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轉化後進生
每個班級,總有優秀生與後進生,在智力上有聰慧遲緩之分,在體質上有強健文弱之別,在品行上有高潔頑皮之差……總之,不會清一色,正如一隻手五指有短長。作為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如何因材施教,便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在這方麵,我們的做法是這樣的。
第一,真誠地愛孩子。要用極端負責的態度來愛孩子。對後進生不能帶著有色眼鏡,提起來說個一無是處,無可救藥,放開去定他個留級,不去理睬。省倒省事,卻誤了人家子弟,丟了自己的師道品性。愛孩子,就不能輕易向家長告狀。和家長聯係,家長會也罷,去家訪也好,捎口信請進來也行,對後進生來說,一概不能告他的狀,亮他的醜。老師的“狀”會成為一截導火索,家長暴怒,後進生得到一通皮肉之訓,師生對立,甚至於學生仇視老師,此種結局根本談不上教育。因而,我們與家長聯係時,絕不存在讓家長替我們懲治學生出口惡氣的心理,而是心平氣和,考慮家長的性格、文化素養諸因素,有節製但有重點地講清學生的缺點。不能片麵化擴大化,讓人家覺得子女要麼呆透了,要麼壞極了。講清缺點所在,僅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要提醒家長如何幫助孩子,給他講方法,特別要強調不得在家訪之後打罵孩子。否則,效果肯定不好。多年實踐證明,大多數家長通情達理,樂於同老師合作。能夠避免家訪—打罵—更壞的不良循環。
第二,利用孩子的進取心、榮譽感鼓勵後進生。每逢開學之際,我們都事先摸底,考慮學生的學習、紀律、視力諸因素,然後有目的地排座次,實行一幫一,優幫差,共同進步。這種做法,務必要隱蔽些,不能張揚,不要宣傳某某生差、某某生好。否則,被誇獎的趾高氣揚,受貶了的垂頭喪氣。要知道無論成人還是兒童心理防線都是天然設防的,不講方法策略,隻能在這道防線前退卻。即使我們帶的試驗班有51個小娃娃,我們也如此排座位,並根據情況不時變換。對於一些後進生,盡管隻有六七歲,我們還是從不當眾下定語,而是多加鼓勵,勤與家長聯係,多方幫助。現在的獨生子女,比前些年的孩子有很大不同,爭強好勝,自大而自私。為此,我們力求避免挫傷其積極性,更不讓家長下不了台,傷了年輕父母的自尊心。當著孩子的麵,我們總給他父母先講優點,哪怕隻有一點,我們也如實說,然後談缺點。這樣,家長高興,孩子也自豪,效果明顯。
學生無論年級高低、年齡大小,自尊心毫無例外地存在,而且頑強地表現,以至同班主任抗衡,這在對後進生進行批評的時刻尤為顯著。怎麼辦?批評是必須的,但方法要得當。我們注意絕不當眾挖苦羞辱,不讓後進生無地自容,自卑自輕,消極沉悶。當要批評時,大多應是個別批評,以理服人,不能以師尊壓人;批評之後,有所改進,雖然微小,也應當眾表揚,使後進生心理上得到平衡。有的後進生有進步了,我們讓全體學生為其鼓掌,讓他揚眉吐氣一番,這時孩子在輕鬆愉悅的狀態下,增強了榮譽感。例如,我們帶的一年級五班的邵×等同學,學習較差,不敢發言,我們見到他們字寫得稍好一些,發言積極了一些,就讓同伴們鼓掌祝賀。現在,這幾個孩子上課專注,雙眼有神,提問搶答,錯了也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