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作三(3)(1 / 3)

【伊勢神宮】在三重縣伊勢市,有內外兩宮,形製、布局大致相同。內宮為皇帝大神宮,創建於垂仁天皇時代(前70—前29);外宮為豐受大神宮,創建於雄略天皇時代(456—479)。持統天皇時(690—697)沿襲古代日本住宅一屋一代的風俗,確立了每隔20年重建一次的“造替製廢”。除戰國時代(1469—1573)中斷約120年外,迄今神宮已“造替”60次。內宮布局以正殿為中心,四周植林木。正殿之後,左右各有一座寶殿。三殿外麵圍有四道板牆和木柵。神宮所有房屋都用木、草構成,柱子用“掘立柱”(即柱根埋入基址的立柱法),外牆用板壁,草葺懸山屋頂,正脊上有一列橫置的腰鼓形“堅木魚”,兩山博風板向上延伸出屋麵如雙角。三殿都架空如幹闌式建築,三開間、殿門設在明間正中,隻有正殿設平坐周匝。神宮式樣仿自日本古代宮室,後世工匠稱這種式樣為“唯一神明造”或“神明造”。

【古典複興建築】采用嚴謹的古代希臘、羅馬形式的建築,又稱新古典主義建築,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流行於歐美一些國家。采用古典複興建築風格的主要是國會、法院、銀行、博物館、劇院等公共建築和一些紀念性建築,而對一般的住宅、教堂、學校等影響不大。古典複興建築活動的中心是法國,其主要作品有巴黎萬神廟(1755—1792)、凱旋門(1808—1936)、馬德蘭教堂(1806—1842)等。都是古羅馬建築式樣的翻版。同時,英國和德國的複興希臘建築形式為主,典型實例有英國愛丁堡中學(1825—1829),倫敦的不列顛博物館(1823—1847),德國柏林的勃蘭登堡門(1789—1793),柏林宮廷劇院(1818—1821)和阿爾塔斯博物館(1824—1828)等。美國獨立以前,建築造型多采用歐洲式樣,稱為“殖民時期風格”,代表作有美國國會大廈(1793—1807),華盛頓的林肯紀念堂(1911—1922)等。

【浪漫主義建築】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下半葉歐美一些國家在文學藝術中的浪漫主義思潮影響下流行的一種建築風格。它在藝術上強調個性,提倡自然主義,主張用中世紀的藝術風格與學院派的古典主義藝術相抗衡。這種思潮在建築上表現為追求超塵脫俗的趣味和異國情調。同時,由於追求中世紀的哥特式建築風格,又稱為哥特複興建築。浪漫主義的發源地是英國,著名的作品有英國議會大廈(1836—1868)、倫敦聖吉爾斯教堂(1842—1844)、曼徹斯特市政廳(1868—1877)等。浪漫主義建築主要限於教堂、大學、市政廳等中世紀就有的建築類型。雖在英國德國流行較早較廣,而在法國,意大利則不太流行。美國前歐洲建築的後塵,浪漫主義也一度流行,代表作為耶魯大學老校舍(1883—1884)等。

【折衷主義建築】19世紀上半葉至20世紀初,在歐美一些國家流行的一種建築風格。折衷主義建築師任意模仿曆史上各種建築風格,或自由組合各種建築形式,不講求固定的法式,隻講求比例均衡,注重純形式美。折衷主義建築在19世紀中葉的法國最為典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是當時傳播折衷主義藝術和建築的中心;而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則以美國最為突出。總的來說,折衷主義建築思潮依然是保守的,沒有按照當時不斷出現的新建材和新技術去創造與之相適應的新建築形式。折衷主義建築的代表作有:巴黎歌劇院(1861—1874)、羅馬伊曼紐爾二世紀念建築(1885—1911)、巴黎聖心教堂(1875—1877)及芝加哥哥倫比亞博覽會建築(1893)等。

