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信還給後進生

下列思考使我們的探索受到有益的啟發。

第一,後進生作為一個單獨的個體,自有其存在的價值。我們的工作是努力挖掘、發展、豐富他們的價值,而不是壓製、淹沒、剝奪他們的價值。隻有在這一點上,“園丁”的全部內涵才得以深刻體現。

第二,如果我們反躬自省,就會發現:人的成長過程中有三種行為心理,即上進、靜止、消沉。它們受到客觀條件的製約,即他人的重視、忽視、輕視。當一個人受到別人的重視時,就可能產生積極向上的行為心理;當一個人受到別人的忽視時,就可能產生得過且過的行為心理;當一個人受到別人的輕視時,就可能產生自暴自棄的行為心理。這是指一般情況而言,也有例外。因此,如何激發後進生上進的行為心理就是我們探索的重要內容。

第三,以“榜樣”作模式去苛求後進生是不對的。我們的工作不是按某一固定的模式鑄造學生,那樣,就會忽視學生的個性差異。而根據其個性特點培養和完善他,才能體現教育的藝術性和創造性。

第四,現代教育正在實現由升學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作為一個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必須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古人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實際上也蘊含了一個現代的觀念:社會需要多種類、多層次、多規格的人才。所以,我們隻能是承認、發現、開掘後進生的潛能。

第五,良好的校風、班風的形成,與後進生的表現有很大關係,這是個體與整體(或集體)的關係問題。辯證法告訴我們:沒有個體,也就失去了整體。

以上思考的中心在於:怎樣實現由後進生的靜止、消沉行為心理到上進行為心理的轉化。結論是:把自信還給學生,讓學生認識到自我存在的價值,產生自覺向上的內在動力,發揚長處,克服不足,不斷發展和豐富自己。

後進生之所以落後,表現在他們是靜止消沉的而不是積極向上的,這在於我們首先是沒有承認他們的自身價值;其次是沒有發現他們的自身價值,最終是沒有重視或忽視和輕視了他們的個體價值。簡言之,後進生之所以落後在於我們奪取了其作為一個存在個體的自信,使他們不能正確認識自我,不能利用自身的條件充分發展自我。有必要指出,我們這裏的所謂“個體價值”,指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以及良好的品德、習慣和意誌等等。後進生的個體價值存在一個可逆的運動過程,即當我們重視後進生的個體價值時,個體價值就鞏固發展;當我們忽視其個體價值時,個體價值就因為壓製而消蝕。因此,我們要實現轉化的目的,必須承認和遵循這樣的規律:

重視忽視輕視

↓↓

上進靜止消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