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加強私營銀行在貨幣金融領域中的地位和作用,積極引進外資。為籌集更多的國內資金,促進經濟發展,貝·布托政府決定允許一部分私營公司成立投資金融銀行。這樣,不僅可以緩和私營部門工業發展資金不足的困難,而且還將促進貨幣金融業的進一步發展。此外,貝·布托政府公開邀請外國私人投資者通過財政援助、技術轉讓、合資企業等各種方式在巴基斯坦投資。貝·布托總理宣布成立以她為首的國家投資委員會,迅速、及時地審批外國資本進入巴基斯坦,重申不對外資企業實行國有化。這些措施使得國內外資金大量投入到巴基斯坦國民經濟發展之中。
在鼓勵私營郵電發展的同時,貝·布托總理要求加強村現有公營企業的管理,清除公營企業管理中存在的各種弊端,充分發揮現有設備的生產能力。為了保證經濟穩定地發展並達到較高的發展速度,貝·布托政府在鼓勵私營部門增加投資的同時,也增加了對公營部門的投資。
第三,重視農業和農村的發展。
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農業,始終是巴基斯坦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1987一1988年農業產值占巴基斯坦國民生產總值的1/4,農業提供了全國就業機會的一半,而且,全國人口的70%以上生活在農村。因此,貝·布托的人民黨政府對發展農業和農村也給予了相當的重視,采取了一係列的有效措施。
首先,政府向小農無償分配土地。巴基斯坦雖經過三次土地改革,但土地等農業生產資料仍高度集中在大地主手中。廣大下中農、小農在政治上和經濟上都依附於大地主,他們沒有能力也沒有興趣去增加農業生產。為了調動小農的生產積極性,貝·布托一上台就決定向小農無償分配近40萬英畝耕地。
其次,大力增加農業投入,繼續實行農產品價格補貼。自60年代中後期巴基斯坦實行綠色革命以來,曆屆政府都增加了對化肥、水利、高產品種等的投入。貝·布托上台後,決定大力增加對農業現代化的資金投入,提高農業生產率。同時繼續實行農產品價格補貼,以使農業投入和農產品價格保持適當的平衡。這既有利於調動廣大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又不損害城鄉廣大消費者的利益。
另外,貝·布托政府開展“人民發展計劃”,改善窮苦農民的生活。這項計劃主要是動員農村基層組織的力量,組織貧苦農民參加為滿足本地需要的農村經濟建設,為貧苦農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以利於逐步消除農村中的貧困現象。人民黨政府十分重視這一計劃,認為這是實現向人民許諾的一項重要計劃。貝·布托總理親自參加並主持了信德省和西北邊境省開展“人民發展計劃”的集會。貝·布托認為,即使要壓縮財政開支,也隻能壓縮其他的財政支出項目,而必須保證“人民發展計劃”項目的費用。1988年12月8日,貝·布托總理主持召開修改上屆政府預算的內閣會議時,決定撥款20億盧比用於開展“人民發展計劃”。在當時捉襟見肘的國家財政中,拿出20億盧比已經相當不容易了,足見貝·布托政府對“人民發展計劃”的重視。
第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擴大社會福利設施。
貝·布托在競選宣言中宣布,人民黨把就業政策列為計劃經濟的主要問題。人民黨將在上台後在就業問題上取得重大突破。貝·布托認為,隨著工業化政策特別是小型工業和鄉村工業政策的實施,隨著鼓勵私營部門發展工業,將會在城市增加大量的就業機會。同時,隨著“人民發展計劃”的實施,也會在農村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為了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解決和緩和嚴重的失業問題,貝·布托政府采取了許多具體措施。
首先,將工業投資同增加就業聯係起來,大力鼓勵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鼓勵在農村的中小城鎮發展以農業原料為基礎的加工工業以吸收更多的勞動力。
其次,扶助自我就業。人民金融公司將向受過一定教育的失業人員提供開業貸款,鼓勵他們自我就業,如自辦學校、診所、律師事務所等。人民黨政府還將增加在人民金融公司中的股份,以便向更多的自謀職業人員提供開業貸款。
此外,繼續在國外為巴基斯坦人尋找工作。1978—1982年。巴基斯坦有70萬人在中東地區工作;而目前,由於種種原因,這批人紛紛回國。貝·布托政府利用兩伊停火、恢複各自的經濟建設的機會,繼續努力在國外為巴基斯坦人尋找工作。
在增加就業的同時,貝·布托政府還增加了對醫療衛生、住房等社會槁刮事業的投資。