【現代主義建築】指20世紀中葉在西方建築界居主導地位的一種建築。這種建築的代表人物主張建築師擺脫傳統建築形式的束縛,大膽創造適應於工業化社會的條件和要求的嶄新的建築,具有鮮明的理性主義和激進主義的色彩。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發生於19世紀後期,成熟於20世紀20年代,在50—60年代風行全世界。從60年代起有人認為這種建築已經過時,也有人認為它的基本原則仍然正確,但需修正補充。現代主義建築的傑出代表及作品是:格羅皮烏斯和他的包豪斯校舍(1925—1926);密斯·範·德·羅及他的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1929);勒·柯布西耶和他的薩伏伊別墅(1928—1931)、巴黎瑞土學生宿舍等。1928年,來自12個國家的42名革新派建築師代表在瑞士集會,成立了國際現代建築協會,“現代主義建築”一名也四處傳播。從現代主義建築師的言論和實際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們提倡的“現代主義建築”的一些基本觀點:(1)強調建築要隨時代而發展,現代建築應同工業化社會相適應。(2)強調建築師要研究和解決建築的實用功能和經濟問題。(3)主張積極采用新材料、新結構,並在建築設計中發揮其特性。(4)主張堅決擺脫過時的建築樣式的束縛,放手創造新的建築風格。(5)主張發展新的建築美學,創造新的建築風格。對於這些建築觀點,有人稱之為“功能主義”,有人稱為“理性主義”,而更多的人則稱之為“現代主義”。

【有機建築】現代建築運動中的一個派別,代表人物是美國建築師賴特。這個流派認為每一種生物所具有的特殊外貌,是它能夠生存於世的因素決定的。同樣地每一個建築的形式、它的構成,以及與之有關的各種問題的解決,都要依據各自的內在因素來思考,力求合情合理。這種思想的核心就是“道法自然”,就是要求依照大自然所啟示的道理行事,而不是模仿自然。自然界是有機的,因而取名為“有機建築”。有機建築理論為建築學開辟了新的境界。這一流派對待環境,主張建築應與大自然和諧,就像從大自然裏生長出來的似的;並力圖把室內空間向外伸展,把大自然景色引進室內。有機建築接受了浪漫主義建築的某些積極麵,而拋棄了它的某些消極麵。賴特的流水別墅、西塔裏埃辛冬季營地以及德國建築師H.沙龍的柏林受樂音樂廳(1963年建成)是有機建築的實例。

【國際式建築】在本世紀20—30年代,持有現代主義建築思想的建築師設計出來的建築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征,如手屋頂,不對稱的布局,光潔的白牆麵,簡單的簷部處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裝飾線腳等等。這樣的建築形象一時間在許多國家出現,於是有人稱之為“國際式建築”,當然這樣的稱呼是就其某些表麵形式而言的。參見“現代主義建築”。

【後現代主義建築思潮】20世紀60年代的以來,在美國和西歐出現的反對或修正現代主義建築的思潮。後現代主義建築思潮是由現代主義建築陣營內分離出來的。它主張建築應具有三個特征:(1)采用裝飾;(2)具有象征性或隱喻性;(3)與現有環境融合。後現代主義強調一種“看不見的文化”,這一觀點與現代主義建築大相徑庭。文丘裏及他所著的《建築的複雜性和矛盾性》一書被公認為給後現代主義建築理論灌以比較完整的指導,成為後現代主義建築的理論重要基石之一。後現代主義建築的代表品有:文丘裏的美國奧柏林學院愛倫美術館擴建部分(1976)、格雷夫斯的波特蘭市政大樓(1982)、約翰遜的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大樓(1984)以及1980年威尼斯雙年藝術節建築展覽會上的作品。盡管人們對後現代主義建築思潮褒貶不一,但它的確對於突破現代主義建築形式上一常規具有啟發性。

