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更一般地是指對人類的行動、語言、作品和風俗加以闡釋的藝術、技巧或理論。在這個意義上,這一概念被十九世紀末的狄爾泰從神學中引進了哲學,用來指關於人類的學習或精神科學的特殊方法的基礎學科,它不僅要整理粗糙的感性材料,而且要尋求一種關於它們本質含義的主觀解釋。這一概念隨後被海德格爾更廣泛地使用,以強調研究人類存在本質的一般形而上學的意義。
【人道主義】這是一個意義多變的概念。主要用來指一種理論或學說,即關心人甚於關心人之外的其他事物。有時將上帝與人對立起來,像文藝複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所做的那樣,將人們的注意力從關於上帝的神學思辯引導到對人的作品的研究。此外就是將人與自然對立起來,諸如在教育中強調人性以反對自然科學,或者像英國實用主義那樣采用普羅泰戈拉的“人是萬物的尺度”的命題作標語,視進入他們作品中的信仰、邏輯和語言概念為服務於人的行為的工具,而不是對獨立存在的自然的反映。
【進化論的人道主義】一種世俗宗教,認為進化是宇宙中所有變化的最根本的形式,促成和阻礙變化的力量被分別稱為“好的”和“壞的”。有時進化論人道主義堅持這樣一種信念,即認為人類的道德意識本身也是進化的產物,而不是通過某種超自然力量的作用內在於人的能力。
【情感主義】在倫理學中,這一理論認為價值判斷特別是道德判斷都是判斷者對所判斷的行為、人物或情境的情感表現。情感主義者強調表達感情的語言,諸如突然的呐喊或驚歎語和陳述某種確定的、正在經曆的感情的語言之區別。他們把前者稱為價值判斷。情感主義作為一種明確的理論是AJ艾耶爾建立起來的(1930),並由史蒂文森在《倫理學與語言》(1944)一書中加以全麵發展。它所產生的直接原因是許多道德分歧的不可克服性,這一理論間接地為改造過的自然主義的謬誤理論的產生提供了一種需要。後者認為,價值判斷在性質上完全不同於事實的陳述。情感主義的倡導者傾向於同意價值判斷的顯著特征是它被某人接受,並將迫使此人按某種特定的方式行事。反之,一個關於事實的陳述隻是迫使人接受相應的信仰。如果是對的,那價值判斷比起僅僅是陳述性的語言來,就更像祈使句。
【先驗論】一個與經驗論相對立的比通常的唯理論更確切的哲學概念。一個先驗論者堅持下列一條或二條原則:(1)心靈本質上所具有的概念或觀念不是來自經驗。(2)存在有不依賴於經驗的證明的知識,這種知識不僅具有非謂語動詞或分析的特點,而且也提供實質性的新知識。最似乎有理的例子是關於邏輯的形式概念,例如那些由“不”或“如果”所表示的否定或蘊含的概念。更為矛盾的是形而上學的概念,康德稱之為範疇,特別指那些關於實體和原因的概念。令人注意的是,被稱為關於實體的、非分析的先驗的知識也總是形而上學的。例如,命題“宇宙中存在著一定數量的實體”,“每一事件都有一個原因”。從廣義上講,一個先驗論者是這樣一個人,他把發現新知識的能力歸功於純粹的推理而不是經驗。
【現象主義】JS穆勒所闡述的一種理論,認為物質的東西即是“感覺的恒久可能性”。本世紀的分析哲學進一步發揮了這種理論。用語言學的術語來說,關於物質事物的陳述在意義上等於陳述現有的和可能的感覺材料,隻要具備一定的條件,觀察者就能獲得這些感覺材料。
【理性主義】(1)指先驗論。(2)指非理性主義的反麵。(3)在曆史上指那些不相信超自然物的思想。在哲學上第一重意義是很普遍的。理性主義者是指十九世紀的形而上學者;笛卡爾,斯賓諾莎,萊布尼茨等。他們相信世界的普遍本質可以完全以非經驗的推理演繹而建立起來。
