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宜園】位於北京西北郊的香山,是清代的一座以山地為基址而建成的行宮禦苑。香山丘壑起伏,林木繁茂,為北京西山山係的一部分。主峰香爐峰,俗稱“鬼見愁”,海拔557米,南、北側嶺的山勢自西向東延伸遞減成環抱之勢,景界開闊,可以俯瞰東麵的廣大平原。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建香山寺,明代又有許多佛寺建成,但仍以香山寺最為宏麗。香山因經而成為北京西北郊的一處風景名勝區。清康熙年間(1662—1722),就香山寺及其附近建成“香山行宮”。乾隆十年(1745)加以擴建,翌年竣工,改名靜宜園。這座以自然景觀為主、具有沈鬱的山林野趣的大型園林包括內垣、外垣、別垣三部分,占地約153公頃。園內的大小建築群共50餘處,經乾隆皇帝命名題署的有“二十八景”。內垣接近山麓,為園內主要建築薈萃之地,各種類型的建築物如宮殿、梵刹、廳堂、軒榭、園林庭院等,都能依山就勢,成為天然風景的點綴。外垣占地最廣,是靜宜園的高山區,建築物很少,以山林景觀為主調;這裏地勢開闊而高峻,可對園內外的景色一覽無遺外垣的“西山晴雪”,為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別垣內有見心齋和昭廟兩處較大的建築群。園中之園見心齋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庭院內以曲廊環抱半圓形水池,池西有三開間的軒榭,即見心齋。齋後山石嶙峋,廳堂依山而建,鬆柏交翠,環境幽雅。昭廟是一所大型佛寺,全名“宗鏡大昭之廟”,乾隆四十五年(1780)為紀念班禪六世來京朝覲而修建的,兼有漢族和藏族的建築風格。廟後矗立著一座造型秀美、色彩華麗的七層琉璃磚塔。靜宜園於清鹹豐十年(1860)和光緒二十六年(1900)兩次遭受外國侵略軍的焚掠、破壞之後,原有的建築物除見心齋和昭廟外,都已蕩然無存。但它的山石泉水、奇鬆古樹楓櫨紅葉所構成的自然景觀,仍然美不勝收。
【頤和園】位於北京的西北郊,是利用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風景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某些設計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行宮禦苑,占地約290公頃。頤和園原名清漪園,始建於清乾隆十五年(1750),曆時15年竣工,是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園”(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萬壽山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中最後建成的一座。鹹豐十年(1860)被英、法侵略軍焚毀。光緒十二年(1886)開始重建,光緒十四年,改名頤和園。光緒二十一年工程結束,是慈禧太後挪用海軍經費修建的。光緒二十六年又遭八國聯軍破壞,翌年修複。全園可分為宮廷區和苑林匹。頤和園是當時“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後長期居住的離宮,兼有宮和苑的雙重功能。