【構成主義】“構成主義”一詞出自1920年由原蘇聯的塔特林和佩夫斯納兄弟等人起草的《現實主義宣言》,其中提出了“構成”藝術主張。他們對機器、工藝學、工能主義和現代工業材料如塑料、鋼材和玻璃等讚美不已,並且主張運用這些材料來“強調物體的空間和運動感而回避物體的質量感”。顯然,構成派強調的重點不是結構本身,而是在於構成的效果,他們並不認為一切結構都是美的。構成主義建築傑出代表是梅尼柯夫1925年的巴黎裝飾藝術博覽會蘇聯館和1927年建於莫斯科的裏薩夫俱樂部。這些設計,用當時比較現實的手段,體現了結構的力量和美感。他們的意圖是“不僅要實現一種更為科學的美學,還要創造出一些新的建築形式,以滿足和表現社會主義新國家的條件,因之使他們特點關注於工人俱樂部的娛樂設施的設計,使它們能起到新型的‘社會容器’的作用”。這一句話較好地概括了構成派的社會及美學觀點。由於蘇聯構成派的多數作品的設計超出了技術條件,而使其隻能停留在設想方案和模型階段。由於政治形勢的變化,以及構成派本身存在的某些脫離現實的傾向,這一創作流派被後來興起的新古典主義所代替而銷聲匿跡。但也應看到它也是現代主義建築的先驅之一,並對以後的建築創作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解構主義】解構主義的哲學代表人物是德裏達。他對結構主義的批判是從語言學領域中開始的。“解構”一詞,據稱來自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中的Destruktion,“具有分解,翻掘和揭示”之意。解權主義在建築界興起是近年兩件事引起的。一是在英國由《建築設計》雜誌主編帕帕達基斯與評論家C.詹克斯組辦的“國際解構主義研討會”,二是在美國由P.約翰遜與M.威格裏組辦的“解構主義建築展覽”。解構主義建築學最主要是反叛後現代主義建築學的新形式的複古風潮,反對後現代主義一味地強調“現代建築與曆史的文脈聯係”。法國建築師屈米說:“今天的文化環境揭示我們有必要拋棄已經確立的意義及文脈史的規則。”他提出三項創作原則:(1)拒絕“綜合”觀念,改向“分解”觀念;(2)拒絕傳統的使用與形式間的對立,轉向兩者的疊合或交叉;(3)強調碎裂、疊合及組合,使分解的力量能炸毀建築係統的界限,提出新的定義。美國建築師蓋裏在設計的神戶魚味餐廳中,用一個尺度可與建築物相比的大魚與餐廳並列在一起。他認為建築可分解為功能及非功能部分。他在洛杉磯羅育拉法院中,用了許多“分解”的手法,如沒有柱帽、柱基的“非柱廊”,沒有扶手的“非扶手”,沒有鍾的“非鍾樓”等來揭示“非”與“無”的存在。哈迪特在香港頂峰俱樂部國際設計競賽的得勝方案中,用三“根”以銳角重疊的“大梁”(每“根”“梁”中包含兩層以上的建築空間)像廢墟似地堆壘,並把“大梁”間的空隙作為公共活動部分。他的設計思路是把建築物“碎裂”後重新組合。屈米在巴黎拉維萊特公園方案中,在用理性的點、線、麵組成的方格網交點上設置了一係列紅色的“瘋狂物”,意在理性格局中陳列出非理性的“建築”。埃森曼在西柏林IBA社會住房設計中用移位3.3度的紅(代表“過去”)及白(代表“現在”)的方格來顯示一種“反記憶”,意在用分解及組合的形式來表現時間的非延續性。“解構主義”手法各異,其共同點在於通過分解、碎裂來表現“無”、“非存在”、“非功能”、“非理性”、“反記憶”、“非建築”等。對現有規則約定顛倒和反轉,主張間離、片斷、解散、分離、缺少、不完整、無中心。具體手法有層次、點陣、網格互旋、構成、衍生、增減等等。作為一種方法也可以認為是構成主義在當代條件下的繼續。

【水晶宮】1851年倫敦第一屆世界工業博覽會展覽館的別稱。外牆和屋麵均為玻璃。它通體透明,內部寬敞明亮,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建築形象,時人稱之為水晶宮。由英國園藝師J.帕克斯頓按照當時建造植物園溫室和鐵路站棚的方式設計而成。共用鐵柱3300根、鐵梁2300根和9.3萬平方米玻璃。鐵構件的規格型號被著意減少,以便成批預製;所有玻璃也是當時玻璃工廠的定型產品。其初建於海德公園內,博覽會閉幕後,被遷建於倫敦市郊,1936年毀於火災。水晶宮雖然是一座功能比較簡單的非永久性建築物,但在近代建築發展史上卻具有重要意義。它向人們顯示出金屬結構和玻璃材料在建築中的巨大作用,顯示出預製件和裝配化在建築工程中的優越性。

【埃菲爾鐵塔】位於巴黎市區塞納河左岸,因鐵塔的設計者和工程負責人法國工程師G.埃菲爾而得名,又稱巴黎鐵塔。它是1889年為紀念法國大革命100周年在巴黎舉辦國際博覽會的一座紀念性建築。塔高300米,為鋼鐵構架。底部有4條向外撐開的塔腿,在地麵形成邊長100米的正方形。塔腿分別由石砌礅座支承,地下有混凝土基礎。整個塔身自下而上逐漸收縮,形成優美的輪廊線。鐵塔共有12000多個構件,用250萬個螺栓和鉚釘連接而成整體。共用了7000噸優質鋼鐵。在距地占57米、115米和276米處分別設平麵。自底部到頂的步梯共1711級。建塔時安裝了蒸汽動力升降機,後改用電梯。1959年頂部增設廣播天線,塔增高了到320米。1889年的前,人類所造的建築物從來沒有達到200米高度,埃菲爾鐵塔托人工建造物的高度一舉推進到300米,是近代建築工程史上的一項重大成就,表明了19世紀後期結構科學和施工技術的長足進步。埃菲爾鐵塔的宏偉形象已經成為巴黎的象征。

