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作一
【樂記】《禮記》篇名。漢成帝時,劉向校書輯得二十三篇,以十一篇編入《禮記》;一說為孔子的再傳弟子公孫尼子所作。《樂記》是世界上最早最係統的樂理專著,也是一部相當完整的美學著作。其中部分內容可能產生較早,但從整個思想內容來看,應完成於戰國後期。它主要闡述音樂的本原、音樂的美感、音樂的社會作用以及樂和禮的關係等。它強調音樂的教化作用和傳統的禮樂製度。《樂記》從儒家立場出發,對我國古代的樂舞的創作和欣賞經驗,作了係統、全麵總結。它是儒家美學思想的主幹,深刻地影響著整個封建時期文藝思想的發展。在論及音樂本質時,認為音樂是由於人心之“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傾向。
【典論·論文】文論。三國魏文帝曹丕作。《典論》五卷,《論文》為其中一篇。《典論·論文》是我國較早的文藝理論批評文章,在我國文學批評史上起了奠基的作用。曹丕《論文》曰:“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說明了文學作品與政治的關係,指出好的文學作品可以傳世不朽。它從評論當時一些文學家著手,提出了一些有關文學的問題,對當時一些著名文人作了評論,反對“各以所長,相輕所短”,指出了“文人相輕”的風氣的危害性。他認為各種文體都有自己的特點,而這種特點和作家的風格相適應,作家的不同風格又由他們各自的氣質和稟賦所決定。這樣用先天原因解釋不同風格的問題是錯誤的,但他提出了文體的特點與風格的關係、風格與人的關係的這些見解,對後來的批評著作如晉代陸機的《文賦》、梁代劉勰的《文心雕龍》均有重要影響。
【文賦】文論。西晉陸機作。我國古代研究文學創作特點的最早的一篇專論。形式為賦體,主要論述作文利弊,涉及麵較廣。他認為作文的原因,一感於物,一本於學;而所難者,在於“意不稱物,文不逮意”,強調創作中的“辭達理並”、文質結合。對意和辭的關係以及構思、感興、獨創和文章弊病等,都頗有見地。《文賦》中對文體、風格的分析,簡明扼要,比曹丕的《典論·論文》又進了一步。它對後來探討藝術創作過程中的形象思維的規律,有較大影響。劉勰的《文心雕龍》有不少地方,受到它的啟迪。
【詩品】南朝梁,鍾嶸作。《詩品》原名《詩評》,寫成於公元550年左右,共分三卷,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理論批評專著。它的主要部分是品評從漢到梁的部分詩作,把它們分為上、中、下三品,分別評論它們的優劣及其來源。他認為詩歌在文學史上有兩大來源,其一是《詩經》,其二是《楚辭》。此書專論五言詩,認為五言詩比四言詩進步得多。它批評了當時片麵追求形式、技巧的作品,對理過其辭、索然寡味的玄言詩給予否定,而讚揚了那些運用生動自然的口語、表現了真實思想感情的作品。這些品評對後來詩歌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文心雕龍】古代文學批評理論專著。南朝梁,劉勰作。全書五十篇,分五部分。係統地對作家、作品進行了評價,並對文體流別、批評原則和創作方法等做了探討。它著重抨擊當時片麵追求形式的文風,主張文學作品應具有“風骨”(即充實的內容),也要有“文采”(即華美的形式);文質應該並重,以質優為主;並提出“六觀”即文學批評六個標準以及必須具備的修養;認為文學的演變發展都與時代政治有關。書中比較全麵地總結了先秦以來的文學批評理論,把文學理論推向新的階段,成為我國第一部係統的文學批評著作。
【藝概】清劉熙載作。《藝概》分文概、詩概、賦概、詞曲概、書概、經義概六類,分論詩、文、賦、詞曲各體及書法、製義等。共六卷,編排有序,精簡扼要。《藝概》在許多藝術規律的認識上都不逐精辟之見。不論對審美主客體關係的認識,還是在創作方法、藝術風格、作家獨創等問題上,都可以看到作者對審美與藝術的辯證認識的思想光輝,如有我與無我,是與異,空靈與結實,深與淺,直與曲,物一與物無一等等,在對許多對立的審美範疇的分析中顯示了他的辯證思想而頗具有啟發性。《藝概》的出現和成就,是我國封建時期傳統美學思想終結的一個重要標誌。以後,近代中國資產階級美學思潮便蓬勃興起。