【非理性主義】認為人的行為不受或者不應該受理性指導。從整體上講,這兩種觀點是尖銳對立的,因此這兩個派別可以分別被稱作描述的和規範的非理性主義。(1)大多數描述理性主義者是醒世的、批判的社會理論家。其中溫和的例子是巴奇浩特,一個更極端的例子是巴萊多(1848—1923)。弗洛伊德也可以毫不歪曲地被看作是描述非理性主義者,盡管他本人是獻身於理性的。因為弗洛伊德認為決定信仰和行為的根本因素是無意識的和非理性的。任何認為人類思想是非理性的理論,包括上述弗洛伊德的理論以及曼海姆的認知社會學,都具有一種自相矛盾的趨向。(2)在規範的非理性主義者中,包括盧梭,因為他強調情感和自然衝動,敵視技術文明。勞倫斯以他對原初本能的讚美,對資產階級的謹小慎微和工於算計的厭惡而躋身於規範的非理性主義行列。克爾凱郭爾和尼采則以宣稱人類境遇的荒謬性而成為規範的非理性主義者。規範非理性主義是對工業化所造成後果的一種抗議。
【視角主義】一種哲學理論。認為存在著多種可選擇的概念或假設體係,彼此不相適應,在各自體係裏都能解釋世界。而且沒有任何權威的外在方式來決定選擇其中一種。我們在尼采哲學裏就能發現這種理論。對他來說,信念體係是工具,是人求生和延續的動力;而且其形式更多是馴化的而不是情感的,阿杜基維茲和奎因也持有類似的結論。他們認為存在或能夠存在不同的語言,彼此不可轉譯,各自提供給它們的講話人以完全不同的世界圖景。對於比較一般性這個東西,視角主義和其它懷疑態度一樣,是這樣提問題的:一種體係本身不就是在思維和語言上的透視圖嗎?除了它自身,誰還能比它更可靠?
【個人人格至上論】一種唯心主義,認為任何真實的存在即是個人,或某些人經驗中的一個元素。萊布尼茨的單子是靈魂,但單子太簡單因而不能理解為個人;貝克萊的思想則更接近它。它原則上反對黑格爾的絕對唯心論,反對把無限的個人消溶於超人性的絕對之中。上世紀與本世紀之交,麥克塔格特和拉什答爾擺脫絕對唯心論而持人格唯心論,恐怕是個人人格至上論的最有哲學意義的一種形式。但在當代法國,它表現為新托馬斯主義;而在美國,個人人格至上論的傳統則以很強的神學傾向繼續發展。
【自我主義】在倫理學中,指這樣一種觀點,即認為道德的基礎是或應是個體的自我利益。
【幻覺論】迄今為止的大多數哲學家都認為,物質對象不能直接感知,而隻能通過某種方式從直接感知的感覺材料、印象或現象中推斷出來。幻覺論給這一結論提供了一般的、令人信服的論證。它認為,當我真正在感知一個物體和它的特性時,當我在夢中或幻覺中錯誤地以為自己正在感知一個物體和它的特性時,這二種經驗的性質沒有什麼能直接感到的不同。其根據是這樣一個傳統認識問題:如果我所直接感知的都是自己個人的印象,那如何證明心外有一個獨立的物質世界呢?在批評者看來,這一論證存在一個致命的漏洞,即對“直接感知”一詞的使用含糊不清,而前提中這一詞指通過感知獲得知識,而在結論中這一詞則指通過感知不需要推理就獲得知識。批評者認為,我們對物質世界的感知容易發生錯誤這一事實並不足以說明對物體的感知應是推理的。
【整體論】認為整體或一些整體大於其部分的總和,因為整體的組成部分的性質及其關係說明不了整體的特性。有機體是整體論的一種特殊概念。整體論是關於國家和其他社會製度的唯心主義理論的核心;是藝術作品的獨特的統一和完整理論的核心;也是奎因所提出的科學理論的基礎。奎因認為科學不是孤立的零星信仰的一種組裝,而是一個相互聯係的整體。整體論與哲學的分析技術是對立的。
【不可知論】一個由赫胥黎(1825—1895)創造的概念,用來指他自己的學說,即那些涉及宗教理論和哲學思辯的知識是不可能存在的。對於這些東西,除了科學能夠說明的以外,沉默是唯一的智慧。令人注意的是,二十世紀的思想家幾乎都不同程度地對超自然的東西持一種不可知論的態度,不管他們是否承認真理在有神論中,價值在神學中。同時他們都否認宗教信仰在提供實際知識方麵比自然科學更具有權威性。赫胥黎通過他的不可知論成功地反擊了信奉《聖經》中所說宇宙起源論的基督教徒,捍衛了達爾文的進化論。