【包豪斯校舍】包豪斯學校從魏瑪遷到德紹後建的校舍,1926年落成。它是現代主義建築早期代表作之一,70年代作為建築文物保護下來。設計人是格羅皮烏斯。校舍為一綜合性建築,由幾個功能不同的部分組成。占地麵積約2630平方米,建築麵積近1萬平方米。校舍的設計體現了格羅皮烏斯提倡的重視功能、技術和經濟效益,藝術和技術相結合等原則。它的設計布局、構圖手法和建築處理技巧等在以後的現代派建築中被廣泛運用。包豪斯校舍的設計有下述特點:(1)校舍的形體和空間布局自由,按功能分區,又按使用關係而相互連接。(2)按各部分不同的功能選擇不同的結構形式,賦予不同的形象。(3)在造型上采取不對稱構圖和對比統一的手法。

【薩伏伊別墅】現代主義建築的典範作品之一。法國建築師勒·柯布西耶設計,1931年建成。別墅位於巴黎附近普瓦西的一個花園中,宅基為矩形,長約22.5米,寬20米。整個建築由支柱支承,共三層。各層之間除了樓梯,還有一條坡道;坡道不僅是交通設施,而且使各層空間有相互流通之感。別墅的平麵和空間布局自由,各層牆麵無需上下對齊,空間不僅在垂直方向,而且在水平方向相互穿插,室內外彼此相通。別墅輪廊簡單,象一個由幾根細柱支承起來的白色方盒子。盒子的四邊稍微挑出柱子之外,牆很薄,水平向的長窗和窗洞裏透露出的屋頂花園和照亮的房間,使人感到這個鏤空的立方體內似乎充溢著無限的陽光和空氣。薩伏伊別墅是柯布西耶關於采用框架結構的“新建築的五個特點”、建築美學上的立體主義的“純淨形式”和建築功能上追求”陽光、空氣、綠化”這些觀點的具體體現。它對建立和宣傳現代主義建築風格影響很大。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該建築被列為法國文物保護單位。

【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密斯·範·德·羅設計,建於1929年,博覽會結束後拆除,80年代又重建在原址以示紀念。德國館占地長約50米,寬25米,由一個主廳、兩個附屬用房、兩片水池,幾道圍牆組成。除少量桌椅外,沒有其他展品。春目的是顯示這座建築物本身所體現的一種新的建築空間效果和處理手法。這一建築是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初成果之一。它突破了傳統磚石承重結構必然造成的封閉的,孤立的室內空間形式,采取一種開計算所,連綿不斷的空間劃分方式。德國館在建築形式處理上也突破了傳統的磚石建築的以手工方式精雕細刻和以裝飾效果為主的手法,而主要靠鋼鐵、玻璃等新建材表現其光潔平直的精確的美、新穎的美、以及材料本身的紋理和質感的美。德國館的建築空間的創造充分體現了密斯的名言“少就是多”,用新的材料和新的施工方法創造出豐富的藝術效果。

【流水別墅】美國建築師F.L.賴特的代表作,也是現代建築中傑出作品之一。1936—1939年建成於美國匹茲堡市郊。賴特說流水別墅是由於環境激起的靈感所成,借助於鋼材的力量,得其所而遂其形。它為有機建築理論作了確切的注釋。流水別墅本身約380平方米,室外平台、陽台也近300平方米,內外交融、沉浸在綠樹玄岩、清泉湍流中。牆垛用當地的片麵砌築,與山岩紋理相通,頗饒天趣。

混凝土陽台欄板,上下左右前後錯疊,寬窄厚薄長短不一,形象鮮明突出。別墅地麵用亂石板鋪置於紅杉木地板之上,有空氣層同鋼筋混凝土樓板分開,以利保溫和隔聲。起居室層高不到2.5米。推開室內船艙似的玻璃活動罩,往懸掛樓梯拾級而下,循聲問源,可臨瀑布。當代意大利建築理論家B.澤維認為:賴特的流水別墅傑作獨能兩全其美地滿足建築空間的形成和建築體量的組合。

