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尋找外交方式
隨著“冷戰”的結束和世界政治兩極格局的終結,南亞地區的外交態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一地區長期以來形成的以印蘇、巴美“四國雙對抗”為特征的戰略格局已被打破。在這種情況下,巴基斯坦的外交政策作了相應調整。貝·布托重新上台執政後,努力彌合與美國的分歧,繼續鞏固和加強與中國的友誼。同時,主要把目光“瞄準西部”,積極發展與西亞和中亞國家的關係,並在穆斯林世界尋求支持,將發展同這些國家的關係作為自己安全戰略的有力依托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針對印度的外交政策,貝·布托政府采取“追蹤外交”,用“緊逼跟進,抵消影響”的方法,加緊做有關國家的工作。印度總理拉奧訪美之後數日,巴基斯坦總統萊加裏便以私人名義赴美活動;拉奧剛剛訪問完俄羅斯,巴基斯坦也馬上著手安排貝·布托總理訪問莫斯科。
貝·布托政府外交政策的特點是,奉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積極拓展外交半徑,為巴基斯坦的發展爭取一個有利的國際環境。
西亞和穆斯林國家是貝·布托政府安全戰略的重要依托。
冷戰結束後,巴基斯坦與阿富汗的關係有了大的改觀,兩國消除了直接對立,但昔日的積怨和現實的撲朔迷離一直阻礙著兩國關係的發展。阿富汗在反對蘇軍入侵的十年抗戰和推翻納吉布拉政權的戰鬥中,形成了四派最為重要的武裝力量。它們基本上分別由四個民族組成,代表各自的民族和集團的利益:希克馬蒂亞爾為首的伊斯蘭黨以普什圖族為主體;拉巴尼領導的伊斯蘭協會基本上是塔吉克人的組織;杜斯塔拇指揮的烏孜別克民兵代表烏孜別克族的利益;馬紮裏控製的伊斯蘭統一黨則由哈紮拉族組成。
1992年4月,納吉布拉政權的崩潰導致出現國家權力真空。阿富汗各派遊擊隊在失去共同敵人後,互相之間因民族、教派、政見各異而形成的固有分歧與利益衝突上升為主要矛盾。它們根據各自的實力,紛紛搶奪全國或地方政權。各黨派為了本集團的利益,各黨派領導人為了個人的權力欲望,展開了一場錯綜複雜、無休無止的內部武裝衝突。為了能在首都喀布爾占據一塊立足之地,各黨派不斷驅使成千上萬的阿富汗人自相殘殺。
巴基斯坦密切關注著這個鄰邦局勢的發展,貝·布托政府對阿富汗的內亂憂心忡忡。由於阿富汗政府聲稱巴基斯坦支持其境內的好鬥分子,使貝·布托深感恢複兩國友好關係的困難。
自1992年4月以來,阿富汗各派遊擊隊之間的激烈衝突,使數十萬阿富汗無辜平民流離失所,逃到巴基斯坦,淪為難民。原先就滯留在巴基斯坦的數百萬阿富汗難民有家不能返,而大批新難民又蜂湧而至。在阿富汗與巴基斯坦邊界一帶,聯合國救援機構分發給難民的黃色帳篷,形成了一條黃色的河流。
1994年3月3日,貝·布托訪問了白沙瓦的一座難民營,會見了背井離鄉的阿富汗婦女和兒童。針對巴基斯坦中斷對阿富汗提供食品供應問題,貝·布托說,巴基斯坦並沒有限製向阿富汗提供食品供應,這種供應是由於某些阿富汗派別的“幹涉”而中斷的。巴基斯坦將繼續照顧這些難民,“隻要他們的祖國沒有恢複和平”,他們就可以呆在這裏。在訪問了這座難民營後,貝·布托傷感地說:“阿富汗人民對這場混戰早已厭倦”。她呼籲阿富汗各派停止戰鬥,一起坐下來製訂一項分享權力的安排。
1994年10月,巴基斯坦的一支由30輛卡車組成的車隊,在前往中亞的途中被阿富汗坎大哈省的地方武裝劫持。幾天之後,阿富汗伊斯蘭學生民兵組織“塔利班”首次亮相,成功地營救了這支車隊。後來它又趁勢消滅了當地的地方武裝,並於11月控製了坎大哈全省。這支學生民兵的成員,主要是居住在位於巴基斯坦北部邊境的阿富汗難民營並在伊斯蘭學校就讀的青年學生,其領袖為穆爾維·烏烏爾。從1995年1月下旬開始,伊斯蘭學生民兵從南方根據地發起代號為“進軍喀布爾”的戰役,一路勢如破竹,迅速發展成阿富汗最為強大的武裝力量之一。
一些西方分析家認為,伊斯蘭學生民兵可能得到了巴基斯坦方麵的大力援助。他們指出,由於希克馬蒂亞爾既無力問鼎中央,又不肯同拉巴尼等派別握手言和,因而嚴重阻礙了巴基斯坦欲借道阿富汗同中亞穆斯林國家發展經貿關係的計劃,因而貝·布托政府放棄了對希克馬蒂亞爾的支持轉而支持學生武裝。另外,“塔利班”最初見諸報端,正是在1994年9月巴基斯坦宣布它打算重新開辟通往中亞的古代貿易通道之後;而它采取的第一樁軍事行動,就是解救被劫持的一支巴基斯坦車隊。阿富汗的希克馬蒂亞爾和拉巴尼也都這麼認為。但貝·布托總理否認巴基斯坦向伊斯蘭學生民兵提供了援助,重申巴基斯坦要在阿富汗各種黨派的爭鬥中保持中立的立場。
