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後進生的轉變和成長中攝取生活的色彩(1 / 1)

從後進生的轉變和成長中攝取生活的色彩

班主任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轉化差生。對於特殊的教育對象,班主任可謂用心良苦,有時苦口婆心教之導之,卻收效甚微。怎樣見效呢?我們認為,滿腔熱情地去發現後進生的“閃光點”,調動其內在的潛力,形成自我教育的機製,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一、架設理解的橋梁

後進生往往由於學習成績或某方麵不如人而顯出悲觀、苦悶、憂鬱等消極情緒,不能以學生守則規範自己的言行,紀律渙散,給集體帶來不良影響。班主任應細心觀察,深入了解,分析每位後進生的思想狀況及形成原因,以便找到“病根”,對症下“藥”,真誠地理解他們,做他們的良師益友,在師生間架設起友誼、理解的橋梁。

二、關心是轉化後進生的良方

主觀上,後進生是希望自己成為一名好學生的。他們之所以落伍,往往由於意誌薄弱,遇到困難繞道走,學習方法不當,不善於自我管理。這需要班主任從端正學習態度和人生目的入手,抓後進生的學習。用大量的事實告誡學生:“勤奮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明白“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的道理,進而嚴格要求,抓緊,抓細,持之以恒。上課發現他們“走神”,就通過暗示、提問、引導等方式,把他們的思緒牽回課堂。作業必須書寫規範,獨立完成,我們在後進生作業本上的批注是最詳盡的,個別輔導的次數也多於其他同學。還請學習好的同學給後進生當老師,“一幫一”,有時,學生互助互學的效果更佳。期末,我們任教的物理課統考,幾名後進生成績都在75分以上,消滅了不及格。學生們從學習的進步中嚐到甜美的滿足感和小小的成就感,增強了自信心,也使我們感悟到心扉洞開的力量。

三、有針對性地組織活動鼓勵後進生積極向上學生們懂得了一切才能靠知識來營養的道理,認識到生命的意義以及個人與他人、與集體、與祖國的關係,就會邁向是非明確、道德高尚的新境地。

涉足大自然的懷抱——郊遊,是德育的一種好方式,也是轉化後進生的契機。去狼牙山登攀,赴白洋澱劃船,戲龍門水庫的碧波,觀蒼岩山的峻險……崇尚先輩們灑熱血求解放的精神,增添了身臨其境之感,學生們賞風光,觀景物,領略祖國大好河山的同時,在相互交往中增進友情。幾名後進生分外活躍,探路、聯絡、幫體弱者拿東西,處處助人一臂,我們這四十開外的女性倒成了被保護對象。他們大聲唱、大聲笑,娛己、娛人,那風韻、那倩影都在與大自然爭奇鬥豔,整個景致幻成了一杯醉人的酒,飲得人酣酣然。切入旅遊生活的深處,常讓我們得以窺見學生最真實的情況,幾句簡短的鼓勵,幾點細膩的體味認同,都會使人感到我們的心是相通的。

班主任發揮群體效應,有計劃、有針對性地組織主題班會,可以幫助後進生站穩腳跟,鞏固成績,邁向新的目標。

比如說,每次期中考試之後,為了便於學生全麵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確定好遠期和近期目標,幫助學習差的學生找到自己學習方法上的不足和某些學科上的薄弱環節,兩年來,我們班相繼召開過“梅花香自苦寒來”、“千裏之行始於足下”、“揚起學海行舟的風帆”、“專業知識小擂台”、“學習方法一席談”等主題班會,舉辦學習方法專題講座八期。學生們既提高了認識,激發起學習興趣,複習了功課,還培養了集體榮譽感,意識到學習好壞不僅是個人的事,也是集體的事,國家的事。尤其對後進生,更增強了他們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促使他們以周圍的同齡人為榜樣,把別人當作一麵鏡子,從鏡子裏照見自己,在橫向比較中找到自己的差距,明確努力方向。一名留級生每學期總評成績漸次提高,最好時躍居全班第四,三次被評為優秀學生和學雷鋒好青年。

主題班會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麵解決不同時期學生中的問題。一名號稱“薊縣一霸”的學生,為一點小事在宿舍裏出口傷人,還動手打了對方。為激起學生相互尊重、關心他人的情感,塑造誠實、正直、自尊、樂於助人的品格,召開了“愛在心田裏流淌”的主題班會。同學們述說著老師、同學對自己的關心照顧,談論著集體的溫暖,回憶患病時,周圍的人們不是親人勝親人的件件往事,也有人闡明違反校紀法規釀成大錯的後果。那位同學坐不住了,主動向被打同學賠禮道歉,懇請給他改錯的機會。

四、多給後進生機會,能力在信任中提高

由於後進生在某方麵劣於他人,則需要在有限的學習期內,多一些鍛煉的機會。一是給以長期性的任務,我們根據他們各自所長,委以籃球隊長、宿舍長、課代表、文藝委員、體育委員等工作,經常督促、檢查、評比,交任務,傳方法;二是教他們抓住鍛煉的機會,培養能力。

班主任工作千變萬化,沒有相同的條件和相同的教育對象,同一名後進生不同時期表現也不同,不能用一成不變的、靜止的眼光看學生,學生的能力會在信任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