因此,在進園的正門內建置一個宮廷區作為接見臣僚、處理朝政的地方。宮廷區由殿堂、朝房、值房等組成多進院落的建築群,占地不大,相對獨立於其後的麵積廣闊的苑林區,二者既分隔又有聯係。以萬壽山、昆明湖為主體。萬壽山東西長約1000米,高60米。昆明湖水麵約占全園麵積的78%,湖的西北端繞過萬壽山西麓而連接於北麓的“後湖”,構成山環水抱的形勢,把湖和山緊密地聯成一體。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諸園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長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麵劃分為三個大小不等的水域,每個水域各有一個湖心島。這三個島在湖麵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著中國古老傳說中的江海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由於島堤分隔,湖麵出現層次,避免了單調空疏。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橋是有意識地摹仿杭州西湖蘇堤上的“蘇堤六橋”,使昆明湖益發神似西湖。西堤一帶碧波垂柳,自然景色開闊,園外數裏的玉泉山秀麗山形和山頂的玉峰塔影排闥而來,被收攝作為園景的組成部分。從昆明湖上和湖濱西望,園外之景和園內湖山渾然一體,這是中國園林中運用借景手法的傑出範例。湖區建築主要集中在三個島上。湖岸和湖堤綠樹蔭濃,掩映瀲灩水光,呈現一派富於江南情調的近湖遠山的自然美。造園匠師在居中部位建置一組體量大而形象豐富的中央建築群,從湖岸直到山機,華麗的殿堂台閣將山坡履蓋住,構成貫穿於前山上下的縱向中軸線。這組大建築群包括園內主體建築物——帝、後舉行慶典朝會的排雲殿和佛寺佛香閣。後者就其體量而言是園內最大的建築物,閣高約40米,雄踞於石砌高台之上。它那八角形、四重簷、攢尖頂的形象在園外很遠的地方都能看到,成為整個前山和昆明湖的總綰全局的構圖中心。與中央建築群的縱向軸線相呼應的是橫貫山麓、沿湖北岸東西逶迤的“長廊”,共273間,全長728米,這是中國園林中最長的遊廊。前山其餘地段的建築體量較小,自然則疏朗地布置在山麓、山坡和山脊上,鑲嵌在蔥蘢的蒼鬆翠柏之中,用以烘托端莊的中央建築群。後山的景觀與建,始有今日規模。現園內麵積約16畝。此園的特點是水麵在園區以外,園內以土石山為中心,建築環山布置,漏窗式樣和圖案豐富多彩,古樸自然。從北門渡石橋入園,兩翼修廊委蛇,中央山丘石土相間,林木森鬱。沿西廊南行,至西南小院,有楓楊數株大可合抱,巨幹撐天,枝繁葉茂,院牆表麵嵌有多幅雕磚,刻畫曆史人物故事。東側為清香館和五百名賢祠,祠建於道光七年,內壁嵌砌本地曆代名人線刻肖像及小傳數百方。再南有廳屋翠玲瓏和看山樓,環境清幽。由此折東,為明道堂一組庭院,此堂為園中最大建築,格局嚴整。常北山巔,綠蔭叢中,有石柱方亭名滄浪亭。下山有複廊景通內外,複廊外側臨水。還有小亭觀魚處和廳屋麵水軒,可俯覽園外水景。
