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尋找外交方式(2 / 3)

巴基斯坦政府對自己所處的南亞地區的和平與發展問題十分重視,一直積極參與南亞區域合作聯盟的各項活動,並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1995年5月3日,第八屆南亞區域合作聯盟首腦會議在印度首都新德裏召開,包括巴基斯坦總統萊加裏在內的南亞聯盟七個成員國首腦與會,共商南亞的和平與發展問題。

東道主印度總理拉奧在致開幕詞時指出,目前全球經濟環境正在發生變化,加強區域合作是促進南亞地區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與會的各成員國首腦在講話中也指出,包括南亞各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經濟過程中麵臨著外債負擔重、貿易赤字大、商品價格高和新技術缺乏等困難,這些不利的因素嚴重影響著南亞地區經濟的順利發展。因此,各國首腦決心采取措施進一步開放市場,調整關稅,加速實現貿易優惠協定,擴大貿易,吸引更多的外資,並在科教、農業和信息交流等領域加強合作。

5月4日,首腦會議閉幕。會議最後通過了《德裏宣言》。與會各成員國領導人一致同意從1995年12月8日起,實施在達卡舉行的第七屆首腦會議上達成的南亞特惠貿易安排框架協議,開展地區自由貿易。

《德裏宣言》說,消除貧困是南亞各國所麵臨的首要任務。與會領導人決心積極行動起來,爭取到2002年消除地區貧困。《宣言》指出,毒品走私和有組織的犯罪活動嚴重威脅著本地區安全。各國應該加強合作,嚴厲打擊這些不法活動。《宣言》還呼籲提高婦女的社會地位,減少性別偏見,賦予婦女更大的權力。

會議期間,各成員國首腦頻繁接觸,舉行私下會談,就一些雙邊問題進行磋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巴基斯坦總統萊加裏5月4日與印度總理拉奧的會見。一段時期以來,印巴兩國圍繞克什米爾問題關係一直比較緊張。在會談中,萊加裏和拉奧都強調,不能用軍事手段解決克什米爾問題。印巴兩國應該通過和平協商解決所有存在爭議的問題,改善兩國關係。

與美國的關係一直是巴基斯坦對外政策的重點。從5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巴基斯坦和美國的關係一直比較緊密。對美國來說,巴基斯坦不僅是南亞的一個重要國家,而且還是對付蘇聯南下印度洋擴張戰略的一個重要盟友。而對巴基斯坦來說,由於與印度因克什米爾爭端而發生戰爭,也需要與美國這樣的大國結盟以保障自身的安全。所以,出於不同的戰略利益考慮,巴美兩國從50年代起正式結盟,先後簽訂了《美巴共同防務援助協定》和《美巴雙邊防禦合作協定》。巴基斯坦開始接受美國提供的軍事、經濟援助。此後巴美關係一直比較緊密,雖幾次出現波折,但總能和解。

1979年年底,蘇聯出兵占領阿富汗後,巴基斯坦成為美國抵禦蘇聯南下印度洋的“前線國家”,它在美國全球戰略的棋盤中地位立即突出出來,巴美關係也隨之升溫。美國試圖通過建立華盛頓—伊斯蘭堡軸心同盟來抵禦蘇聯的南下印度洋戰略。

1981年,裏根政府同意向巴基斯坦提供為期6年(1981一1987年)的總額達32億元的一攬子軍事、經濟援助計劃。該計劃完成後,又從1988年開始向巴基斯坦提供總價值40.2億美元的第二期一攬子援助計劃(1988—1993年),其中軍事援助達17.4億美元。與此同時,美國開始向巴基斯坦出售最先進的F-16A型和B型戰鬥機,兩批共售60架。這些飛機使巴基斯坦軍事實力大大增強。1989年,巴基斯坦又向美國增加訂購60架F—16戰鬥機,總價值14億美元。巴基斯坦為其中的28架預付訂金6.58億美元。

然而,隨著蘇軍撤出阿富汗,美國對巴基斯坦的戰略需要日益減少。而隨著蘇聯解體,以美蘇對峙為特征的“冷戰時代”急速退出了曆史舞台,巴基斯坦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地位更是江河日下。失去了共同戰略基礎的巴美關係很快開始滑坡、並最終降到離冰凍狀態隻一步之遙的臨界點。