第五,重視發展教育和科學技術,提高國家的義明程度和科技水平。
貝·布托政府在克服財政金融結構失衡,鼓勵發展私營部門。重視發展農業,增加就業機會的同時,還十分重視教育和科技。
巴基斯坦總統伊沙克·汗和總理貝·布托都強調要重視發展教育和科學技術。伊沙克·汗總統說;“在當今世界上,如果不掌握科學技術,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發展,甚至不可能維護其主權獨立和國家完整”。他特別強調指出,對科學技術教育持冷漠、忽視或無所謂態度,將必然造成長久地依賴於他人,而長久地依賴他人又必定會損害主權、榮譽和尊嚴。
貝·布托總理也多次強調,人民黨政府要最優先發展教育和科學技術。貝·布托認為。鑒於過去長期對教育的忽視,必須把發展基礎教育作為國家最根本的一項任務,並從資金上予以保證。同時,對技術教育、職業教育也給予足夠的重視。為了大力發展科學技術,貝·布托成立了以其父、前總理住勒菲卡爾·阿裏·布托的名字命名的科學和技術研究所,並從資金上保證該研究所的正常運轉。
如果說貝·布托上台後在國內麵臨的最嚴重的挑戰是經濟問題,那麼,她在國外麵對的最棘手的問題就是自印巴分治以來一直困擾巴基斯坦曆屆政府的巴印關係問題。因此、在對國內推出強有力的經濟政策的同時,貝·布托在外交上也迅速把精力集中到改善巴印關係上。
1988年12月28日,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國際機場。
一個晴朗的夜晚。
人頭攢動,燈火輝煌,整個機場如同白晝。此時的貝·布托總理仁立機場,心情略有起伏,等待著……
一架銀機除除降落在機場上,機艙門緩緩啟動,舷梯口出現了精神奕奕的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他麵帶微笑,健步走下弦梯,與早已等候在此的貝·布托總理互致問候。印巴和解的帷幕已經徐徐拉開。
第四屆南亞區域合作聯盟首腦會議將於12月29日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舉行。作為東道主的貝·布托總理盛請邀請印度總理拉·甘地等南亞國家政府首腦來巴基斯坦共商南亞經濟發展大計。
作為28年來第一位飛赴巴基斯坦的印度總理,拉·甘地一踏上巴基斯坦這片對他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土,便感到了印巴和風拂麵,心潮亦難以平靜……
貝·布托總理也感到所有這一切來之不易啊!
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在獨立前原為一個國家。兩國之間有著密切的曆史和地緣聯係,兩國的總麵積占南亞地區總麵積的90%,兩國的人口之和占世界的1/5。兩國的戰略地位和經濟、軍事實力等因素決定了兩國的關係穩定與否直接影響到整個南亞乃至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然而自兩國獨立以來,由於宗教和領土等原因,兩國關係一直比較緊張。
1947年6月3日,英國統治者公布了“蒙巴頓方案”,把英屬印度按宗教信仰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1947年8月14日和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自治領正式宣布成立。在印巴分治過程中,印度教徒與穆斯林的對立情緒達到了頂峰,導致了曆史上最嚴重的宗教衝突和仇殺。在衝突最劇烈的旁遮普和信德等地,許多城市和村莊變成廢墟。幾個月之內,50多萬人被殺,1000多萬人無家可歸,橫屍遍野,慘不忍睹。這種用血和淚凝成的種族和宗教仇恨,造成了印巴兩國人民之間極大的思想隔閡和心理障礙,嚴重影響著兩國關係的正常化。加之英國殖民主義者在分治過程中故意製造的新的矛盾糾紛——懸而未絕的克什米爾土邦的歸屬問題,宣布分治後不到三個月,印巴兩國就發生了武裝衝突。迄今為止,兩國已在克什米爾地區三次兵戎相見,各自都把對方作為自己國家安全的主要威脅,並為此展開了激烈的軍備競賽,使兩國長期處於緊張的對峙狀態。
克什米爾問題是印巴關係中的核心問題,它是曆史遺留下來的。由於克什米爾對印巴兩國都利益攸關,故長期得不到解決,成為阻礙兩國關係正常化的主要痼疾之一。
