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基礎

【哲學】一個簡單的公式不能無爭議地對它給出定義。它廣泛地包括各種理智活動,涉及高層次的一般性,同時完全依賴於推理,而不是以觀察和經驗來判斷它們的主張。但哲學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公認的:認識論,形而上學和倫理學。哲學也存在於那些涉及普遍性略低的理智活動的主要形式中,如科學(科學哲學),曆史學(元曆史學),宗教(宗教哲學),藝術(美學)等等。這些部門哲學既是本領域的認識論,也是關於本領域的對象的形而上學解釋。有一段時間,邏輯與哲學聯係密切,在實際上成為哲學之一部;但如今人們常把邏輯當作數學的基礎部分。然而關於邏輯的哲學理論,即語義學或廣義上的意義理論,卻是哲學的重要部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認識論而作為基礎哲學學科。人們口語中經常把哲學看作絕對價值的體係。這個主題正好與倫理學相同。對這樣一種價值體係的理性探求不能不依賴於對在其中追尋價值的世界之本性有總的看法;而這即是形而上學的目的。但是形而上學本身就包含了批判性地考察各種知識和思維方式(世界的總體圖像,或者說認識論便是借助於它們而構成的)。專門的或經院的哲學之主要問題最先由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全麵地討論過,在其它古希臘先驅者的著述中也有不那麼全麵的討論;延續下來的哲學研究傳統便始於他們。如果硬是要求有一簡短定義,說哲學是關於思想的思想也許保險一點。這就區分了哲學和那些關於存在的特殊部分或方麵之第一原則的思想(如科學,曆史學,等);而正是它們的觀念、方法和發現構成了哲學的研究問題。

【意識形態】法國哲學家德斯蒂德·特拉西於1801—1805年首先提出這一概念,用來指揭示人們成見和偏見來源的科學。特拉西隻相信感性知覺,因此很接近英國經驗論。經過一段時間的廢棄之後,伴隨著馬克思《德意誌意識形態》(1927)和曼海姆《意識形態和烏托邦》(1929)的出版,這一概念又被重新啟用了。它被轉而用來規定觀念、理想、信仰、激情、價值、世界觀、宗教、政治哲學和道德判斷。正像約翰·普雷曼內茨指出的那樣:它是一個“概念家族”。它也可以像馬克思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所做的那樣,被用來嘲笑觀念是獨立存在的或觀念具有鑄造、決定現實之能力的觀點。或者認為所有的觀念都是社會決定的。意識形態可以被看作是掩蓋一些特殊利益的理由。或者更寬泛點說,它們可以被看作“社會公則”,看作可以用來動員人們行動的信仰體係。

在當代社會學中,曼海姆認為意識形態就是“不同的思想方式”,並且區分出特殊的意識形態和總的意識形態。在五十和六十年代,一些著名的社會學家將這一概念作為“世俗宗教”運用到對一種意識形態的終結判斷中。或者用來判斷西方工業社會中啟示錄式的信仰的衰落。

帕森將意識形態定義為一種被社會集團用來使世界為他們更易理解的解釋性計劃草案。馬克思主義者和主要的社會學傳統將意識形態看作對現實的歪曲。前者使之與“真實意識”,後者使之與社會科學相對立。晚近的一些人類學家視意識形態為一個更加中立的概念,一種像宗教、美學或科學一樣的符號體係。

【形而上學】(Metaphysics)對世界或真實存在的研究。其方法通常是理性的爭論而不是直接的或神秘的直覺;它也可以是超驗的,認為真實存在為通常經驗力所不及,如超然的宗教所提供的世界圖像;或認為它是內在的,不包括經驗對象。康德和邏輯實證論都否定超然的形而上學的合法性。康德的理由是思想中的先驗因素隻有運用於經驗材料才能形成知識;邏輯實證論則認為那些所謂關於世界的命題除非具有經驗的可證實性,否則是毫無意義的。形而上學的主要部分是本體論。在這裏,形而上學把存在描述為或限製在這三大類事物:①具體的時空占有;②心靈和心靈狀態;在二元論看來,它隻存在於時間中;③抽象的存在或一般。進一步說,形而上學還研究真實存在的數量和種類,如是否像一元論那樣認為隻有一種真正的實體,還是有多種?形而上學所構造的關於世界總體結構的理論,是機械的或必然的體係,還是包含著偶然事件或那些不清不楚偶然出現的新現象?等等。

