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佛教名詞。同“心”相對。佛教把有形質的並能使人感觸到的東西稱為“色”。相當於物質概念,但並非全指物質現象。把屬於精神領域的稱為“心”。佛教各宗派對“色”、“心”的解釋略有不同,但都認為它們隻是“因緣和合”所構成的假象,是“無自性”的。

【空】佛教名詞。指事物之虛幻不實,或指理體之空寂明淨。佛教認為世界一切事物和現象皆是因緣所生,刹那生滅,事物本身並不具有任何質的規定性,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實體,而是假而不實,故稱為“空”。《般若心經》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事物和現象皆是空。《中論·觀四諦品》謂:“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法界】佛教名詞。“界”是種類的意思。諸法一一差別,各有分界,名為法界。有幾種含義:(1)泛指各種事物。界指分界,即事物的類別。(2)指現象的本源和本質,尤其指成佛的原因,與真如、實相的概念相同。(3)特指“意識”所緣虛的對象。不隻是指感官直接感覺的對象,而且是思維理解的對象。中國佛教各宗派對“法界”的解釋各不相同。

【真如】佛教名詞。與“法界”、“實相”等同義。《成唯識論》卷九:“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佛教認為,真如是一種絕對不變的“永恒真理”或本體,隻有通過直觀——“悟”來理解,而不能用語言、思維來表達。並宣稱真如才是唯一真實的,其他一切都虛幻不實。

【緣起】佛教名詞。佛教認為,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眾“因緣”(條件)湊合而生起;同樣,亦因眾“因緣”的演變而變異或消失。《中阿含經》卷四十七:“此有則彼有,此無則彼無,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佛教的各種經論和各種宗派,均以“緣起”來解釋一切事物和精神現象產生的根源,並以緣起論作為自己宗教世界觀和宗教修持的理論基礎。大乘佛教根據緣起論主論“性空”,否定一切事物實體的存在。中國佛教的華嚴宗認為一切客觀存在著的事物都是“因緣和合”所構成的“幻相”,“塵是心緣,心為塵因。因緣和合,幻相方生”。

【因緣】佛教名詞。指得以形成事物、引起認識和造就“業報”等現象所依賴的原因和條件。事物賴以存在的各種關係中,主要條件叫做“因”,輔助條件叫做“緣”。《維摩詰經·佛國品》僧肇注:“前後相生,因也;現相助,緣也。諸法要因緣相假,然後成立。”佛教認為一切事物都由因緣和合生成,事物本身不是獨立存在的實體,不具有任何質的規定性,以此論證一切事物都是虛幻不實的。

【十二因緣】佛教名詞。亦稱“十二緣起”。為佛教“三世輪回”的基本理論。包括:(1)無明,由於不懂“緣生法”而愚癡無知;(2)行,由於明而產生的善不善等行為;(3)識,托胎之時的心識;(4)名色,胎中發育階段的精神和物質形態;(5)六處,胎中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生長成形;(6)觸,出胎後接觸事物;(7)受,感受苦樂等;(8)愛,貪求享樂等欲望;(9)取,追求取著;(10)有,由貪等欲望引起的善不善等行為,定下取提後有之果位;(11)生,來世之生;(12)生後老死。此十二支之間按順序成為一係列因果關係,配合過去、現在、未來形成三世界果循環。任何一個有生命之體係,在未獲“解脫”前均依此因果律於“三世”、“六趣”中生死流載,永無終期,隻有按佛教修習之最終目標,擺脫這十二支因緣束縛,跳出“三世輪回”範圍,才能達到“涅槃”境地,獲得佛果。

【無我】佛教名詞。指世界上一切事物皆無獨立的實在自體。有兩類:(1)人無我(人空),是說人身由色(形質)、受(感覺)、想(觀念)、行(行動)、識(意識)五蘊假和合而成,沒有常恒自在的主體。(2)法無我(法空),認為一切法都由種種因緣和合而生,不斷變遷,無常恒堅實的自體。《瑜伽師地論》卷九十三:“補特伽羅無我者,謂離一切緣生行外別有實我不可得故;法無我者,謂即一切緣生諸行性、非實我,是無常故。”小乘隻講人無我,大乘兼講二無我。“無我”論是否定物質世界客觀存在的唯心主義觀點。

