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花雨”這出由甘肅省歌舞團創作並演出的仿古大型舞劇,表現了古絲綢之路上中外人民的傳統友誼,歌頌了中國人民的創造才能。全劇以“敦煌式舞蹈”為主體,突出展示了中國古典舞追求圓曲之美,形體動作趨向於“收”的風格特點。在動作姿態上,該劇大量使用了扭腰、送胯、勾腳等動作,追求圓潤、流暢、曲折、傾斜的線條和韻律,人體線條呈現“S”形的三道彎。在表現手法上,該劇強調輕重、剛柔、強弱、急緩、鬆緊的對比,注重手、眼、身、步的緊密配合。在造型上,則體現出動中有靜的壁畫感,將敦煌壁畫上那一個個孤立靜止的舞姿圖像,化為栩栩如生、別具一格的古代舞蹈姿態。全劇具有詩一般的意境,顯示出古樸、凝重、典雅之美。由於該劇在中國古典舞中融合了包括芭蕾舞在內的外國舞蹈語言,因而在中國古典舞的發展和創新上,也具有典型的意義。
“孔雀舞”這是流行於我國雲南傣族聚居區的民間舞。孔雀是傣族人民吉祥的象征。在風格特點上,孔雀舞以模擬孔雀的動態為主,舞姿追求曲線美。在表現手法上,則用走、跑、跳及腿的曲伸表現孔雀的動感,手部則以各種擺動和翻腕動作模擬孔雀的頭部和展翅,以表現孔雀下山、林中漫步、窺視、飲水、追逐、拖翅、飛翔、開屏等形象。整個舞蹈柔美、恬淡,使人聯想起熱帶風光、傣家竹樓和傣族人民的民族性格,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海浪”是由著名舞蹈家賈作光編導的,具有中國風格的現代舞。在動作技巧上,現代舞強調創新和探索,講究動作與人物情感、與人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相吻合。在表現方法上,則大量采用動作的變形、象征、隱喻等手法,寓富有哲理的意蘊於形象直觀的動作之中。“海浪”突出地表現了現代舞的以上風格特點。由獨舞演員模擬的海燕和海浪,把觀眾帶到了變幻莫測的大海,帶到了飛翔著海燕的廣闊空間。舞蹈者動作的舒展、收縮、躍起、沉靜,既符合作品的規定情景,也符合人體動作的自然運動法則。整個舞蹈充滿了青春、活力和希望,展現了一代中國青少年追求理想、自強不息的精神,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第四節 舞蹈鑒賞
不同的藝術形式有不同的表現工具和表現手段,故而能創造出不同的美的形式和美的感受。如果我們對舞蹈藝術的特點有所了解,用審美的眼光去看舞蹈,便會發現,舞蹈藝術所給予我們的美的享受是別的藝術形式所不能替代的。
舞蹈藝術最大的特點,就是以演員的身體為工具,以經過加工、提煉、美化了的、具有表現力的人體動作為手段傳情達意的一種藝術。由於它不能象話劇那樣通過對白發展故事情節和刻畫人物,也不能象戲曲那樣通過唱、做、念、打去發展故事情節和刻畫人物,所以限製了它表現曲折的情節和複雜的人物關係,這是它的局限。但是,正因為它有所局限,故而,舞蹈家們就避短揚長,著力去表現蘊含在故事情節深處的“情”和“理”;表現人物在這“情”和“理”中的內心世界。人們經過長期的、反複的實踐,認識到舞蹈藝術是一種長於抒情的藝術。作為舞蹈藝術的欣賞者,要了解它的特性,按照它的規律去欣賞它。舞蹈藝術作品,大致可分為舞蹈和舞劇兩大品種。下麵,我們分別作一些簡單的介紹。
舞蹈
