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602—664)通稱“三藏法師”俗稱“唐僧”。唐代名僧,佛教學者,旅行家,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之一,唯識宗創始人。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緱氏鎮)人。隋大業末出家,曆遊各地,遍訪名師。唐貞觀元年(627年)到長安,精研經論,深感眾說紛紜,立誌西行去天竺(印度)求法,以釋所惑。貞觀三年(629年)發自長安,西行經涼州出玉門關,經今新疆及中亞等地,曆盡艱險,前後四年,輾轉到達中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入當時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從戒賢法師學瑜珈、因明,旁及大小乘各論,又從勝軍居士學唯識,盡取天竺佛學要義,著《會宗論》、《製惡見論》。後又遊曆印度各地,遍房有名學者,鑽研佛教經籍達17年,集657部梵文佛書,發展了印度瑜珈宗的唯識學說。貞觀19年回到長安,從事佛經翻譯19年,譯出經、論75部1335卷;並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論》譯為梵文,傳入印度,對古代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其譯著以法相唯識學為主,思想集中表現在譯著的《成唯識論》中。認為“識”(精神、意識)是萬物的最高本原,“一切唯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等八識互相依存,生滅流轉,變現出“我”(主體)和“法”(客體)的虛幻外境。“識”不包含任何外境(物),“唯識無境”,認識就是“識”自己,隻有穩底清除思想中“我”、“法”的觀念,才能達到成佛的境地。由他口述而由辯機編寫的《大唐西域記》是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和中亞等地古代曆史地理的重要資料。
【神秀】(約606—706)唐代名僧,佛教禪宗北宗的創始人。本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抵縣)人。少覽經史,博學多聞,即而奮誌出家。後到蘄州黃梅縣雙峰東山寺(今湖北黃梅縣東北30裏)參謁弘忍,從事打柴汲水等雜役以求法,服勞六年,得到弘忍器重,認為“東山之法,盡在秀矣”,命為上座,並令為“教授師”。弘忍死後,他去江陵當陽山玉泉寺(今湖北當陽縣東南)傳播漸悟說,後人稱為“北宗”,數傳漸衰,武則天曾召到洛陽,奉為國師。卒後,唐中宗賜諡號“大通禪師””。神秀繼承了弘忍以心為宗的禪法,以“心體清淨,體與佛同”立說。他認為“心”為宇宙的根源,“心者,萬法之根本也。一切諸法,唯心所生。”(《觀心論》)並提出“觀心”的認識方法,“若能了心,萬行俱備”,把對世界本質的認識歸結為“觀心”的主觀修持。又認為人心自然本有淨心和染心之分,淨心為無漏真如之心,染心為有漏無明之心,能清除染心妄念而顯示真如自體,就能成佛。著作有《觀心論》等。
