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林】江蘇蘇州四大園林之一。位於蘇州城北園林路西,距拙政園較近。元末至正年間(1341—1367)天如禪師建,初名獅林寺,後改菩提正宗寺。因寺北園內竹林下多怪石,形似獅子,所以又稱獅子林。清末為貝氏祠堂的花園。現園麵積(不包括祠堂)約12畝,主要建築集中於東、北兩麵,西、南兩麵則綴以走廊。水麵彙集於中央,著名的石假山則位於池東南。目前入口可達園內主廳燕譽堂,此堂和後麵的小方廳,原是園主宴客之處,采用留園鴛鴦廳的形式。前院施“花街鋪地”,南端設湖石花台,環境幽雅寧靜。自小方廳北上折西,至指柏軒,為園內另一主要建築,高二層,形體較大。越廳南小池上石拱橋,即達石假山。石假山全由湖石砌成,麵積不足2畝,奇峰林立,其中洞壑宛轉,石徑迂回,上下周旋,如入迷宮。園西土山砌溪澗三疊,上有飛瀑亭,可觀賞人工瀑布,水自水池經山石流入深澗,雖流量不大,為時短暫,仍不失為園林理水中具有特色的手法。池北以曲橋和湖心亭劃分水麵,西北隅有石舫一艘,外觀非中國傳統式樣,與周圍景物頗不協調。池北岸依次排列荷花廳、真趣亭和暗香疏影樓,都是園中主要觀景之處,本身造型亦頗有特點。東南構複廊,通立雪堂和小院。
【承德避暑山莊】清代皇家行宮。又名熱河行宮、承德離宮,位於今河北省承德市區北部,建於清代,是中國現存占地最大的古代離宮別苑。承德地處長城內外交通要衝,清朝開國後,皇帝每年都到木蘭圍場(在今河北省圍場縣)巡視習武,行圍狩獵。避暑山莊始尋常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四十七年初具規模。經過多年的擴建和改造於乾隆五十五年(1790)建成。以後,清朝曆代皇帝每逢夏季到此避暑和處理政務,這裏便成為第二政治中心。清末國勢式微,山莊日益衰廢。承德位於群山環抱之中,有灤河、武烈河流過,峰巒重疊,清流縈繞,林木蔥鬱,盛夏涼爽宜人。避暑山莊占地560公頃。山莊內有康熙用四字題名的三十六景和乾隆用三字題名的三十六景。這些風景博采全國各地風景園林藝術風格,使山莊成為中國各地勝跡的縮影。山莊可分為宮殿區、湖泊區、平原區和山嶽區。其中山嶽約占全園麵積4/5,平原占1/5。平原中湖泊占麵積的一半,主要由熱河泉彙聚而成。宮殿區。避暑山莊的布局運用了“前宮後苑”的傳統手法。宮殿區位於山莊南端,包括正宮、鬆鶴齋、東宮和萬壑鬆風四組建築群。正宮在宮殿區西側,是清代皇帝處理政務和居住的主要所在。按“前朝後寢”的形製,由九進院落組成布局嚴整,建築外形簡樸,裝修淡雅。主殿“澹泊敬誠”殿,全部用四川、雲南的名貴楠木建成,素身燙蠟,雕刻精美。正宮的全組建築基座低矮,梁枋不施彩畫,屋頂不用琉璃。鬆鶴齋在正宮之東,由七進院落組成,庭中古鬆聳峙,環境清幽。萬壑鬆風在鬆鶴齋之北,是乾隆幼時讀書處,六幢大小不同的建築錯落布置,以回廊相連,富於南方園林建築特色。湖泊區。是山莊風景的重點。位於宮殿區之北,為大小洲嶼分隔成形式各異、意趣不同的湖麵,用長堤、小橋、曲徑縱橫相連。湖岸曲逶,樓閣相間,層次豐富,一派江南水鄉景色。建築采用分散布局手法,園中有園,每組建築都形成獨立的小天地。山莊72景,有31景在湖區。在較大的島嶼或地段,布置了嚴謹四合院式的封閉空間,如“月色江聲”、“如意洲”。這裏是皇帝宴飲和會客的地方,需要一定的格局和安靜的環境,建築布局強調內部空間的完整。在較小的島嶼或地段,則結合地勢布置樓閣,如“金山”、“煙雨樓”等。這裏是眺望風景的地方,視野廣闊,又是湖區觀賞視線的焦點,建築布局著重外部造型的變化。