在這一大品種中,一般說來都不強調它的情節性而比較強調它的意境和所表達的感情的真實度和凝煉度。例如五十年代流行於全國的《荷花舞》,它以擬人的手法,把荷花比作姑娘。八朵粉紅色的荷花襯托著一朵潔白的白荷,在碧波中飄流而出,然後翩翩起舞。她們在朝陽的沐浴下亭亭玉立、含苞欲放。它以優雅高潔的形象,象征新中國象荷花一樣正在開放,給人一種欣欣向榮、充滿朝氣的感受。這樣的舞蹈,情緒比較抽象,形象也較富於象征性,它的舞台效果就是以不具體的情緒、富於象征特點的形象誘發觀眾的想象力,讓觀眾從優雅高潔的荷花形象中,去體會新中國的“新”字所包容的一切內涵。又如五十年代另一個流行全國的舞蹈《紅綢舞》,它以與《荷花舞》迥然不同的風格,表現了新中國人民翻身解放後的一種強烈的自豪感。舞台上十二條兩丈多長的紅綢,淩空飛舞,時而象一束火炬,時而象一簇火焰,時而象滿天飛舞的火龍,舞台氣氛紅火熱烈。抽象的情緒、象征的形象在觀眾心田裏激起強烈的感情的波瀾。
有些舞蹈作品,雖也帶有一定的情節性,但是這種情節線條比較粗略,隻是給觀眾提供一個想象的依據。例如,三人舞《金山戰鼓》,它表現的是九百年前南宋名將梁紅玉擂鼓戰金山的故事。女英雄梁紅玉在繡著“梁”字大纛的襯托下,由她的兩個兒子擁出場來,顯得英姿勃勃、器宇軒昂。母子三人擂鼓助戰,不料梁紅玉臂部中箭,鼓聲中斷;梁紅玉忍住劇痛,毅然決然命令兒子拔出箭,再次擂響戰鼓,鼓舞義軍浴血奮戰,最後取得了勝利。它的情節無非就是擊鼓、中箭、鼓停、拔箭、再擊鼓直至勝利。但卻以誇張的動作、起伏的節奏、強烈的感情,把這一簡單情節,渲染得十分濃烈,收到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
一般地說,欣賞非情節性的舞蹈作品時,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麵去檢查,即看立意的深淺高低;看感情是否真實;看感染力強不強;看動作是否具有表現力;看總體的舞台效果。
舞劇
是以舞蹈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綜合音樂、啞劇、舞台美術等多種因素而成的一種舞蹈的戲劇表現形式。
形成舞劇風格特點的重要因素是舞蹈動作的風格特點。我國傳統舞蹈的風格特點是講究手、眼、身法、步法的和諧一致,動作運動線的曲圓連綿,動作本身的圓潤柔順等。這些,構成了中國傳統舞蹈獨具一格的美感。
我們欣賞一部舞劇時,除了看它所表現的內容是否真實可信,人物關係是否合情合理,舞蹈和音樂是否和諧一致外,還應著重衡量以下幾個方麵:
1舞蹈語言的目的性。舞蹈語言是由經過提煉、組織、美化了的人體動作組織而成的。它應具有準確表現內容的明確目的性。所謂目的性,並不等於一個動作要解釋一句台詞,而是通過一段舞蹈表達人物此時此地的心情和思想,供觀眾去意會,去聯想。例如舞劇《絲路花雨》第一場中,有一段英娘在市場上賣藝的獨舞,當英娘被四個彪形大漢托出來時,英娘做了一個“元寶頂”的造型動作,四個大漢放下英娘,她慢慢舒展開四肢,跳了一段動作緩慢、情緒壓抑的舞蹈。這段舞蹈的目的性是什麼這要與劇情發展聯係起來思索。一出場的“元寶頂”這個造型,再加上序幕中已交待了英娘被強盜擄走的情節,我們就可以想象出來,現在的英娘已是身陷“百戲班”多年,成為一個技藝超群的舞妓了。僅僅這一個動作,就交待出英娘當前的身份和她被擄走後的生活概貌。接下來的一段舞蹈,使我們感受到她由於被迫賣藝而有一種壓抑不住的內心痛苦。但從她那婀娜多姿、柔美大方的舞蹈中,又能使我們感受到作為畫師的父親所給予她的藝術熏陶。而當她跳完這段舞,托著銅盤向觀眾討錢時,她扭著頭、垂著眼的表情,又使我們明顯地感到她內心深處有一種良家女子羞於拋頭露麵賣藝討錢的難言的苦衷。這段舞蹈既有明確的目的性,但又不限製觀眾的想象力。
