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道】中國早期道教派別之一。奉《太平清領書》(即《太平經》)為經典。東漢靈帝熹平(172—178)年間張角所創立。“太平”意為“極大公平”,這種思想反映了當時廣大農民反對剝削、要求貧富均等的願望。張角自稱“大賢良師”,與弟張寶、張梁在河北一帶以畫符誦咒為人治病、傳道,十餘年間信徒達數十萬人,遍及青、徐、幽、冀、荊、揚、豫等州。信徒分為36萬(部),“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各設首領統率之。提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簡稱“黃天太平”。預定於中平元年(184年)起義。被告密,提前起義,迅速發展到黃河流域各地,遭鎮壓而失敗,太平道亦為統治者所禁,但仍在民間秘密流傳。
【全真道】亦稱“全真教”、“全真派”。與正一道同為元以後道教兩大派。金世宗大定7年(1167)王重陽於山東寧海(今牟平)全真庵聚徒講道時創立。認為“識心見性”即為全真。主張道、釋、儒三教合一。以《孝經》、《心經》、《老子》教人諷誦。十三世紀初,王重陽弟子丘處機被元太祖成吉思汗賜號為“神仙”,賜爵“大宗師”,掌管天下道教,全真道盛極一時。王重陽去世後,其弟子分別創立遇仙、南無、隨山、龍門、崳山、華山、清靜七個支派,總稱“全真道北七真派”。主張全神煉氣,出家修真,以“澄心去欲”、“得道成仙”為宗旨,屬道教丹鼎派。丘處機等曾仿照佛教建立道教叢林製度,規定道士需出家住於叢林,不聚妻室,不茹葷腥等。以後又分為南北二宗,元以後合流,至明、清逐漸衰落。
【葛洪】(284—364)東晉道士和道教理論家、醫學家、煉丹術家。字稚川,號抱樸子。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葛玄(164—244)從孫。生在東吳滅亡之後,家境衰落。少好神仙導養之法,從葛玄弟子鄭隱受煉丹術。因鎮壓石冰領導的農民起義“有功”,授伏波將軍,後任司徒掾、谘議參軍。晚年在羅浮山煉丹,在山積年而卒。他在理論上把“玄”說成是萬有的本原,“玄者,自然之始祖,而萬物之大宗也。”“玄”即“道”,即“一”。將道教的神仙信仰係統化、理論化,並和儒家的綱常名教結合起來,宣揚道教徒要以儒家的忠孝仁信為本,否則雖勤於修習,也不能成仙,對道教的理論有一定發展。對魏晉以來的玄學清淡風氣表示不滿,主張立言必須有助於教化,同時提倡文章與德性並重。若有《抱樸子》、《金匱藥方》等。集魏晉時代煉丹術之大成,對化學、醫學的發展有一定貢獻。
【陸修靜】(406—477)南朝宋道士,早期《道藏》的編輯者。字元德。吳興東遷(今浙江吳興東)人。篤好文籍,旁究象緯。早年棄家修道,好方外遊。元嘉末(453)在建康(今南京)賣藥,宋文帝命左仆射徐湛請入宮講道,固辭而去。後去廬山修道。宋明帝泰始3年(467)奉命至建康,居崇虛館講道經,因感道經真偽混淆,乃廣為搜集,加以整理甄別,鑒定經戒、方藥、符圖等1,228卷,分為“三洞”(洞真部、洞玄部、洞神部),奠定了“道藏”的初步基礎。所撰《三洞經書目錄》,為最早的一部道藏書目。又編撰齋戒、儀範等書一百餘卷,道教儀式因而初備。卒諡簡寂先生。宋徽宗(1100—1125在位)尊信道教,封為丹元真人。門徒最著者有孫遊等。
【王玄覽】(629—697)唐代道士。名暉:法名玄覽。廣漢綿竹(今屬四川)人。曾攜二三鄉友往造茅山,半路歸鄉裏。歎長生之道無可共修,此身既乖,須取心證,於是坐起行住,唯道是務。武則天神功元年(697)時奉召入京,行至洛州,卒。號洪元先生。其思想淵源於道家而雜有佛家色彩。根據《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命題,把“道”分為“可道”“常道”兩種,認為“道中有眾生,眾生中有道”。但“常道”則是先眾生而存在的不生不滅的絕對實體;謂“一切眾生欲求道,當滅知見;知見滅,乃得道矣”。著有《玄珠錄》、《遁甲四合圖》、《真人菩薩觀門》、《混成奧藏圖》、《老經口訣》等。
