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尋找外交方式(3 / 3)

巴基斯坦方麵則堅持認為,它的核計劃完全是必要的計劃,因為它受到宿敵印度的核威脅。11月23日,貝·布托總理在接受美聯社記者采訪時說:“現在是美國開始重新評價其政策的時候了。指望巴基斯坦削減核計劃是卑劣的,是對巴基斯坦的羞辱。”她排除了削減核計劃的任何可能性。但在譴責美國不公正地把巴基斯坦列為限製全球武器競賽對象的同時,貝·布托女士又說,她的對外政策的最高目標是重建同美國的緊密關係。

作為阻止在南亞擴散核武器的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克林頓政府在1994年3月建議國會取消不得向巴基斯坦提供軍事援助的禁令,以作為對巴基斯坦不生產製造核武器材料的回報。但美國國會大多數議員不支持政府要廢除《普雷斯勒修正案》的計劃,也不同意有不受這項修正案的約束的例外情況。

1994年4月,美國助理國務卿塔爾博特在伊斯蘭堡同巴基斯坦領導人就核問題進行談判。雙方同意就美國提出的一項建議繼續進行對話。美方的建議內容是:巴基斯坦同意限製其核計劃,這樣美國便向它提供F一16戰鬥機。塔爾博特和巴基斯坦外交部的一位發言人都說,將繼續通過“悄悄的外交”討論限製巴基斯坦核計劃的問題。

在塔爾博特訪問南亞以結束印巴之間核武器競賽一周後,巴基斯坦前看守政府總理莫伊·考萊希便在4月17日說,巴基斯坦4年前就凍結了它的核計劃,但巴基斯坦必須擁有生產核彈的能力。他說:“簡單地說,我們說過,我們不會采取實施生產核武器的計劃,但我們有能力在非常短的時間內生產核武器。”“從常規軍事力量角度講,巴基斯坦軍事力量要比印度弱得多。我們認為,我們不應該采取單方麵行動改變或削弱我們的核防禦能力。”

但貝·布托政府對美國把原來要巴基斯坦應該限製和取消核計劃改為隻要求限製表現出積極態度。5月18日,巴基斯坦外交部長艾哈邁德·阿裏說,伊斯蘭堡已經認識到美國對巴基斯坦政策的轉變,巴基斯坦準備考慮接受對它的核計劃進行檢查,並希望年底之前美國能恢複向巴基斯坦出售武器。但阿裏強調,伊斯蘭堡沒有改變它提出的核檢查應包括印度的要求。

從1994年4月開始,美國首次在對巴基斯坦和南亞的政策上采取了更為務實的態度,華盛頓放棄了它早些時期采取的將解決克什米爾問題同防止核擴散問題相聯係的立場。它開始實行這樣的政策:首先限製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核能力,然後在某個適當的階段消滅它。這一目標的實現取決於美國采取什麼樣的措施來報答印度和巴基斯坦同意限製它們現有的生產核武器的能力,取決於美國在該地區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安全框架,更重要的是取決於它如何同印巴兩國現任的領導人打交道。因為印巴兩國的絕大部分人讚成自己的國家生產核武器。巴基斯坦認為自己的核計劃是抗衡印度在常規武器方麵占優勢地位的一種威懾力量。印度則認為自己的核計劃是對中國的一種威懾,是一種國際威望的象征。

1995年1月,一支由40人組成的以國防部長佩裏為首的美國官方代表團出訪巴基斯坦,它是1989年以來美國派往巴基斯坦的級別最高、陣容最強大的外交使團。

巴基斯坦對美國國防部長的光臨給予高規格的外交禮遇,總統萊加裏、總理貝·布托和國防部長、陸軍參謀長分別接見了佩裏一行,並“在十分親切的氣氛中舉行了話題廣泛的會晤”。據報道,佩裏同巴基斯坦領導人會晤時讚揚巴基斯坦是“伊斯蘭國家實行現代化的楷模”,在聯合國維和努力方麵做出了“令人欽佩的貢獻”,強調美國樂意看到“一個統一昌盛的巴基斯坦在今後國際事務中發揮積極的作用”。貝·布托事後告訴新聞界,防止核擴散並不是巴美會談的“重點”,“美方沒有要求巴基斯坦簽署核不擴散條約”。