【朗香教堂】法國建築師勒·柯布西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重要作品,1950年設計,1955年建成。教堂位於法國東部山區一古老村莊。教堂造型奇異:平麵不規則,有凹凸,有弧線、有尖角;塔樓式的祈禱室外形像座糧倉;沉重的屋頂向上翻卷;牆麵既彎曲,又傾斜,開著稀稀落落大小不一的門窗;牆體與屋頂除幾處支點外互不相連;陽光從它們之間的空隙射入空間,造成非常神秘的氣氛。朗香教堂的外形與其說是房屋,不如說像一件混凝土雕塑,有人評它為“塑性造型”的典範例。勒·柯布西耶以講求功能合理、技術先進和主張立體主義的“絕淨形式”著稱。朗香教堂雖然形式奇特但還是作者體察其功能要求,研究了周圍的自然環境,尤其是體會了朝聖者的宗教熱情之後創造出來的。他認為教堂是教徒同上帝對話的地方,力圖托它造成一座“思想高度集中的、沉思的容器”。一切超乎尋常的處理都為使虔誠的信徒身臨其境,產生“唯神忘我”之感。

【巴西議會大廈】位於巴西首都巴西利亞市的三權廣場上,建於1958—1960年,設計人是巴西建築師尼邁耶。大廈由兩院會議廳和辦公樓組成。前者為一長240米,寬80米的扁平體,上麵並置一仰一覆的兩個碗形體,上仰的是眾議院會議廳,下覆的是參議院會議廳。會議廳的後麵是高27層的辦公樓。為了加強垂直感,辦公樓設計成並行的兩條,平麵和正立麵都呈H形。整幢大廈水平,垂直的體形對比強烈,而用一仰一覆兩個半球體調和、對比、豐富建築輪廊,構圖新穎醒目。

【東京代代木國立綜合體育館】日本建築師丹下健三為第18屆奧林匹克運動會所設計。於1961—1964年建造。位於東京代代木公園內。占地約91公頃,包括一幢遊泳館和一幢球類館。由於創造性地把新結構形式和建築功能有機地統一起來,並且體現了日本風格,因而受到國際建築界的廣泛重視。遊泳館用於遊泳、滑冰、拳擊等比賽,15000座。平麵為兩個對錯的新月形,長邊240米,短邊120米。屋頂采用懸索結構。長軸方向有兩根鋼筋混凝土桅杆柱,高40.4米,跨度126米,用以支承兩根主索。每根主索各由37根外經33厘米的鋼纜組成,次索沿短軸方向布置,跨過主索與外圍的鋼筋混凝土承力環連結。索網覆蓋以焊接起來的4.5毫米厚的鋼板;內表麵用石棉板保護。主索兩端所形成的三角形入口,自然地把觀眾導入館內。利用兩根主索之間的縫隙設置頂光,勾劃出屋脊的輪廊,在視覺上有助於形成一個流線型的宏偉別致的內部空間。球類館4000座,平麵為蝸牛形,直徑70米。屋頂采用單根主索螺旋形布置。兩館相映成趣,協調而有變化。

【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美國國家美術館(即西館)的擴建部分,1978年落成。由建築師貝聿銘設計。東館位於一塊3.64公頃的梯形地段上,東望國會大廈,南臨林蔭廣場,北麵斜靠賓夕法尼亞大道,西隔100餘米正對西館東翼。貝聿銘用一條對角線把梯形分成兩個三角形。西北部分較大,是等腰三角形,底邊朝西館,以這部分作為展覽館。東南部是直角三角形,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機構用房。對角線上築實牆相隔,隻在四層相通。這種劃分使兩大部分在體形上有明顯的區別,但整個建築又不失為一個整體。東館設計不僅在布局上新穎,而且在入口、小廣場及展覽館的處理上也都盡顯建築師高超的設計功力。

【翻尼歌劇院】澳大利亞悉尼市一座大型綜合性文藝演出中心,以建築形象獨特而著稱於世。歌劇院由丹麥建築師J.伍重設計,1959年破土動工,1973年全部竣工。建築總麵積88258平方米,包括一個2690座的大音樂廳,一個1547座的歌劇廳,一個可容500多人的劇場和一個小音樂廳等。共有900多個房間,同時可容6000多人在其中活動。悉尼歌劇院的外觀為三組巨大的殼片,聳立在南北長186米,東西最寬處為97米的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基座上,如臨波浮動的白色船帆,又如一簇簇盛開的花朵,在藍天、碧海、綠樹的襯映下,婀娜多姿,輕盈皎潔。這座建築已被公認為悉尼市的標誌。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觀”。為研究和設計這些殼片的結構,用去8年時間,施工也費時3年多。工程預算為700萬美元,實際費用達12000萬美元。