【本體論】關於存在的理論。這裏說的存在是真實存在,它與似是而非的存在相對;那些我們可觀察到的複合體也可以稱為存在,但真實存在是指其構成元素。它是形而上學的主要部分。一些本體論者爭辯說,有一些東西是常識所認識不到的,如①抽象存在和②康德的物自體均非經驗觀察所及。有的則要論證,一些常識認為是存在的東西其實並不存在,如物質事物,自然科學的理論實體,行為傾向以外的什麼精神狀態,以及客觀的價值性。一種理論的本體論或推斷的本體便是一組被該理論歸為存在的東西,對這些東西隻能指稱,不能通過還原分析或加以刪除。

【認識論】關於認識的定義、來源和界限的哲學理論。關於認識的定義,自柏拉圖以來就認為認識涉及真實的信仰但又超越信仰。關於這一點也是有爭義的,一種觀點認為,把真理性的認識和偶然的猜測區別開來的是證明,另一種觀點認為是信仰。區分認識種類的一種方法是把認識分成實踐的、命題的和純理性的。然而,各式各樣的認識似乎都可以歸結為兩種,即關於“什麼”的認識和關於“如何”的認識。在關於“什麼”的認識問題上,認識論者主要關心的是經驗的認識和先驗的認識。先驗的認識由自明的公理演繹而來,經驗的認識則是從非推理觀察陳述中歸納而來。經驗知識的來源通常被認為是感知和內省,而先驗知識則來自理性。認識界限的確定至今仍是個爭論不休的問題,特別是在道德、神學和形而上學領域。

【語言哲學】分析哲學的一種形式,是邏輯原子主義和邏輯實證主義的曆史繼承者。首先是摩爾在方法論意義上的無自我意識的方式中加以實踐,其後作為一種精確的哲學方法被維持根斯坦所發展(1930),以後又被賴爾和奧斯丁加以發揮。同邏輯實證主義一樣,它也同樣敵視形而上學,隻不過所持的理由不同。對於語言哲學家來說,形而上學命題的標誌是它與常識的世界觀不相容,而語言哲學家的任務就是揭露關於語言實際使用上的錯誤假設,而全部形而上學論斷的根據就是建立在這種假設之上的,就是建立在這種對語言的誤用上的。按照這種觀點,哲學問題不需要解決,隻需要分解。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哲學的風格被說成是治療學的,因為他所關注的日常語言規則僅僅擴展到所需要對形而上學困惑的拒斥。牛津派日常語言分析哲學家更加係統地完成了它。語言哲學家一般都懷疑形式邏輯,至少是懷疑它作為分析工具的作用,在實證主義前輩那裏,形式邏輯不再是分析工具了。有時,“語言哲學”一詞用來指所有分析哲學的流派,但是,上述狹義的理解在哲學家中通常是公認的。

【精神哲學】對心靈,心靈狀態以及人們已有的關於心靈的知識等問題的哲學探討。問題首先由二元論(認為精神在本質上與物質不同)挑起,主要討論心靈與物質間如何能發生因果關係,如知覺的產生,意誌作用的實現等問題。後來問題演變為如何理解他人的心靈。(我們不能直接反省它們,隻能根據其言行進行推導)。但這樣一個問題則一直未變:心靈是和思想、體驗等(它們構成心靈的各種狀態)不同的實體呢,還是即為全部體驗的綜合?與此相聯係的是個性認同問題:假如有兩種體驗同屬一人,我們根據什麼理由這樣說呢?是因為有一個穩恒的思維實體或不變的身體,還是認為兩者間有一種特殊聯係,如後者擁有記憶或有記憶的可能性?