【人間詞話】近代王國維作。共六十四則,發表於1908年的《國粹學報》上,1926年始出單行本。《人間詞話》評價了曆代重要詞人和他們的作品,其中有不少關於藝術創作鑒賞方麵的深刻見解。它以“境界”說為中心,論述了關於藝術特征和創作方法的許多問題。以“能寫真景物,真感情”,作為“有境界”的“最上”之作。提倡“不隔”,要求言情必沁人心脾,寫景必豁人耳目。至於所謂“真感情”,是指先驗的“赤子之心”。他的美學思想受西方叔本華等人影響頗深,與封建時代的文學理論有所不同,對過去文學界頗有影響。
【公孫尼子】戰國初人。孔子的再傳弟子。中國古代最大的音樂權威,在研究音樂學說時曾用孔子的美學觀點。南朝梁沈約說《禮記》中的《樂記》是他的作品。《樂記》是我國最早的音樂理論專著,是先秦音樂創作和音樂思想的總結。論述了音樂的產生,音樂的本質、形式結構、目的、作用和社會標準等。
【曹丕】(187—226)即魏文帝。三國時魏國建立者、文學家。字子桓,沛國譙縣(今安徽亳縣)人。曹操次子。操死,他襲位為魏王,都洛陽,國號魏。愛好文學,常與當時著名文人宴飲唱和,交往甚密,為文壇領袖。其詩的內容主要反映貴族的生活和感情,在形式上頗受民歌的影響,語言通俗,描寫細致。現存詩歌約四十首。《燕歌行》是現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詩。他兼工散文,尤善寫書信。所著《典論·論文》是我國較早的文學批評著作。有《魏文帝集》傳於世。
【陸機】(261—303)西晉文學家。字士衡,吳郡吳縣華亭(今上海市鬆江)人。吳丞相陸遜之孫。祖遜、父抗,皆三國名將。少時曾任吳牙門將。吳亡,家居勤學,十年不仕。太康末,與弟陸雲,文才傾動一時,時稱“二陸”。官至平原內史,世稱陸平原。現存詩約百餘首。亦善駢文,《辨亡論》、《吊魏武帝文》等較為著名。所作《文賦》論及創作過程、經驗及各種文體特征,為古代文學批評史重要著作。有《陸平原集》,又名《陸士衡集》。
【鍾嶸】(468—約518)南朝齊梁間文學理論批評家。字仲偉,潁川長社(今河南許昌)人。所著《詩品》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理論批評專著,品評自漢至梁以來一百二十多位詩人,提倡“風力”,反對堆砌典故,推敲聲律等單純追求形式的傾向,對詩歌創作有積極的影響。他接受了《樂記》關於物感心動而音生的基本觀點,認為“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比之《樂記》,唯物主義色彩更加明顯。他還吸收了謝赫以品論畫的特點,將九品論人的方法用於論詩,並對賦比興作了進一步的發揮。
【劉勰】(約465—約532)南朝梁文學理論批評家。字彥和,原藉東莞莒縣(今山東莒縣)人。出身世族,早年家貧好學,立誌不婚娶,依沙門僧,通佛教經論,又崇尚儒學,並接受了道釋的觀點,吸取了儒家的文藝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客觀唯心主義的世界觀和審美觀,思想相當豐富。晚年出家,法名慧地。所著《文心雕龍》五十篇,涉及文學創作中的許多問題,是我國第一部係統的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巨著,對後世影響較大。
【劉熙載】(1813—1881)清文學家。字伯簡,號融齋,晚號寤崖子,江蘇興化人。道光進士。曾任右春坊左中允、廣東學政。後主講上海東門書院。長於詩詞。他的美學思想的主要成就是對審美過程的辯證認識,把對詩、文、詞、曲、書的藝術規律的分析提到一個新的高度,超出以往大部詩、曲、詞話的局限。著有《藝概》、《昨非集》等。
【大希庇阿斯】古希臘柏拉圖的著作,《對話集》中專門談美學問題的一篇,書名由中文選譯者自擬。在這篇對話裏,他專門討論了藝術和其他感性事物的美,分析了當時流行的關於美的各種看法,如“美是恰當的”,“美是有用的”,“美是有益的快感”等等。他不同意這些看法,認為它們在邏輯上都不圓滿。他認為美應該是超現實的,超感性的,是最高永恒的“理式”。認為對永恒“理式”的“凝視觀照”所產生的“無限欣喜”,就是最高的美感。他強調區分“什麼是美的東西”與“美是什麼”,明確提出各種審美對象的共同本質的問題,要求探求“一切美的事物有了它就成其美的那個品質”。他將審美對象提到哲學上加以探討是有積極意義的。這部著作反映了他在美學問題上的最初探索。他的美學理論的一些重要原理,在他的早期思想裏已具雛形。《大希比阿斯》的主要特征是把一般和個別、絕對和相對、理性和感性割裂開來並對立起來。他的全部美的學說是這些基本思想的進一步發展。