阿富汗學生民兵的迅速崛起,標誌著長期陷入膠著狀態的阿富汗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但是,阿富汗何去何從,其前景是戰是和,仍然撲朔迷離。聯和國的和平計劃實施起來困難重重。隻要阿富汗沒有恢複安寧,隻要阿富汗各派武裝力量各據一方,分鼎爭奪,巴基斯坦就無法順利開辟通向中亞的貿易通道,它同穆斯林各國的合作就將會受到很大限製。但是,如果貝·布托政府支持任何一派,都將會使局勢更加惡化,造成巴基斯坦與阿富汗執政派別的嚴重對立,不利於兩國關係的發展。
1995年3月中旬,阿富汗總統拉巴尼在參加中西亞地區十國經濟合作組織首腦會議時宣稱,巴基斯坦是新興的阿富汗學生民兵的幕後支持者。
3月18日,貝·布托總理對此予以駁斥。她否認巴基斯坦支持了阿富汗的任何一派,說自她1993年10月上任後,一直對阿富汗采取不幹涉政策,巴基斯坦更沒有支持阿富汗學生民兵武裝。貝·布托還指責阿富汗領導人自從1980一1989年抗擊蘇軍及其傀儡政權的戰爭結束以來,一直沒能解決他們自己的內部分歧。她說,阿富汗領導人已經讓阿富汗人民感到失望,阿富汗人民因他們的野心而受苦,這些領導人中沒有一個得到全體阿富汗人的支持,而他們又不想分享權力,卻把他們自己的問題歸咎於其它國家。由此看來,巴基斯坦與阿富汗恢複正常關係尚需時日。
貝·布托政府在波黑問題上也表現出強烈關注波黑穆斯林命運的立場,它一直在向波黑的穆斯林政府提供財政支援和聲援,支持它同塞族和克族作戰。
1994年2月2日,貝·布托總理訪問了處於戰火中的薩拉熱窩,特別呼籲國際社會拯救正在受苦受難的波黑婦女和兒童。貝·布托還呼籲國際社會保衛波黑,使之“免遭殘酷的種族侵略之害”。
貝·布托和土耳其總理奇萊爾在這一天共同呼籲波黑衝突各方盡快達成“公正的和平方案”,並敦促聯合國秘書長對波黑塞族發動空襲,以促進達成和平方案。這位巴基斯坦女總理激昂地說:“為了早日達成政治解決方案,聯合國秘書長要求對波黑塞族發動空襲,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在空襲問題上達不成一致意見,那就應該取消對波黑的武器禁運,讓波黑人民能夠進行自衛。”
貝·布托政府把加強與中亞穆斯林國家的經濟、科技、文化合作看得特別重要,認為這是共同發展的必要條件。
目前,由巴基斯坦、土耳其、伊朗創建的“經濟合作組織”已經將中亞各國全部吸收進來。該組織經常召開會議.商討彼此間的經濟合作,解決存在的問題,商討共同發展、互相合作的對策,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地區性經濟合作組織。巴基斯坦正力促將它建成一個更加有效的地區性經濟合作組織,以便促進經濟的發展,提高自己的國際地位。
為了加強與中亞國家的合作與交流,1995年5月下旬,貝·布托總理親自出訪了烏茲別克斯坦。在訪問中,貝·布托與烏茲別克斯坦領導人就雙邊合作、中亞地區局勢等進行了討論。雙方簽署了關於科技、貿易、旅遊合作和避免雙重征稅等三項協定。兩國政府還同意在毒品控製和反恐怖主義方麵進行合作。
貝·布托政府除了重視和加強與穆斯林國家在政治和經貿方麵進行合作外,還積極主張穆斯林國家在科學技術領域進行合作。
1995年3目,伊斯蘭會議組織科技合作常務委員會在伊斯蘭堡主辦了為期5天的題為“21世紀伊斯蘭政策”的科學問題研討會。巴基斯坦總統萊加裏出席開幕式並講了話。他在發言中呼籲穆斯林國家集中力量製訂科學和技術政策。萊加裏說,大科學項目耗資甚巨,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單獨投資得起。伊斯蘭國家應該以歐洲核研究中心為樣板建立一個科研中心。他說:“我們必須為穆斯林世界製訂一個類似的戰略。”這位總統認為,伊斯蘭研究中心應將現代科學與宗教融為一體。穆斯林學者不應該盲目地全盤照搬西方學者提供的東西。萊加裏說:“考慮到我們的知識產權,我們不應該再掉入這種陷井中。”他呼籲伊斯蘭國家將主要力量用於教育和掃除文盲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