平原區。湖區北岸分布“鶯囀喬木”等四座亭,是湖區與平原區的過渡,又是欣賞湖光山色的佳處。其北為遼闊的平原區,這裏過去古木參天,碧草如茵,草叢中馴鹿成群,野兔出沒,煞似草原風光。山嶽區。山莊西北部,自南向北山蠻起伏,鬆雲峽、梨樹峪、鬆林峪、榛子峪等通往山區。這裏原有很多園林建築和大小寺院,均已損毀。現存的“錘峰落照”、“南山積雪”和“四麵雲山”三亭是後來修複的,這三座亭控製了山莊的北、西北、西三麵山區。隨著地勢的增高,視野不斷擴大,不僅可俯瞰湖區景色,而且與園外遠山呼應。
【拙政園】江蘇蘇州四大園林之一。在蘇州婁門內東北側。明正德八年(1513)前後,王獻臣用大宏寺的部分基地造園,用晉代潘嶽《閑居賦》中“拙者之為政”句意為園名。現園大體為清末規模,經修複擴建,現有麵積約62畝,分為東區(原“歸田園居”)、中區(原“拙政園”)、西區(原“補園”)三部分。1961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區,麵積約31畝,現有景物大多為新建。園的入口設在南端,經門廊、前院,過蘭雪堂,即進入園內。東側為麵積曠闊的草坪,坪西堆土山,上有木構亭,四周縈繞流水,岸柳低垂,間以石磯、立峰,臨水建有水榭、曲橋。西北土阜上,密植黑鬆,楓楊成林,林西為秫香館(茶室)。再西有一道依牆的複廊,上有漏窗透景,又以洞門數處與中區相通。中區,全園精華所在,麵積約18.5畝,其中水麵占1/3。水麵有分有聚,臨水建有形體各不相同,位置參差錯落的樓台亭榭多處。主廳遠香堂為原園主宴飲賓客之所,四麵長窗通透,可環覽園中景色;廳北有臨池平台,隔水可欣賞島山和遠處亭榭;南側為小潭、曲橋和黃石假山;西循曲廊,接小滄浪廊橋和水院;東經圓洞門入枇杷園,園中以軒廊小院數區自成天地,外繞波形雲牆和複廊,內植枇杷、海棠、芭蕉、木樨、竹等花木,建築處理和庭院布置都很雅致精巧。中區北部池中列土石島山二座。石岸間雜植蘆葦、菖蒲,與丘崗上的叢莽藤蔓相呼應,富有山林野趣。山巔各建小亭,周旁遍植竹木,夏日島鳴蟬噪,為消暑勝地。西北有見山樓,四麵環水,有橋廊可通,傳為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籌劃軍機之處。登樓可遠眺虎丘,借景於園外。水南置旱船,前懸文徵明題“香洲”匾額,登後樓亦可高瞻遠望,水東有梧竹幽居亭。池水曲折流向西南,構成水院“小滄浪”,這裏廊橋亭榭,跨水翔波,營造精麗。倚闌北望,簷宇交參,枝葉掩映,曲邃深遠,層次豐富。附近有玉蘭堂,小院種植玉蘭、天竺,環境幽雅。由此循西廊北上,至半亭“別有洞天”,窗洞門至西區。西區,麵積約12.5畝,有曲折水麵和中區大池相接。建築以南側的鴛鴦廳為最大,方形平麵帶四耳室,廳內以隔扇和掛落劃分為南北兩部,南部稱“十八曼陀羅花館”,北部名“三十六鴛鴦館”,夏日用以觀看北池中的荷蕖水禽,冬季則可欣賞南院的假山、茶花。池北有扇麵亭——“與誰同坐軒”,造型小巧玲瓏。北山建有八角二層的浮翠閣,亦為園中的製高點。東北為倒影樓,同東南隅的宜兩亭互為對景。
【留園】江蘇蘇州四大園林之一。在蘇州閶門外,占地約30畝。原為明嘉靖時太仆寺卿徐時泰的東園,清嘉慶時劉怒改建,稱寒碧山莊,俗稱劉園,當時有造型優美的湖石峰十二座而著稱。經清太平天國之役,蘇州諸園多毀於丘燹;而此園獨存。光緒初年易主,改名留園。現在的留園大致分為四區:中區(舊寒碧山莊)、東區、北區、西區。此園經過修整,於1961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區,留園入口在留園路北側,沿曲狹走廊和天井北行至綠蔭軒,透過漏窗隱約可見中區園景。