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岱輿】(約1570—1660)明清之際伊斯蘭教著名學者和經師。名涯,以字行,別署“真回老人”。金陵(今江蘇南京)人。回族。其先入由明太祖賜居南京,世代在欽天監任職,因承家學,精通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熟習伊斯蘭教經籍。成年後,攻讀性理、史鑒之書,旁及百家諸子,被譽為“學通四教”(指儒、佛、道及伊斯蘭教)。後專門從事伊斯蘭教學術研究,長期從事譯著,立誌用漢文介紹伊斯蘭教。他在大量譯著中,係統地介紹了伊斯蘭教的曆史、基本信仰、宗教功課、宗教倫理和教法禮儀等,並把伊斯蘭教的宗教哲學思想與中國傳統的倫理思想、宋明理學巧妙地結合起來,論證了伊斯蘭教的天命觀、人生觀、倫理觀、認主觀、生死觀,提出一係列宗教哲學概念,形成了中國化的伊斯蘭教宗教哲學思想,對中國伊斯蘭教思想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晚年北上京師,於正陽門外講經。死後葬於北京三裏河清真寺附屬墓地。譯著主要有《正教真詮》、《清真大學》、《希真正答》等。
【馬注】(1640—1711)明末清初伊斯蘭教學者。字文炳,號仲修。雲南保山人。回族。據說,他是元威陽王賽典赤·贍思丁的15世孫。幼年孤苦,由其母耕織為生。16歲中秀才,18歲曾任南明永曆帝小朝廷中書、金帛衣侍禦等職。1661年永曆帝為吳三桂所殺後,避隱教讀,筆耕自膳,專攻佛書。1665年結識滇中名士觀五何,從此“文益修,學益進,弟子益盛。”1668年離滇赴京遊學,並受清宗室召見。將多年對伊斯蘭教研究的成果輯為《清真指南》,欲獻上覽。不果,複離京出遊,受各地伊斯蘭教徒尊敬,被譽為“仲翁馬老師”。後回滇向弟子講授“心性之學”,並繼續增補《清真指南》。他對王岱輿以來的經學撰述作了重要發展,使伊斯蘭思想和中國傳統思想進一步結合。尚有文集《經權》、《樗樵錄》。
【劉智】(約1660—約1730)清初伊斯蘭教著名學者。字介廉,號一齋。江蘇上元(今南京)人。回族。著名經師劉漢英之子。幼習《古蘭經》。15歲讀濡家經史子集和佛、道、雜家、“西洋”等書,會通諸家。後學阿拉伯文、波斯文,鑽研伊斯蘭教義。曾遊學各地,廣求伊斯蘭教經籍。晚年歸金陵,十餘年中埋頭著譯。自稱畢生著譯數百卷,但行世的不過五十卷。其著述比較係統地介紹和論證了伊斯蘭教的基本信仰、宗教功課、教法戒律、宗教禮儀、宗教倫理、經注學等,把伊斯蘭教思想與儒家思想加以結合,使伊斯蘭教適應中國的特點,其譯著在中國伊斯蘭教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譯著主要有《天方性理》、《天方典禮》、《天方至聖實錄》、《五功釋義》、《天方字母解義》等。
【古蘭經】伊斯蘭教的根本經典。一譯《可蘭經》。中國舊稱“天經”、“天方國經”、“寶命真經”等。它是伊斯蘭教信仰的準則,也是伊斯蘭教立法、倫理規範、思想學說等的基礎。共30卷,114章,6,200餘節。分“麥加篇章”(約占全經三分之二)和“麥地那篇章”(約占三分之一)兩大部分。內容主要包括:(1)伊斯蘭教的基本信仰和基本功課,其中特別強調安拉獨一、順從、忍耐、行善、施舍和宿命;(2)為政教合一的宗教公社確立的宗教、政治、經濟、社會、軍事和法律製度;(3)對阿拉伯半島進行社會改革的種種主張和倫理規範;(4)根據傳教需要引用的一些流行於阿拉伯半島的猶太教、基督教以及古阿拉伯人的故事、傳說和諺語等。《古蘭經》由穆罕默德在其23年(610—632)傳教過程中以安拉“啟示”名義陸續頒布,為其門弟子默記或錄在獸皮、石版、棗椰葉上,散存多處,未彙集成冊;穆罕默德逝世後,繼任他的第一代哈裏發艾布·伯克爾曾令栽德·本·徹比特搜集整理,輯善保存;第三代哈裏發奧斯曼時,為統一各地流傳經文,又令栽德·本·徹比特、阿不都拉·本·祖白爾等人對已彙集之本加工訂正編篡,複經抄錄,除麥地那保存一份外,分送初期哈裏發國家的六個城區(麥加、大馬士革、庫法、也門、巴士拉和巴林群島),同時銷毀各地傳本。史稱,“奧斯曼本”或“定本”,流傳迄今。原文為阿拉伯文。十一世紀時始有拉丁文譯本。阿拉伯文本最早於1530年在羅馬印刷,但未發行;1694年漢堡版問世。在中國,明清以來開始節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起出現漢文通譯本,先後有王靜齋、楊仲明、馬堅等學者的譯本。
