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秋,日寇對江南根據地實行大掃蕩。新四軍大部隊轉移後,在常熟縣陽澄湖畔的沙家浜留下了郭建光等18名傷病員。以“春來茶館老板娘”為掩護的地下聯絡員阿慶嫂接受了保護這批傷病員的任務。她把傷病員隱藏在蘆葦蕩裏。名為抗日救國、暗中卻與日本侵略軍相勾結的“忠義救國軍”,在司令胡傳奎和參謀長刁德一的率領下,進駐沙家浜。他們的任務就是搜捕新四軍傷病員。阿慶嫂在地下黨的領導下,在沙老太、沙七龍等人的協助下,利用她對胡傳奎的救命之恩和胡、刁之間的矛盾,同敵人鬥智周旋,保護了18個傷病員,使他們在傷勢痊愈後,利用胡傳奎結婚的機會,在阿慶嫂的配合下,一舉殲滅了敵人。譜寫了一曲軍民魚水情,共殲偽敵頑的凱歌。這就是滬劇《蘆蕩火種》的主要內容。
北京京劇團在改編中基本保留了原滬劇的主要內容,隻是根據京劇的要求作了一些精煉或壓縮。京劇改編本的最初劇名叫《地下聯絡員》,以突出地下鬥爭的主題。《地下聯絡員》初次演出的效果並不佳,江青對此非常失望。而當時的北京市市長彭真對該劇卻非常重視,決心將這個戲改好。他一方麵安排編劇去頤和園,排除幹擾,潛心改本,一方麵又安排劇團到部隊體驗生活。同時還急調正在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戲的著名老生演員譚元壽和馬長禮回京分飾劇中的胡傳奎和刁德一。經彭真的這一番努力和編演人員創造,《地下聯絡員》終於以嶄新的麵貌和原劇名《蘆蕩火種》與北京觀眾見麵。1964年3月的公演,使《蘆蕩火種》名聲大振。在北京連演100場而不衰。《北京日報》專門為該劇發表社論,給予該劇高度評價。
1964年4月27日和7月23日,毛澤東兩次觀看了《蘆蕩火種》,稱讚“阿慶嫂演得好,郭建光演得好,刁德一演得好”,並建議將劇名改為《沙家浜》。他還指示:“要突出武裝鬥爭,強調武裝鬥爭消滅武裝的反革命,戲的結尾要打進去;要加強軍民關係的戲,加強正麵人物的音樂形象。”
《蘆蕩火種》原是圍繞阿慶嫂的地下鬥爭來展開劇情的。如今要突出武裝鬥爭,隻有壓縮阿慶嫂的戲,增加郭建光的戲。郭建光原來在劇中隻是一個配角,為了使他成為主角,編劇們隻得一方麵“戲不夠,唱來湊”,盡量增加郭建光的成套唱腔,如第二場的【西皮】成套唱腔“祖國的好山河寸土不讓”,第五場【二黃】成套唱腔“毛主席黨中央指引方向”和第八場【西皮】成套唱腔“飛兵奇襲沙家浜”以及領唱合唱“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鬆”,以“加強正麵人物的音樂形象”;另一方麵把阿慶嫂的一些戲讓給郭建光,如原來的戲劇高潮在阿慶嫂率隊混進胡府消滅胡傳奎,改為郭建光殺出蘆蕩,連夜奔襲,打擊敵人,以“突出武裝鬥爭”的主題。經過如此修改的《蘆蕩火種》才終於獲得江青的批準,以《沙家浜》之名正式公演。
《紅燈記》、《智取威虎山》和《沙家浜》都有革命的內容與主題,都有曲折驚險的傳奇情節,因此都可以列為革命新傳奇之列。
但《沙家浜》的趣味性似更勝於它的驚險性。這趣味性當然首先來源於阿慶嫂的機敏過人,將敵人玩弄於股掌之上,但更來源於阿慶嫂、胡傳奎、刁德一三人的不同性格,和他們之間特殊的關係。三人關係的巧妙設置,是該劇成功的關鍵。阿、胡、刁三人的性格迥然不同,阿慶嫂機敏善辯,胡傳奎草包義氣,刁德一刻薄陰險。胡傳奎雖然草包,但他是“忠義救國軍”的司令,而刁德一隻是參謀長。刁德一雖然對阿慶嫂的老板娘身份深表懷疑,但阿慶嫂救過胡傳奎的命,所以胡傳奎對阿慶嫂深信不疑,於是在刁德一向阿慶嫂步步緊逼的時候,阿慶嫂便利用胡傳奎做她“擋風的牆”。