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區旅遊指南
宣武區概況
宣武區是北京中心地區之一,東與崇文區交界,北與西城區接壤,西部和西北部與豐台、海澱兩區相臨,麵積16、53平方公裏,戶籍人口53、7萬,常住人口50、8萬,有漢、回、滿、蒙、古、朝鮮、壯等38個民族,其中回族占少數民族人口的80%。全區劃分為大柵欄、椿樹、廣內、廣外、牛街、白紙坊、陶然亭、天橋、8個街道。已有3000多年的曆史,是北京古都發祥地,蘊藏著極為深厚的文化積澱和悠久的商業傳統。
在北京諸多城區當中,宣武區占據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它既在市區中心,又輻射北京南麵諸省,在它的西麵有北京鐵路進出門戶西客站,東麵緊鄰著首都北京心髒天安門,北麵有城市地鐵穿越而過,南麵是環城幹道二環路,西廂路與京開、京石、京張三條國道相連,使出入南城主要交通幹道的車輛暢通無阻。這裏一向人煙稠密,商貿雲集,它坐落在西長安街以南,與巍然肅穆的紫禁城相比,它是一副多姿多彩、生氣勃勃的北京民俗風情畫。不必說曆經570年風雨尤存,至今依然熙熙攘攘的大柵欄商業街,那300多所明清遺留下來的會館就是宣南繁華的見證。從前的宣武區是外省官員、士子和商人駐留京城雲集的場所。今天,這裏依然是流動人口密集、商貿活動頻繁的商業文化中心。同仁堂、內聯升、六必居、張一元等百年老店曆久彌新、現代商廈流光溢彩,即濃縮了曆史精華,又不斷展露新顏。燦爛的中華名族傳統文化與新時代的城市風采交相輝映,形成一道獨具宣武特色的亮麗風景線。
宣武區景點
先農壇
先農壇位於宣武區永定門內大街路西,與天壇隔路相望,是明清兩代帝王祀神農、耕謖田和觀耕的地方。
(一)曆史簡述
先農壇內的建築是明清兩代逐漸完善起來的。最初的建築叫山川壇,據《明成祖實錄》載:"永樂十八年(1420)十二月,山川壇成。"與此同時還建有太歲壇、風雲雷雨、五嶽、四海等13座祭壇。嘉靖十一年(1532)建太歲殿。同時還建有天神壇、地祗壇等。清朝在原基礎上擴建或重修。乾隆十八年(1753)改原明代太歲殿東的旗纛廟為神倉;十九年(1754)改木結構的觀耕台為磚石結構;二十年(1755)改原齋官為慶成宮。民國時,該處隸屬於內務部。北洋政府時,由於該部經費拮據,拆除先農壇外牆,樹木、地皮標價變賣,北部開辟為市場,南部辟為城南公園。30年代初東南角辟為體育場。壇內眾多殿宇大部剝蝕、敗落,少許較整齊的屋舍殿宇均被占用,如具服殿為駐軍長官辦公處,神倉為壇廟管理所,慶成宮曾辦中華女子養蜂場等。新中國成立後,最初亦隻是重點修繕擴建了體育場,使其成為一處較為合乎規格的體育場。雖然1979年8月21日公布先農壇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但對其他殿宇設施未能顧及。1985年6月,全國政協和市政協委員們發出了搶救先農壇的呼籲,逐漸引起市政府有關領導的重視。1988年3月政府投資300萬元,對太歲殿正殿、拜殿和東西配殿進行了全麵修繕,建築麵積近4000平方米。由古建研究所設計,房修二公司施工,曆時二年零八個月於1990年11月底全部竣工。竣工典禮上,副市長張百發說,市政府決定,這裏將作為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
