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生也是“上帝”
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小皇帝”、“小公主”的說法應運而生。這是人們從溺愛、嬌縱的角度,對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失誤的一種批評和嘲諷。但從服務的角度看,市場視顧客為“上帝”卻是一種科學的、求生存、求發展的觀念。推而廣之,教育也應站在戰略的高度把服務對象視為“上帝”,才能蓬勃發展,才能適應經濟建設的需要。
出於升學的需要,教育者把好學生當做“上帝”,是沒有任何人強調也能做得到的事,“得意門生”、“高才生”這些詞義就說明了這一認識的自然性。但把差生視為“上帝”,對不少教育者來說,是一個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的觀念。
為什麼一些教育者會產生這種觀念呢?分析一下,這裏存在幾種錯覺。
一、見木不見林
以偏概全,把單方麵差的學生,視為各方麵都差。
由於智力與非智力因素和社會、家庭、學校諸多因素對學生的影響,有些學生在思想品德、組織紀律、學業成績等某一方麵,表現出較一般同齡人稍差,於是,家長或教育者就給這些學生冠以“差生”的帽子,從而打入另冊。其實,有些單方麵差的學生,其它方麵卻可能有特長,有的還有“絕招”,但教育者由於觀念的問題,對這樣的學生“一差遮百俊”,把這些學生的優勢方麵掩蓋了,眼眼隻盯在“差”這一點上,對優點視而不見。出於這種見木不見林的認識,把這些學生看作“朽木不可雕也”。
國家的富強需要多方麵的建設人才,在校期間個別科成績不太理想的學生,或紀律性稍差的學生,不等於體育、繪畫、公關、音樂、實際能力等方麵都不可造就,教師不可見木不見林,放棄對這一部分學生的教育,扼殺千裏馬!
二、看近不看遠
還有一些教育者,把在校暫時差的學生,視為久遠差,以“從小看大,三歲看老”的古訓來一成不變地看待差生,喪失了對他們挽救教育的信心,使他們不能得到應有的教育。
不少學生會由於主客觀原因,出現階段性的差:有的是小學階段,有的是初中階段,有的是小學或初中階段的某一個學期。這些現象應該說是暫時的、階段性的,不能視之久遠。過早地把孩子判作“差生”,放棄管理,是一種形而上學的不負責任的做法。
我們要大膽地為差生正名:“差”生不差,差生也是上帝!
廣大的教育界的同仁們,都要以社會的穩定,國家的富強,人類的進步為最高目標,掙脫“升學率”的羈絆,拋棄急功近利的思想,視差生也為上帝,端正認識,轉化學生差的一麵,揚其所長,用其所長,讓千裏馬騰飛起來,奔向美好的21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