2舞蹈動作的抒發性。舞蹈,從它的本性來說,是一種擅長於抒發人物感情的藝術。例如舞劇《小刀會》中,義軍將領劉麗川,當他突破重圍時,被洋鬼子的暗槍射中。這時,劉麗川突然轉過身來,怒目圓睜,舉起大刀向洋鬼子砍去,將洋鬼子砍死後,他又拔出“小刀會”的旗幟,交給女將周秀英,並鼓勵義軍要繼續戰鬥下去,如此這般地交待了許多“後事”後,才在高昂的頌歌中倒下去。這使觀眾在情感上得到極大的滿足,並感到親切和可信,這就是舞劇藝術的抒發性特點所允許的。相反,一個主要人物,如果中槍中刀後便立即倒下死去,雖則合理,但不合情,觀眾就會感到“不夠勁”、“沒意思”。
3舞蹈動作的欣賞性。舞蹈,曾被許多詩人譽為“最美的藝術”。它美就美在於人體的連綿不斷的運動之中,表現出豐富的思想內涵。在舞台上的一舉一動都要符合人體美、動律美、節奏美、造型美的要求。例如舞劇《魚美人》中,蛇精誘惑獵人,把獵人盤住,獵人低頭一看,自己的一條腿被蛇精緊緊盤住,他那條被盤住的腿一動不動,另一條腿著地後,才輕輕地將被盤住的腿從蛇身中拔出來,然後蔑視地看看沒有得逞的蛇精。如果扮演蛇精或獵人的演員動作不準、不美、不穩,不僅直接影響內容的體現,同時,也會使觀眾頓時“走神”、“出戲”,當然也就不可能產生聯想與共鳴。
第五節 舞劇與舞劇音樂欣賞
舞劇是以舞蹈為主,綜合音樂、文學、美術等藝術形式來表現一定的思想內容和戲劇情節,塑造特定的人物性格和形象的一種舞台表演藝術。
舞劇在西方通稱為“芭蕾”(ballet),它起源於文藝複興時期的意大利,隨後傳入法國,是一種以民間舞蹈為基礎逐漸發展起來的宮庭芭蕾,後來進入劇場,成為劇場芭蕾,常常穿插在歌劇和各種戲劇中。至19世紀初,芭蕾舞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多以民間神話傳說,仙女花神、精靈鬼怪等故事為題材。女演員成為主角,創造了足尖舞的技巧,並有一套完整的訓練方法,逐漸形成了不同風格的意大利學派和法國學派。其間舞劇傳入俄國,又產生了俄羅斯學派。20世紀的舞劇基本上有兩種類型:一是蘇聯式,即循著俄國芭蕾的傳統繼續發展的舞劇;二是主張創新、不拘舊格的現代芭蕾。之後,現代芭蕾與現代舞相互吸收,並派生出各種流派。
舞劇音樂是作曲家為各種類型的舞劇所寫的音樂,是舞劇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一般舞劇音樂都用西洋管弦樂隊或民族管弦樂隊來演奏。它在表現思想內容,發展戲劇情節,塑造人物形象及性格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舞劇音樂隨著舞劇的發展而發展。最初的舞劇音樂大多由舞蹈者隨意選用現成的音樂作品,即使是專門為某一劇目作曲,也無特定的藝術構思,隻是一般配合舞蹈動作,彼此之間沒有什麼聯係。19世紀浪漫主義思潮對芭蕾藝術產生了深刻影響,作曲家對舞劇音樂進行了種種改革,使音樂具有較完整的藝術構思,為表現戲劇內容服務,音樂與舞蹈的關係再也不是一種簡單的伴和關係。正如有人指出的:音樂是聽得見的舞蹈,舞蹈是看得到的音樂。這一時期代表性的作品有法國作曲家亞當的《吉賽爾》、德利勃的《葛蓓莉亞》、《希爾薇亞》。19世紀末,著名的俄羅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創作的《睡美人》、《天鵝湖》、《胡桃夾子》三部舞劇音樂,引入了交響音樂的特征,加深了作品的戲劇性,使音樂成為芭蕾舞的靈魂,從而確立了音樂在芭蕾中的主導作用,它們不僅是芭蕾舞劇中的典範作品,也是樂壇上的不朽名作。20世紀形形色色的現代主義音樂也直接滲透到現代舞劇的形式之中,如無調性的十二音音樂、點描音樂以及各種電子音樂等。
