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攏翠庵27.凹晶溪館28.翠煙橋29.紅樓書屋30.紅樓食品部31.紅樓酒肆32.紅樓食品部。

33遊人廁所

大觀園工程從1984年6月開工,分三期進行,至1988年陸續竣工。全園總麵積為125萬平方米,其中建築麵積8000平方米,開辟水域、水係24萬平方米,堆山疊石6萬土石方。園內包括庭院景區五處,自然景區三處,佛寺景區一處,殿宇景區一處,總計40餘個景點。

(一)庭院景區

1怡紅院

怡紅院是《紅樓夢》中男主人公賈寶玉的居所,故而建築雍容華貴,富麗堂皇,是該園庭院型建築的典型代表。三間垂花門,四麵抄回廊。院內正房五間,上懸"怡紅快綠"匾。院中山石、階前蕉棠、鬆下仙鶴、廊內鳴鳥,均為《紅樓夢》書中描述之景色。

2瀟湘館

瀟湘館在怡紅院東,隔路環水,其建築環境與怡紅院迥然不同。這裏翠竹掩映,回廊曲折,粉垣圍繞,數間修舍。後院有臨水小榭,以"美人靠"三麵為欄,頗似江南小舟。整組建築頗具匠心,極力與書中女主人公瀟湘妃子林黛玉孤高自詡、多愁善感的性格相吻合。

3蘅蕪院

在全園東北角,有一組院落,北、東、南三麵環水,西麵靠山,即蘅蕪院。此處是"金玉良緣"中的金鎖佩帶者薛寶釵的住所。院落四稱,建築規整,正房之後,另有後院,東西廂房左右對稱。

4綴錦樓

大觀園東部有一庭院,西側臨水,東部靠山,院內西部建築是紫菱洲,北房正廳,即綴錦樓。此處是《紅樓夢》中迎春住所。

5秋爽齋秋爽齋在大觀園的東南隅,該院落粉垣月洞,亦極雅致。此處是《紅樓夢》中探春的住所。院內有四麵出廊,流角飛簷的曉翠堂,甚有氣勢。建築物旁有幹挺葉闊的青桐樹,碧翠可喜。東南方土山上有八角亭一座,是園內至高點之一。

(二)自然景區

1藕香榭

全園中部是一大片水域,水域南部為藕香榭。池中水榭左右回廊,跨水接峰,後有曲橋與岸相連,是一處觀魚、賞花、看水、納涼的好地方。《紅樓夢》中,眾釵環們啖蟹賦詠,"林瀟湘魁奪菊花詩"即在此處。

2滴翠亭

園西南隅,有座臥水而建的雙層湖心亭,名滴翠亭。該亭東臨小山,東南方為大觀園的西角門,此處有山、有水、有亭,雖地處偏隅,但無景盡之感。

3稻香村

大觀園東部有一處田園農舍,即《紅樓夢》中"稻香老農"李紈的住處--稻香村。造景時有意用桑、榆、槿、柘等樹條編成綠籬,籬內養雞鵝,以突出茅舍意境。此外廣植杏樹,開辟稻田,挖掘荷塘,植藕放鴨,增加田園風光。

(三)佛寺景區

園內西部,怡紅院北,有一處廟堂,名攏翠庵,北與凸碧山莊相鄰,東與凹晶溪館隔路相望。庵內有正殿和東配殿兩大殿堂。這裏是《紅樓夢》中妙玉的禪房。殿中除精塑之神像外,還有妙玉坐禪的蠟像。耳房辟為售品部。

(四)殿宇景區

園北部有一組金碧輝煌的大觀園主要建築,即元妃省NFDBE時之行宮--大觀樓。南臨水域,東倚山峰,一帶長河蜿蜒環抱西北。建築與環境融洽協調。最南端是一座大石牌坊,額曰"省NFDBE別墅"。據《紅樓夢》中描述,坊額原為"天仙寶境",元妃省NFDBE時,命換成現用之名。牌坊北,是行宮正門,門內為第一進院落,院內正殿為"顧恩思義"殿,左右廂房對稱。第二進院內為行宮正殿大觀樓,左配殿綴錦樓,右配殿含芳閣。大觀園內還有暖香塢、蘆雪庭、紅香圃、嘉蔭堂、翠煙橋等建築,占綴在山水之間,使全園建築相互聯係,脈脈相通,成為一座藝術整體。