【科學哲學】研究科學理論的內在邏輯;實驗和理論之間的關係;即研究科學方法。主要問題是:(1)一種科學理論中數量和構成(如遺傳學上的一個特性,牛頓力學中的動量等)和外在於我們心靈的自然界中的事件是怎樣聯係起來的。(2)根據歸納原則從有限的實驗中提出的理論或科學定律為什麼會是真的。

【宗教哲學】對宗教語言和思想的邏輯研究。在二十世紀,刺激這種研究的主要是對傳統神學和信仰的語言分析,同時還有存在主義者的這一挑戰性觀點,即認為宗教並不根源於經驗。

【方法論】從狹義上說,它是對某些活動的方法或做法的研究或描述。但人們一般是在廣義上使用該詞;它包括對目的、概念及某些規則間的推理原則,以及學科分支間關係等的一般探討。因此,科學方法論是要去分析或批判科學的目的和主要概念,科學為達到這些目的而采用的方法,學科的分化,以及各學科分支間的關係,等等。

【方法論的個體主義和整體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上的兩種對立觀點。因對如下問題的回答而產生分歧:為了描繪或解釋社會、政治或經濟等現象,我們一定要涉及或聯係到每一民族的信仰、態度、決定和行動嗎?我們是否一定要假設社會的整體存在擁有目的、能力或需求之類的東西,並認為這就是曆史事件的原因,或者認為這些東西實際上是這個社會中的個人的簡稱?(例如一個民族或委員會是否擁有自己的靈魂?)是社會結構和社會曆程影響個人的態度、信仰、決定等,還是應該從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來解釋這裏的影響?研究社會必須基於對其成員的研究,還是有其它觀察或估量社會實體(如民族意誌)的方法(如通過研究大範圍的曆史進程)?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個人主義認為,社會整體並無甚重要意義或科學價值,而整體主義則貶低個人對社會現象的作用。這種爭論可以說是徒勞無益的;就像工程師們爭論在建築或機械裏是結構重要還是其中的材料或構件重要。顯然是兩者都重要,不過其重要性顯示在不同的方麵罷了。

【柏拉圖主義】認為抽象體或共性是真實存在;它們在時空之外,在永恒本質的獨立世界之中(柏拉圖就認為隻有理念才是真實的整體的唯一存在)。這種理論的論據之一是:有些已知為真的陳述就是指稱它們的。但反對意見則認為,我們可以通過分析而消除這樣的陳述:“誠實才是上策”。這裏看來是包含了一般意義上的誠實;但這個句子是一個習慣省略句,它的原句是是,誰誠實地行動,誰才是明智的行動。蒯因爭辯說:任何十分數學化的科學語言必須包括不可還原的對類的指稱;而這些類便是抽象體。如果通過知覺借助於分析能覺察到先天知識,那麼抽象體便是理性直覺或理智直觀的合適對象。

【實證主義】認為全部真實知識都是科學的,是描述可觀察現象的共存和延續的。這個詞由孔德提出,並認為這即是他整個哲學體係的第一原則。他的哲學體係沒有那種學究形式,大都是對科學發現作百科全書式的分類。實證主義是采取科學態度的經驗論。如今人們都把這個詞用來簡稱邏輯實證主義。注意到它與現象論和還原論的密切聯係,它有時也反對實在論;特別是在解釋科學討論中遇到的不可觀察的理論實際問題時更是這樣。

【操作主義】這種理論以用來確定其適用性的實際實驗過程來定義科學概念,1927年由布裏奇曼提出。例如把長度等同於一組操作,在這操作中實現了測量長度。這是徹底的經驗論觀點,它和實證原則思想有密切聯係;後者把句子意義定義為它的實證方法。愛因斯坦反對絕對同時概念,其根據便是事件的同時性不能不與對事件進行估計的觀察者這個參照係相聯係。這就是操作主義的精神。

【分析哲學】一種具有眾多分支的、主要集中在英語國家的哲學運動的總稱。(1)它懷疑、敵視具有建設性的形而上學的思辨。(2)它以分析方法為自己特有的方法,認為借助於分析方法可以使哲學獲得可靠的結論。(3)大多數分析學家主張把哲學分解成部分從而加以解決。洛克、休謨和穆勒的經驗論總的趨向是分析的,都試圖弄清心靈賴以認識世界的複雜觀念(例如,物質對象、原因和個人)是如何由通過感官獲得的簡單觀念組成的。二十世紀的分析哲學家的主要注意力並不是放在心靈中的觀念,而是集中在心靈的思考得以表達出來的語言上。在本世紀初,羅素和穆爾通過運用新邏輯開創了分析哲學。對於這個作為分析工具的新邏輯,羅素的貢獻是巨大的。就學於羅素並深受其影響的維特根斯坦使之在實踐中係統化,並強調了這一新邏輯對象的語言學特性。維也納學派的邏輯實證主義進一步展開了這一工作,使早期對形而上學的懷疑變成一種原則性的敵對。後期的維特根斯坦對作為分析工具的形式邏輯的適當性問題提出了疑問,他的學派和牛津日常語言學派哲學家更喜歡非正式地進行語言分析,強調語言的複雜性和語言規則的變易性。