【中道】佛教名詞。即脫離“兩邊”(兩個極端)的不偏不倚的道路或觀點、方法。佛教宣稱,“斷見”(認為事物滅後不再生起的主張)和“常見”(認為事物是常住不變的主張)都是偏於一邊的,隻有佛教所主張的一切事物是遷流無常,而又相繼不斷,才是不落“斷見”和“常見”兩邊的“中道”。它是佛教的最高“真理”。《大智度論》卷四十三;“常是一邊,斷滅是一邊,離是二邊行中道,是為般若波羅密。”佛教各宗派都把自己的理論說成是中道,如小乘一般以“八正道”為中道;大乘中觀學派稱“八不正觀”為中道,中國佛教唯識宗以“唯識”為中道,三論宗的“八不”為中道,天台宗以“實相”為中道,華嚴宗以“法界”為中道等。

【無常】佛教用語。亦稱“無住”。佛教認為世間一切事物均處於因緣聯係和生滅過程中,遷流不停,絕無常住性,稱為無常,以此否定一切事物的存在。若就時刻的不斷生滅上看,叫“刹那無常”;若就它有一定期間的連續上看,叫“相續無常”。《大智度論》卷四十七釋“無住三昧”:“住是三昧中,觀諸法念念無常,無有住時。”故“無常”實為現象之共性。般若理論據此作為“諸法性空”的重要內容。

【八識】佛教名詞。瑜伽行派和唯識宗五位法中的心法。指把人的認識作用的“識”分為八類,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未那識、阿賴耶隻,合稱八個識體。前五識相當於感覺,以外界的色、聲、香、味、硬度等物質屬性為對象;第六識相當於綜合感覺所形成的知覺、思維等,以一般事物(“諸法”)為對象;第七識是第六識的根源,它的作用是聯係前六識和第八識,為自我意識的中心:第八識是世界一切的精神本源,它包藏著一切現象的“種子”(即潛能)。整個現象世界都是由八識變現出來的。就其作用而言,第八識最重要,所以又稱根本識。這是徹底否定客觀世界真實存在的唯心主義觀點。

【般若】佛教名詞。意譯“智慧”、“明度”。佛教認為,般若是了解一切事物的根本“智慧”,但此智慧非世俗之人所能有,乃成佛所屬的特殊認識。世俗人的認識及其麵對的對象。虛幻不實;唯有“般若”能超越世俗認識,把握諸法真如守際。“船若”智慧隻有通過對世俗認識之否定才能獲得。

【菩提】佛教名詞。意譯“覺”、“智”,指對佛教“真理”的覺悟。根據釋迦在菩提樹下“覺悟成道”的故事借用而來。廣義說,凡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之“智慧”通稱“菩提”。由於“菩提”一詞涉及對佛教根本主理的理解,各個宗派在運用上不盡相同。《維摩詰經》僧肇注:“道極者,稱為提……蓋是正覺無相之真智乎。”此即以覺知“無相”之般若智慧為“菩提”。《大乘起信論》以“覺”為“法界一相”、“如來平等法身”,此即以先天具有的“佛性”為菩提。

【止觀】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即是“禪定”與“智慧”之並稱。“止”是通過坐禪入定來求得“心”的寂靜;“觀”是指對“心”的內省功夫,求得神秘的“般若”(智慧)來直探心源。《維摩詰經》卷五僧肇注;“係心於緣謂之止,分別深達謂之觀。”佛教宣揚人們通過“止觀”即可“悟”到“性空”(客觀實在的世界是虛幻不實的)而“成佛”。中國佛教天台宗提昌“止觀雙修”,作為一切修行方法的概括。禪宗將“止觀”看成“體用”關係。《檀經·定慧品》:“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定是慧之體,慧是定之用”。將“止觀”看成其理論認識和宗教實踐的基礎。

【頓悟】佛教名詞。與“漸悟”相對。對無須長期修行,一理把握佛教“真理”,即可豁然覺悟。首倡於東晉、南北朝的竺道生。他反對念經拜佛和繁瑣的宗教儀式,主張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頓悟成佛”。唐時禪宗分為南北宋。北宗重“漸悟”。南宗主張“頓悟”,認為人人自心本有佛性,不需誦經坐禪累世修行,提出“一聞言下使悟,頓見真如本性。”(《六祖壇經》)意即當下明心見性,便可成佛。