【一元論】一種哲學理論。(1)認為宇宙間隻有唯一真實的實體存在,如斯賓諾莎的實體(也稱神或自然);黑格爾的絕對理念。這種一元論是整體論,其反麵是多元論。(2)認為宇宙間確實有一種基本的存在物;它或者是物質的,如唯物論;或者是思維的,如唯心物;或者是抽象的,如普羅提諾的實在論。一元論的這兩種形式可以相互結合:如斯賓諾莎認為,他的實體有思想和廣延以及其它未知的性質;而黑格爾則是唯心論者,他的一元論包涵了這兩層意思;唯物論者承認個體事物或具體實體的多樣性,而公元前六世紀的巴門尼德則否認這一點。
【二元論】認為在宇宙整體或其中某一有意義的部分中,在兩類不同事物之間存在胡終極的、無法逾越的本質區別。例如,(1)柏拉圖的二元論,認為存在有二種對象,一是永恒的,一是暫時的,對於前者我們可獲得真知識,對於後者至多隻能有意見;(2)笛卡爾的心物二元論,即心靈作為意識,物體是占據空間的東西。前者總是不錯的,後者總是不可靠的。(3)倫理二元論,存在於自然謬誤論中,即認為關於事實的陳述和價值判斷之間有一種不可克服的對立。(4)解釋學二元論,認為自然事件隻包括物體的運動,這種運動是有原因的,而人類的行為則不必由動機或理性加以說明。(5)認識二元論,認為必須劃清直接的感知對象(現象或感覺材料)和間接的本質性對象之間的界限。
【實在論】在哲學上,有兩種突出的理論可稱為實在論:a)和唯心主義相對;認為在空間有一個物質世界,其存在不依賴於心靈是否意識到它。b)和唯名論相對;認為抽象實體或一般在它們自己的世界中,而不是在時空中真實地存在著,無論是否有實例。前者有時亦稱為感性實在論,或許不那麼恰當地稱為認識論實在論。後者通常又稱為柏拉圖式的實在論,有時亦稱為邏輯實在論。感性實在論所主張的是一個最常識性的觀點:反對幻覺推論把個人感覺材料或感覺現象當作唯一直接可觀察的結論。其根據是感覺經驗獨立於觀察者的意願而產生,這些經驗必須歸咎於外在於觀察者的原因。這個結論容許任何關於感覺材料的外在原因的內在本性的概念,包括貝克萊的上帝;因而感性實在論認為,感覺材料至少是部分地和其外在原因相似;例如前者至少在形狀、大小和相對位置等方麵和後者相應。柏拉圖實在論對抽象實體存在之推論來自這個事實,即真實陳述中的主語是抽象名詞;而我們則有能力對個別事物進行分類,使之分屬不同的類並分有各種性質。這兩種哲學上的實在論在邏輯上完全分立,彼此不包含、不排斥。它們之所以擁有這個同名,是因為它們都推測某種並非人皆同意的實體的存在。
【物理主義】這種理論認為一切有意義的經驗陳述均可構成指稱共同可觀察的物理對象的陳述。邏輯實證主義的早期形式便有這種想法:努力使科學陳述作為有意義的可知陳述之示範;企圖把意義和知識的經驗基礎歸於私人感覺經驗。紐拉特則認為,科學對主體間性(即共同可觀察性)的要求必須推廣至其根基,從而使卡爾納普放棄其早期的“方法論的唯我論”。他還認為物理主義要建立科學統一體,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沒有方法的差異,或根本就沒有論題的差異。物理主義的最初形式采取行為主義的方式,把關於精神事件的陳述理解為對活著的人體和各種行為傾向的陳述。這種觀點為心物同一論者重新提起:突出的有斯衛特,他認為精神事件其實是發生在大腦和神經係統的事件。