舞劇藝術在我國起步較晚,尚屬一種年輕的藝術。本世紀40年代前後,我國的舞蹈家吳曉邦創作了《虎爺》、《寶塔牌坊》等少量作品。解放後,舞劇事業有了較大發展,1958年,北京舞蹈學校首次上演了《天鵝湖》,1959年誕生了第一部大型芭蕾舞劇《魚美人》,此後又有了大型舞劇《寶蓮燈》、《小刀會》、《五朵紅雲》、《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數十部作品。近年來的創作在戲劇結構、舞蹈語彙、美術設計以及音樂創作表現手法上,都有不少突破和創新,湧現出了根據傳統題材創作的作品《絲路花雨》、《奔月》、《文成公主》,還有根據文學名著創作的《魂》、《阿Q》、《雷雨》等有影響的作品。
這裏我們欣賞介紹二部著名的舞劇。
1《紅色娘子軍》(六場芭蕾舞劇)
舞劇《紅色娘子軍》由中央芭蕾舞團根據梁信的同名劇本改編。吳祖強、杜鳴心、王燕樵、施萬春、戴宏威作曲,李承祥、蔣祖慧、王希賢編號。1964年在北京首演。
吳祖強(1927~),作曲家,原籍江蘇武進,生於北京。1947年入南京國立音樂學院師從江定仙學習作曲。1952年去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專修理論作曲。1957年回國在中央音樂學院任教,後任該院副院長。主要作品有:《鋼琴變奏曲》,《弦樂四重奏》,交響音畫《在祖國大地上》,清唱劇《與洪水搏鬥》,與杜鳴心等合作的舞劇音樂《魚美人》、《紅色娘子軍》,與劉德海、王燕樵合作的琵琶協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以及根據同名樂曲改編的弦樂合奏《二泉映月》、琵琶與管弦樂協奏音詩《春江花月夜》、二胡與管弦樂合奏《江河水》等,此外還有一些話劇、電影音樂和其它器樂、聲樂作品,並編有《曲式寫作的分析》一書。
舞劇的音樂采用海南民間音樂為素材,塑造出吳清華、洪常青為主的人物性格和紅色娘子軍這個戰鬥集體的鮮明形象,具有強烈的戲劇性,在處理民間音樂和交響性發展手法方麵都邁進了一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下麵選擇舞劇中幾段音樂介紹。
娘子軍連主題貫穿舞劇的始終,是對全劇主題思想的概括:
1=D24
音樂具有進行曲風格,節奏雄壯有力,形象地描繪了娘子軍連這個戰鬥集體的形象。劇中主要人物也有特定的主題:吳清華的主題性格明朗,具有強烈的反抗精神。
1=C44
洪常清的主題簡樸、奔放、豪邁有力:
1=C24
這兩個主要人物的主題隨著劇情的展開而貫穿、發展。音樂對塑造洪常青、吳清華的舞蹈形象起了積極的補充和襯托作用。
《女戰士和炊事班長的舞蹈》是第四場《黨育英雄、軍民一家》中的一個片斷。它描寫女戰士在萬泉河邊洗衣服和前來河邊挑水的炊事班的老班長互相嘻戲的情景,音樂質樸、流暢、歡快,表現了女戰士活潑、開朗的性格和老班長憨厚、樸實的形象,以娘子軍連隊生活的一個側麵,讚頌了紅軍戰士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音樂從優美抒情的引子開始,旋律來自海南民歌,由雙簧管在小提琴顫音和豎琴琶音的襯托下奏出,描繪出萬泉河邊椰林的秀美風光。
