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對中差生補差的立體結構
像苗苗茁壯成長需要陽光、水份、土壤等多種因素那樣,中差生的轉化工作單靠教師補幾節課是很難奏效的。其一,因為中差生存在的問題是多方麵的,除學習方麵的問題以外,尚有大量的非智力因素幹擾;其二,學校的教育工作是一個科學的整體,其有機組成部分必須協調配合,成為一個係統工程;其三,學校的教育內容包括德智體美勞幾個方麵,它們之間既排斥對立又相輔相成,僅靠補課是無濟於事的。基於此,班主任對中差生必須綜合治理,使平衡補差工作形成一個全方位的立體結構。偏廢任何側麵都是匹馬單槍,難以衝鋒陷陣。這就要求班主任必須以自己為核心,調動各科教師、中差生、家長以及其他各方麵的積極因素,組成一支威武雄壯的大軍,大打一場戰略總體戰。
(一)調動各科教師的積極因素喚起他們對中差生的同
情、信賴、尊重與熱愛實踐證明,中差生比一般同學更需要教師的尊重和關愛。因為他們清楚自己的“身份與地位”。正常對待尚且容易引起他們的敏感和多疑,稍有疏漏更會使他們產生自卑或對立。多數情況下由於科任教師對他們的全麵情況了解甚少,從而缺乏信賴和師愛。輕者懷疑補差工作是否必要,重者消極歧視,有意或無意傷害其求知欲和自尊心,成為補差工作的障礙。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我們從多年擔任高三班主任的實踐中悟出,最好的辦法是向科任教師詳細介紹中差生的具體情況。例如家庭結構、社會關係、群體關係、性格氣質、興趣特長等,使其在了解的基礎上升華到理解。從而建立互相信賴與尊重的師生關係。我們發現幾乎所有的科任教師對班主任介紹情況都饒有興趣。曾經有這樣一個實例:A生平時的成績在全班61人當中最低時排到45名,屬於補差範圍,科任教師們對她已失去信心。在碰頭會上我們向7位教師介紹了她的情況:初中時成績優良,且有繪畫天才,姊妹倆關係融洽。後妹妹因偶發事故慘死,從此她情緒消沉,無心學習,成績每況愈下,挨至高三更加心灰意冷。當我們介紹事故經過時,老師們都屏氣凝神,同情和內疚一齊湧上心頭。懊悔以前因不了解情況而缺乏對A生的體諒。用不著我們建議,教師們對她肯定會有積極措施。後來我們又委托她的老班主任與她談心,到高三下學期開始時她已判若兩人。高考時以492分躍居全班前10名,被某高校錄取。
調動教師積極性的第二個辦法是經常向他們彙報班級工作,把他們由局外拉入圈內並進入角色,與這個班共呼吸。彙報不一定開會,我們往往采取用打字蠟紙刻印簡報的方式,給每人一份。內容包羅萬象,諸如每周工作要點、班上偶發事件、每人各科成績排隊、獎懲事例等,凡我們掌握的情況都讓他們知道。潛意識中他們仿佛覺得自己也是班主任,主人翁感加強了。有這麼一件趣事:數學教師是從高校聘來的一位副教授,對他簡報也照發不誤。當停課開運動會時,他專程來當拉拉隊員,後又抽星期天補課而甘盡義務。連代課老師也反客為主了。
隻要各科教師有了積極性,至於規定包幹任務、定期輔導、落實到人、追蹤檢查等技術上的工作就容易推行了。
(二)調動中差生家長的積極因素,喚起他們對孩子的
信賴、慈愛與關懷社會主義國家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家長工作是學校工作中的重要環節,中差生的家長工作尤為重要。因為他們對孩子的態度一般來講有三種錯誤傾向:其一是喪失信心,聽之任之。對孩子冷眼旁觀,熱諷冷刺。其二是急躁苛求,嚴而無格。對孩子強迫命令,指導不切合實際。其三是忽冷忽熱,時而關心,時而冷漠,時而指責孩子。三種態度的根源都是對學習這個認識過程的特殊性不甚了解。對孩子學習的轉化缺乏耐心與信賴,這就要求班主任必須統一他們的認識。召開家長會,講現代中學生與家長的中學時代相比學習的特殊性,講中差生的學習心理和群體關係的特殊性,變分力為合力,三股勁擰成一根繩。接著是分批召開家長會,解決矛盾的特殊性。
首先我們把全班的中差生分成三種類型。劃分的標準不是單純按成績,而是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結合。然後全部家訪一次,了解家長對孩子的態度,傾聽其對孩子學習狀況的評估與分析。與此同時,立即與學生接觸,征求他們對家長的要求和希望。這是準備材料階段。第二個步驟是分批召開家長會,要求學生和雙親一起參加。內容有四:一是交底,說明本類型學生屬於何種類型和發展前景。二是分析,指出他們在學習上的共同特征和形成這些特征的原因。三是建議,對家長和學生提出可行的方案。四是傾聽家長與學生對班級工作的意見。會議的程序是讓家長看孩子入校以來曆次考試的成績橫向統計表(事先已征得學生同意),即我們建立的學生成績卡片,每人一張,家長人手一份,我們做說明分析,接著家長與學生一起座談,最後家長表態,場麵相當動人。有的陳述看法,對孩子提出希望;有的反思過去的失誤,表達對孩子的願望。有批評,有歉意,有規勸,有建議,氣氛嚴肅而熱烈,感情真摯而篤誠,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