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新的曆史時期(1 / 3)

第十章 新的曆史時期

巴基斯坦大選結束後,世界各國輿論普遍認為,人民黨重新上台執政在巴基斯坦開創了一個民主的新紀元。它結束了長期的軍人獨裁統治,開始了議會民主的政治民主化進程,巴基斯坦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

1988年12月2日,貝娜齊爾·布托總理在伊斯蘭堡首次向全國發表廣播和電視講話,闡述了巴基斯坦的內外政策。

貝·布托說,巴基斯坦麵臨的形勢是非常嚴重的,政府麵對一些嚴峻的挑戰,諸如貧窮、文盲、宗教糾紛、人口膨脹、難民群、與鄰國不和諧的關係、還有一支花費很大的龐大軍隊等等。而這些隻不過是最突出的一些問題而已。

貝·布托對自己所處的地位十分清楚。在對全國的演講中,她的語氣堅定而略帶黯淡的色彩。她說:“你們把崇高的榮譽贈與你們的一個姐妹,也把沉重的責任擱在她的肩頭。我們此刻站在災難的邊緣,然而整整一代人正準備盡最大力量拯救我們的祖國,我們要結束饑餓、腐敗的現象,我們要讓無家可歸的人重返家園!”

貝·布托在大選中已經證明自己是一位合格的候選人,現在她需要用政績來證明,她更是一位出色的管理者與決策者。多出任總理後,貝·布托的首要任務是為巴基斯坦製定一個穩鍵的、和諧的、條理分明的外交政策。因為巴基斯坦在地緣政治和超級大國的角逐中陷得很深。在競選中,畢業於哈佛大學的貝·布托壓低了人民黨長期反美的調子。在就職後的演說中,貝·布托重申要與美國建立緊密的關係。聲明巴基斯坦將繼續支持反政府的阿富汗遊擊隊爭取獨立的鬥爭。貝·布托堅定地表示要進一步加強同中國傳統的友好關係。貝·布托還表示,要突破重重障礙與印度改善關係。

貝·布托總理還談到核武器這個敏感問題。國際社會正密切注意巴基斯坦的核研究計劃,並懷疑巴基斯坦已經製造了原子彈。這種可能性曾一度使美國與巴基斯坦關係疏遠,印度也對此“深表關切”。在12月3日舉行的就職後第一次記者招待會上,貝·布托總理向全世界保證:“我們的核子研究旨在和平利用,與使用原子彈是兩碼事。”

除了外交政策,國內積重難返的麻煩同樣需要貝·布托以極大的政治勇氣果斷地處理。首要的問題是在軍方獨吞國民預算60%的困境中,人民黨政府如何實現改善教育、向人民提供醫療保險與住房等諾言。這是個極為棘手的問題,涉及到與軍方關係這個最敏感的問題,處理的好壞將直接關係到貝·布托政府的命運。貝·布托還要遇到人口爆炸的難題,需要拿出錦囊妙計來控製3.1%的人口增長率。這個增長率是世界最高的。控製不住人口的迅猛增長,國家和社會的發展也就無從談起。因此,新政府是否敢於不顧宗教領袖的反對而執行當前孟加拉國政府推行的計劃生育政策,這是對其政治信心的直接考驗。另外,宗教派別鬥爭問題也將使貝·布托煞費苦心,宗教問題已經給國家帶來了災難。1988年全國有數百人死於宗教衝突。

尤其是在經濟上,巴基斯坦已接近破產的邊緣。前政府為獲得外國貸款,與不少國家訂立了各種協定,債務累累。因此,貝·布托的政府從一成立時起,就麵臨巨大的經濟困難。貝·布托必須加快巴基斯坦國民經濟的發展,擴大中產階級的隊伍,縮小貧富差距,努力引進外資。

盡管貝·布托政府上台伊始,巴基斯坦麵臨的國內外形勢是非常嚴重的,政府麵對著嚴峻的挑戰,但貝·布托堅定地表示“不害怕任何挑戰”。既然曆史和人民把她推到巴基斯坦政治舞台的中心,那麼她絕不會辜負人民對她的殷切期望。

1988年12月4日,貝·布托總理主持了第一次內閣會議,研究了巴基斯坦的經濟形勢,特別是國家預算,討論了政府應采取的經濟措施。

貝·布托上台後麵臨的經濟困難的主要特點是經濟發展速度明顯下降,財政赤字巨大,內外債務累累,國庫空空如也。人民黨政府在經濟上麵臨嚴峻的考驗。

首先是經濟發展速度大滑坡。從1977-1988年度齊亞·哈克總統當政的11年,前期巴基斯坦國民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為66%。但是從1986一1987年度開始,國民經濟發展速度明顯下降,當年國內生產總值隻比上一年增長5.7%,1987—1988年度為5.8%。貝·布托執政初期,巴基斯坦國內生產總值年增長率又降為5.1%,比原定指標69%低1.8個百分點。

