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分析後進生產生的原因(2 / 3)

二、社會環境

形成後進生的社會方麵的原因有:

1.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近些年來,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通過各種渠道影響青少年,使一些青少年分不清大是大非,盲目羨慕資本主義的所謂“民主政治”,懷疑甚至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製度。作為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理論基礎的“個人主義”、“個人本位主義”,抽象的民主觀、自由觀、人權觀,以及民族虛無主義和“全盤西化論”等,都從不同領域、不同渠道影響青少年。

2.資產階級生活方式。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變化是肯定的,但應該發展創造積極的、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而不能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這些年來,高消費、超消費、性自由、性解放、尋歡作樂、庸俗低級的夜生活等,腐蝕了不少無知的青少年。

3.不良社會風氣。社會上的各種不正之風,像以權謀私、拉關係走後門、行賄受賄、非法倒買倒賣、請客送禮、假公濟私等,都會毒害青少年的心靈。

4.一切向錢看。這也是一種資產階級腐朽思想,在一個時期內,很有市場。有人公然宣揚什麼“為了向前看,隻能向錢看;隻有向錢看,才能向前看”的謬論。在這種拜金主義的思潮毒害下,有些人走上了犯罪道路。有的青少年,為了弄到“錢”,學會了許多非法的手段。

5.不健康的書刊、影視及其他“娛樂”活動。我們曾在前文談到,黃色的書刊、影視及“娛樂”活動,使一些青少年走上了墮落、犯罪的道路,而黑色內容和灰色內容的書刊、影視對青少年的腐蝕力也是很大的。有些娛樂活動,很容易著迷,造成玩物喪誌的惡果,如打撲克、打麻將、玩台球、玩遊藝機,等等,都有這種危險。

6.賭博與封建迷信活動。近些年,有的地方賭博成風,封建迷信活動盛行。一些青少年經不起誘惑,加入了賭博和封建迷信活動的行列,走上了邪路。

7.流氓團夥和落後團夥。社會上有一些由學生、無業青年、工人結成的流氓團夥和落後團夥(兩者罪錯程度不同),幹著打架鬥毆,流氓盜竊,聚眾賭博,敲詐勒索,吃喝玩樂,傳看淫穢錄像、書刊,亂搞兩性關係等勾當。這種團夥腐蝕力極大,一旦被拉入,難以自拔。

8.讀書無用論。由於社會分配不公、體腦倒掛等原因,新的讀書無用論影響了一些學生(包括家長),他們認為花錢念書以後掙小錢,不如不念書打工、經商賺大錢。有的退學了,有的人在校,心不在校,無心向學。

三、學校環境

形成後進生的原因,不全在家庭和社會,學校作為教育機構也存在形成後進生的原因。

1.片麵追求升學率。盡管不斷展開討論,教育領導部門三令五申,片麵追求升學率的現象依然存在。這不僅是教育領域的問題,而是社會的綜合性問題。片麵追求升學率,導致了一些地方、學校和教育工作者重智育,輕德育,重視少數尖子生的培養,忽視廣大學生的教育。與之相關的一切措施,如頻繁測驗,題海戰術,超負荷補課,分數排隊,按名次調班等,會挫傷很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之產生畏難情緒、厭學心理。同時,由於片麵抓智育(不是真正的智育),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便削弱了,學生的在校生活枯燥乏味,能夠參加的活動寥寥無幾,更談不上豐富多彩了。這樣迫使一些學習差的學生,另尋自己的“活動天地”,助長了後進生的產生和擴大。

2.施教“求同”,忽視因材施教。大綱相同,教材相同,又在一個班級上課,往往忽視或難以做到因材施教。這樣,學生之間本來就有的差距,越拉越大。因材施教是一個重要課題,隻有因材施教,才能使每個學生嚐到甜頭,產生學習積極性,也才有可能縮小學生之間的差距。

3.教育方法失當。在我們的學校裏,有些教師教育思想不正確,教育方法失當,不但不能幫助學生進步,反而傷害了學生。比如,諷刺挖苦學生,體罰和變相體罰,濫施罰款,隨便當眾出學生的醜,點名批評,向家長告狀,甚至連家長一同訓斥,等等。

4.沒有強有力的德育工作,不重視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培養。德育和非智力因素培養是互相交叉滲透的教育工作,是保證學生全麵發展的強大的“動力係統”的工作。可是,一些教師從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忽視了這方麵的工作,把精力大部或全部用在了學習上。正如一位教師形容一些學校的情況是“智實、體弱、德虛、美勞空”。

5.缺乏防止學生分化和減少後進生的有力措施。這是關係到學校工作全局的一項重要工作,必須列入工作計劃,經常研究,製定有效的措施。有些學校在這方麵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創造了很好的經驗,但也有很多學校在這方麵沒有引起足夠重視,處在被動局麵,或者僅僅采取一些消極的措施。

四、後進生自身

後進生之所以成為後進,自身的原因也必須進行具體分析,有心理障礙方麵的原因,也有學習基礎、學習方法等方麵的原因。

1.缺乏強烈的求知欲。求知是學生的正常的需要,沒有一個大腦健全的學生不希望獲得各種各樣的知識的。為什麼會出現求知欲強烈與不強烈的差別呢?這就是外因與內因交相作用的結果。一個學生,當他的求知欲不斷得到滿足,而且不斷得到肯定性評價時,他一次又一次產生愉快的心理體驗,他的求知欲就越來越強烈。如果他的求知欲沒有得到滿足,而且經常得到否定性評價時,他沒有成功的喜悅,求知欲就會減弱。

興趣與責任感是求知的動力,學習生活中興趣的滿足和一個個目標的實現,是學生保持強烈求知欲的重要前提。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興趣的源泉還在於運用知識,在於體會到智慧能統帥事實和現象,人的內心裏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和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但如果不向這種需求提供養料,即不積極接觸事實和現象,缺乏認識的樂趣,這種需求就會逐漸消失,求知興趣也與之一道熄滅。”這使我們認識到,求知欲表現在學生身上,而教育者(包括教師和家長)的施教情況直接關係到學生求知欲的強弱。學生年齡越小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