【涅槃】佛教名詞。梵文音譯,意譯為“滅度”、“寂滅”、“圓寂”等,是佛教全部修習所要達到的最高神秘境界。佛經認為,信仰佛教的人經過長期“修道”,即能“寂滅”一切煩惱,“圓滿”一切“清淨功德”,從而達到象死一樣寂靜的狀態。這種境界,稱為“涅槃”。後世也稱僧人逝世為“涅槃”、“入滅”或“圓寂”。

【判教】佛教名詞。詳稱“教相判釋”,即判別或判定佛教各類經典的意義和地位。各宗派為了調和佛教內部的不同說法,樹立本宗的理論根據,對佛教各種經典著作和各派教義從形式到內容作出不同的分類和估價,借以把本宗擺在正統和權威的地位。判教在宗派理論上占有重要地位。

【釋迦牟尼】(約前565—前485)佛教創始人。姓喬答摩,名悉達多,刹帝利種姓,釋迦族人。後佛教徒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意即“釋迦族的聖人”。相傳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樂南部)淨飯王的太了。幼時受傳統的婆羅門教育,29時痛感於人世生、老、病、死各種苦腦,又不滿當時婆羅門教的神權統治及其梵天傳世說教,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道。開始到摩揭陀國王合城附近跟隨“數論”先驅阿羅邏迦羅摩和烏陀迦羅摩子學習禪定,後在深山靜坐六年,遂“悟道成佛”。此後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傳教,組成僧團。他宣揚“四諦”、“十二因緣”、“因果報應”和“眾生平等”的教義,規定僧人必須剃發,穿黃衣,托缽行乞,遵從安貧、持律、清淨的身心的誓約,得到當時統治階級的大力支持,信徒日眾,都尊其為“佛陀”(“覺者”),並用“如來”、“法王”、“世尊”、“大雄”等名號稱之。80歲時,在拘屍那迦城逝世。他死後,其弟子將他一生的說教加以整理,彙集成書,加以神化,奉為經典,繼續傳播,逐漸形成了佛教的係統教義。

【安世高】東漢末僧人,佛經漢譯的創始人。名清,以字行。原安息國太子。出家為僧後,博通經藏,尤精阿毗曇,諷持禪經。恒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至靈帝建寧三年(公元170年),經西域來洛陽譯經,二十餘年間先後譯出《安般守意經》、《陰持入經》、《道地經》等34部40卷。其所譯經“義理明析,文字允正,辯而不華,質而不野”(《高僧傳》卷1)。主要傳播小乘佛教說一切有部的毗曇學和禪定理論。他譯傳的佛教學說在當時發生了相當影響。晚年蹤跡不詳,在華活動前後約三十年。

【支遁】(314—366)東晉僧人。字道林,世稱“支公”或“林公”。本姓關,陳留(今河南開封市南)人。是當時般若學“六家七宗”之一即色宗的代表人物。先世好佛,支遁自幼讀經,尤精《般若道行品經》及《慧印三昧經》。25歲出家,與謝安、王羲之等交遊,以好談玄理聞名當世。所注《莊子·逍遙遊》,“群儒舊學莫不歎服。”在所著《即色遊玄論》中創般若學即色學說,主張“即色本空”的思想。他說:“夫色之性也,不自有色。色不自有,雖色而空,故曰色即為空,色複異空。”(《北說新語·文學》注引《妙觀章》)就是說,物質現象不是自物質性的自體,物質現象不是來自有本體,而是心計而有,雖是物質現象而實際是空。他還認為心是天地的蘊集積蓄,心與形不同;世間人事雖去,而獨與神明共居,心神常存。由於心生起色而有,所以色是空的。可見支遁的即色性空思想的核心可歸結為心有色空,色無本質而空。支遁在即色論的基礎上,提出了逍遙論的神秘主義人生觀。他認為人生成佛才能逍遙,要成佛必須真正具有般若智慧,把握即色性空,由“有心”變炎“無心”,由“存神”變為“冥神”、“神悟”,以達到“二跡無寄,有無冥盡”,即佛教追求的涅槃境地。