【慧能】(638—713)亦作“惠能”,唐代名僧,佛教禪宗第六祖,禪宗南宗創始人。本姓盧,原籍範陽郡治(今北京西南),生於南海新興(今屬廣東)。紀年喪父,目不識丁,賣柴度日。偶於市上聞誦《金剛般若經》,發心學佛,遂到黃梅參見弘忍,作“行者”,在碓房春米。後弘忍為選嗣法弟子,命寺僧各作一偈。上座神秀主張漸悟,其偈曰;“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有塵埃。”慧能主張頓悟,讓人代書作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得到弘忍讚許選為法嗣,密授法衣。後在韶州(今廣東韶關)曹溪寶林寺(今南華禪寺)傳播頓悟說。其學說同北方神秀的“漸悟說”。相對,稱為“南宗”,史稱“南頓北漸”、“南能北秀”。他認為心是產生萬物的根源,“一切開萬法,盡在自身中”,“性含萬法是大,萬法盡是自性”(《六祖壇經》),並主張“本性是佛”、“見性成佛”和“頓悟成佛”。認為“菩提隻向覓,何勞向外求玄?所說依此修行,西方隻在眼前”。隻要向心內找尋原因,轉變思想,立時可得解脫。指出修行不必寺,“常行於敬,自修身即功,自修心即德”。弟子法海將其說教彙編成書,名《六祖法寶壇經》,為後來神宗的“宗經”。死後,唐憲宗追諡為“大鑒禪師”。弟子有神會、懷讓、行思等四十餘人。
【法藏】(643—712)唐代名僧,佛教畢嚴宗創始人。祖居西域康居,後遷居長安。法藏17歲入太白山求法,後從智儼學《華嚴經》。28歲時由武則天度之為僧,賜號“賢首”,後人尊為“賢首大師”。和武周朝廷關係密切,深得龐信。並給唐中宗、唐睿宗授菩薩戒,為皇帝門師,封三品官。曾參加八十卷《華嚴經》的翻譯。依據《華嚴經》創“四法界”、“六相”、“十玄門”等理論。否認客觀世界的真實性,把“一真法界”(即一種超物質的精神本位)作為世界的根源。認為“塵是心緣,心為塵因,因緣和合,幻相方生”(《華嚴義海百門》),客觀世界沒有自己的物質基礎,呈現於人們麵前的是一些“幻相”而已。他認為物質世界是虛幻的,佛性是實有的;事物的現象是假的,精神性的本體是真的。他又以“六相”(總、別、同、異、成、壞)諸範疇來說明世界事物的相互依存、數量、變化、消滅過程的關係,看到了個別與一般、同一性與差別性的聯係,有一些辯證法因素,但終陷入用別相(部分)代替總相(全體),把成、壞等同起來的形而上學。著有《華嚴探玄記》、《五教章》、《華嚴義海百門》、《大乘起信論義記》等。
【神會】(686—760)唐代禪宗六祖慧能晚期弟子,荷澤宗的創始者。本性高,湖北襄陽人。幼年從師學五經,繼而研究老莊之學,頗有造詣。14歲出家,後到韶州(今廣東韶關)從慧能學禪法。後住洛陽荷澤寺,人稱“荷澤大師”。卒後諡“真宗大師”。他主張南宗“頓悟成佛”說,抨擊北宗“傳承是傍,法門是漸”,慧能才是禪宗正宗。宗密在《禪源諸詮集都序》記述荷澤宗的教義說:“諸法如夢諸聖同說。故妄念本寂,塵境本空。空寂之心,靈知不昧,即此夢,之知是汝真性。……知之一字,眾妙之門。……雖備修萬行,唯以無念為宗”。因此,神會的禪也稱為“無念禪”,謂“不作意即是無念”(《神會語錄》)。他還認為“法無去來,前後繼斷,故知無念為最上乘。”(《傳燈錄》卷28)神會認為客觀世界本是空,自性就是佛,強調精神的頓悟,迷悟在一念之間,覺悟本性就成為佛。在修行上,神會主張“定”(修定)“慧”(知慧)同等。
【馬祖】(709—788)唐代著名禪師。本姓馬,名道一,或稱“馬祖道一”。漢州什邡(今四川什邡人)。曾隨懷讓學禪十年。後又到福建、江西等地弘傳禪法。唐代宗大曆(766—779)年間住鍾陵(今江西南昌附近)開元寺,四方學者雲集。因得官吏支持,該派發展較大,稱為“洪州宗”。卒後唐憲宗敕諡“大寂禪師”。道一得法於懷讓,其思想淵源於曹溪,而對應機方麵有所開展。他從“是心是佛”的解釋出發,認為“道不用修,但莫汙染”。他說:自性本來具足,隻有在日常行事上於善惡兩方麵都不沾滯,就喚作修道人。他主張“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即是本來具足的聖心。悟得此心則行住坐臥,應機接物都是道,隻需護持不染,更無別樣修持。這一思想對於後來修禪定的人起了很大影響。道一的言行,後人輯有《馬祖道一禪師語錄》等。
