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集體與後進生的轉化
在各類學校中都存在著一定數量的後進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差生”,他們不僅自己各方麵較落後,而且還會影響其他同學,甚至幹擾班級的正常教育秩序,轉化他們,是廣大中小學教師麵臨的最為棘手的問題之一。
什麼樣的學生是後進生?在通常情況下,他們具有如下特征:首先,經常違反中小學《學生守則》,缺點較多,甚至有一定的錯誤,教育他們時,采用常規的方法往往難以奏效,而且,即便取得一點進步,也難以鞏固。其次,學習缺乏興趣,學習態度較差,幾門主科學習成績低於大綱規定的及格標準,或是學習成績在班內居於末尾。由此可見,“後進生”是一個很不確定的概念,它並沒有明確的標準。
在教育現實中,由後進生發展成留級生或流生的現象已是屢見不鮮,並有日益增加的趨勢,這與普及九年製義務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質、為造就一代社會主義建設人才打好基礎的曆史任務就發生了很大的矛盾。所以,研究這一問題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
一、從班級環境求索後進生的成因
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這樣一種說法:班級搞不好,學校進步慢,主要是因為後進生太多。這種說法是不全麵的。從現象上看,後進生固然有影響班級和學校的一麵,但仔細想來,後進生的出現和增多,卻往往是班級搞不好,學校進步慢所產生的結果。當然,後進生的出現還與社會影響、家庭教育有關。但是,教育工作的失誤,班級和學校管理上的問題,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原因。事實也正是這樣,一些班級、一些學校由於重視轉變班風、校貌,不斷改進教育過程,後進生就逐漸減少,甚至一躍成為先進班級和先進學校。為此,嚴格說來,那種把一切責任歸咎於後進生的提法是不公正的。
必須記住,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總是起著主導作用,即使是社會和家庭教育不當,也應該由學校教育出麵幹預並加以矯正。因而,從教育內部尋找出現後進生的原因,既是合情合理的,也是現實的。
從學校教育自身分析,後進生產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學生所生活的小社會環境(班級)與學生個性發展之間發生了嚴重的矛盾,學生在班內並未居應有的有利地位,不甚理想的班級和學校環境束縛和壓抑了學生個性的正常發展,於是,他們便投入校外不良環境的懷抱,導致個性的畸形發展。對此,我們不妨從下列幾方麵作具體說明。
第一,學習屢遭挫折,往往是成為後進生的第一步。每個學生都有爭取進步的內在要求和搞好學習的良好願望。一個學生在學習上第一次遭到失敗時,內心已很憂鬱苦悶,此時如果無人問津,教師隻是劈頭批評,他就會產生一絲逆反心理。如果接踵而來的是第二次學習失敗,盡管有時盡了努力,他十分需要同情和幫助,此時,如果仍沒有人理解他、同情他,沒有人伸出援助的手。遭到的還是批評,甚至是譏諷,他就會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原先心目中積極的自我形象就會逐步消化,隨之,原先對班級的依戀程度就會大大降低。這樣,幾經挫折,他的心靈就受到了嚴重創傷,原來在學習上僅有的一點興趣很快被扼殺,厭學情緒隨之產生,直至積極的自我形象徹底被打碎。於是他就由一門功課學習有困難逐步變成多門學科有困難。這樣,一個學習上的後進生就不知不覺地站到了教師的麵前。
第二,失去應有的地位。學習的失敗帶來的是責難和批評,學習困難者變成了學習落後者。如果這時候班級的人際關係不是同誌式的、互助的關係,那麼學習落伍者不僅得不到幫助,甚至會失去已有的社會地位而疏遠原來的夥伴,他們參與重大活動無份,表揚無緣,在班內毫無發言權,一旦與別人發生矛盾,明是有理,也因地位低下,而不能取得老師、同學的支持,這種學生在班級中就會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嫌棄兒”。由於自尊心屢遭挫傷,消極情緒不斷積累,久而久之,在他的意識中就會出現偏離集體、甚至是反集體傾向,在行為的調節上也會出現失控現象。這樣,少數學生到街頭團夥中去尋找自己的“地位”和心靈的慰藉也就變得順理成章。
第三,難以抬起頭來。社會地位變得低下的直接後果就是在集體環境中抬不起頭來。如果班級內的輿論水平不高,如果對後進生的輿論傾向是一邊倒式的歧視,那班級中一有什麼事情,大家的目光就會不約而同地投向後進生。這種輿論的定勢會給後進生造成嚴重的心理壓力。如果班內的輿論主要通過譴責的途徑控製人們的行為,則傾盆大雨的或若明若暗的輿論譴責,不僅貶低了後進生的自尊心,而且磨鈍了他情感的敏銳性,使後進生的“個性變得更粗糙,他會不知不覺地(也許是違背自己的初衷)最終發展成具有粗野情感的厚臉皮性格的人”,並以各種反常行為與班級輿論抗衡,於是,惡作劇就隨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