中部有一水麵,以曲橋和小蓬萊島劃為東西兩部分。池西北岸疊黃石假山,係出自明代周時臣之手。建築依牆作周邊式布置,主要建築為東南兩麵的清風池館至涵碧山房一帶。主廳為涵碧山房,北有平台臨池,南辟庭院。此廳與鄰近的明瑟樓、綠蔭軒,高下錯落,形成虛實對比。池東的曲溪樓高二層,下層辟空窗和洞門,打破了厚牆的沉重感。再向北,經西樓,即至東側的五峰仙館,此館為楠木結構,內部裝修陳設華麗,是蘇州現存最大的廳堂。東區。此區以曲院回廊見勝。中部為鴛鴦廳——林泉耆碩之館,柱梁裝修精致。北麵為浣雲沼水池,後麵有三座石峰。冠雲峰居中,高5.6米,為蘇州諸園現存湖石之冠,相傳為宋花石綱舊物。兩旁的瑞雲、岫雲二峰,也很勁秀。峰北有冠雲樓,高二層,登樓可觀園外景色。北區。建築全毀,現植有竹、李,並辟有盆景園。西區。有南北向的土阜,為全園最高處。上有小亭兩座,可遙望虛丘、天平、上方諸山。土阜上植青楓、銀杏,秋季滿山紅黃相映。
【閻立德】(?—656)中國唐代建築工程家和工藝美術家。雍州萬年人(今陝西西安)。字讓。曾主持營建唐高祖山陵、唐太宗昭陵以及督造翠微、玉華兩宮,晚年主持修築唐長安城外郭和城樓,在工藝和繪畫方麵造詣很深,尤以人物、樹石和禽獸見長。
【喻浩】(?—989)中國五代末、北宋初著名建築工匠。五代吳越國西府(杭州)人。又稱預浩、俞皓、喻皓等。擅長造塔。例如修築杭州梵天寺木塔,考慮到塔身剛度與穩定,設計汴京城(開封)的開寶寺塔,善用模型來研究建築設計與結構問題,注重木框架工程力學與結構技術的結合。喻浩著有《木經》三卷,提出“凡作皆有定法”之見,是古代重要的建築學專著,現已失傳。
【蒯祥】中國明代著名建築工匠。明代吳縣(今江蘇吳縣)人。其營造設計施工精確,多次參加或主持重大的皇室工程,今日所見“故宮”最初是由他們來營建的。據“吳縣誌”雲:“凡殿閣樓榭,以至回廊曲宇,隨手圖之無不中上意者。每修繕,持尺度,若不經意,既成不失毫厘,有蒯魯班之稱”。除宮室外,明十三陵中的“長、獻、景、裕四陵”也是他的作品。
【梁九】中國清代建築匠師。清代順天府(北京)人。清代初年宮廷內的重要建築工程都由他負責營造。康熙三十四年(1695)紫禁城內主要殿堂——太和殿焚毀,由梁九主持重建,其建築一直保存至今。動工之前,他按十分之一的比例製作了太和殿模型,其形製、構造、裝修一如實物,據之以施工,當時被譽為絕技。
【劉敦楨】(1897—1968)中國現代建築學家,曆史學家和建築教育家。湖南新寧人。字士能,解放前任職工國營造學社,從事中國古建築的科學研究工作,並調查、測繪、研究,整理過許多具有重要曆史價值的古建築,曾任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工學院建築係教授,1953年創辦中國建築研究室,對整理和研究中國建築曆史遺產作出了貢獻。主要著作有《中國住宅概說》、《蘇州古典園林》,主編《中國古代建築史》,古建築調查及論文數十篇已收入《劉敦楨文集》。
【童】(1900—1983)中國現代建築學家、建築家、建築教育家。字伯潛,滿族。1932—1952年在上海與建築師趙深、陳植共同組成華蓋建築師事務所,其中三人合作設計的有南京外交部大樓、大上海電影院、上海浙江興業銀行大樓等。曾任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工學院建築係教授。主要著作有《江南園林誌》、《中國園林》、《中國建築的外來影響》等。闡述中國傳統造園技藝、江南名園沿革及其特點。晚年主要從事建築理論和曆史研究,出版有《新建築與流派》、《造園史綱》、《建築科技沿革》、《近百年西方建築史》、《東南園墅》,以及《童畫選》、《童素描選》等。