【道安】(312或314—385)東晉時名僧,佛經翻譯家。般若學派“六家七宗”之一,“本無宗”的主要代表。本姓衛,常山扶柳(今河北冀縣)人。12歲出家,從佛圖澄受業。後到襄陽傳法15年。東晉太元四年(379年)前秦符堅派人攻下襄陽,他被送到長安城內五重寺,領眾僧數千人,宣講佛法,並組織翻譯佛經,是般若學的大力提倡者。他認為般若學的基本涵義是闡明“本無”(性空)的原理,“無在萬化之先,空為眾形之始”。因此,他那一派的般若學被稱作“本無宗”。他一生致力於整理新舊譯的佛教經典,辯別真偽,創立佛教叢書目錄。確立僧眾集體生活的戒規,傳法四方,對佛教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其著名弟子有慧遠、法遇、慧永等。著述有《光讚折中解》、《實相義》、《性空論》等;注釋佛經22卷,首編漢譯佛教經錄《綜理眾經目錄》。

【慧遠】(334—416)東晉名僧。本姓賈氏。雁門樓煩(今山西省崞縣東部)人。初學儒,“博綜六經,尤善老莊”。慧遠精研和宣揚大乘般若學,屬於佛教“本無”宗。他認為“至極以不變為性,得性以體極為宗。”(《高僧傳·慧遠傳》)至極的法性以不變為自己的本性,要達到精神上的解脫,必須通過修行,擺脫世俗情感的牽累,體認至極的法性。他說:“法性無性,因緣以之生。生緣無自相,雖有而常無”(《大智論鈔序》)。萬物、現實世界,由因緣(條件)湊合而成,沒有自己的本性,所以說雖“有”實“無”。慧遠還宣揚三世輪回、因果報應,認為人生的一切遭遇(報應),都是“因情致報,乘感生應”(《明報應論》),由其自身陷於“無明”(愚昧)和“貪愛”等情感造成的。他主張靈魂不死,“形盡神不滅”,神也可轉到彼形投生,以接受因果報應。主張一人入佛門,雖沒做王者之官,卻可以協助帝王對人民的統治。主要著作有《明報應論》、《三報論》等。

【鳩摩羅什】(344—413)後秦僧人,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之一。父籍天竺,生於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一帶)。幼年出家,初學小乘,後習大乘,成為西域名僧。後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後秦王姚興派人迎至長安(今西安市)。待以國師之禮。在姚興支持下,從弘始三年至十一年,與弟子共譯出《大品般若經》、《法華經》、《維摩詰經》、《阿彌陀經》、《金剛經》和《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誠實論》等經論共74部384卷,係統地介紹了大乘空宗的唯心主義學說。所譯經論,影響很大,成為有關宗派的主要經典。據傳弟子三五千,著名者數十人,其中道生、僧肇、道融、僧,稱“什門四聖”。

【竺道生】(355—434)亦稱“生公”,晉宋間名僧。本姓魏,巨鹿(今河北省平鄉)人,寓居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幼穎悟,從竺法汰出家,隨師姓竺。中年遊學,廣搜異聞。後至廬山,鑽研群經眾論,以慧解為入道之本。後聞鳩摩羅什在長安譯經講學,於是與慧、慧嚴、慧觀同往受業,並輔佐羅什譯《大品般若經》和《小品般若經》等。義熙五年(409)回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住青圓寺,從事譯經和講學。他深感龍樹和僧提婆之旨深達玄奧。認為語言文字隻是詮表義理的工具,不可執著粘滯。他精研空、有、因果深旨,立“善不受報”、“頓悟成佛”諸義。他融會般若空觀和涅槃佛性說的精義而成一家言。他先本於“萬法雖異,一如是同”(《法華經疏》卷上)的論據,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但為煩惱所覆,受生三界;進而說一闡提也是眾生,當然也有佛性。關於佛性的解釋,道生認為,一切眾生有將來成佛的性能,隻要斷壞煩惱,悟解宇宙本體實相的理,皆能成佛。主要著作有《二諦論》、《佛性當有論》、《法身無色論》、《佛無淨土論》等。