巴美關係的不斷惡化,既是冷戰結束世界格局發生轉折性變化的直接反應,也是當時美國共和黨政府重新設計美國全球安全戰略的必然結果。

冷戰結束後,防止核擴散成為美國的一項至關重要的戰略目標。在此背景下,199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共和黨參議院普雷斯勒提出的針對巴基斯坦核問題的《普雷斯勒修正案》。該法案規定,如果美國總統未能證實巴基斯坦確無發展核爆炸裝置和核武器的意圖,美國則應停止對巴基斯坦的一切軍事和經濟援助及武器出售。具體做法是:由巴基斯坦總理向美國總統作一書麵保證,表示巴基斯坦不準備擁有核武器,然後由美國總統再給國會出具保證,以使國會同意向巴基斯坦提供軍事、經濟援助和售讓武器。

1990年10月,納瓦茲·謝裏夫在大選中獲勝出任巴基斯坦總理後,為獲得美國的援助曾打算在《普雷斯勒修正案》問題上作些讓步。誰知美國得寸進尺,要求巴基斯坦停止發展核武器,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並同意美方檢查巴基斯坦的核設施。考慮到國家安全和民族利益,以及反對黨的態度,謝裏夫政府沒有同意美國的要求。故此,布什政府於1990年10月宣布中斷對巴基斯坦的所有軍事和經濟援助;並禁止一切軍事銷售。美國政府的這一決定使巴基斯坦不但失去了近6億美元的援助,同時現有的美式裝備也因缺乏零備件而大多無法使用。巴基斯坦政府對此十分氣憤,強烈要求美國繼續履行雙方簽訂的合同,將所購的60架F一16戰鬥機交付巴基斯坦。但美國盛氣淩人,不僅不履約,而且拒不退款。更有甚者,美國還以這批裝備占地為由,每年向巴基斯坦索要100多萬美元的所謂倉儲費。幾年來一直嚴重影響巴美關係的“F一16戰鬥機爭端”由此產生。巴美關係陷入僵局。

1991年6月,為了打破巴美關係上的僵局,巴基斯坦總理謝裏夫提出由美、蘇、中、印、巴五國共同磋商以解決南亞地區的核不擴散問題的倡議,同時表示巴基斯坦決不會犧牲民族利益而單方麵放棄核計劃。該倡議雖然得到美國的支持,巴美恢複了雙邊對話及高層接觸,但在巴基斯坦核計劃這一關鍵問題上,雙方基本立場均無變化。1992年,美國在巴基斯坦的一再保證和要求下,同意通過商售辦法向巴基斯坦提供急需的軍用零備件,但仍拒絕交付F—16戰鬥機。

1993年,民主黨人入主白宮後發現,華盛頓冷淡伊斯蘭堡的做法是“一個明顯的錯誤”。據美國報刊披露,克林頓政府認為,美國在90年代乃至21世紀所麵臨的安全挑戰包括開拓國際市場、防止核擴散、平息局部戰爭、扼製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消滅毒品走私、平衡地區力量對比消長等眾多因素,而美巴兩國恰好在上述領域“仍然享有並行不悖的戰略利益”。因此,美國應采取積極步驟以“盡快打破美巴關係停滯不前的非正常局麵”。為此,美國克林頓政府於1993年4月出台了“南亞政策”。為了擴大美國在南亞地區的影響力,美國表示將對印巴兩國采取“平衡”政策。同年8月,美國國防部代表團訪問巴基斯坦,就兩國間有關F—16戰鬥機的紛爭舉行正式會談。此舉使解決巴美爭端出現了一線轉機,但雙方在對這批F-16戰鬥機是“交貨”還是“轉售、退款”的問題上討價還價,爭執不下。

巴基斯坦人民黨在1993年10月的大選中獲勝後,美國中央情報局在一份書麵報告中說,1980年以來,巴基斯坦從其它一些國家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貸款機構收到了大約190億美元的援助,這筆錢中有27億美元是非具體用途的貸款和贈款。來自美國、歐共體、日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這些錢使巴基斯坦能夠為進口民用產品提供資金,並且“騰出數額相當的資金用在核計劃上”。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核武器專家倫納德·斯佩克特指出,即使有具體用途的貸款,也可以使巴基斯坦騰出其它的錢款用於它的國際計劃。

美國中央情報局當時認為,巴基斯坦有現成的組件,可以製造出多達10枚或15權原子彈。這些組件分開保存,但在短時期內就可以將它們裝配起來。中央情報局承認印度基本上有同樣的能力。

1993年11月,美國和巴基斯坦就核問題進行談判。美國負責南亞事務的助理國務卿拉斐爾同巴基斯坦代總統薩賈德、總理貝·布托、外長萊加裏和陸軍參謀長阿布爾·瓦希德等進行了會談,但未取得任何突破。拉斐爾在11月18日說,根據美國1990年通過的關於核不擴散問題的《普雷斯勒修正案》,對巴基斯坦暫停援助的決定,可以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