【梁思成】(1901—1972)中國現代建築學家、建築史學家、建教育家。廣東新會人。1949年以前任職中國營造學社,從事中國古建築的科學研究工作,並調查、測繪、研究、整理過許多具有重要曆史價值的古建築和整理過一些建築古籍,曾創辦東北大學和清華大學的建築係,他是中國建築教育的開拓者之一。主要著作有《清工營選則例》、《中國建築史》、《宋〈營造法式〉注釋》等以及數十篇古建築調查及宣傳祖國建築遺產、吸取古建築精華以創造具有民族特征的新建築的文章等,並出版了《梁思成文集》。他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設計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築設計,1963年為紀念唐代高僧鑒真東渡日本1200周年,他作了楊州鑒真紀念堂方案設計。
【楊廷寶】(1901—1982)中國現代建築學家、建築師和建築教育家。河南南陽人。字仁輝。1927—1949年加入基泰建築公司,是建築事務所建築設計方麵的負責人之一。他從事建築設計50多年,主持和參加設計過為數眾多的建築物,他融貫中西、通古達今、重視國情、注重整體環境,提倡中國的現代建築必須走中國自己的道路。他曾在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工學院等的建築係任教,在建築教育上特別重視學生的基本訓練,提倡向實際學習,他的一句名言是“處處留心皆學問”。主要作品有金陵大學圖書館、南京中山陵音樂台、南京中央醫院、中央體育場、大華大戲院、北京和平賓館等以及參與北京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念碑、北京火車站、北京圖書館、毛主席紀念堂等建築工程方案與建議,他還主持大百科全書建築卷的工作。現已出版《楊廷寶素描選集》、《楊廷寶水彩畫選》、《楊廷寶建築設計作品集》等。
【維特魯威】公元前1世紀古羅馬建築師。曾為羅馬帝國第一個皇帝奧古斯都監造過軍械以及羅馬城的供水工程和法諾城的一所長方形會堂。他寫的《建築十書》是歐洲中世紀以前遺留下來的唯一的建築學專著。書中論述了古希臘與古羅馬時期的城市建設和建築布局、造型、建造方法與材料等,主張一切建築物都應當恰如其分地考慮“堅固、方便、美觀”,認為建築構圖原理主要是柱式及其組合法則,建築物“勻稱”的關鍵在於它的局部、整體都以一個必要的構件作為度量單位。該書成為文藝複興時期建築學的金科玉律。
【阿爾伯蒂】(1404—1472)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建築師和建築理論家。他所作《論建築》是文藝複興時期第一部完整的建築理論著作,也是對當時流行的古典建築的比例、柱式以及城市規劃理論和經驗的總結。他的代表作品是佛羅倫薩的魯奇蘭府邸,其特點是將建築立麵分三層,每層都有壁柱和水平線腳,第二、三層窗用半園券,頂部以一個大簷口把整座建築統一起來。這種手法為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其他建築所仿效。