其次,財政赤字巨大、通貨膨脹率上升是巴基斯坦經濟困難的突出特點。近十年巴基斯坦中央政府預算赤字從1981一1982年度的171.74億盧比增至1987-1988年度的577.18億盧比,增長了2.3倍。同期,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從53%上升到8.6%。

為填補巨額財政赤字,齊亞·哈克政府不得不大舉內、外債,使債務負擔加重。巴基斯坦政府的內債從1980一1981年度的580.87億盧比增至1987-1988年度的2901.46億盧比,增加了4倍。同期,內債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則從20.9%上升到42.3%。政府還本付息的數額逐年增大,每年僅內債的利息額就從1980-1981年的33.37億盧比增至1987—1988年度的210.96億盧比。

而財政赤字的增長,必然引起物價的大幅上漲。1988年6月以前,物價相對穩定,年通貨膨脹率大約在5%左右。此後,物價開始上漲,而且上漲幅度越來越大。1988年6月到10月,批發價格指數上升10.34%,消費品價格指數上升10.50%,46種敏感商品價格指數上升了近16%。並且,這種上漲趨勢仍有所加強。通貨膨脹頗似籠中猛虎,一旦失控,便難以駕馭。這是令貝·布托總理最頭痛的事。

再次是外債負擔加重,國際收支赤字增大。巴基斯坦政府從50年代初開始接受外援,1952-1953年度欠外債100萬美元。其後,隨著外援數量的增加和外援結構的變化,外債負擔逐年加重,從1954-1955年度的3.37億美元,增至佐·阿·布托執政後期的72億美元。齊亞·哈克將軍當政後,1981年為90億美元,到1988年6月底為126.13億美元,約占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30.9%。據世界銀行1988年世界發展報告提供的材料,巴基斯坦外債雖然數額不算巨大,但其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卻高達35.9%;而巴西隻占31.9%,盡管它的外債總額高達825億美元;印度隻占14%,而它的外債總額為319億美元。

與此同時,巴基斯坦僑彙收入繼續下降。在國外工作的巴基斯坦入彙回國內的僑彙是巴基斯坦重要的外彙來源,對平衡巴基斯坦的國際收支具有重要意義。1972-1973年度巴基斯坦僑彙收入為1.36億美元,約占當年商品出口收入的18%。1982—1983年度僑彙收入高達28.87億美元,比當年的商品出口收入還高出10%。但自此以後,僑彙收入連年下降。況且巴基斯坦僑彙收入絕大多數來自中東等阿拉伯產油國家,由於近年石油價格下跌,中東產油國家壓縮建設規模,大批巴基斯坦工人被迫回國,因而影響到巴基斯坦僑彙收入大幅度下降。

僑彙收入的銳減,外貿赤字的增加,必然導致國際收支嚴重失衡、外彙儲備大幅減少。1988-1989年度巴基斯坦國際收支經常項目赤字為19.8億美元,比預定指標12.5億美元高出58.4%。在貝·布托上台前,巴基斯坦外彙儲備已經下降為4.57億美元。

巴基斯坦經濟困難的最後一個特點是人口增長過快,同時,失業問題相當嚴重。

巴基斯坦人口1988年時是1.04億,是世界上第9個人口最多的國家。而且,巴基斯坦的人口增長率為3.1%,是世界上人口增長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如按目前的速度增長下去,到本世紀末,巴基斯坦人口將達到1.8億。

一般說來,勞動力隨著人口的增加而增加。但由於巴基斯坦經濟能力有限,難以全部吸收新增勞動力,因而失業和就業不足問題就相當嚴重。1987-1988年度巴基斯坦失業人口達400萬,失業問題相當嚴重。

麵對這些棘手的問題,貝·布托沒有忘記自己在1988年11月大選宣言中的許諾:要向每一個巴基斯坦公民提供糧食、布匹、住房、教育、衛生設施、安全和健康的環境,在法律麵前人人平等,把巴基斯坦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國家。因此,貝·布托總理認為,為了克服當前經濟困難和實現對人民的許諾,發展國民經濟的指導思想應當是既要促進國民經濟穩定發展,又要實現平等、社會公正和消除貧困,使這兩者之間平衡協調發展。為此,人民黨政府必須實行全麵的經濟調整和結構改革,以保證經濟能在國內外穩定的財政金融環境中健康發展。同時要特別重視擴大經濟發展利益和機會,改善和提高教育、衛生和社會服務水平以及增加就業,從而實現消除貧困的重要目標。

在這種思想指導下,貝·布托政府執政後,采取了一係列重要措施,調整、改革經濟結構,推行經濟改益。其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何如下幾個方麵。

第一,克服財政金融結構失衡,保證經濟正常發展。

鑒於巴基斯坦財政赤字逐年增大,債台高築、差不多占去了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70%,人民黨政府把克服財政金融結構失衡,削減財政赤字、控製通貨膨脹、改善國際收支狀況作為首要的經濟目標。