(二)祭壇原貌
1先農壇(山川壇)
《春明夢餘錄》載:"山川壇在正陽門南之右,永樂十八年建,繚以垣牆,周回六裏。……正殿七壇,曰太歲、曰風雲雷雨、曰五嶽、曰四鎮、曰四海、曰四瀆……西廡從祀六壇,左京畿山川、夏冬季月將、右都城隍,春秋季月將"。先農壇的牆垣有二重,周3公裏,麵積130頃,外牆為北圓南方之長形。外牆改拆,現僅存內牆。先農神壇是一座磚石結構的方形平台,長寬各15米,高15米,四麵出陛,台階八級,始建於明嘉靖年間,清乾隆十九年重修。正殿在壇正北,闊五楹,歇山頂,旋子彩畫。神庫、神廚之南有東西井亭各一座。先農即神農,又名田祖、先嗇,也有人說神農即炎帝。
2觀耕台
在先農神壇之南,台南向,三出陛,東、西南台階各八級。方形,各邊16米,高15米。明嘉靖年間始建時為木結構。清乾隆十九年(1755)改建為磚石結構。台周飾以黃琉璃瓦,並以漢白玉石欄圍繞。民國期間,台上建一座八角琉璃亭。
3具服殿
在觀耕台北,麵五楹,綠琉璃瓦歇山頂,和璽彩畫,外有磚砌石條邊月台。民國十六年(1927)改稱誦豳堂。堂柱上懸沈瑞麟書對聯,當時為駐軍長官辦公處。
4太歲殿
又名太歲壇,位於先農壇東北。太歲之神原為露祭,嘉靖十一年(1532)建太歲殿。黑琉璃筒瓦綠剪邊,坐北朝南,闊七間,寬52米,深24米。外額枋為和璽彩畫,內額枋為旋子彩畫。正殿前有東西廡殿,黑琉璃瓦綠剪邊,懸山頂,闊11間,寬572米,深136米。拜殿又稱南殿,倒座,闊七間,中為穿堂。該組建築即現在古建築博物館所在地。
5神倉
位於太歲殿東,又稱東院,原為明代旗纛廟,清乾隆年改建為神倉。在南牆的三座拱券門院內,有一座圓攢尖頂,是琉璃瓦綠剪邊亭子,即神倉,為收貯五穀祭品之處。
6慶成宮
在內壇東門外,迤北,原為明代齋宮,乾隆二十年(1755)改今名。正殿五間,寬238米,進深91米,建在崇基之上,三出陛,階九級,漢白玉護欄。台上有日晷和時辰牌。正殿後有寢殿,左右有配殿。這裏是皇帝行耕謖禮後,休息和犒賞隨從,官員茶果之處。
(三)皇帝
NFDBE耕觀耕台東有謖田13畝,為皇帝NFDBE耕之處。每年農曆三月上亥日,皇帝率眾官來此先祭先農壇,然後到具服殿更衣,換下禮服,到謖田躬耕,由三王九卿從耕。13畝分為12畦,皇帝右手扶犁,左手執鞭,明代往返4趟,清代3趟,然後從西階上觀耕台,觀耕終了,由東階下台。
大觀園
大觀園位於市區西南,宣武區護城河畔,園址前身係清代皇家菜園,地名南菜園。大觀園景區,既非前朝古建,更非上古遺存,而是一處仿古園林。它是依據我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中的文字描繪使之變成現實,再現了曹雪芹的藝術境界。園中建築、水係、山形、植物花卉、小品等,均力圖忠實於原著,成為一處極富典型環境的文化名園。
1.大門2.曲徑通幽處3.沁芳亭橋4.怡紅院5.瀟湘館6.秋爽齋7.曉翠堂8.香塢9.蓼風軒。
10.藕香榭11.蘆雪庭12.稻香村13.紫菱洲14.綴錦樓15.紅香圃16.蘅蕪院17.省親牌坊
18.顧恩思義殿19.大觀樓20.含芳閣21.綴錦閣22.凸碧山莊23.嘉蔭堂24.西門25.滴翠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