【網師園】江蘇蘇州園林。位於蘇州市內友誼路南側,原為南宋史正誌萬卷堂址,稱“漁隱”,後廢。清乾隆時重建,借“魚隱”的含意,敗稱網師園。現麵積約10畝(包括原住宅)。此園以布局緊湊,建築精巧和空間尺度比例協調而著稱,是蘇州中型園林的代表。1982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園在住宅的西側,中部鑿大池,麵積約半畝,池岸西北、東南兩隅,各有水灣一處,曲折深奧,有淵源不盡之感。沿池布置石磯、假山、花木和亭榭,黃石假山“雲崗”體量不大,但位置和造型得體。由於池岸低矮,臨池建築接近水麵,所置山石、花木也不高大,使水麵顯得開闊。池南主廳小山叢桂軒位於峰石木樨間,有廊左通住宅的轎廳,右達西側的亭榭。濯纓水閣和池北的竹外一枝軒隔水相望,東側的射鴨廊和西側的月到風來亭遙遙相對。這些建築形體各殊,裝修精麗,其倒影又與天光浮雲交映於碧波之中,增添了園中秀麗景色。池北岸上植白皮老鬆,虯枝遒勁,樹幹班斕蒼古。再北為看鬆讀畫、集虛齋、五峰書屋和殿春等建築,都是舊日園主讀書作畫之所。布置疏朗清幽。
【環秀山莊】江蘇蘇州園林,位於蘇州市內景德路申衙前,相傳為宋時樂圃故址,後改景德寺。清乾隆時建為私園,道光末屬汪氏宗祠耕蔭義莊,俗稱汪義莊,亦稱頤園。現麵積僅一畝餘,大部為石假山所據,假山出自乾隆間疊山名家戈裕良之手,就疊山技巧和藝術水平而言,為蘇州諸園之冠。假山麵積約半畝,仍分主次,主山在東,次山在西北,而池水則縈繞於兩山之間。山以湖石構成峭壁、危崖、水穀、岩洞、飛梁、曲磴等,變化錯綜,組合巧妙,使人如臨真山野壑。砌疊注重石質紋理,石洞洞頂和洞口,皆用大小石塊相互勾帶,渾然一體,宛若天成。園中舊有建築,有北端的補秋山房、問泉亭和半潭秋水一房山亭。除補秋山房保存完好外,後二者僅存基址。
【怡園】江蘇蘇州園林。位於蘇州市內,為清光緒年間所建,園西舊為祠堂,園南可通住宅。因建園較晚,吸收了諸園所長,如複廊、鴛鴦廳、假山、石室等。全園麵積約9畝,以複廊劃為東、西兩部。東部。入園即為東部,以庭院建築為主。循曲廊南行折向西北,至四時瀟灑亭,廊由此分為二種:西行經玉虹亭、石舫、鎖綠軒,出複廊北端小院洞門,達西部北端石山。南下至坡仙琴館、拜石軒。後者為東部主要建築,以北院立有湖石奇峰而命名;又因南院植竹、柏、山茶,嚴冬不凋,故又稱歲寒草廬。再西行由複廊南端可進入西部。西部。以東西向的水池為中心。池南有鴛鴦廳,北稱藕香榭,又名荷花廳;南稱鋤月軒,又名梅花廳;盛夏可自平台賞荷觀魚,嚴冬經暖閣尋梅望雪。池北岸假山以湖石切為石屏、磴道、花台等,又建有金粟、小滄浪二亭。山西端漸高,下構石洞,上有小亭,玲瓏精巧。池西盡睡有裝修華麗的旱船畫舫齋。再西為湛露堂、過麵壁亭和小館碧梧棲鳳,可回至鴛鴦廳。
【耦園】江蘇蘇州園林。位於蘇州市內小新港巷,因有東、西二園,故名。東園始建於清初,原名涉園,後擴建而成目前局麵。住宅大門在南,經門廳、轎廳,至大廳前西牆小門,即可進入西園。園中主廳為織簾老屋,南北各有庭院,都置假山。北院東北隅有藏書樓,與住宅相通,是書室與庭院結合較好的範例。自住宅大廳往東,經小院二重和小客廳,即達東園。東園麵積較西園約大一倍,西北置石假山,東南為水池。北端主廳城曲草堂,為一重簷樓屋,下有主廳三間,上為重樓複道,與住宅毗連,為蘇州園林的罕例。常前的黃石假山堆疊手藝高超。分為東西兩部:東部較大,有石級可登臨池石壁,氣勢峭偉;西部較小,逐漸下降,兩山間為“邃穀”,寬僅一米餘。池水形狀狹長,自北而南,有水閣跨於水上。閣內有歲寒三友落地罩,形製大,琢刻精,有“罩王”之稱。西有長廊,曲折通向東南隅的聽櫓樓,登樓可觀園外景色。