【陶弘景】(456—536)南朝齊梁時道士和道教思想家、醫學家。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今南京)人。早年仕齊諸王侍讀,曾從東陽孫遊,受浮圖經法,遍曆名山尋訪仙藥。28歲拜左衛殿中將軍,後隱居句曲山(茅山)修道。梁武帝蕭衍(502—549在位)禮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輒就谘詢,時人稱為“山中宰相”。卒諡“貞白先生”。其思想脫胎於老莊哲學和葛洪的神仙理論,並雜有儒家和佛家觀點。主張釋、儒、道三教合流,鼓吹“百法紛湊,無越三教之境。”並撰《真靈位業圖》,將儒家的封建等級製引入道教教理之中。宣稱“雖同號真人,真品乃有數;俱目仙人,仙亦有等級千億。”撰《真誥》,將佛教輪回轉生之說引入道教。晚年自誓受佛教五大戒。工草隸,尤精行書。對訓詁、曆算、天文、地理、醫藥等均有一定研究。曾整理《神農本草經》,並增收魏晉間名醫所用新藥,成《本草經集注》7卷,現僅有敦煌發現的殘本,共載藥物730種。首創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實分類,對本草學的發展頗有影響。另著有《登真隱訣》、《陶氏效驗方》、《補闕肘後百一方》、《藥總訣》等。
【成玄英】唐初道士和道教學者。字子實。陝州(今河南陝縣)人。隱居東海(今江蘇北部)。貞觀五年(631年)召至京師,加號西華法師。永徽(650—655)中,流鬱洲(今雲台山)。曾注《老子》,名《道德真經義疏》,保存於“道藏”本《道德真經玄德纂疏》中,近人蒙文通有輯本。又注《莊子》,名《南華真經注疏》,共30卷,大旨仍承向秀、郭象莊子注舊義加以發揮,較重文字訓詁,除道教思想以外,雜有佛教思想。清人郭慶藩《莊子集釋》全文收錄。
【道藏】道教經書的總集。包括道教的經戒、科儀、符圖、煉養等類經書,以及諸子百家書集。東晉葛洪《抱樸子·遐覽》載道經一千二百餘卷。南朝宋道士陸修靜於泰始3年(467年)廣搜道經,編成《三洞經書目錄》、孟法師編《玉緯七部經書目》、梁陶弘景編《經目》等,奠定了道藏的初步基礎。《隋書·經籍誌》記載有經戒301部,服餌46部,房中13部等,共1,216卷。唐代道教鼎盛,唐玄宗收集古今道書,飭令崇玄館道士編成道教史上第一部道藏,因成藏於開元間,故名為《開元道藏》。唐末五代遭兵焚,經籍亡逸。宋真宗大中祥符3年(1010年)命王欽若主編道教經典,名為《寶文統錄》,凡4,359卷。又經六年,由張君房增修為4,565卷,按三洞四輔分類,用千字文編號,始於“天”字,終於“宮”字,故名為《大宋天宮寶藏》。此後宋徽宗政和年間有《政和萬壽道藏》,金章宗明昌元年有《大金玄都寶藏》,元代有《玄都寶藏》,相繼都有增益。明正統10年(1445年)邵以正督校新刊《大明正統道藏》,按照《宋藏》,仍分三洞(洞真部、洞神部、洞玄部)、四輔(太玄部、太平部、太清部、正一部)、十二類(本文、神符、玉訣、靈圖、譜錄、戒律、威儀、方法、眾術、記傳、讚頌、章表),共5,305卷;明成宗萬曆35年(1607),又由張國祥續編印《萬曆續道藏》180卷,兩者合為5,485卷,為現今通行本。清彭定求編《道藏輯要》,閔一得編《道藏續編》第一集,近世丁福寶托名守一子編《道藏精華錄》,均續有增補。