【現象學】哲學上,胡塞爾發展了他的老師布雷坦諾關於“描述”的想法,批判了“發生”的心理學,詳盡地論述了一種研究方法。它使哲學開始對思想,特別是理智過程進行確定的有意向的檢查;一切關於原因、結果的假設和思想中其它較少意義的東西,在檢查中都要排除掉(加括號)。胡塞爾堅持認為,現象學不是經驗技術;它是對本質或意義和思維中人所共同的客觀邏輯因素的先驗探究或細琢。人們也在那些不十分嚴格的理智研究上運用現象學方法,突出的有M·舍勒爾。而胡塞爾的學生海德格爾則把它用來探究極端心靈狀態;在存在主義看來,借此亦可以揭示人在世界上的處境。

【存在主義】一個戲劇性地強調人的存在和物的存在之對立的哲學流派。具有意誌和自我意識的人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異己的沒有意誌和意識的世界中。克爾凱郭爾通過猛烈地反對占統治地位的黑格爾的絕對唯心主義而成為存在主義的創始人。對於黑格爾,上帝是非人格的絕對,有限的個人是這一吞沒一切的精神統一體的一個非實質性環節,每一發生的事件含括人的行為都可以被合理地解釋包總體中的一個必然環節。克爾凱郭爾堅持認為,上帝與人是完全不同的,他認為上帝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他們的行為是難以說明的,或者說是荒唐的。在本世紀,海德格爾和薩特發展了與基督教存在主義相對的存在主義,這種存在主義是主張無神論的,它利用胡塞爾的現象學的方法,來研究人的境遇特性。後期的存在主義者所涉及的人是自我創造的存在,並非生來具有一種本質和目的,而是必須通過純粹決定性的行動來選擇它們。存在主義講的“行動”類似於克爾凱郭爾相信上帝這一超越理性的決定。在海德格爾看來,人是一個暫時性的存在,他未來唯一的確定性就是他自己的死亡。真正的生活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陰暗淒涼不可理喻的事實中,就是生活在既作為人自己的終極命運、又作為人的本性的虛無中,直到他選擇了自己的本質。薩特的特殊興趣在於,揭示他所看到的一個個體的人的存在與另一個的存在之間的荒謬關係。

【法蘭克福學派】法蘭克福學派的成員和思想都和社會研究所結下不解之緣。該所創建於1923年,從屬於法蘭克福大學,所長是格律恩堡。納粹統治時期,該所成員流亡到紐約,戰後於1949年遷回法蘭克福。法蘭克福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所長霍克海默(1931—1958)、班傑明、阿多諾和馬爾庫塞。法蘭克福學派以提供一種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理論為己任,反對形形色色的實證主義,特別是那些在社會科學中強調“價值自由”的可能性的實證主義。它同時還反對各式各樣的對馬克思主義的令人痛苦的、粗俗的唯物主義解釋,以及那種把馬克思主義當作永恒不變的教條的作法。在法蘭克福學派看來,隻有堅持一種開放的、持續不斷的自我批判的概念,才能在理論上避免僵化,從而在社會變革的實踐中避免僵化。振興馬克思主義有賴於對馬克思早期著作的重新評價。而這些著作隻是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才受到普遍重視,它們派起了人們關於馬克思主義對黑格爾唯心主義的繼承問題的特殊研究興趣。後者的唯心主義把意識看作世界的創造者,這為以後正統的經濟決定論者所不齒。其結果是法蘭克福學派更多地把著眼點放到上層建築領域,特別是它對群眾社會的審美的論述把馬克思主義的文化批評從貧瘠中拯救出來。這一學派的當代領路人哈貝馬斯由於努力試圖把環境的合理性與語言使用的社會結構聯結起來而受到人們的特別注意。

