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進生心理剖析及轉化對策
做好後進生的教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從某種意義來說,轉化一個後進生比培養一個優秀生更為艱巨,也更為光榮。
通常,我們所講的後進生,大致有三種:(1)品德尚好,但學業成績差;(2)思想品德差,但學業成績還可以;(3)品德、學業皆落後,即“雙差生”。後進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一般說來,後進生是外部不良的環境影響與其自身薄弱的意誌相結合的產物。後進生在學校裏不是受到老師的批評、訓斥,就是受到同學的諷刺、嘲笑;在家庭中動輒受到家長的責備、打罵。久而久之受到的指責多於表揚,造成後進生一種與眾不同的特殊心理。這種心理具體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自卑與自尊的矛盾心理。後進生大多數有嚴重的自卑心理,認為自己反正不行,前途無望,缺乏自信心,因而自暴自棄,放任自流。但在其內心深處卻有強烈的自尊心,渴望能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希望別人能給其表現自己、實現自身價值的機會。一旦他們這種欲望得不到實現,就會找機會挑釁滋事——或嘩眾取寵,或搞惡作劇,以引起別人的注意,證明他們的存在。如,有的後進生在回答老師的問題時怪腔怪調,上課時作鬼臉,有意大聲喊叫,凡此種種大都是這種心理的表現。
第二,驕橫與畏懼的矛盾心理。一些後進生在表麵上顯得什麼都無所謂,對同學蠻橫無理,成為人見人怕的“瘟神”;對老師的教育存有戒心,有時回避,有時閉口不言,甚至有意頂撞對抗。但當他們違反了社會道德準則和學校紀律時,有時也會產生一種懊悔與不安。如,害怕教師對他提起過去,犯了錯誤故意隱瞞,甚至出走等,就是這種心理的反應。
第三,合群與獨處的矛盾心理。後進生一般都向往班集體,希望能在集體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作為他們表現自己的場所。如,希望召開文娛晚會和學校運動會,因為隻有在這種集體活動中他們才有自我表現的機會,才能讓人感覺他們存在的“價值”;但他們往往不願參加知識性的集體活動,特別是文化思想方麵的競賽活動,因為在這種活動中他們又往往是失敗者,缺少表現自我的資本,以致受到冷落,隻好遠離集體,獨處一方。
第四,進取與意誌力弱的矛盾。不管什麼後進生,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上進心,要求改變自己的落後麵貌。在一定因素的激勵下,他們也能努力學習,對自己的過錯行為有所約束。但由於其自製力差,易於滿足,所以時好時壞,一遇上壞的環境條件,又會故態複萌,舊習重犯;在學習上遇到困難就畏縮不前。
針對後進生上述心理特征,我們認為,在做後進生轉化工作時,應從下麵幾個方麵著手。
第一,真心愛護,堅持正麵教育。後進生好比體弱多病的嬰兒更需要母愛一樣,我們應特別加以愛護。必須堅信靠教育者誠摯的愛和教育的藝術,後進生是完全能轉化的。教育者的自信是學生自信的源泉,天長日久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後進生隻能心疼不能頭疼,要善於從他們身上發現積極因素,尋找其閃光點。要立足於“爭”,著眼於“拉”,著手於“幫”,絕不能立足於“整”,著眼於“批”,著手於“推”。否則就是對後進生及社會極不負責的表現。對他們的言行要一分為二,其積極的方麵要在盡可能大的場合給予表揚;其錯誤缺點要嚴肅批評,但非原則性的錯誤要盡可能縮小批評範圍,盡量注意用詞的親切,使其體會到對他們批評背後深含的那份教育者的愛。因此,對後進生的錯誤要用縮小鏡,對其優點要用放大鏡。如我們班張某某自進班以來,所犯錯誤一個接著一個,為此,我們幾次利用吃飯、休息的時間與他談心。幾經反複後,他終於覺得我們這個人比較“義氣”,逐漸改變了“玩世不恭”的態度,由差轉好,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喜愛。當年,他參軍後,在給我們的來信中說:“是您教會了我們為人的準則。”他在部隊中幾次得到嘉獎。另外,我們還應從生活上更多地去關心後進生,要相信學生畢竟還未成熟,他們是在不斷的變化之中,任何一個後進生都是可以轉化的,而我們在教育工作方式上的些微錯誤,就有可能把他們推向可悲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