貝·布托.總理清楚地記得,早在居內久政府時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向巴基斯坦政府提出要改革財政製度,把赤字控製在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5%以內的要求。否則,將不向巴基斯坦提供貸款援助。當時的周內久政府和後來的齊亞·哈克看守政府部擬定了增加稅收減少赤字的預算,但都因遭到反對而未能真正厲行財政收支結構的改革。貝·布托上台伊始就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談判,雙方同意將赤字限定在占國民生產總值6%的比例內。

如何減少赤字,擺在貝·布托總理麵前的有三條道路:

其一是增大稅收。這是一種簡單有效的辦法,但居內久政府新增稅收180億盧比和齊亞·哈克看守政府新增稅收130億盧比的預算均遭到國民議會的反對而未能通過。因此,貝·布托政府不能重蹈覆轍,否則隻能引火燒身。

其二是大量舉措內外債務。但這必然會耗盡國庫中已少得可憐的外彙,而且還將危及巴基斯坦同國際金融界的關係,降低巴基斯坦的信譽等級,使巴基斯坦接受附帶苛刻條件的緊急援助。這種辦法非但不能解決內外債務負擔已相當沉重的問題。而且隻會使之更加嚴重,險情增大。

其三是適當增稅,同時緊縮開支。

經過理性的思索,審慎地抉擇,貝·布托總理把目光盯在了第三條道路。第一條、第二條道路荊棘叢生,風險極大,成功的可能性極小。隻有走“適當增稅,緊縮開支”的道路,才能有效解決政府麵臨的財政結構失衡問題;同時,這也是在巴基斯坦當時情況下唯一可行的辦法。

1988-1989年度新增稅額,貝·布托政府原定為210億盧比,後來減至100億盧比。之後又考慮到各種因素,貝·布托決定再次大額刪減,最後確定為70億盧比,隻相當於當初設想的1/3。這是在巴基斯坦國內各界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的,因而是可行的。

此外,為了動員更多的國內資金投入經濟建設,貝·布托還設法動員“黑錢”“棄暗投明”,投入工業生產。據巴基斯坦國家稅收委員會估計,1986年巴基斯坦地下經濟或未經注冊的資金或黑錢幾乎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而貝·布托上台前夕,“黑錢”已與巴基斯坦當年的外債總額相當。規模龐大的地下經濟衝擊正常的經濟秩序,助長通貨膨脹,對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有著巨大的腐蝕作用,如不加以控製或積極引導,它的破壞作用將與日俱增。因此,貝·布托政府明確規定:凡“黑錢”投入工業生產者,隻需繳納少量所得額即成“白錢”,政府有關當局不再追究其偷漏稅收的責任。如此一來,大量的“黑錢”被引向國民經濟正常發展的道路,也在相當程度上,克服了財政金融結構的失衡。

在適當增稅和引“黑錢”於生產的同時,貝·布托政府還大力消減非發展費用。她要求“各省政府也削減其非發展費用,要勒緊褲帶過日子,而不能向窮人征收更多的錢來滿足自己的奢侈生活”。貝·布托總理還以身作則,率先垂範,決定將其總理府按規定應得的修繕費用削減一大半,將有限的資金最大限度地投入國民經濟積極健康穩定發展上。貝·布托自信地認為,她的緊縮政策肯定會收到良好效果。

第二,大力鼓勵私營部門發展,增強公營企業活力。

70年代,人民黨執政期間,貝·布托的父親佐·阿·布托總理,大力推行國有化。這項政策在當時促進了巴基斯坦經濟的穩步增長。但隨著曆史的發展,這項政策已經不能促進巴基斯坦經濟發展了。貝·布托在1988年大選中明確宣布,執政後不再推行國有化。人民黨還針對人們對其國有化政策的疑慮,在競選宣言中也宣

布:“人民黨將鼓勵私營部門積極承擔國家工業發展的責任並在其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貝·布托總理還決定,吸收私營企業家參加國家計劃委員會,與政府一道製定經濟發展計劃。

貝·布托政府采取了多種有效措施促進私營企業發展。

其一,政府放寬投資設廠的限製。政府規定,凡投資在10億盧比以下的中小企業,不需政府批準。而且如在政府指導下的工業發展區和落後地區投資辦廠,政府將保證優先提供各種重要服務。另外,鼓勵私營部門積極參與電力、公路等國民經濟基礎設施的建設。

其二,出售公營企業股份,加強同私營部門的經濟聯係。這是貝·布托政府在鼓勵私營部門發展方麵作出的一個重大突破。貝·布托相信,此舉不僅可以增加政府財政收入,而且可以加強公、私營部門的經濟聯係,發展資本市場。為使出售股票順利進行,同時也加強私營部門在資本市場上的活動,貝·布托總理還決定在首都伊斯蘭堡設立股票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