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教優化防“差生”於未然(1 / 3)

優教優化防“差生”於未然

由於片麵追求升學率,學校教育的重心偏移到文化課教學,目標集中到少數尖子身上,放鬆了思想教育工作,放棄了一大片學生,加之社會因素的介入,導致差生人數愈來愈多,各種類型的差生不斷出現,漸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一大難題,更為社會各界及有識之士關注。

於是,上上下下開始注意到轉變差生的工作,呼聲非常強烈,工作也做了不少,但年複一年,差生人數非但沒有減少,有些學校還有上升趨勢。為此,有人提出,教育工作者的真實本領不僅在培養優生,更在於轉化差生。盡管偶有浪子回頭,但畢竟微乎其微。

冷靜反思一下不難發現,差生出現了,再去勞心費力轉變差生,這不能不說是一個下策。

我們認為,教育工作者應該把精力和時間主要集中到優教優化,盡量科學、有效地控製差生的出現,防患於未然,這才是上策。頭痛醫頭,腳痛治腳,永遠是消極被動的。

我們必須盡快建立一個優教優化的教育體係,探討和尋求不出或少出差生以及控製已有差生的繼續下滑的內在機製,這正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工作的一個嶄新課題。同時,這又是一個龐大複雜的係統工程,涉及到社會、家庭、學校諸方麵,聯結著人才觀念、道德準則、教育思想、教育手段等內容,僅就學校教育而言,亦與領導思想、作風,管理措施、手段,校風校紀、班風班紀,以及各任課教師有關。

那麼,如何外教而內化,最大限度地優化班主任自身的教育工作,從而使學生在自我教育中得到完善發展,真正做到防“差生”於未然呢?

一、淡化“差生”觀念,尊重學生人格

杜威說過:“尊重的欲望是人類天性最深刻的衝動。”受默森說:“教育成功的秘密在於尊重學生。”尊重學生,就要首先不傷害他的人格,要知道“每人都有一顆成為好人的心”(蘇霍姆林斯基語)。因此,從班主任工作的指導思想來說,應首先注意到在思想觀念上淡化“差生”這一概念,從人格上尊重所有學生。

首先要在人前人後、校內校外,少提甚至不提“差生”字眼。要知道,有哪個學生願意自己淪為“差生”呢?更要知道,“差生”這個字眼對於位居於後的一些學生的心靈傷害是不易彌補的。

其次,作為班主任不要人為地選排差生。期中、期終考試後,做一些摸底,了解情況,便於做好因材施教的補救是應該的,但把這些結果像梁山泊排座次一樣地張榜公布,甚至以此來給學生調位、發獎、評優,就有點過於偏激了。

再次,要明確優生和差生這兩者之間是暫時的相對的。教師本身要意識到這一點,也要讓學生認識到這一點。這樣就會避免出現親近重視優生而鄙視疏遠差生的現象,也能消除某些學生的自卑感。

二、強化情感教育,親近全體學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教育的位置是顯要的,“精誠所致,金石為開。”情感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強化情感教育,親近全體學生是優教優化、防止差生出現的一個極為有效的方法。一副不苟言笑的老夫子麵孔,一個視師生關係為“貓鼠”關係的教師是很難做好育人工作的。強化情感教育的成功經驗很多,本人在實踐中體會最深的是以下幾點。

(一)一視同仁,親疏遠近,不宜異同

改革開放年代的中學生是非常敏感的。班主任在工作中必須不存私心,不謀私利,秉公辦事,無論親疏遠近,好差優劣,都要一視同仁,做到“陟罰臧否,不宜異同”,才能使情感教育發生“正遷移”。為此,一要特別注意全班同學,不分男生或女生、幹部或學生,有親朋關係亦或沒有的,對他們的所作所為的褒貶都應一樣,讓學生覺察到老師最公正、無私,最情真、可靠。二要做到對進步快、表現優和進步慢、表現差的學生,同而視之,切忌“馬太效應”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