【湛然】(711—782)唐代天台宗名僧。本姓戚,常州晉陵荊溪(今江蘇宜興縣)人。世稱“荊溪大師”,又稱“妙樂大師”。原為儒家子弟,20歲求學於天台宗八祖左溪玄朗之門,學習天台宗教義。38歲於宜興淨樂寺出家,又到越州(今浙江紹興)從曇一學律,後在吳郡(今江蘇蘇州)開元寺講“止觀”。玄朗死後,“挈密藏獨運於東南”,住天台山國清寺,以中興天台宗自任,提出“無情有性”論。他依據《大乘起信論》所說“真如緣起”,按依正不二、色心如一之理,說佛性遍法界,不隔有情、無情、一草一木、一礫一塵,皆有佛性。進而應用《起信論》的真如隨緣不變說,來證明無情有性。他說:假如依不變隨緣理,常住的真如和變化的萬法是一體,有情、無情都不在萬法之外,那就彼此真如同一。他還認為不僅有情具有佛性,無情也本來具有,從而發展了天台宗的教義。主要著作有《法華玄義釋簽》、《止觀義例》、《金剛錦論》、《法華文句記》、《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十不二門》等。
【宗密】(780—841)唐代佛教名僧,華嚴宗五祖。本姓何,果州西充(今四川省西康縣)人。出家後常住陝西縣圭峰草堂寺,世稱“圭峰大師”。家本豪富,幼通儒書。元和二年(807年)偶謁遂州道圓禪師,即從其出家受教。同年從拯律師受具足戒。後從某病僧受澄觀著《華嚴經疏》,感到“心地開通”,即到長安華嚴寺見澄觀受教,澄觀勉其習華嚴教義。同時對華嚴宗以外的其他宗派,特別是禪宗,亦廣事撰述。宗密的主要思想是繼承智儼以後的性起說。根據《起信論》一心二門的學說,認為一真法界有性起、緣起二門。還認為禪教一致,“頓悟資於漸修,師說符於佛意。”他推崇靈知之心以為本源,並主張佛儒同出一源。大和九年(835年)唐文宗詔入內殿,問佛法大意,賜紫方服,號“大德”。卒後,唐宣宗追諡為“定慧禪師”。著述甚多,有200卷,主要有《華嚴經行願品別行疏鈔》、《注華嚴法界觀門》、《原人論》、《圓覺經大疏》等。
【宗喀巴】(1357—1419)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名羅桑紮巴,青海湟中人。藏語稱湟中一帶為“宗喀”,故被稱為“宗喀巴”。父名魯本木格,元末官“達魯花赤”。幼出家,16歲入西藏,遍學藏傳佛教各派顯密教法,造詣頗深。鑒於當地佛教戒行廢馳,僧侶生活放蕩,遂以噶當派教義為立說之本,從倡導戒律入手,進行改革,建立新的學說體係,亦稱“新噶當派”,後來噶當派也並入格魯派。明永樂七年(1409)得到帕竹地方政權的資助,在拉薩大昭寺創辦大祈願法會(即傳召大會),同年又在拉薩東建甘丹寺,標誌格魯派體係業已形成。在宗教思想上,他以大乘中觀派月稱說為基礎,包容顯密教法,形成西藏化佛教的獨特思想體係。他把中觀說的“性空”發展為“自性空”。認為萬法自性皆空,世間一切事物和現象其實相是空不可得。所謂“空”既不是空無,也不是實有,非有非無而不可得;說有是假有(名言),說空是性空(無性)。認識的對象就是認識自性空(即“精神實有”),空是存在於認識之中的。他還發展了應成派的抉擇空性見的理論,強調必須修習止觀,用禪定智慧直接作用於對象,才能悟入空性的真實意義。在修行上主張“博聞深思”和“見行相應”,由顯入密,達到成佛境地。他在教製改革中,提倡僧人須嚴守戒律,並規定學經次第,嚴密寺院組織,固定了活佛的轉世製度。宗喀巴死後,其兩大弟子達賴一世和班禪一世擔任領袖。後格魯派在蒙古和碩特部及清朝政府支持下,逐漸成為西藏地方執政的教派,並在蒙藏地區廣泛流行,成為藏傳佛教中最大的宗派。宗喀巴的主要著作有:《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五次第明燈》等。