【藝圃】江蘇蘇州園林。位於蘇州市內文衙弄,原為明文震孟(文徵明曾孫)的藥圃,清初改現名,又稱敬亭山房。麵積約5畝,現大致仍保持明末清初的舊貌。藝圃平麵略呈南北狹長的矩形,北端為庭院由主廳博雅堂和水榭組成;中央鑿池,麵積約一畝,為全園中心,水麵集中,東南、西南各有水灣一處,上構低平石橋。除北端為水榭駁岸外,其餘池岸均曲屈自然,而池麵則因近旁為低小建築而顯得開闊,取網師園手法。池南疊假山,構橋亭,西南置小院一所。池北岸的五間水榭,低浮於碧波之上,兩側有附屬建築。這些建築占據池北全部立麵,這在蘇州園林中甚為少見。池南臨水置石磯,其後堆土山,山近水一麵以湖石砌直壁危徑。西南以牆隔作旁院,引水灣入內為小池,石山也延脈至此。院西方廳二間,周列湖石,種植山茶、辛夷,別有洞天。池東南的浮魚亭,為明代遺構。其旁邊的緩曲石橋,也屬建園初期作品,都很珍貴。
【擁翠山莊】江蘇蘇州園林。位於蘇州虎丘雲岩寺二山門內,建於清光緒年間,麵積約一畝餘,係利用山勢,自南往北而上,共四層。入口有高牆和長石階。過前廳抱甕軒,由後院東北角拾級而上,至問泉亭,由此可俯覽二山門和東麵景物。西側倚牆有月駕軒和左右小築二間,玲瓏小巧。循曲磴北上為主廳靈瀾精舍,此廳的前麵和東側都有平台,是園中最佳觀景處。靈瀾精舍與其後的送青組成一區院落,布局簡單整齊,經廳西側門,可至虎丘塔下。此園無水,但依賃地勢高下,布置建築、石峰、磴道、花木,曲折有致,又能借景園外,近觀虎丘,遠眺獅子山,是在風景區中營建園林的一個較成功的實例。
【暢園】江蘇蘇州園林。位於蘇州市內廟堂巷,麵積約一畝餘。平麵布局布局是中央鑿池,周邊環以建築,是蘇州中小園林常用手法,空間配置緊湊,景物層次豐富,在同類園林中具有代表性。從園門入桂花廳,經小院至桐華書屋,全園即展現目前。水池麵積占全園四分之一,岸緣圍以湖石。南端架五折石板橋一座,分池麵為二。沿岸疏植白皮鬆、紫薇、石榴、木樨等花木。順東牆向北,經六角形延暉成趣亭和方形憩間亭,走廊蜿蜒起伏,傍水依垣,其間並點綴竹石小品,增益情趣。穿越北岸方亭,即至主廳留雲山房。廳前平台臨池,亦為園中主要觀賞點之一。由西廊南行,至船廳滌我塵襟,廳東側麵池,與憩間亭相對。再南即可登西南隅的石假山,山巔有待目亭,是全園最高處。自亭內沿石磴穿石洞下山,或循南端斜廊回桐華書屋。
【壺園】江蘇蘇州園林。位於蘇州市內廟堂巷,麵積僅300平方米,有圓洞門通往住宅。布局以水池為中心,池南北各建一廳,東側沿牆綴以走廊。北廳較大,淩於池上;東廊的六角亭亦臨波而構。池岸低下,有助於形成水麵開闊感。池西院牆高兀,上有漏窗數處,牆麵藤蘿攀緣,牆下置花台、石峰、竹樹等,使單調的牆垣富有生機。園內竹樹茂密,形成重疊的層次,優美的構圖,彌補了小園空間狹仄的不足。
【殘粒園】江蘇蘇州園林。位於蘇州市內裝駕橋巷,位於住宅之東,建於清末。麵積僅140多平方米。由住宅經圓洞門“鐵窠”入園,迎麵有湖石峰為屏障。中央建水池緣岸疊湖石和石磯。沿牆置花台,種桂、薔薇等花木,壁麵亦麵滿藤蘿。園西依山牆疊黃石山,最高處在西北隅,山頂有括蒼亭。此亭為園內唯一木建築,兩而臨池,一麵依住宅山牆,並辟門與樓廳交通。亭內設坐榻、壁櫃、博古架和鵝頸椅,而通下部石洞的磴道,宛轉穿越坐榻之下。此園平麵之緊湊,空間利用之充分,景物比例之恰當,可謂曲盡匠心。
