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生成因心理分析及對策(1 / 3)

差生成因心理分析及對策

一、差生成因心理分析

差生產生的原因是比較複雜的,調查分析表明,差生是外在因素與不良心理因素互相影響、相互作用的結果。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曾說:“驅使人類的是若幹個始終不變的、遺傳的、本能的需要。”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觀點,隻有當較低層次的需要、特別是生理需要得到滿足時,在其上的另一種較高層次的需要才會出現,轉而支配人們的意誌生活,組織、調解人的行為。所以,差生成因的內因就在於:少年兒童正處在生長、適應、發展的旺盛時期,生長的需要、適應的需要、發展的需要都要求得到合理的滿足,由於在學校、家庭、社會沒有得到合理的滿足,於是在他們幼小時期的心理上就造成了需要與滿足的矛盾。

1.當學生不斷加強的生長需要(表現為體力增長和精力旺盛)受到家長、教師的約束時,他們想跑想跳不能,想玩想鬧不成,活動量便較大地受到限製,加上認識能力和意誌力不強,容易憑興趣和好奇去行事,因而做出越軌行為以滿足合理的生長需要。

2.學生為了適應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必定要去接觸、探索各種生活現象,與其周圍的人產生一定的人際交往關係,以體現自己生存的價值,得到適當的滿足。當交往處理不當,自己在班集體、家庭的地位得不到應有的承認時,便做出了越軌行為以滿足適當的需要。

3.需要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向高層次發展。學生迫切想發展自己、豐富自己、完善自己,於是便產生了強烈的自尊心和成就欲。當教師、家長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和成就欲時,他們便會走向極端,自以為滿足了自己發展的需要,卻不知走進了人生的誤區。

二、差生教育對策

根據差生成因的心理分析,我們提出了差生教育的對策宗旨:立足主體,區別個性,滿足需要,豐富層次。

根據差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需要,我們豐富了差生教育內容,實行了目標分層管理,突出主體,區別個性。

初中一年級內容是:學習心理教育與訓練;《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國情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目標是:爭做合格中學生。

初中二年級內容是:情緒與情感心理教育與訓練;社會心理教育與訓練;公德教育;法紀教育。目標是:我們長大了。

初中三年級內容是:擇業和社會適應心理教育與訓練;前途理想教育;法製教育。目標是:爭做好公民。

根據教育內容我們選擇了如下的教育方式途徑。

(一)情感式:熱愛學生,了解學生

在差生教育過程中,給差生以充分的安撫、鼓勵和支持,從而激發差生的心理“內營力”,才能幫助差生自我投入,進而才能全麵深刻地了解學生,把握差生的閃光點,照亮人生的旅途。

差生和其他學生一樣,也有尋求老師、家長、同學愛他的基本需要,但這種需要卻常常得不到滿足,便產生一種愛的需要之饑餓感。人是有感情的動物,愛是人類的情感之一,愛能使人得到某種滿足,獲得積極滿意的體驗,給人以溫暖、信心和力量。產生與他人的情感共鳴,獲得更新的認識。可見,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熱愛學生,不僅是教師職業的一種客觀需要,更主要的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一種主觀需要。通過教師的情感投資,結合對差生進行情緒和情感的心理教育,結果使得大多數差生產生了強烈的情感震動和深刻的內心體驗,由於情感反作用於認識,許多差生的認識因此有了根本性的轉變,建立在新的認識基礎上的情感也相應地“升華”了。他們便主動投入一些有教育意義的活動,自我意識增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