在第三次印巴戰爭結束後,1972年6月28日-7月2日,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和巴基斯坦總統位·阿·布托曾在印度的喜馬偕爾邦首府西姆拉舉行首腦會談。年僅19歲的哈佛大學學生貝娜齊爾·布托也隨父親佐·阿·布托總統參加了那次曆史性會談,並有幸與印度著名的政治家、世界上執政時間最長的女總理英迪拉·甘地相識並合影留念。兩人都給對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7月3日,印巴兩國簽署了《印度政府和巴基斯坦政府雙邊關係協定》,即著名的《西姆拉協定》協定申明“兩國決心用和平方法通過雙邊協商或使用其他相互同意的和平手段解決它們的爭端”,從而確立了兩國之間和平解決爭端的“西姆拉精神”。在最棘手的克什米爾問題上,印巴雙方擱置爭議,規定兩國各自保持戰後的實際控製線,“任何一方都不應該單方麵謀求改變這條控製線”。
自1972年印巴雙方簽定《西姆拉協定》之後,印巴兩國關係基本上保持穩定,雖然有時曾出現緊張,但兩國未再發生戰爭。在克什米爾,印巴兩國軍隊雖在實際控製線不時發生槍戰,但並未出現大的武裝衝突。
進入80年代以來,印巴兩國在克什米爾的爭端又出現了新的熱點。雙方在星峽冰川地區發生了衝突,出現了軍事對抗。
星峽冰川(又名“錫亞琴冰川”)位於克什米爾印巴實際控製線北端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國三國交界地區,麵積約3000平方公裏,海拔高度在4000-6000米,周圍全是比冰川更高的雪山冰峰。從經濟角度看,沒有任何價值,但印巴雙方卻對這塊不毛之地展開了激烈的爭奪,這主要是由於該地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用印度人的話說,星峽冰川是巴基斯坦打開查摸·克什米爾防禦之門的鑰匙。控製了星峽冰川,巴基斯坦就可以與中國阿克賽欽地區接壤,在未來的對印作戰中,巴基斯坦就可以與中國在軍事上“遙相呼應”,並能夠“將印度與拉達克之間的公路撒得粉碎”。再加上印巴邊界已明確劃分,無可爭議,有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實際控製線兩側雙方已有重兵把守,難以爭奪,隻有星峽冰川有隙可乘。
從1981年開始,印巴雙方分別派出巡邏隊抵星峽冰川地區進行偵察和適應性訓練,同時到歐洲國家采購高海拔作戰的專用設備,為部隊長期駐守進行物質準備。1984年,印軍搶占了冰川西側3個山口中的兩個(比拉方德山口和希阿拉山口),巴軍隨之也占領了另一個山口(吉揚山口)雙方形成軍事對峙後,便不斷發生交火事件。5年來,雙方在該地區不斷增加兵力,構築工事,頻繁交火,同時也不斷會晤,但終無結果。
除了克什米爾問題外,宗教紛爭也是影響印巴兩國關係的主要矛盾之一。
印度的教派衝突是國內的一大難題,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旁遮普問題”又稱“錫克人問題”。印度境內的錫克人集中居住在旁遮普省,信奉錫克教。錫克人不斷掀起維護其民族權利的鬥爭,要求成立錫克人的國家——卡利斯坦國、1984年6月,印度總理英·甘地調動軍隊攻占錫克人的聖地——阿姆利則金廟,嚴重傷害了錫克人的宗教情感,招來了1984年10月31日的殺身之禍。拉·甘地上台後,采取措施,平息了錫克人的旁遮普叛亂。在這個問題上,印度指責巴基斯坦插手旁遮普問題,威脅了印度的安全和穩定。而巴基斯坦則指責印度在其西部的拉賈斯坦邦訓練騷亂分子,並派他們到巴基斯坦信德省製造動亂。
另外,激烈的軍備競賽也是影響兩國關係的障礙之一。印度以“對付來自巴基斯坦的軍事威脅”為借口,從60年代以來一直致力於建設軍事強國。80年代印度著手實施一項為期20年的國防現代化計劃。目前,印度陸軍總兵力居世界第四位,海軍、空軍兵力也位居世界前列。
尤為引人矚目的是印巴兩國競相製定發展核武器的計劃,並且取得突破性進展。印度於1974年爆炸了一個核裝置後,於1988年2月成功地發射了一枚射程為240公裏的中短程導彈,並聲稱,印度已具備生產15一30枚原子彈的能力。巴基斯坦也不甘示弱,努力研製核武器。在核能力上,巴基斯坦處於弱勢,但印度卻指責巴基斯坦發展核武器並威脅印度安全。巴基斯坦多次宣布它發展核技術是用於和平目的,並主動建議停止核競賽,宣布南亞為無核區,但印度卻不同意,而提出雙方簽定“互不攻擊對方核設施協議”。
在整個國際局勢趨向緩和的大背景下,印巴關係稍有解凍。特別是1988年12月貝·布托當選為巴基斯坦總理以後,印巴兩國的敵對關係出現了明顯的緩和跡象。
貝·布托組建人民黨政府以來,一直把改善同印度的關係作為對外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貝·布托深知,由於地緣政治和曆史的原因,印巴關係緊張給巴基斯坦造成政治上、軍事上和經濟上的壓力。印巴關係緩解,即使一時解決不了懸而未決的雙邊關係問題,但對巴基斯坦解決國內問題還是有利的。另外,印度畢竟是南亞大國,在區域合作中占一定地位.貝·布托也希望印巴改善關係對南亞區域合作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