【相對主義】認為信念和原理,尤其是那些作為出發點的,並沒有什麼普遍的或永恒的有效性。隻是人們在某個時期,或某些集團或個人有此主張時,它們才是有效的。鑒於不同社會中有不同的道德信念,因而這種觀點很有吸引力。不過,如果承認一個行動的實際結果和預想結果在不同社會裏的不相同是由於人們的知識和環境的不同所導致的,那麼這裏的許多差異都歸於消失。它和曆史決定論在字的原初含義上有共同之處,但彼此並沒有必然聯係。古希臘智者們的倫理思想中就隱含了這種想法;由於人類學的發現,它在十九世紀又複活了。
【中立一元論】這種理論認為世界的終極元素是那些單個的瞬間經驗;其中沒有什麼物質和心靈之別,隻有組合的差異。物質和心靈都是構成的。這種理論的根據在於:經驗知識的唯一直接對象即是這種經驗。首先主張這種哲學的是馬赫和他的英國夥伴克利福特、皮爾遜。但正式提出中立一元論的是威廉·詹姆斯,他認為這鄧是他的激進經驗之本體論的結論。大概在1914年左右,羅素受了詹姆斯的重大影響,也接受了這一學說。廣義說來,現象學也是以休謨的方式來看物質客體和心靈的,認為它們不過是整理過的經驗集體而已。
【波普理論】卡爾·波普1902年生於維出納;1949—1969年為倫敦大學邏輯和科學方法教授。他的理論在這兩方麵影響尤大:①關於科學發展的本性;②社會改革的哲學基礎。
在《科學發現的邏輯》一書中波普對演繹主義或假設-演繹法進行了論證。他爭辯說,科學理論的一致性無非是一種暫時的認可;這種認可甚至不能是正統的牆根和穆勒所理解的那種證實。他們的歸納主義認為科學家必須收集和區分那些觀察資料,由此歸納出一些規則。波普反駁說:“A是B”的事例無論有多少,都不能由此給出“全部A是B”。他指出,這些普遍陳述是不能證明的,但原則上可以否證。根據證偽性原則,一個理論一直存在到被否證;因而科學觀察和實驗過程應該追求的是證偽而不是證實。我們這些暫時性知識的推廣起於預感的轉換或其它對假設的想象性洞察。那麼,隻要證偽的條件借助演繹邏輯而建立起來,這些假設就必須通過尋找根本性的反例加以檢驗。
對教條主義的不信任同樣浸透於他的政治論著中:如《開放的社會》(1945)、《曆史決定論的貧困》(1957)。他認為建立在錯誤的必然性觀念上的社會理論,滋長了獨裁主義和非現實的全麵變革幻想。它們采取一種整體主義的主張,認為個體隻有在他服從整體需要時才能擁有價值。波普用他的方法論個人主義來反對它們;認為“全部集團現象都是由於個體的行動、相互作用、目的、希望和思想,以及這些個體所創造和保持的傳統等所致”。波普采取一種“零碎的社會工程”計劃;這和個體的競爭願望是一致的;而且和與上述證偽原則相關的批判的自我審視精神一致。
【曆史循環論】這個詞在不同時期被用來表述兩種截然對立的曆史研究方法:(1)在其最初用法(十九世紀後期)中,這一概念指的是這樣一種方法,它強調各種曆史現象的不可重複性,並堅持認為,任何一個時期都可依照當時的思想和原理來解釋,反之,過去時期人的行為,不應參照史學家自己所處時期的信仰、動機和價值來解釋。在德國這種觀念特別流行,這種方法同曆史方法中強調理解的作用和排斥社會科學的傾向相一致。(2)這個術語晚近在波普爾那裏有完全不同的意義,至少是一般被用來指它的原初意義。在波普爾看來,曆史循環論就是某種信仰,它存在於曆史思辨體係中可以發現的某種曆史發展的宏大規律之中,不管這些規律是線性的還是循環的,諸如黑格爾、馬克思、孔德、施賓格勒和湯因比所提出的曆史發展規律。與這些作為極權主義意識形態思想基礎的理論相對立,波普爾認為,曆史過程完全受製於知識的增長,知識在未來的獲得是無法預測的。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說,曆史循環論決不同極權主義相聯係;十八和十九世紀的大多數自由主義者都相信曆史將不可避免地進步這一規律。