【聖訓實錄】中國穆斯林稱為“聖訓經”、“聖訓集”等。指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言行的彙錄。由其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述。穆罕默德生前言行並無記載,僅有傳述。七紀紀末到八世紀初,由於出現大量偽“聖訓”,囿於《古蘭經》使立法受到限製而不能適應統治的需要,乃從八世紀下半葉起,由聖訓學家陸續編篡。分為傳述世係(以辨別傳述言行的真偽)和傳述本文(主要涉及有關社會、宗教等各個領域的問題)兩個部分。據不完全統計,遜尼派目前各種版本的彙錄不少於1,465種;承認其權威僅次於《古蘭經》,並作為立法根據之一的,有布哈裏、穆斯林、提爾米基、阿布·達伍德、奈薩儀和伊本·馬哲等人彙編的“聖訓集”,通稱“六大聖訓集”。什葉派則有彙錄的“聖訓集”6,600餘種,以阿裏及其直係後裔的傳述為基礎,不承認“六大聖訓集”的權威,推崇本派神學家所編篡的“聖訓集”(即“四聖書”,一說“五聖書”),為該派教法和民法的根據之一。
【伊斯蘭教學派言論集】艾什耳裏著。該書係統地記述了伊斯蘭教從七世紀到十世紀教派分裂的曆史及各學派的思想觀點和教義主張。內容包括三部分:(1)概述伊斯蘭教十個教派(如什葉派、哈瓦利吉派、穆爾吉亞派、穆爾太齊賴派等)的產生、思想觀點及其紛爭;(2)係統地論述了正統派的基本教義及哲學觀點;(3)綜述了各教派對“凱拉姆”這一概念的不同觀點。它是伊斯蘭教文獻中最早運用第一手材料詳盡論述教派的著作。1929年在伊斯坦布爾正式出版。
【四篇要道】中國伊斯蘭教著作。明清之際張中譯著。全書分4篇。第1篇闡述基本信仰,第2篇闡述認識真主及伊斯蘭教,第3篇闡明禮拜及有關條規,第4篇闡述小淨、大淨及其他天命聖行。前兩篇是屬於認主學方麵,後兩篇是屬於宗教功課及修行方麵。該書的正文是張中根據《率蘇理》一書所譯,對其重要內容在注文中作了解說。有的學者認為此書與作者同年撰成的另一著作《歸真總義》同為伊斯蘭教經籍中最早的漢文本。
【正教真詮】中國伊斯蘭教著作。明清之際王岱輿撰。分上下兩卷。為漢文闡述伊斯蘭教教義的最早著作之一。認為伊斯蘭教是“其理真久不偏”的正教,詮理精確,故名。全書有真一、元始、前定、普慈、真賜等40篇,大致上前20篇是論歸真明心之學,後20篇是修道之學。介紹伊斯蘭教基本教義和基本功課,如真主止一,真主創造和主宰人及萬物,穆罕默德闡揚至道,善惡貧富前定,念施拜戒(持)聚“五常”等。對儒、釋、道各家學說也有概括的論述。為中國伊斯蘭教的教義學奠定了基礎。版本較多。明天啟2年(1622)版收有明太祖、成祖、武宗、世宗等對伊斯蘭教的褒崇之詞,以及其他史書所記載的有關阿拉伯的史料和伊斯蘭教知識的摘錄。清光緒30年版還收有清代有關伊斯蘭教的部分奏稿、上諭、題折、劄飭等。
【清真指南】中國伊斯蘭教著作。清初馬注著。10卷。康熙22年(1683年)成書。著者自稱,鑒於“儒習罔聞”,“正教久湮,異端左道,眩惑人心,著為是集,經號指南。”。主要內容闡述了伊斯蘭教的基本信仰、宗教修持、倫理教法、真主的德性以及天人性命之學(宇宙觀、生死觀、天命觀)等,並以問答的方式解釋了對教義可能提出的各種疑問。書前有《指南敘》和《遺珠序》兩文,別有見解,為該書的重要組成部分。未刊行前為各地穆斯林所抄傳,光緒11年(1885年)在成都出了刊本。後常被經堂教育所選用。
【天方典禮】亦稱《天方典禮擇要解》。中國伊斯蘭教著作。清劉智撰。20卷28篇。內容主要分兩部分:前4卷以“原教篇”開宗,介紹伊斯蘭教的曆史和道統,主張一切理氣皆出自“惟一真宰之本然”,“以認主為宗旨”,“以敬事為功夫”,“以歸根複命為究竟”。此篇被視為全書的總綱,中國伊斯蘭教經堂教育常作為語文教材選讀。後16卷分述“五功”(附開齋會禮)、五典、民常(居、用、服、食)及聚禮、婚喪等穆斯林必遵的伊斯蘭教禮法。作者自序稱此書係從卷目浩繁的“天方禮法書”中“擇其最關於民生日用者”彙集而成。書前列有“采輯經書目”,對了解當時傳入中國的伊斯蘭教經籍有一定價值。此書曾在《四庫全書》中存目。
