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下自尊、自信的種子(1 / 1)

種下自尊、自信的種子

找到開啟心靈的鑰匙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兒童的尊嚴,是人類心靈裏最敏感的角落。保護兒童的自尊心就是保護兒童前進的潛在力量。”然而,在我們教育界,在廣大教師中,最易發生的問題莫過於對學生的自尊心“保護”不慎,以致不能挖掘出他們“前進的潛在力量”。多少學校一直為後進生而困惑;多少教師長期為後進生所累,苦苦得不到解脫。

所謂“後進生”,一般是指學習成績差、調皮搗蛋紀律差,不求上進品德差的學生,學生一旦被扣上這頂“桂冠”,便很快與責備、訓斥、冷遇、自卑、失敗等字眼結緣,再也得不到尊重,受不到激勵,找不到出路,便自暴自棄、死心塌地忠於“後進生”職守了。

科學家認為,兒童的智力差異是極小的,他們隻有發育快慢、啟蒙早晚之別,很少有聰明愚笨、優劣好壞之分。從理論上講,任何事物都是對立的統一。事物內部的矛盾性是事物發展的內在動力,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條件是可以改變的,人是可以改變的。沒有打不開的鎖,沒有學不會的事,沒有教育不好的學生,隻是“找不找鑰匙”、“為與不為”、“善為與不善為”罷了。

後進生變差的原因很複雜,而又多是外在、客觀的,很難憑借他們自身的力量去解決。在教育過程中,我們往往隻看到後進生的短處,卻不為他們創設必要的條件和成功的機會;有甚者,把他們拒之成功大門之外,輕則挖苦,重則體罰,那麼,後進生變優的希望又何處尋覓呢!

學生的自尊心像含羞草,一觸即收,老師要慎之又慎。後進生也是人,也有人格,老師要尊重他們的人格,尤其要尊重他們人格發展中的幼稚和不成熟成分,要允許他們有失誤、有反複,使他們真正享受到被人尊重的快慰,確信在老師、同學心目中是“人”,在成功大廈的構建中是“料”。實踐證明,誰能在後進生心田上種下自尊、自信的種子,誰就能找到開啟後進生心靈的鑰匙,誰就能為他們鋪設一條通向成功的道路。

據悉,美國心理學家曾於一所普通中學做過一次長效試驗。即從該校學生檔案中隨意抽取10份,卻鄭重其事地宣稱:經權威性鑒定,這10名學生的智商最高。於是全校上下轟動,師生皆對“智商十佳”學生投來驚異、羨慕的目光,對他們也一反常態,視若“天才”。殊不知這其中尚有2名“後進生”,此時他們的心態有了根本性的轉變,以自豪的情緒、十足的信念迎接這突如其來的“寵愛”,不負眾望,開始在奔向成功的征途上跋涉。10年後,這10名學生全部成才!

教師要成為“磁鐵”,讓學生親而近之,不可成為“烙鐵”,讓學生望而生畏。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信任學生的能力,要千方百計為學生創造抬頭、表現的機會。這樣,就會打開桎梏後進生自信心的枷鎖,開啟他們的智慧的閥門,挖掘出他們的潛在力量。那麼,後進生變優的希望之光,就會普照教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