【經驗主義】(1)認為所有的概念都來源於經驗,或者換句話說,一個語言表達隻有當其合乎規則地與某種可以被經驗到的東西相聯係時才有意義。(2)所有表達知識的命題的證明都依賴於經驗。經驗主義的這兩方麵是可以分開的,而且許多經驗主義者在二者的題目下允許一些概念存在。那些用“不”、“和”以及“所有”等表示的邏輯的形式概念,被廣泛地看作是純粹句法上的與經驗沒有任何關係的東西。因此,一般經驗主義者都同意,在知識中有一種純粹概念的或分析的命題,這些命題由於表述它們的字的意義而必然是真的,盡管它們被稱作無聊的(洛克)或僅僅是非謂語動詞的(穆勒)。經驗主義的對立麵是唯理論,或更準確地說是先驗論。證實原則是現代經驗主義的一個公則。所有經驗主義者理論中的命題,隻要前後不矛盾,一定是經驗的,如果不是,那就一定是分析的。對於這一理論的一個經驗的根據是由獲得詞的意義的方法提供的。
【享樂主義】這種理論視快樂為唯一內在舒適的事情,痛苦為唯一內在不好的事情。對於享樂主義者來說,其他東西就其產生快樂或痛苦而言,僅僅是手段意義上的好或不好。作為哲學理論上的享樂主義與日常口語中的享樂主義是不同的:哲學的享樂主義對痛苦與快樂的概念的理解要寬泛得多。快樂不僅是肉體的、直接的滿足,而且包括任何一種願望的滿足。享樂主義倫理學的通常表現形式是功利主義,它將痛苦與快樂作為判斷一個行為的是非標準,並且與這樣一個享樂主義心理學的觀念聯係起來,即認為追求快樂、逃避痛苦是人類行為的原動力。
【約定主義】(1)在科學哲學中指彭加勒所提出的學說,即科學理論不是被動接受的經驗的概括總結,而是心靈為最簡便地解釋自然所進行的一種自由創造。要區別兩種不同程度的約定。牛頓的公式F=MA是一個純粹的語言約定,盡管不是武斷的,但它把“力”一詞的使用僅僅規定在物理學中。另一方麵,在選擇托勒密體係和哥白尼體係的過程中,約定的因素就不起決定作用了。這兩種體係的理論都符合經驗,盡管它們彼此不一致,簡便則表明哥白尼的體係更受歡迎,因為它比托勒密的體係簡單。
(2)一種理論,認為既然語言表達的意義是約定俗成的,那麼分析命題便把它們的真理歸於語言的約定。
【直覺主義】(1)在倫理學中,認為基本的道德真理可以被一種特殊的道德認識能力所把握。相應於兩種不同的基本道德真理,直覺主義有兩種主要形式。第一種可以被叫做特殊的或非溫和、非哲學的直覺主義,我的道德能力對道德命題的領悟達到了這樣一種程度,以至於在一個特殊的場合也能知識自己的或他人的責任,這類似於理解特殊的經驗材料的感知能力。巴特勒主教就持這種觀點。第二種可以被稱為一般的或哲學上的直覺主義。它認為,道德能力隻是把握諸如邏輯和數學命題這類先驗真理的一個方麵,而它應該把握總的義務原則,例如,“不應言而無信”,“不應撒謊”,大多數倫理直覺主義者是堅持義務論的,但也有一些人認為,道德直覺既用一種特殊的形式,也用一種一般原則的形式,諸如“快樂是好的”來理解行為結果的好壞。
(2)在認識論中,指這樣一種理論,即認為存在有(或者一定有,如果懷疑主義被擊退的話)某種絕對確定的、自明的和必然的知識。皮爾斯通過批判笛卡爾哲學中的直覺主義認識論捍衛了“不論任何陳述皆非絕無錯誤論”。
(3)被有限論者布勞威爾發展的數學哲學,認為沒有一個數的整體,有的隻是經由數學歸納法歸納出來的數。布氏還是一個結構主義者,他反對通過簡化和抽象進行的關於數學實在的間接證明,隻承認通過可接受的直覺過程獲得的、僅由自然數構成的數學實在。
【本質主義】這一理論最一般的特征是承認本質的存在。具體說來,這一概念被運用於下列性質完全不同的信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