【佛經】佛教經典。廣義的佛經泛指佛教一切典籍,總稱“三藏”。包括:(1)經藏,指釋迦牟尼諸弟子所傳述的釋迦在世時的言論說教,以及其後佛教徒認為出自釋迦牟尼言行的一些著作。(2)律藏,記載佛教僧侶的戒律及寺院的一般清規。(3)論藏,是對佛教教義的論證和解說。狹義專指經藏。漢文佛教經典總稱“大藏經”,內容分經、律、論三藏,包括印度和中國的佛教主要著述在內。漢文藏經的編纂始於南北朝時,到唐開元時,據《開元釋教錄》記載已有1076部,5,048卷。以後各代又續有新釋經論和著述入藏。藏經最早有開寶藏。北宋初開始刊印。最初為蜀版,後有福州版、思溪版、磧砂版等;遼、金、元、明、清各代,也都有刻本;近代有上海頻伽精舍的排印本,還影印過宋《磧砂藏經》和日本編輯的《續藏經》。日本於1923—1928年編印了《大正新修大藏經》。中華書局於1985年開始新刊《中華大藏經》。
【大藏經】佛教典籍的叢書。以經、律、論為主,並包括印度、中國等國的若幹其他佛教撰述在內。南北朝時稱“一切經”,隋代以後才有此稱。原指漢文佛教典籍,現泛指一切文種的佛典的叢書。有巴利文的《南傳大藏經》、漢譯《大藏經》、藏文《大藏經》、滿文《大藏經》、蒙文《大藏經》、日文《大藏經》以及西夏文《大藏經》(殘本)等。漢文藏經一般分大乘經、小乘經。《大正藏》把一切佛經分為阿含、本緣、般若、法華、華嚴、寶積、涅、大集、經籍、密教10部,共收1,4600部,4,225卷。中華書局新刊《中華大藏經》,集漢文佛教典籍之大成。
【般若經】佛教經名。全稱為“般若波羅密多”,意為“通過智慧到彼岸”。略稱“大般若經”或“般若經”。為佛教般若類經典的彙編,是大乘佛教的理論基礎。認為世俗認識及其麵對的一切對象,均屬“因緣和合”,假而不實,唯有通過“般若”對世俗認識的否定,才能把握佛教“真理”,達到覺悟解脫。唐玄奘從顯慶五年(660)到龍朔三年(663)所譯《大般若經》600卷。共分4處(相當4集)、16會(相當於編)、275分(相當於章)。其中9會、合481卷,是玄奘新釋;其他各會屬重譯。
【楞伽經】佛經名。全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四卷。“楞伽”,山名;“阿跋多羅”,“入”的意思,意謂佛入此山說的寶經。為法相宗所依“六經”之一。宣說世界萬有由心所造,認識的對象不在外界而在內心,並對如來藏和阿賴耶識問題有重點論述。異譯本有:北魏菩提流支譯《入楞伽經》10卷,唐實叉難陀譯《大乘入楞伽經》七卷。
【華嚴經】佛經名。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為華嚴宗據以立宗的重要經典。有三個譯本:(1)東晉佛陀跋陀羅譯,稱《六十華嚴》或《舊譯華嚴經》,60卷本,34品。(2)唐實叉難陀譯,稱《八十華嚴》或《新譯華嚴經》,80卷本,38品。(3)40卷本,稱《四十華嚴》或《貞元經》,唐乾元二年(759)至貞元14年(798)山般若譯出,為該經《入法界品》的別譯。該經認為世界是毗盧遮那佛的顯現,一微塵映世界,一瞬間含永遠;宣說“法界緣起”的世界觀和“圓信”、“圓解”、“圓行”、“圓證”等“頓入佛地”的思想。
【金剛經】佛經名。全稱《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後秦鳩摩羅什譯。一卷。謂世界上一切事物空幻不實,“實相者則是非相”,認為應“離一切諸相”而“無所住”,即對現實世界不應執著或留戀。異譯本有:北魏菩提流支和南朝陳真諦的同名譯本、唐玄奘譯《能斷波若波羅密多經》(《大般經》第九會)、唐義淨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唐鹹通9年(368年)的《金剛經》的木刻本,原藏敦煌千佛洞。1899年發現。1907年為英國人斯坦因盜去,現存倫敦大英博物館。