【道德真經】即《老子》,或《道德經》。道教稱《道德真經》。道教自稱源出老聃,尊為“老君”,以為教主,以“道”為最基本的信仰和理論基礎。葛玄《五千文經序》謂:“老君體自然而然,生乎太無之先,起乎無因,經曆天地,始終不可稱載,窮乎無窮,極乎無極也,與大道而輪化,為天地而立根,布氣於十方,抱道德之至純”。合“道”與“老君”為一體,予以神秘化的解釋。今《道藏》中有《道藏真經》注釋五十餘種,從哲學理論、陰陽變化、內丹外丹、修身治國、易象術數等多方麵闡釋道教教義。《道德經》曆來為道教徒所重視,張陵父子開始以《老子五千文》教導其弟子,東漢的《太平經》采用《道德經》作其理論基礎;《周易參同契》、《悟真篇》、《道要秘訣歌》等煉丹著作,無不吸取《道德經》作主要養料來源。收入《道藏》第346冊。
【南華真經】即《莊子》。唐玄宗尊莊子為南華真人,故其書改號為《南華真經》。書中有若幹神仙思想,認為真人“不食五穀,吸風引露,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熱”,對後世神仙派絕粒、辟穀、修煉影響甚大。道教理論家著名注本有晉郭象注、唐成玄英《南華真經注疏》、南宋褚伯秀《南華真經義海纂微》等,為研究《莊子》和道教思想關係的重要資料。收入《道藏》第467至482冊。
【太平經】道教早期經典。相傳漢代曾先後流傳三種《太平經》:西漢成帝時齊人甘忠可《天官曆包元太平經》12卷,東漢末幹吉《太平清領書》170卷,張陵《太平洞極經》144卷。均已佚散。明《正統道藏》所收《太平經》,僅殘存57卷。該書卷帙浩繁,殆非一人一時之作。內容龐雜,言及天地、陰陽、五行、幹支、災異、鬼神以及當時社會情況等,宣揚宗教和封建倫理觀念,也有一些篇章反映勞動人民反對統治階級聚財物,主張自食其力和救窮周急等思想,對於張角的太平道、張陵的五鬥米道等產生過一定影響,為研究東漢末期社會情況和道教曆史的重要資料之一。收入《道藏》第73至115冊(中有缺)。另有唐人節錄的《太平經鈔》10卷及《太平經聖君秘旨》可供校補。今人王明有《太平經合校》。
【老人化胡經】道教經典。傳為晉道士王浮著。東漢末已有“老子入夷狄為浮屠”之說,此書增益種種傳說,證成其事,謂老子西遊化胡成佛,以佛為道教弟子。故道教徒以此書為攻擊佛教的主要依據。唐時名僧曾數次上奏朝廷焚毀,至元代,常因此經引起佛道之爭。憲宗8年(1258)、世祖至元18年(1281)、至元21年(1284)、至元28年(1291)先後四次焚毀《道經》,此書便告亡佚。清末敦煌石窟中發現殘卷(存卷1、卷10),後與蔣斧所輯佚文考、羅振玉補考,校勘記,一並刊入《敦煌石窟遺書》中。
【猶太教】世界各地猶太人中所奉行的宗教。奉雅赫維(基督教稱為“耶和華”)為唯一真神”。認為雅赫維是世界的創造者和一切生命的主宰,是社會正義的象征。而猶太人是雅赫維的“特選子民”(即“選民”)。對於人世間的苦難,雅赫維將派救世主(彌賽亞)來解脫、拯救。認為猶太教教義、教規係由雅赫維通過摩西傳授而來。其經典《聖經》包括《律法書》、《先知書》、《聖錄》三部分(基督教稱為《舊約聖經》)。另有二至六世紀編纂的口傳律法集《塔木德》。該教規定,男孩出生後第八日需受“割禮”,作為神和人締約的象征;星期六為“安息日”(不務俗事),凡教中視為不潔之物(如豬肉)不能取食和接觸;產婦與麻瘋病患者視為不潔,應予回避。嚴禁崇拜偶像,教徒禁與未受割禮的外族人通婚。外部人歸化猶太教者必須領受割禮。使用猶太教曆,另有紀元。前一、二世紀至後一、二世紀出現了古代的“後期猶太教”,其主要特征為盼望雅赫維差遣複國救主彌塞亞來臨的思潮在民間流傳。該教原以祭司掌管的耶路撒冷聖殿為中心,公元70年該城和聖殿被羅馬人拆毀後,宗教活動逐漸分散到由拉比主持的各地會堂中。現時世界各地的猶太教分為正統猶太教、改革猶太教和保守猶太教等派別。由於曆史和思想淵源上的原因,天主教習慣上將猶太教稱為“古教”。十二世紀初,有少數猶太人來到中國開封,稱他們為“藍帽回回”,稱其教為“一賜樂業教”(“以色列”的別譯),俗稱“挑筋教”。除保存一般猶太教的基本教義、教規和習俗外,還吸收中國文化而形成自己的特點,如稱雅赫維為“天”,名其教為“天教”,又稱《聖經》為“道經”,而名其會堂為“尊崇道經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