【蓬皮杜藝術和文化中心】簡稱蓬皮杜中心,設在法國巴黎市中心區。英國建築師R.羅傑斯和意大利建築師R.皮亞諾合作設計,建於1972—1977年。蓬皮杜中心主要包括四個部分:公共圖書館(16000m2)、現代藝術博物館(18000m2)、工業美術設計中心(4000m2)、音樂和聲響研究中心(5000m2)。連同其他附屬設施,總建築麵積為103305平方米。該中心外貌構思大膽、奇特,造型新穎、別具一格。鋼結構的梁、柱、桁架、拉杆等甚至塗上顏色的各種管線都不加遮掩地暴露在立麵上。在麵對廣場一側的建築立麵上懸掛著一條巨大的透明圓管,裏麵安裝有自動扶梯,作為上下樓層的主要交通工具。蓬皮杜中心相似於20世紀60年代在英國出現過的“阿奇格蘭姆”建築學派的主張。就廣義而言,蓬皮杜中心的建築設計也可以說是代表了現代建築中“重技術派”的作品。

【圓明園】遺址在北京西北郊。一般所說的圓明園,還包括它的兩個附園長春園和綺春園(萬春園)在內,因此又稱“圓明三園”。它是清代北京西北郊五座離宮別苑即“三山五園”(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萬壽山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中規模最大的一座,麵積347公頃。鹹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侵入北京,先是劫掠,繼而放火燒毀這座曠世名園,隻留下殘壁斷垣,衰草荒煙。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是在康熙皇帝賜給皇四子胤的一座明代私園的舊址上建成的。胤登位為雍正皇帝後,擴建為皇帝長期居住的離宮。乾隆時期再度擴建,乾隆九年(1744)竣工。以後,又在園的東側辟建長春園,在園的東南辟建綺春園,作為附園。乾隆三十七年全部完成,構成三位一體的園群。圓明園全部由人工起造。造園匠師運用中國古典園林掇山和理水的各種手法,創造出一個完整的山水地貌作為造景的骨架。圓明三園之景都以水為主題,因水而成趣。利用泉眼、泉流開鑿的水體占全園麵積的一半以上。大水麵如福海寬600多米;中等水麵如後湖寬200米左右;眾多的小型水麵寬40—50米,作為水景近觀的小品。回環縈繞的河道又把這些大小水麵串聯為一個完整的河湖水係,構成全園的脈絡和紐帶,並供蕩舟和交通之用。疊石成成的假山,聚土而成的崗阜,以及島、嶼、洲、堤分布於園內,約占全園麵積的1/3。它們與水係相結合,構成了山重水重的百餘處園林空間。圓明園內有類型多樣的大量建築物,雖然都呈院落的格局,但配置在那些山水地貌和樹木花卉之中,就創造出一毓豐富多彩、格調各異的大小景區。這樣的景區總共有150多處,主要的如“圓明園四十景”、“綺春園三十六景”,都由皇帝命名題署。園內的建築物一部分具有特定的使用功能,如宮殿、住宅、廟宇、戲院、藏書樓、陳列館、店肆、山村、水居、船埠等,但大量的則是供遊憩宴飲的園林建築。除極少數的殿堂、廟宇之外,一般外觀都很樸素雅致、少施彩繪,與園林的自然風貌十分諧調,但室內的裝飾、裝修、陳設極為富麗,以適應帝王窮奢極侈的生活方式。長春園北部有一個特殊的景區俗稱西洋樓,是由當時以畫師身份供職內廷的歐洲籍天主教傳教士設計監造的一組歐式宮苑。六幢主要建築物為巴洛克風格,但在細部裝飾方麵也運用許多中國建築手法。三組大型噴泉、若幹小噴泉和綠地、小品則采取勒諾特爾式的庭園布局。這是在中國宮廷裏首次成片建築外國建築和庭園。圓明園不僅在當時的中國是一座最出色的行宮別苑,乾隆皇帝譽之為“天寶地靈之區,帝王遊豫之地無以逾此”,並且還通過傳教士的信函、報告的介紹而蜚聲歐洲,對18世紀歐洲自然風景園的發景曾產生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