【天方性理】中國伊斯蘭教著作。清劉智著。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前後成書。包括本經(5章)和圖傳(5卷)兩部分。結合伊斯蘭教一神論與中國儒家性理學說,集中論證伊斯蘭教關於宇宙起源、大世界小世界(無與人)、性與理之間的關係。作者為經立圖,用圖解經,因圖立說,以圖達義,自成一個複雜的體係。書前附有“采輯經書目”,列有當時在中國流傳的阿拉伯文、波斯文經籍80種。
道教·其它宗教
【道教】產生於中國的宗教。淵源於古代的巫術、秦漢時的神仙方術。東漢順帝(公元125—144在位)時,張陵倡導“五鬥米道”,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於是道教逐漸形成。“道教”一詞,始見於《老子想爾注》。東漢靈帝(167—189在位)時張角的太平道,為早期道教另一重要派別,奉《太平清領書》為主要經典,“以善道教化”,符水治病,徒眾數十萬,遍布青、徐等八州,和張衡、張魯的五鬥米道,成為當時農民起義的旗幟。東晉建武元年(317)葛洪撰《抱樸子》內篇,整理並闡述戰國以來神仙方術理論,豐富了道教的思想內容,對後來道教丹鼎一派的形成有較大影響。南北朝時,北魏嵩山道士寇謙之改革舊天師道,製訂樂章誦誡新法,得到魏太武帝的支持,他所創立的一派稱“新天師道”,因流傳於長江以北,又稱“北天師道”。在南朝宋,則有廬山道士陸修靜整理三洞經書,編著齋戒儀範,使道教的理論和組織形式基本完備,稱為“南天師道”。唐宋時期道教大盛,得到朝廷支持,廣建道觀,刊印經藏。南北天師道與上清、淨明、靈寶等宗派並立,後逐漸合流,至元代歸並於正一派中。金代大定7年(1167年)王重陽在山東寧海(今牟平)創立以修煉為主的全真道,其徒丘外機見重於成吉思汗,該派在元代曾盛極一時。此後道教正式分為正一、全真兩大教派。金元之際尚有劉德仁所創立的真大道教和蕭抱珍所創立的太一道,均傳布於河北,數傳後即湮沒無聞。明清以後道教較前為衰。道教以神化了的老子所提出的“道”為基本信仰和基本教義,認為“道”生成宇宙,宇宙生出元氣,元氣構成天地、陰陽、四時,由此而化生萬物。崇拜的最高天神是將“道”人格化的三清尊神,即元世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宗教儀式有齋醮、祈禱、誦經、禮懺。道教的經典稱作“道藏”。道教產生、發展在中國漫長的封建時代,對中國政治、文化、思想、生活等方麵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並曾傳播到朝鮮、日本、南洋一帶。
【天師道】亦稱“五鬥米道”,中國早期道教的一派。東漢順帝(126—144在位)時張陵在四川鶴鳴山(今四川大邑境內)創立。因道徒尊張陵為天師,故名。又因入道者要交五鬥米,也稱“五鬥米道”。奉老子為教祖,尊為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師)。以《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相傳還信奉《太平洞極經》、《大玄經》、《正一經》等。信徒大多在四川境內。陵死,傳子衡;衡死,傳子魯。東漢末,張魯在漢中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近三十年,建安20年(215)降於曹操。西晉後,一部分在士大夫中傳播,一部分仍在農民中從事秘密活動。東晉時,孫思、盧循利用五鬥米道領導農民起義,前後達十餘年。南北朝時,在北方,嵩山道十寇謙之在魏太武帝的支持下,自稱奉太上老君的旨意,“就係天師正位”,“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偽法”,用儒家“佐國扶命(民)”思想,創立了以禮拜修煉為主要形式的新天師道,為“北天師道”;在南方,廬山道士陸修靜整理“三洞”經書,吸收佛教思想和儀式,創立較為係統的道教齋戒儀範,為“南天師道”。唐宋以來,南北天師道與上清、靈寶等道派逐漸合流,到元代演變為正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