盡管對它的文獻的援引多於閱讀,但法蘭克福學派對馬克思關於自由意誌論方麵的思想的複興的確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它影響了像“新左派”那樣的激進運動。它對現代專製的抨擊吸引了“新左派”,它使他們相信令人滿意的變革隻有在現實的革命實踐中才能產生。對於許我論敵來說,這種觀點再清楚不過地反映了一種逃避。據說這表明了法蘭克福學派在真理標準問題的理解上存在有非理性的自相矛盾之處。

【新馬克思主義】這個名稱先是用來指法蘭克福學派,爾後也指新左派和其它的馬克思主義闡釋者。他們的主要傾向大都以馬克思早期著作為出發點,研究黑格爾化的馬克思主義,強調其浪漫的和烏托邦因素,側重其存在問題而非經濟問題,把焦點置於異化而非生產之上。把馬克思的思想發展這樣倒置過來的做法出自G.盧卡契(1885—1971)的《曆史和階級意識》一書。盧卡契是最先在思想上係統地使馬克思返回到黑格爾,用馬克思理解的工人階級作為曆史意識的承擔者,使之代替黑格爾的精神。

新馬克思主義的曆史多少和黑格爾學派的解體(1840年中期)有點類似。在霍克海默爾和阿多諾的著作中就有類似於布魯諾·鮑威爾的文化悲觀主義;而H.馬爾庫塞則繼承了激進的左派黑格爾的抽象烏托邦主義,前者給現代新左派提供了哲學上的宣言。不僅如此,新馬克思主義在思想上的擴展還和這樣一種企圖相應,即對方法論和認識論特別重視,從而力求把馬克思主義和其它流派綜合起來。其實,在新馬克思主義出現之前,人們就努力把馬克思主義和實證論、實用主義及倫理學上的新康德主義結合起來了。試圖這樣做的還有:精神分析學(弗洛姆),現象學(梅洛—龐蒂),存在主義(薩特),以及結構主義(阿爾都塞)等。

【結構主主】在語言學上,對語言的分析明確地注意到了這樣一種方法:語言諸特征可用結構和係統來描述。一般說來,各語言學學派都受到索緒爾提出的結構主義觀點的影響;但結構主義一詞卻有更嚴格的定義。布龍菲爾德強調對講話的物理特征進行分割和分類過程(喬姆斯基稱為表層結構),而極少提及語言或其意義的抽象陷藏的結構(喬姆斯基稱為深層結構)。喬姆斯基的語言研究方法正是強烈反對這一觀點的。因而對於生成語言學家來說這個詞通常是貶義的。

在其它社會科學上則特別指這一運動,即不僅認為有結構這個東西,而且認為這個結構是存在於可觀察現象內部並作為原因的東西。或用喬姆斯基的話來說,重要的是深層結構而不是表層結構。對此有傑出貢獻的是列維-斯特勞斯。在他看來,社會結構不是從具體行為中直接抽象出來的社會關係之網,而是一種模式;任何一組構成結構的關係必須是在關係中可以通過係統變動而轉換的。他在第一部主要的結構主義著作(《親族關係的基本結構》,1949)中,努力向讀者說明,親屬關係行為和組織的廣泛差異最終建立在一個交往原則之上;這一原則是在婚姻問題上禁止亂倫和交換婦女背後的決定性力量。在這裏,他把行動模式和思維模式同等對待;而在後來研究圖騰和神話的著作中則把注意力集中於思維模式。結構當然是為所選擇的材料而設計出來的,但它們最終是與心靈的基本結構相關的。也許正是結構主義的這一特性使它和其它現代人類學運動明顯地區別開來:和它們一樣,它的研究起於文化的差異,但又不同於它們,它涉足於這些差異得以產生的最終基礎。

【闡釋學】(1)基督教神學的一部分,是關於發現、解釋《聖經》中的精神真理的。既然這樣,福音對於每一代人來說就都是一種被闡發的東西。許多有爭議的問題重新由魯道夫·布魯特曼提出來,他主張去掉《新約全書》的神話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