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轉化後進生問題的基本認識(2 / 2)

後進生(和某方麵後進的學生)的產生,是學生個體在社會化進程中發展不和諧的反映。引導、促使每一個學生健康和諧地發展,是教育的任務,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班主任防止和減少出現後進生,做好轉化後進生工作,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以下使用“後進生”這個概念,包含某方麵後進的學生,這僅是為了行文的方便)

有人調查發現,後進生的出現有隨年級的增高而呈增加的趨勢,而且,後進生中男女生的比例也有變化,女生比例隨年級增高而增加。

在全國的小學生中,後進生總數有三千多萬,實在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從一定意義上看,這是一個社會問題,而且是未來的社會問題的隱患。有一位優秀班主任認為,把一個後進生轉變成材的社會意義,超過培養一個優秀學生,他說的很有道理。

“從某種意義上講,轉變一個後進生的社會效益要高於培養一個大學生。何以見得?不妨算一筆賬,把一個優等生培養成一個大學生,將來當上幹部或工程師固然能為社會創造一定的財富;然而當一個後進生轉變成材後,我們不僅要看到他同樣能創造社會財富,而且還應算一算他那筆由‘負’變‘正’的逆轉賬。試想,如果由於我們當初未盡到教師責任而使他越變越壞,最後走上犯罪道路,他將對社會產生多大的破壞力!一旦他轉變成材,原先對社會的阻力將變成動力,兩筆賬合在一起,豈不是1+1=2嗎?當然,在教育過程中對於後者所花費的力氣可能幾倍於前者。”

正是這位班主任,堅持“手心手背都是肉”的正確教育思想,從不嫌棄後進生,千方百計轉化後進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要轉化後進生,班主任必須建立一個基本的信念,即後進生是可以轉化的。從道理上講,不會有班主任否認“可以轉化”這一觀點,但在實際工作中,卻遠非如此。我們曾多次聽到過如下的議論:“這孩子沒治了”,“這孩子天生來的榆木腦袋”,“要把他教育好,除非是太陽從西邊出來”,“江山易改,秉性難移”,等等。事實上,的確有一些後進生,經過老師大量的工作,沒有變好,或者好了一些、好了一段之後又依然故我們,甚至變本加厲了。然而,由此得出結論,後進生不能轉化,不能變好,就陷入形而上學誤區了。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一切事物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而且依一定的條件向自己的對立麵轉化。後進生並不是天生的,當初他們也是先進學生、中遊學生,是因一定條件逐步變成後進生的。他們當然也會有兩種變化結果,要麼變好,要麼繼續變壞。麵對已經出現的後進生,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創造條件,促使他們向好的方麵轉化。

唯物辯證法還告訴我們,事物的發展變化是內因與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缺一不可。轉化後進生的關鍵在於創造一種教育環境(條件),這種教育環境的影響力深入後進生的內心,啟動他們的內部動力,自己行動起來,爭取進步。還是讓我們舉兩個大麵積轉化後進生的例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