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化後進生的基本要求和主要方法(1 / 3)

轉化後進生的基本要求和主要方法

廣大班主任教師在工作中創造了許多值得借鑒的轉化後進生的經驗,有些經驗還從理論上進行了分析和闡述。當我們對這些經驗進行認真研究之後發現,不少認識和做法是具有普遍性意義的。我們這裏提出的轉化後進生的基本要求(為了慎重,暫不用原則、規律這些概念)是從眾多的經驗中歸納出來的,的確有廣泛的適用性。而我們這裏列出的主要方法,也是廣大班主任的創造,不過作為具體方法,大有靈活運用的餘地,可以再創造,再豐富。

一、轉化後進生的基本要求

1.建立感情基礎。“親其師,信其道”,這是自古以來的名言。班主任(不隻是班主任)與後進生之間,不建立起深摯的感情聯係,轉化是不可能的。後進生的一個普遍性問題,就是得到的溫暖太少,得到的愛太少,周圍的人對他們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嫌棄態度。正由於此,許多班主任提出了對後進生要“偏愛”的觀點。

對後進生的愛,像對任何學生的愛一樣,要真摯,發自內心深處,而不能有半點虛假。這就要求我們在建立轉化後進生的信心的同時,克服自身的一些心理障礙。比如“定型心理”,認為後進生“朽木不可雕”;“厭棄心理”,把後進生看成包袱,會給班級“拉分”,添麻煩;“偏激心理”,把後進生看得一無是處,以偏概全;“懲罰心理”,以為自己權力在握,想用懲罰來管住後進生。與此相反,應該相信期望的力量,對後進生的前景,有一個美好的期望。

和後進生建立感情基礎,並不簡單,因為他們常常疑懼和戒備,必須與他們盡可能多的交往,跟他們交心,跟他們一起玩耍,一起活動,指導他們完成集體交付的工作,幫助他們補習功課,為他們排憂解難。在交往中加深理解,在共同活動中建立感情。

2.尊重人格。像後進生更需要愛一樣,他們更需要對他們人格的尊重。因為他們的人格已經受到了漠視,連他們自己都在別人的冷眼中減少著甚至喪失著自尊。他們看不起自己,很自卑。我們班主任看得起他們,而且要讓周圍的人都尊重他們,從而重新喚起他們的自尊、自愛,樹起新的精神支柱。

為此,我們必須謹言慎行,絕不做傷害後進生自尊的事情。當眾“揭短”、“亮瘡疤”是最忌諱的。我們了解他們過去的目的,絕不是為了算老賬,而是為了分析他們變成後進生的原因和過程,更有效地幫助他們。對後進生的了解,應盡量在自然交談中、家訪中和活動中進行,避免“內查外調”式的舉動。

我們必須給後進生以同樣民主、平等的人格地位,傾聽他們的心聲、他們的苦衷,傾聽他們的願望和建議。他們一樣有參與集體工作、評價同學和評價老師的權力。如果沒有極為特殊的理由,所有的集體活動,所有的學科小組、興趣小組、文體小組,他們都有參加的權利,並應得到同等的待遇。

但是,對於他們的問題和缺點也不要故意掩飾,而是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和最能引起他們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方式適時地予以指出、分析,使之逐步改正。他們的點滴進步,都應得到肯定性評價。

3.組織教育合力。教育後進生,不能隻靠班主任,要調動一切可調動的力量,組織教育合力。學校領導、任課教師、家長、同學以及街道居委會等,都應直接參與轉化後進生的工作,要形成一種“包圍”的教育環境。其中家長的力量是最為重要的。後進生的家長往往“恨鐵不成鋼”,心裏焦急,但方法欠妥,對轉化後進生反而不利。有人對16名後進生進行了個案研究,發現有12名後進生的家長教育方法不當,占75%。班主任對後進生的家庭教育指導要花更多的力量。班主任與後進生家長聯係,必須注意方式方法,要“多報喜,巧報憂”。

有些後進生,有自己接觸最多、最信得過的人,隻要不是壞人,我們要通過做這些人的工作,反過來影響後進生。如果是品行極差、劣跡很多的人,我們要采取一定的方式展開鬥爭,幫助後進生分清是非,擺脫這種人的影響,要注意不要使後進生受到人身侵害。

4.調動後進生自身的積極性。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這是事物變化的規律。對後進生的全部教育,隻有引起他們的自我教育,才會產生積極的效果。因此,要確定後進生自身所具有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要千方百計調動、刺激他們的積極因素發揮作用,克服消極因素。

後進生的特點不同,調動積極性的方法也不一樣。比較普遍的做法是:滿足他們的成就動機,使之產生成功的喜悅;滿足他們表現的心理,給他們以適當的表現機會;滿足他們的自尊需求,及時給以肯定的評價;滿足他們的求助心理,給以及時的關懷和幫助;滿足他們的感情需要,跟他們坦誠相待,交知心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