【窺基】(632—682)唐代名僧,佛教唯識宗創始人之一。本姓尉遲,字洪道,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市)人。出身唐將門之家。17歲出家,奉敕為玄奘弟子,學梵文和佛教經論。玄奘為其解唯識,授因明,講《瑜伽》,傳五種性說。參加了玄奘的譯場,曾助譯《成唯識論》,並為數十部譯經作了注疏。窺基繼承玄奘學說,廣製諸疏,加以發揚,對於法相唯識之學,尤為精辟獨到。因常居大慈恩寺,故又稱“慈恩大師”。著述宏富,造疏多本,號為“百部疏主”。後人稱“玄奘為《瑜珈》、《唯識》開創之祖,基乃守文述作之宗”(《高僧傳》四)。著有《瑜伽師地論略纂》、《成唯識論述記》、《成唯識論掌中樞要》等。

【僧肇】(384—414)東晉名僧,著名般若學者。本姓張,京兆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西域名僧鳩摩鴨什的四大弟子之一。曾先後在姑藏(今甘肅武威)和長安參加鳩摩羅什的譯場助譯。擅長般若學,對後世佛教有很大影響。他認為宇宙萬物都是虛假幻象,“物非真物”,依因緣生,即是不真,也即是“空”。即不是真生,即非是有。但萬事萬物都已經呈現,也不能說是無。非有非無,所以稱為“不真空”。認為事物僅存在於不同的時間裏,刹那生滅,不遷徒變易,運動變化沒有主體,隻是不連貫的片斷幻象。“若動而靜,似去而留”;“言常而不住,稱去而不遷”。認為“般若”是佛教的最高智慧,有見性照物的作用。它存在於人的先天本性之中,“實而不有,虛而不無。”不過,一般有偏於惑取之知,達不到最高智慧,“有所知,則有所不知”;隻有聖人沒有惑取之知,才能達到最高智慧,故無所不知。宣揚般若的直觀對象是“實而不有,虛而不無”的靜神性本體,強調隻有“空洞其懷,無識無知”才能悟知。認為名實無關,名實皆空,說“名不當實,實不當名,名實無當,萬物安在。”(《不真空論》)僧肇把般若學的唯心主義發展到成熟階段,使其更加精致和係統化。他的學說為後世三論宗的正係。著作有《肇論》、《維摩詰經注》等。

【菩提達摩】(?—528或536)通稱:“達摩”,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他生於南印度,婆羅門族,出家後傾心大乘佛法。南朝宋末航海到廣州,又往北魏洛陽,後住嵩山少林寺。他說他在少林寺獨自修習禪定,麵壁靜坐九年,終日默然,時人稱為“壁觀婆羅門”。達摩初到北魏,自稱“南天竺一乘宗”。他將原有印度輸入的繁瑣的坐禪方法加以簡化,提出“二入四行”的修行方法。“二入”即理入和行入。“四行”包括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和稱法行。理入是屬於宗教的理論思考,行入是屬於實踐,即神法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義。後世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為達摩禪法的標誌,因它直以究明佛心為參禪的最後目的,所以又稱禪宗為“佛心宗”。唐代宗賜他諡號為“圓覺禪師”。

【吉藏】(549—632)隋、唐時代名僧,佛教三論宗創始人。本姓安,西域安西人。幼年時由真諦為其取名“吉藏”。師事興皇寺法朗,學習大乘空宗學說。19歲即學有成就,曾在會稽(今浙江紹興)嘉祥寺講解經論,被稱“嘉祥大師”。後受隋煬帝之請,住長安日嚴寺,完成“三論”注疏,創立三論學派。在他以前的所謂“古三論”,有羅什門下僧肇、道融的“關內義”,有僧朗、僧詮、法朗三世相承的“三門義”。吉藏集“三認”教義的大成,他的學說被稱為“新三論”。吉藏博學多識,曆受陳、隋、唐三代王室尊崇。其著述自隋唐以來陸續流傳朝鮮和日本,有一定影響。主要著作有《中論疏》、《百論疏》、《十二門論疏》、《三論玄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