【法華經】佛經名。《妙法蓮華經》的簡稱。後秦鳩摩羅什譯。8卷。“妙法”意為所說教法微妙“無上”;“蓮花經”,比喻經典的法白美麗。原27品,後增加為28品。是中國法華宗(即天台宗)和日本日蓮宗所依據的主要經典。該經稱釋迦牟尼以來,壽命無限,現各種化身,“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重點弘揚“三乘(指聲聞、緣覺、菩薩)歸一(指佛乘)”,調和大小乘的各種說法。認為一切眾生,都能成佛。其異譯本現存有:西晉竺法護譯《正法華經》10卷,隋那崛多和達摩笈多譯《添品妙法蓮花經》7卷。注釋書很多,主要有南朝梁法雲著《法華義記》、唐窺基著《法華玄讚》等。此經與《無量義經》、《觀普賢經》合稱“法華三部經”。
【肇論】後秦僧肇著。一卷。為僧肇的論文集。中心以般若學分析體用、動靜、有無等問題,宣揚佛教唯心主義。卷首載《宗本義》,概括全書大意。後載四篇論文:(1)《物不遷論》,發揮般若性空學說,謂世界沒有真實的發展變化,“若動而靜,似去而留”。(2)《不真空論》,謂世界萬有皆由因緣而生,有非真有,無非真元,乃虛假不實,故謂之“空”。(3)《般若無知論》,謂“般若”無知無相,但卻“無所不知”和明照萬物。(4)《涅無名論》,有19章。論證“涅”既無生滅,亦無名相,絕非名言所能表述。文前錄僧肇《奏秦王表》。此書當編於南朝陳時。其中《宗本義》和《涅無名論》,有人疑非僧肇所著。
【壇經】佛教經典。《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的簡稱。一卷。記載中國佛教禪宗六祖惠能的事跡和語錄,由門徒法海集錄。後來陸續有所增益。有幾種不同的版本,如敦煌寫本、日本興聖寺本、《曹溪原本》、僧人宗寶改編本等。該經主要內容是反對念經坐禪,認為行住坐臥等可進入禪定。宣揚人人都有佛性,提出“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主張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不在境上生心”,要“外離一切相”;極力宣揚頓悟成佛說,主張專靠精神的頓悟,一下豁然開朗,領悟佛教義理,提出“一聞言下便頓悟,見真如本性”。中國佛教稱為“經”的,隻此一部,為禪宗的重要典籍。
【弘明集】南朝梁僧編。14卷。該書序稱:“道以人弘,教以文明,弘道明教,故謂之《弘明集》。”選輯了東漢末到南朝梁頌揚佛教的論著,也保存幾篇反對佛教的論著,如範縝的《神滅論》(載卷9)等。作者百人,其中僧19人。卷1所載牟子《理惑論》是研究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曆史的重要資料。
【廣弘明集】唐道宣編,30卷。本書雖為《弘明集》的續編,但因體例稍異,故不稱“續”,而稱“廣”。所收文獻的作者,自南北朝至唐,共一百三十餘人,文體有書文、序蔬、詩賦、詔敕、銘等,記述佛教從傳入至唐初曆朝的興廢、佛道鬥爭以及關於佛教義理的討論等。分為10篇:一歸正,二辯惑,三佛德,四法義,五僧行,六慈濟,七戒功,八啟福,九悔罪,十統歸。每篇前各有序。
【高僧傳】亦稱《梁高僧傳》。佛教史書。南朝梁慧皎著。14卷。為類傳體。分為10門:一譯經,3卷;二義解,5卷;三神異,2卷;四習禪,五明律,共1卷;六亡身,七誦經,共1卷;八興福,九經師,十唱導,共1卷;“序錄”1卷(第14卷)。所載僧人從東漢末到梁初共計257人,附見者二百餘人。此後,唐道宣著《讀高僧傳》,宋讚寧著宋《高僧傳》,明如惺著《大明高僧傳》,體例大致都依梁傳,合稱“四朝高僧傳”。此外,還有《補續高僧傳》、《新續高僧傳》等。
【五燈會元】佛教禪宗史書。宋普濟編。20卷。所謂“五燈”,指:(1)《景德傳燈錄》,法眼宗道原撰。(2)《天聖廣燈錄》,臨濟宗李遵勖撰。(3)《建中靖國續燈錄》,雲門宗惟白撰。(4)《聯燈會耍》,臨濟宗悟明撰。(5)《嘉泰普燈錄》,雲門宗正受撰。這“五燈”各30卷,中多重複,普濟刪敏就簡,合五為一,故稱。本書以禪宗語錄形式,彙輯禪宗傳說的從過去七佛到唐、宋時期各派禪僧所留下來的“機緣”和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