【帕拉第奧】(1508—1580)意大利文藝複興後期的建築師和建築理論家。曾對古羅馬建築遺跡進行測繪與研究,著有《建築四論》,係統總結了古典建築的經驗,對歐洲建築界影響很大。他的代表作品有改建的意大利維琴察巴西利卡,這是在一座原有大廳的四周增加一圈兩層的券柱外廊,其構成與尺度良好,被稱為帕拉第奧券柱式母題,對後來許多大型建築設計很有影響。他的另一作品是維琴察園廳別墅(或稱卡普拉別墅),平麵正方,四麵有門廊、柱子、大台階,正中是一上有穹窿的圓形大廳,在建築形象上有主宰四方之意,也成為後來許多同類建築的範本。
【格羅皮烏斯】(1883—1969)現代建築師和建築教育家。原籍德國,後到美國定居。現代主義建築學派的倡導人之一,包豪斯的創辦人。他積極提倡建築設計與工藝的統一、藝術與技術的結合,講究功能、技術和經濟效益。主張建築設計要充分利用新材料、新結構、新技術,以及使建築工業化。尤其是運用建築本身的各種部件的組合和建築材料本身的色彩及質感來取得顯著的裝飾效果;主張按人的生理要求、人體尺度來確定空間的最小極限,采用玻璃幕牆,把大量光線引進室內。主要作品有包豪斯校舍、紐約泛美航空公司辦公大樓、波士頓肯尼迪聯邦大樓等。
【賴特】(1867—1959)美國現代建築大師。一生共設計出800餘座建築物,其中建成的約400座,出版幾十種著作和論文集。例如《為了建築》、《建築與機器》、《有機建築語言》等強調了與環境統一的有機建築理論,表現了崇尚自然的建築觀。體現在賴特的作品大部分是住宅建築,他的“草原住宅”,是美國中西部草原應有與之情調一致的真正的美國人的住宅,其外形舒展,空間豐富,個性強烈,而且低矮水平的輪廓、緩坡的屋頂和大出簷與中西部寬廣的草原十分協調,其代表作有羅比住宅、威利茨住宅、考夫曼別墅(流水別墅)等。在平麵設計中對於不同幾何形體的運用與合成、表現富於連續運動的空間等方麵頗具匠心。其他著名建築還有約翰森公司行政樓、日本東京帝國飯店、約古根漢姆美術館等。
【維斯寧兄弟】(1880—1959)兄弟二人都是前蘇聯建築師和建築教育家。在底邸和銀行等民用建築中采用俄羅斯古典主義風格,而在工業建築中則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和輕質牆的簡潔風格。20世紀20—30年代,他們是構成主義建築派的代表,主張用現代的物質和技術手段解決現代生活對建築提出來的功能要求和經濟要求,主張用工業化的方法進行大規模的建造。提倡建築設計的“功能方法”,如莫斯科勞動宮是按照功能安排內部空間,外部形體則是它的直接表現,完全擺脫了傳統的建築構圖。他們設計了不少的文化宮和劇場、城市和工人村的規劃,以及大量工人住宅建設等。
【密斯·範·德·羅】(1886—1969)美國現代建築大師(原籍德國)。作品大多是由鋼框架支撐巨大而勻稱的玻璃立方體。他熱衷於“鋼鐵加玻璃”的建築,注重發揮這兩種材料在建築藝術造型中的特性和表現力,把建築技術和藝術統一起來。如紐約西格拉姆大廈,芝加哥聯邦中心大樓,法茲瓦斯博士玻璃別墅等,都體現他的設計創作原則“少就是多”,以少勝多,以簡潔精細取勝,沒有虛假的裝飾,大片玻璃幕牆映照出周圍建築和天空,其效果改變了人們對建築的傳統審美觀念。他設計的西班牙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創造了既分隔又連通的半封閉半開敞的空間,室內各部分之間,室內和室外之間相互穿插,沒有明確的界限,是現代建築中常用的流通空間的一個典型。
【勒·柯布西耶】(1887—1965)法國現代建築大師。發表一係列倡導新建築的文章如《走向新建築》等,提出了住宅是“居住的機器”。他主張創造表現新時代的建築,並從現代建築采用框架結構提出了“新建築的五個特點”即房屋底層挑空(主要層離開地麵,留出獨立的支柱)、自由平麵(承重柱與牆分離)、自由立麵、橫向長窗、屋頂花園等,使建築設計平麵布置靈活自由、空間豐富生動、造型活潑新穎,對現代建築影響很大。代表作有薩伏依別墅、庫克住宅等,同時不斷探索表現不同設計思想與風格的建築,如馬賽公寓大樓、朗香教堂、印度昌迪加爾法庭、波士頓哈佛大學木工中心等。