【西園】江蘇蘇州園林。位於蘇州市金門外下塘街,本為明嘉靖時太仆寺卿徐時泰的西園,後舍為寺,寺內有五百羅漢塑像。明末改戒幢律院,園仍屬寺。清鹹豐年間,寺園俱毀,光緒十八年重建,現西園包括寺及其花園。西園麵積約10畝,以水池為中心,平麵呈刀形。池岸大半平直。池中有一座重簷八角亭,兩端以曲橋接岸。池東有五間的大廳,名蘇台春滿,周有行廊。廳南有複廊一道,廊東院內疊假山,上置六角亭兩座。循廊南向轉東,經另區小院,即出園外。此園為蘇州現在寺觀所屬園林中規模最大的,水麵遼闊,林木蒼鬱,布局簡單,是寺廟園林的代表作。
【瘦西湖】江蘇揚州園林。原名保障河、炮山河,又稱長春湖,瘦西湖名稱始於清乾隆年間。位於揚州市西郊,水源是彙集揚州西北部山岡的雨水於蜀岡南麓,從蜀岡兩峰(大明寺和功德山)間衝出,流經縱橫交錯的河溝,分幾支從東、南兩上方向進入運河而流進長江,起到排洪和水上交通的作用。曆代的造園匠師(特別是清代的)利用30裏流程長河,相形度勢來點綴園林,沿湖各園選址和建造都各具特色;形成小院相套、層層相屬的總麵積約1000多畝的園林群,而水係串聯諸園起到一條紐帶的作用。各園之間互為對景,互相因借,突破了自身在空間上的局限,延伸和擴大了視野的廣度和縱深度,在布局上呈現出融為一體的效果。瘦西湖造園的成就突出表現在“妙造”自然得體,山水經營匠心獨運,景觀序列連續緊湊,似一軸水墨山水長券。瘦西湖有二十四景,按性質大體可分為六類:禦苑園林、寺廟園林、祠堂園林、書院園林、酒樓茶肆園林和宅園。20世紀50年代初,瘦西湖的名園勝景已殘存不多,經逐步整理修複,現在的瘦西湖遊覽麵積已達32.4公頃,水麵遊程4.3公裏,其精華部分包括有長堤春柳、徐園、小金山、四橋煙雨、吹台、五亭橋和白塔等遊覽區和風景點。位於湖中長渚西端的吹台,相傳清代乾隆皇帝在這裏釣過魚,故又名“釣魚台”。台上重簷方亭有兩圓門,分別引入瘦西湖的兩個有代表性的主體建築——五亭橋和白塔。五亭橋落成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橋上築有五座亭子,形似蓮花,故又名蓮花橋。橋長10餘丈,高二三丈,花崗岩構築,造型別致,在國內現存古橋中風格獨特。白塔為蓮性寺著名建築,現存白塔是清乾隆年間在舊塔基上重建的,高10餘丈,全部為磚結構,分三層:上層為刹;中層是龕室,均呈園形;下層為須彌座。白塔與橫臥波光中的五亭橋相映相襯,壯觀典雅。
【個園】江蘇揚州園林。位於揚州東關街。個園假山是國內現存假山作品中的佼佼者,原為此園的前身“壽芝園”的遺物,相傳出於康熙年間畫家石濤之手。清嘉慶時園歸富商,重新修築,廣植修竹,竹葉形如“個”字,便取名個園。個園假山用從外地運來品種繁多的假山石創作出四季假山。進園修竹臨門,石筍參差,構成一幅以粉牆為紙的竹石畫麵,點出春景。月門的橫額上有“個園”兩字,切合竹石圖的主題。過春景,出現一座以湖石疊成的“夏山”。運用“夏雲多奇峰”的形象,通過灰調的石色,環繞的清流,綠樹披灑的濃蔭和深邃的山洞,給人以蒼翠欲滴、夏山百態的感覺。秋山用黃石堆疊,氣魄雄偉。幾座石峰,拔地而起,氣勢非凡,似有石濤畫意。全山立體交通,組織巧妙,磴道多在洞中,盤旋而上,時洞時天,時壁時崖,時澗時穀,引人入勝。秋山環園半周,約10餘丈,是全園的最高點。造園家采用了巧妙手法,使最高的秋山有盡而不盡之感,給觀賞者以想象回味的餘地。從黃石山東峰而下,即為宣石(尋山)堆起來的冬景,使人有積雪未消的感覺。雪山牆麵正對著揚州常年主導風向,開了四排大約尺許的圓洞,既有猶如口琴音孔所造成的那種音響效果,又能製造出北風凜冽的景象,加強了冬景的氣氛,是罕見的造園手法。冬景結束,西牆辟有兩個圓形漏窗,透出遠方的春色,修篁石筍重又映入眼簾。冬春兩景既截然分隔,又互相因依。遊覽路線是環形的,春、夏、秋、冬時序更前山迥然不同,是富有山林野趣的自然環境,林木蓊鬱,山道彎曲,景色幽邃。除中部的佛寺“須彌靈境”外,建築物大都集中為若幹處自成一體,與周圍環境組成精致的小園林。它們或踞山頭,或倚山坡,或臨水麵,均能隨地貌而靈活布置。後湖中段兩岸,是乾隆時摹仿江南河街市肆而修建的“買賣街”遺址。近年在此修建的蘇州街,成為園中一大景觀。
