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鑒中醫辨證施治理論轉化差生
辨證施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也是中醫學的基本特點之一,辨證施治就是在診斷過程中明辨八綱,探本求源,抓住要害,然後對症下藥。同樣,在教育工作中,對待差生,也有一個查明原因,抓住要害,對症下藥的辨證施治過程。這裏擬就中醫辨證施治理論在差生轉化中的運用作一粗淺的探討。
一、差生的“診斷”
差生的“診斷”,相當於中醫學中的“辨證”。所謂辨證,就是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症狀和體征,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即疾病的病因、病機、病變部位、臨床症狀、診斷和治療方法的概括)。在教育工作中,做好差生轉化工作的前提條件就是要了解差生的差之所在。為此,不妨借鑒一下中醫診察疾病的方法——“四診”法。
(一)望診
所謂“望診”,中醫學是指醫生用視覺觀察病人外部的神、色、形態的異常變化,以此推斷疾病情況。教師運用此法可以從以下兩方麵入手分析差生情況:
1.靜態觀察。就是在自然的狀態下,在教育過程中直接觀察差生心理活動的客觀表現。如:在學生覺察不到的情況下觀察其上課學習、紀律情況等。由於觀察是在自然狀態下進行的,差生的偽裝較少,所獲得的材料比較真實,容易捕捉到差生不良表現的蛛絲馬跡。
2.動態觀察。就是在差生覺察到教師在場的情況下,在講課的過程中,觀察差生的紀律、學習情況,或考試中的紀律情況等。由於觀察是在學生感知的情況下進行的,差生大多有不同程度的掩飾,所獲得的材料可能有不真實性,或與實際有差距,這也正是此觀察的目的。將動態觀察所得材料與靜態觀察所得材料相比較,在比較過程中,了解並掌握差生的心理變化情況。
(二)聞診
借鑒“聞診”之法,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渠道來傾聽、搜集差生的有關材料。
1.同學。班級中學生人際關係錯綜複雜,他們都處於不同的層麵,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的差生可能是獨往獨來,也可能是某些非正式群體的“頭頭”或成員,可能是班幹部或一般同學。由於其角色的不同及與同學們交往疏密的相異,每個同學對其評價也會隨之有所體現。因此,教師切勿偏聽偏信,必須善於傾聽各方麵的意見。隻有這樣才能弄清差生的本來麵目,以取得正確的診療方法。
2.教師。師生關係是學校中最基本、最主要的關係。科任教師對差生的了解、認識比較細致、客觀,因此,不可忽視來自“同行”的“信息”。
3.家長。家長對其子女的了解最深。古人雲“知子莫若父”,即是此意。因此,應多向學生家長了解學生的性格、氣質、誌趣、愛好等方麵的心理特點和在家庭中的表現,了解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了解孩子與他人交往的情況乃至社會方麵的不良影響等。
(三)問診
與聞診不同的是,問診是醫者主動,而聞診是醫者被動。因此,教師不能僅被動地“聽”,而且要主動地去詢問。問的主要對象是學生本人,可用談話法啟發誘導,接觸學生思想實際,問出內心深處的東西。同時,要將“問診”和“聞診”結合起來使用。
(四)切診
前三診是看教師的眼功、耳功、口功。切診可理解為教師的“手功”。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或是采用問卷調查法、社會態度測量法諸手段,檢驗差生是否存在前三診所了解到的情況並看其是否有新的不良表現。
必須注意,四診法是對疾病綜合性的診察方法,四者不可偏廢,如果僅憑一診,或者忽視其中的任何一診,就不會獲得疾病表現的全麵材料,就不可能掌握疾病發生、發展和變化的規律,從而也就很難做到正確的辨證施治。因此,必須四診並舉。將四診所獲得的差生的材料及時記錄、整理、歸納、分析以進行辨證。通過辨證區分出學生是學業不良,還是品德不良;是高智能型的,還是低智能型的;是名副其實的差,還是名不副實的差。並且進一步探究差的原因。在此,僅從學業不良和品德不良方麵對造成差生的原因予以分析。
造成學業不良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日本學者北尾倫彥的研究(如下圖)表明,造成學業不良的原因可分為三個層級:第一層次因素是直接相關因素,第二層次、第三層次是間接相關因素。可從這三個層級探尋造成學業不良的真正原因。
第一層次
學習活動的失敗
基礎學習的欠缺
正確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的欠缺等
第二層次
性格上的問題
智能結構上的缺陷
學習興趣、學習動機的喪失等第三層次
對學校、班級的不適應
對教師的消極態度
親子關係上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