼中的部分遺跡進行研究,如岩層的岩性、厚度、接觸關係、變形等。

【活動構造】第四紀以來活動過的、現今正在活動或繼續活動的地質構造。包括褶皺構造、破裂構造和塊體活動。活動構造與火山活動、地震以及經濟建設等有著密切關係,因此對活動構造的研究引起人們的重視。活動構造可以通過地貌、第四紀地層、古建築、地震活動、地形變化、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方麵的標誌進行研究。

【構造變動】又稱構造變形。指岩石的原始層位在構造運動的作用下所發生的變位和變形。按其表現的主要形式構造變動可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岩層變曲,而連續性仍然存在,稱褶皺構造;另一類是岩層中產生了破裂麵,岩石的連續性遭到破壞,稱斷裂構造。自然界中這兩類構造的關係密切,斷裂構造常是褶皺構造進一步發展的結果。

【岩漿作用】又稱岩漿活動。岩漿在其形成、運動、冷凝過程中所產生的地質作用,包括岩漿本身的變化及對周圍岩石的影響。岩漿作用形成的岩石稱岩漿岩,形成的礦床稱岩漿礦床。岩漿作用是一個複雜的過程,當岩漿沿著構造軟弱帶上升、運移的過程中,由於物理、化學條件的改變,岩漿的成分不斷發生變化,因此岩漿作用的特點不同,可分為侵入作用和噴出作用兩種類型。發生在地麵以下的岩漿作用稱侵入作用,形成的岩漿岩稱侵入岩;發生在地表的岩漿作用稱噴出作用,又稱火山作用,形成的岩漿岩稱噴出岩或稱火山岩,噴出作用還可形成各種火山地貌,如火山錐、火口湖等。

【變質作用】岩石在地下特定的地質環境中,由於物理化學條件的改變,使其礦物組分、結構、構造發生變化形成新岩石的地質作用。這種作用基本上是在固體狀態下發生的,引起變質作用的主要因素是溫度、壓力和化學活動性流體。變質作用的方式是很複雜的,主要有重結晶作用、重組合作用和交代作用。根據變質作用發生的地質背景和物理化學條件,變質作用可分為四種變質型:接觸變質作用、動力變質作用、區域變質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經變質作用形成的新岩石稱變質岩。變質作用常導致某些元素富集,形成重要的礦產,如Fe、Mn及Cu、Co等。

【變質作用的方式】岩石基本上是在固體狀態下,由於物理化學條件改變,使其礦物組分、結構、構造發生變化,並形成新岩石的方式。變質作用的方式實際上是很複雜的,但主要是以下三種:重結晶作用,是岩石在固態下,同種礦物經過有限的顆粒溶解、組分遷移,又重新結晶或粗大顆粒的作用。但未形成新的礦物。最典型的例子是隱晶質的石灰岩(主要成分為方解石),經重結晶作用變成顆粒粗大的大理岩(主要成分為方解石)。重組合作用是指在一定的溫度、壓力範圍內,岩石的總體成分不變,而其內部的化學成分重新組合,結晶成新礦物,形成新岩石的過程。這種作用通常是經過化學反應來完成的,所以又稱為變質反應。作用前後沒有物質成分的帶入和帶出,但可有H2O及CO2流體直接參與活動。交代作用,是指在變質過程中,化學活動性流體和固體岩石之間發生的物質置換或交換的作用,其結果不僅形成新礦物,而且使岩石的總體化學成分發生改變。

【變質作用的類型】岩石基本上是在固體狀態下,由於溫度、壓力及化學活動性流體的作用,使其礦物成分、化學成分或結構、構造發生變化的類型。根據地質背景和物理、化學條件可分為四種基本類型:接觸變質作用,是指由於岩漿侵入引起圍岩發生變質的作用。通常規模不大,分布局限,主要發生在侵入體與圍岩的接觸帶附近,岩漿的溫度及其析出的揮發性組分。是促使岩石變質的主要因素。又可分為熱接觸變質作用和接觸交代變質作用。動力(碎裂)變質作用是指由於構造運動所產生的定向壓力,使岩石發生破碎、變形和重結晶等的作用。這種作用主要發生在斷裂帶附近,特別在一些經過強烈擠壓的構造帶上最為明顯。區域變質作用,是指在廣大範圍內由於溫、壓及化學活動性流體共同作用所引起的變質作用。其影響範圍可達數千至數萬平方千米,影響深度可達30千米以上。構造運動與區域變質作用有密切關係,依溫、壓環境又可分成低壓、中壓和高壓三種區域變質作用。混合岩化作用,是由變質作用向岩漿作用過渡的超深變質作用。這種作用通常是區域變質作用進一步發展的結果,其深度一般大於10千米,由於溫度升高達600℃,原來岩石中熔點較低部分被熔融並與尚未熔融的高度變質的岩石相互交插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