【北海·中海·南海】中國現存曆史悠久,規模宏大,布置精美的宮苑之一。位於北京城內故宮和景山的西側,合稱三海。明、清時期稱為西苑。三海的曆史可溯源到10世紀的遼代,當時稱為瑤嶼。它是遼南京城北郊的遊樂之地。1153年,金大定十九年(1179),在今北海所在地大興土木,建造了許多精美的離宮別苑,先名大寧宮,後更名為萬寧宮。當時園林的布局情況大體是以瓊華島為中心,在島上和海子周圍修造宮苑。其位置相當於今天北海和團城部分。金代經營瓊華島時缺少太湖石,特從汴京(開封)拆取艮嶽的太湖石來修築瓊華島。元代以金代的海子、瓊華島為中心建大都城,於是這裏便成了皇城中的禁苑,稱為“上苑”。經過多年經營,到至正八年(1348),山賜名萬壽山(又稱萬歲山),水賜名太液池。在儀天殿(今北海團城)的南麵,太液池南部水中,有一小嶼,名墀天台。整個太液池的位置大體相當於現在的北海和中海範圍。明代在元代禁苑基礎上進行擴建,奠定了現在三海的規模。明朝初葉隻是對廣寒殿、清暑殿和瓊華島上的一些建築稍加修葺。天順年間對西苑進行較大規模的擴建。重要的營建有兩次:(1)順治八年(1651)拆除了瓊華島山頂上因地震而廢棄的主體建築廣寒殿和四周的亭子,修建了巨型喇嘛塔和佛寺,並將萬歲山改名為白塔山。(2)乾隆年間,除了對北海瓊華島(白塔山)的大部分建築物進行重修以外,在北海東北岸、北岸營造了許多建築。
三海的規模自明代開辟了南海以後,就形成了一個縱貫皇城南北的代狀水域。以太液池的兩座石橋劃分為三個水麵:金鼇玉橋以北為北海,蜈蚣橋以南為南海,兩橋之間為中海。幾百年來,三海和西苑兩個名稱一直並用;而中海和南海緊密相依,常常合稱為中南海。北海主要景物以白塔山為中心。瓊島上布置了白塔、永安寺、慶霄樓、漪瀾堂、閱古樓和許多假山、邃洞、回廊、曲徑等建築物,有清乾隆帝所題燕京八景之一的“瓊島春陰”碑石和摹擬漢代建章宮設置的仙人承露銅像。北海江北岸有畫舫齋、濠濮澗、鏡清齋、天王殿、五龍亭、小西天等園中園和佛寺建築;其南為屹立水濱的團城,城上蔥鬱的鬆柏叢中有一座規模宏大、造型精巧的承光殿。中海主要景物有紫光閣、蕉園和孤立水中的水雲榭。此榭原為元代太液池中的墀天台舊址,現在還存有清乾隆帝所題燕京八景之一的“太液秋風”碑石。南海主要景物有瀛台,台上為一組殿閣亭台、假山廊榭所組成的水島景區。重要的建築物有翔鸞閣、涵元殿、香殿、藻韻樓、待月軒、迎薰亭等。瀛台東現有石橋通達岸邊。此外,在中南海中還有豐澤園和靜穀,是園中之園,尤以靜穀的湖石假山的堆疊手法高超。三海的藝術價值在中國現存古代園林中是第一流的。遼、金以來1000年連綿不輟地經營,曆史文獻記載豐富,而且現在大多數尚有遺跡可尋。清代乾隆時的建築、山石和園林布局,現在還基本保存完整(僅中地海有較多的改變),是其他宮苑以至私家園林所少見的。金代瓊華島的艮嶽遺石,元代廣寒殿裏的巨大玉甕,明代的團城,以及樹齡八九百年的蒼鬆翠柏等,是北京城發展史的可貴見證。三海的園林藝術繼承了中國的傳統造園技藝並有所發展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