巴基斯坦和美國此番在兩個問題上麵取得了兩項重大進展:第一,美國同意恢複1948年成立、1990年起因《普雷斯勒修正案》實施而被迫中斷了的“美巴軍事磋商工作組”。過去美巴雙方均把“軍事磋商工作組”當作各自決策層相互傳遞戰略意向的正常渠道。第二,美國將考慮從第三國向巴基斯坦轉交價值6.5億美元的28架F一16戰鬥機。

2月11日,巴基斯坦和美國終於就安全合作達成了協議。美國承諾將繼續向巴基斯坦提供軍事和經濟合作。

為了讓巴基斯坦放心,美國國防部長佩裏於2月12一13日又訪問了印度,要求印度也“限製”其核計劃。2月12日,美國與印度在新德裏也簽署了一項《美印防務關係協議》,以體現克林頓政府的南亞政策對印巴兩國的“平衡”。

雖然佩裏的訪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巴美關係,但對貝·布托政府來說,在改善和發展對美關係上仍將麵臨曲折的道路。隨著1995年牢3月8日在卡拉奇發生刺殺美國領事館工作人員的事件,巴美關係又蒙上了一層陰影。事發後貝·布托總理說:“巴基斯坦已支付價值12億美元的軍事設備的款項,但我們既沒有受到貨,也沒拿回退款。我擔心這種情況會助長巴基斯坦好戰分子的氣焰,我希望美國政府注意這些動向。隻有這樣做,我們才能針對破壞我國溫和力量的種種問題找到解決辦法。”

為了恢複和改善與美國的關係,貝·布托政府在外交上上采取主動行動。1995年4月5日一13日,貝·布托總理應美國總統克林頓之邀對美國進行了為期9天的訪問。貝·布托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說服美國取消對巴基斯坦出口軍事裝備的禁令,恢複對巴基斯坦的軍事和經濟援助。訪美期間,貝·布托在巴爾的摩的霍普金斯大學發表演講時,希望美國政府最好向巴基斯坦交付80年代末訂購的價值14億美元的60架F-16戰鬥礬。特別是交付早已付款的28架F-16戰鬥機。如果不願意,那就退款。貝·布托在接受美國《華爾街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美國再拒絕交付F—16戰鬥機,巴基斯坦就準備向法國和俄羅斯訂購新型戰鬥機。

貝·布托訪美期間最引人注目的活動就是與克林頓總統進行的首腦會談。在會談中,克林頓總統承認美方在向巴基斯坦供應軍事裝備問題上,采取了“錯誤的做法”,對巴基斯坦來說是“不公平的”。他向貝·布托保證,他的政府將與國會合作,盡快解決這一問題。據透露,克林頓政府考慮的解決辦法有這麼幾種:1.力促國會通過有關決議,修改或在某一時間內暫緩執行《普雷斯勒修正案》,以便政府能將這批軍事裝備交付巴基斯坦。2.為這批F一16戰鬥機尋找其它買主.一俟轉售,即將貨款退還給巴基斯坦。3.如果上述兩種方案行不通,美國則給予巴基斯坦經濟補償,比如撥款援助巴基斯坦打擊國際恐怖主義活動和緝查毒品走私,或為巴基斯坦訓練軍事人員,為其現有的美式軍事裝備免費提供零配件等。

事實上,美國政府已逐漸認識到,《普雷斯勒修正案》實施幾年來,不僅未達到預期目標,反而導致巴基斯坦反美情緒高漲;一味施壓不是辦法。另外,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興起也使美國大傷腦筋,在防範原教旨主義泛濫問題上,美國離不開像巴基斯坦這樣“溫和的伊斯蘭國家”的幫助。因此,自1994年下半年以來,美國已開始逐步調整對巴基斯坦的政策,雙方試圖繞過《普雷斯勒修正案》,在經貿、能源等領域進行廣泛而深入的合作。到貝·布托訪美時為止,巴美已簽署了總投資金額達120億美元的投資協議備忘錄,美國主要在能源領域進行投資。

貝·布托此次訪美,在改善巴美關係上又取得了進一步的成果。除與美國政界要人舉行會晤外,貝·布托還同美國工商界人士進行了廣泛接觸,深入探索巴美在經貿領域進行合作的前景。在訪問的9天期間,巴基斯坦同美國經濟界簽訂了總額達60億美元的投資意向書。貝·布托的訪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當然,巴美關係還有不少需要克服的障礙。作為一對“麻煩的夥伴”,巴美兩國幾十年來已建立起親密的“夥伴”關係,雖然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麻煩,但雙方都離不開對方,畢竟還是一對“夥伴”。貝·布托政府將繼續尋求改善巴美關係,並將其作為巴基斯坦對外政策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