陶然亭公園

陶然亭公園在宣武區,北門在陶然亭路,東門在太平街,南抵右安門東城根,西至育新街。這座公園不同於北京城內的其他園林。它不具備皇家園林所獨有的金碧輝煌、肅穆端莊的氣勢,而以自然風光,布局如意流暢而顯出自身特色。這座公園以其具有古代勝跡而著稱,實際上它是一座建國後建設的新園林。

(一)園史簡述

1曆史悠久的勝跡

遠在公元前3世紀的戰國時代,這裏就有人居住,這已為古人所遺留的生活器皿所證實。距今800多年前的遼金時代,這一帶是東城外的近郊區,當時溪流縱橫,宛如江南水鄉,葦塘中有島嶼,島的西南部土丘高聳,於是慈悲庵就出現了,至今廟內還留有遼代和金代的石幢即遼道宗壽昌五年(1099)的"慈智大德師佛頂尊勝大悲陀羅尼經幢"和金太宗天會九年(1131)的"觀音甘露破地獄法界真言幢"。《日下舊聞考》中引述"侍讀北平田種玉碑"文,說慈悲庵"創於元,沿於明"。此說恐欠妥。明清二代,這裏設窯廠,燒製磚瓦,今留有窯台舊址。清康熙二年(1663)重修慈悲庵古廟。康熙三十四年(1695),工部郎中江藻在此督理窯廠時,在慈悲庵西院建三間敞軒(一說建一亭),取白居易詩中"更待菊花家釀熟,與君一醉一陶然"的"陶然"二字,命名為陶然亭。由於該亭為江藻所建,故又稱為"江藻亭"或"江亭"。

2盛名難負的"城市山林"

現在北京市內古建園林很多,但是封建王朝統治北京時期,這些園林都是禁地,隻供帝王們享樂。一般人,尤其是文人騷客、落第舉子們,想找一處既有風景又取聚會話別的地方,於是就發現了這處蘆葦搖白,池塘環繞,高台古廟的陶然亭地區,既可登高遠眺,飲酒賦詩,送客出廣安門又方便。詩文的渲染使陶然亭插上了翅膀,清代的中晚期已名傳全國,其實這裏並不是什麼風景美麗之處,隻不過因這裏位置偏僻,略具"城市山林"的情趣罷了。至今慈悲庵院內壁上和亭內石碑上刻有清末翁同和及民國議員王玉樹所書的"城市山林"的墨跡。

3革命者的足跡

自晚清以來,這裏逐漸荒蕪,人煙稀少,是革命者聚會的好地方。因此,這裏在我國近代史上的革命活動中,留下了許多維新派和革命者的足跡。清末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曾在此計議變法維新。章太炎反對袁世凱稱帝,曾被囚於與此近鄰的龍泉寺。孫中山亦在陶然亭參加過集會。1920年1月18日毛澤東同誌與"輔社"同仁共商驅張運動,並在山門外槐樹下合影。同年8月周恩來與覺悟社成員來此與李大釗同誌領導的少年中國學會、人道社等社團20餘位代表集會。學會會員陳愚生自日本回國就居此,其夫人死後亦葬此。

4新公園的出現

以"城市山林"著稱的陶然亭地區,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已是野草雜生,荒塚累累的臭水塘了。1952年首都勞動人民在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把一潭死水挖成280多畝麵積的湖(深3米多)。用挖出來的27萬立方米泥土,沿岸堆起七座小山,又陸續鋪設了幾十萬平方米的草坪,栽種了幾萬樹木。1954年將東西長安街的三間四柱衝天式牌樓遷來北門內中心島北側的石橋兩端,為園林增色不少,可惜兩座牌樓毀於文革中。中南海裏的雲繪樓、清音閣是清代乾隆年間的建築,按周總理指示,遷來園中湖的南側。1978年11月始修古廟慈悲庵,次年10月竣工,並辟為文物陳列室,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80年代為伴隨旅遊業的發展,陶然亭又大規模建設,增建了許多新景點。東門北側建"望春浴德景區";北岸建文化活動區;西邊有"勝春山房景區",西鄰有"曆史名亭"景區;南岸的"九洲方圓"景區等。1986年修複了高君宇石評梅墓。1987年在慈悲庵處建成陶然亭公園園史陳列室並正式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