【詩學】古希臘亞裏士多德作。西方古典文論的著名著作,在西方美學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認為《詩學》是一篇最重要的美學論文,也是截至十八世紀末葉一切美學概念的根據。他說:“亞裏士多德是第一個以獨立體係闡明美學概念的人,他的概念竟雄霸了二千餘年。”(《美學論文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第124—129頁)《詩學》是西方最早的具有科學係統性的有關美學的著作,主要內容是從唯物主義觀點繼承和發揚古希臘的“摹仿說”。此著作在西方一直奉為經典,影響甚廣。
【論詩藝】又譯《詩的藝術》。法國布瓦羅作。於1674年寫成,是歐洲古典美學的代表作和法典。《論詩藝》的基本觀點是建立在笛卡爾的哲學基礎之上。全書共分四章,“理性”是貫串全書的一條紅線。它從理性主義觀點出發,堅信自然界中真實的和符合理性的東西都有普遍性和規律性,一切作品都要以理性為標準,才能得到它的“價值和光芒”。認為古典作品就因為抓住了普遍的東西,才能得到長久的普遍的讚賞,所以我們應該向古人學習,遵循而不要違背他們已經揭示出來的基本規律。認為藝術的本領就在於能把人人都知道的普遍的東西很清晰地正確地美妙地表現出來,供人們欣賞並給予教育;能做到此點,藝術就達到了高度的完美。新古典主義這種理想基本上是健康的,符合現實主義的。新古典主義者的主要缺點是缺乏正確的曆史發展觀點,他們的見解一般是比較刻板和保守的,對文藝的一些看法表現出很大的片麵性。《論詩藝》這部著作在當時曾發生過重大影響。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親自審閱此書,並宣布它為文藝的真正的法典,因而在法國文壇上處於專製的地位。法國文藝,特別是戲劇的發展,後來受到新古典主義的強烈影響。
【論美】法國狄德羅作。1750年發表在《百科全書》裏。後來以《美之根源及性質的哲學研究》為題,收入了他的《全集》。《論美》中有許多富於啟發性的見解,特別是該書提出了“美在於關係”的著名命題,認為一切能在我心中引起對關係的知覺的,就是美的。“美在於關係”的命題是建立在唯物主義哲學基礎上,肯定了現實美的存在,堅持了美的客觀性,同時把“關係”的概念結合到“情境”的概念中。美在於“關係”和“情境”的觀點頗富於啟發性。他指出,有些東西本身無所謂美醜,隻是處於一定的環境或事物的關係中才成為美的或醜的。他的“美在於關係”的看法,包含著對於各種事物和現象之間的相互辯證聯係的猜測。後來他在美學思想的發展就是從這裏出發。但在《論美》中,他很少從社會發展的觀點去看美,沒有很好地認識到美的社會性,表現出某些形而上學的思維方法。不過他的思想後來逐漸接近辯證思維,特別是對情感與理智、自然與藝術、學習自然與學習古典等關係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
【批判的詩學】德國高特雪特作。《批判的詩學》在十八世紀前半期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使他成為德國文學界的權威。法國新古典主義文學是當時歐洲大家公認的典範,高特雪特對它景仰備至,而法國新古典主義的信條和規則都具備在布瓦羅的《論詩藝》裏,於是他追隨布瓦羅寫出了他的《批判的詩學》。這本書實際上是布瓦羅的《論詩藝》的翻版。新古典主義推崇理性、規則與明晰,這些方麵不符合注重於想象、情感和自由的德國民族的傳統,但對德國民族傳統文學也起了補偏救弊的作用,從而為德國文學藝術的規範化、統一化、語言文學的純潔化起了一定作用,並為德國文學進一步發展開辟了道路,使高特雪特成為啟蒙運動的先驅者。
【美學】德國鮑姆加登作。鮑姆加登首次正式用“美學”來稱呼他研究感生認識的一部專著。從此美學作為一門新的獨立的科學就產生了。他在《美學》中所討論的主要的還是詩;其中許多見解都是他早年的《關於詩的哲學沉思錄》的發揮。此後,“美學”這個名稱被沿用下來,美學與其他科學的界限也逐漸清晰起來。當時歐洲文藝思潮的總趨向,正在由封建性的新古典主義轉到資產階級浪漫主義。在這個轉變中,他在新古典主義者標榜的理性之外,把想象和情感提到了第一位;在新古典主義者所標榜的普遍人性和類型之外,把個別事物的具體形象提到了第一位。這些觀點都是重大的轉變。《美學》是在新時代的要求下產生的,因而它不可能不包含新的內容,也不可能沒有時代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