【奈爾維】(1891—1979)意大利鋼筋混凝土工程師和建築師。他發展了獨特的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體係,以創新空間形象完成了許多造型優美的大跨度廳堂建築,其中有都靈展覽館、佛羅倫薩市體育場、羅馬奧運會體育館等,他發明鋼絲網水泥殼體,並建造預製拱頂和穹頂、折板結構、桁架、縣索結構等屋頂,他的結構設計把結構、效能、美觀創造性的結合在一起。以結構本身來顯示其建築造型的美。
【沙龍】(1893—1972)德國建築師。主要從事住宅、公寓設計和居住區規劃。他提倡現代功能和現代技術,講究輪廓的起伏變化、牆麵的互相穿插,喜用曲線和曲麵。在住宅區的布局上,主張充分利用土地,重視景觀,寧願把大窗開向好的景觀麵而不顧平、立麵形狀和朝向。代表作有為斯圖加特住宅展覽會設計的獨立式住宅,羅密歐與朱麗葉公寓等。1963年完成的柏林愛樂音樂廳,采用觀眾席包圍著樂隊席的做法,使觀眾與演奏者產生親密感與參與感,他對其外形構思的解釋是音樂廳的形態要能象征它是一個音樂的容器,認為複雜多變的空間可以避免使人一覽無餘。
【阿爾托】(1898—1976)芬蘭現代建築師,人情化建築理論的倡導者。他設計的建築總是盡量利用自然地形、融合優美景色,風格純樸,善於靈活運用曲線牆麵,巧妙運用天然光線,精心設計細部,使作品親切、生動。認為從機能出發,創作有更多靈巧的感生結構,認為建築物應該被賦予生命等。代表作有芬蘭帕伊米奧結核病療養院、芬蘭珊納特賽羅市政中心、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貝克大樓、赫爾辛基芬蘭地亞會議廳等。
【卡恩】(1901—1974)美國現代建築師。其著作有《建築是富於空間想像的創造》、《建築:寂靜和光線》、《人與建築的和諧》等,主張每個建築有它特殊的約束性,處理空間應主次分明、表現秩序感、區分服務與被服務的空間,使機能與造型分離但又能很好地處理形式與功能的關係,把建築當作一個個房間的集合來處理,巧妙利用各種形狀洞口及光影效果等反映在他的代表作裏,如賓夕法尼亞大學理查德醫學研究中心,達卡國民議會廳、沃思堡金博爾藝術博物館等。
【尼邁耶】(1907—)巴西現代建築師,拉西美洲現代主義建築的倡導者。建築設計重視形的表現,認為當一種形式變為美、它即成為功能。他在設計中追求曲線美,著作有《我在巴西利亞的經驗》、《論建築形式》等,作品有巴西教育部大廈、巴西利亞新都三權廣場政府建築群等。
【貝聿銘】(1917—)華裔美國建築師(生於中國廣東)。以構思嚴密、設計精心、手法完美著稱於世,認為應該從整個城市的規劃結構出發而不能孤立地對待個體建築。他善於在建築設計中運用抽象幾何形體,巧妙運用石、混凝土、鋼和玻璃等建築材料。主張尋求恰當的途徑來表達中國建築傳統的本質而不是因襲過去的形式或生硬地附加在現代建築上。1982年建成的北京香山飯店就是他精心探求的代表作。著名作品有華盛頓國家藝術展覽館東館,波士頓肯尼迪圖書館、達拉斯市政廳、紐約肯尼迪國際機場侯機樓、科羅拉多州美國大氣研究中心、美國波士頓約翰、漢考克大廈及1988年法國巴黎盧浮宮改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