1=G44
音樂主體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歡快、活潑,先後由單簧管、小提琴主奏:
1=G44
這段音樂表現戰士之間相互戲水追逐、打鬧的情景。過渡句之後,進入第二部分。音樂優美、抒情,采用了變化調性和變化主奏樂器的手法,使得音樂色彩更加豐富。旋律先後分別用大管、中提琴、大提琴、小提琴、長笛、單簧管奏出。
1=D24
音樂的第三部分再現第一部分,在熱烈歡快的情緒中結束。
《鄉親們慰問紅軍》是第四場緊接《女戰士與炊事班長的舞蹈》之後描寫軍民聯歡的一個片斷。表現了鄉親們采荔枝、編鬥笠送紅軍的軍民魚水情。這段音樂前邊為器樂曲,情緒活躍、熱情。接著是後麵一首輕快明亮、生氣勃勃的混聲合唱曲。基本上是一首分節歌,旋律親切、熱情,優美動聽。
1=A24
2《天鵝湖》(四幕幻想芭蕾舞劇)
舞劇《天鵝湖》作於1876年,柴科夫斯基作曲,別基切夫和蓋裏采爾編劇。由於原編導在創作上的平庸以及樂隊指揮缺乏經驗,致使1877年首演失敗。直到1895年,由彼季帕和列·伊凡諾夫把它重新搬上彼得堡舞台,才獲巨大成功,反響強烈。它不僅是柴科夫斯基芭蕾舞劇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芭蕾舞經典名作。
舞劇取材於一個廣為流傳的神話故事,劇情是純潔、善良的奧傑塔公主和她的女友們被魔法師羅德伯特變成了天鵝,隻有到夜晚才能恢複人形。奧傑塔在湖邊遇見了齊格弗裏德王子,兩人深深相愛。公主向王子傾訴了自己的不幸,並告訴他,隻有忠貞不渝的愛情才能使她和女友們擺脫魔法師的控治,恢複人形。王子發誓永遠愛她。在為王子挑選新娘的舞會上,羅德伯特化裝成武士,千方百計地予以破壞,並以外貌與奧傑塔相似的女兒黑天鵝奧吉莉雅欺騙了王子。王子發覺受騙後,立即奔向湖邊,取得了公主的諒解,在公主和天鵝群的幫助鼓舞下,與魔法師較量,以忠貞的愛情戰勝了魔法,天鵝們都恢複了人形,奧傑塔與王子終於結合在一起。
舞劇《天鵝湖》表達了人們希望光明戰勝黑暗,善良戰勝邪惡的願望,歌頌了為爭取自身解放而與暴力進行頑強鬥爭的精神,謳歌了純貞的愛情,整個作品充滿詩情畫意和戲劇力量,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柴科夫斯基交響式的舞劇音樂,以豐富的藝術感染力,使作品充滿明朗、樂觀向上的情緒。全劇近30段音樂,每一場都極出色地完成對場景的描寫、對戲劇矛盾的推動以及對每個角色性格和內心的刻劃,有的評論家評論這部舞劇音樂是“第一次使舞蹈作品具有了音樂的靈魂”。
舞劇共分四幕。
序典開始,由雙簧管奏出柔和而具有悲劇色彩的音調,這是天鵝主題的變體,它概括地勾勒了被邪術變成天鵝的公主動人而淒慘的故事。
第一幕為慶禍王子齊格弗裏德成年禮的盛大舞會。音樂主要由各種華麗明朗和熱情奔放的舞曲組成。其中最動人的是第二場中王子與青少年們和村民們跳的圓舞曲。它在木管演奏的蕩漾的琶音中,以清新的旋律和別致新穎的節奏,以及樂器變化的色彩,使音樂更加優美動人,沁人心脾,令人難忘。
幾段舞曲之後,在第一幕結束時,夜空中出現了一群天鵝。樂曲第一次出現天鵝的主題,這是全劇的主要音樂形象。音樂在豎琴和提琴的伴奏下由雙簧管和弦樂先後奏出,旋律充滿了柔美和傷感。
1=D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