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轉化後進生問題的基本認識
後進生這個概念,是60年代前後出現的,此前用差生、雙差生的比較多。後進生指思想行為、學業成績、智力發展等方麵低於合格水平,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和缺陷的學生。教師或家長往往稱他們為暫時表現差的學生,或暫時後進生。包括由於學習態度不端正,存在厭學思想,或智力遲鈍、身體不好等原因造成的“成績不良”學生;思想覺悟低、存在不良品德習慣,或經常有過失行為的“表現不良”學生;以及學業成績不好、思想表現亦差的“雙差”學生。人們使用後進生這個概念,出於一種辯證思想,出於一種教育者的好心。後進者,即後來進步的意思。不把學生看死,相信他們會發生變化;學生自己從心理上也容易接受這個概念。事實上,並不如教育者的“初衷”那樣,當“後進生”這個概念被頻繁使用、固定強化之後,它同樣成了一個足以引起不良心理反應的詞語,無論對於教育者,還是對於被教育者都是如此。
因此,我們認為雖然後進生是一種客觀存在,但從育人的角度出發,應該盡量慎重使用後進生這個概念,尤其是在學生麵前,最好不用。所以如此,還有下麵的理由:
後進生這個概念具有相對性。學生的先進與後進是相比較而言的。因時間、地點、環境的不同,後進的具體內涵也會不同。一所普通學校和一所重點學校相比,由於學生來源不同、素質不同,雖然都有後進生,那情況就很不一樣了,不僅反映在後進生的數量上,也反映在後進生的水平和層次上。
具體到每個後進的學生,後進生這個概念也是相對的,每一天、每一周的情況都在變化,不可以籠統而絕對地稱做“後進生”。
後進生這個概念具有複雜性。一個學生,怎樣算後進,很難說得清楚。我們要從德、智、體、美、勞幾個方麵來考察學生,就可看到這種複雜性了。有的學生學習不好,紀律不好,但對集體的事情特別熱心,幹起活來也不惜力,你怎麼概括他呢?當然也有的學生學習不錯,但從來不關心集體的事情,自私心很重,你又怎麼概括他呢?即便我們以“學習後進生”、“品德後進生”加以區別時,也還很複雜。曾以《離開身體的心髒還能跳動嗎?》榮獲《中國少年報》第二屆“科學小園地”全國優秀作品個人獎的小胥,就曾是一個留了三年級的“老留級生”,可他的科學小論文得到了茅以升、高士其等著名科學家的高度評價:“有獨特的實驗方法和比較精確的數學統計。”本來,從連續留級這個角度看,他屬於後進生肯定無疑了,但他的小論文又是真正的優秀,班上的優秀生也未必寫得出來。
使用後進生這個概念,往往帶有片麵性。這種片麵性常常表現在隻用“分數”一把尺子來衡量、評價學生。在許多人眼裏,學習差、成績低就足以戴上“後進生”的帽子了。如果該學生紀律、品德再有些問題,那“後進生”就是板上釘釘了。
那麼,什麼樣的學生確確實實可以稱做“後進生”呢?我們認為,隻有那些在思想品德和學習方麵都達不到教育培養目標對該生年級段所提出的基本要求的學生,才是後進生。用這個標準去衡量,有的班級裏(重點校的一些班級)可能隻有相對後進的學生了。
但是,我們討論轉化後進生的問題,不能隻局限在“雙差”的學生身上。某一方麵後進,某一科或幾科後進,都有轉化的任務,也就都包含在討論的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