刁德一沒有真憑實據,又礙於胡傳奎,也就對阿慶嫂奈何不得。阿慶嫂就這樣憑借她的機智靈活並利用胡傳奎的草包義氣,把刁德一拒之於門外。使刁德一對阿慶嫂隻能是疑而無據、抓而不敢、恨而無法,隻能在一次次自以為是的進攻中,一次次地失敗。《沙家浜》的戲劇性便由此而生。體現這種戲劇性的典型場麵便是“智鬥”一場。“智鬥”正由於他們各不相同的性格和特殊關係產生的特殊衝突而顯得妙趣橫生。該場繼承和發展傳統戲曲的“三背供”更使得它膾炙人口,百聽不厭。
《智取威虎山》是一部嚴肅的正劇,《紅燈記》雖然是最後由鐵梅將密電碼送上柏山,顯示出喜劇的結局,但這並不能完全衝淡李玉和與李奶奶的壯烈犧牲所形成悲劇氣氛。《沙家浜》既不是正劇亦不是悲劇,而近似於一部輕喜劇。胡傳奎的草包性格與言行自然造成喜劇效果,即使陰險狡猾、一副正人君子麵孔的刁德一也因其一次次自以為聰明過人,又一次次弄巧成拙而使自己變成令人嘲笑的醜角。在“迎親”一場,刁德一故意當著阿慶嫂的麵拷打沙奶奶,想刺激阿慶嫂跳出來。沙奶奶大罵“救國軍”,自然激怒胡傳奎。胡傳奎要置沙奶奶於死地,這時阿慶嫂果然坐不住,她一聲:“胡司令——”使刁德一大喜過望,以為阿慶嫂終於要暴露了。可是阿慶嫂卻站起來不緊不慢地說:“我該走了。”使刁德一大失所望。當刁德一故意向阿慶嫂征詢對沙奶奶的處理意見時,阿慶嫂說殺了沙奶奶新四軍就不會來相救,放了沙奶奶倒可以放長線,釣大魚,使胡傳奎大為讚賞。刁德一一麵要阿慶嫂護送沙奶奶回家,一麵派人盯梢,發現她們“關係親密,馬上抓回來一起槍斃!”誰知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阿慶嫂早就看穿了他的鬼蜮技倆,出門就和沙老太佯裝打起來。刁德一的鬼計又一次落空。刁德一每一次處心積慮的進攻都被阿慶嫂“打得落花流水”,自以是得意的老謀深算,最終隻落了個“神經病”(胡傳奎)的評價。在每次類似的鬥爭中,刁德一貌似聰明實則愚蠢的言行及其結果無不造成幽默喜劇的效果。
與《智取威虎山》和《紅燈記》相比較,《沙家浜》可能是最少高台教化和豪言壯語的。它以民間喜聞樂見的形式和手法,敘述一個貼近生活而又生動有趣的故事,塑造了幾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所以它使人感到特別親切,特別具有傳統的京劇味,自然也就特別受到觀眾的青睞。
7大智大勇的《智取威虎山》
與《紅燈記》改編自滬劇不同,《智取威虎山》改編自小說《林海雪原》(並參考了同名話劇);《紅燈記》無論京劇還是滬劇都是60年代才出現的,而《智取威虎山》早在“大躍進”年代便已有了雛形。1958年春天,上海京劇院一團的幾位演員讀到了當時剛剛出版的小說《林海雪原》,他們為小說中的傳奇故事所吸引,便建議將楊子榮打虎上山,活捉匪首座山雕的那段情節改編成京劇。這個建議得到劇院藝術室主任陶雄的支持,於是在不長的時間裏便形成了這個首次表現中國人民解放軍形象的京劇劇本。1958年9月17日,京劇《智取威虎山》在上海中國大戲院與觀眾見麵。
1963年傳來將在北京舉辦全國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的消息,上海京劇院院長周信芳認為《智取威虎山》的基礎不錯,可進一步加工修改參加觀摩演出。1964年《智取威虎山》進京演出本,刪去了1958年演出本中的定河道人在欒平之後又上山指認楊子榮的情節,壓縮了反麵人物的戲,而加強了正麵人物楊子榮和少劍波的唱念做打。但總體來說還比較粗糙,不如《紅燈記》、《沙家浜》等劇那麼光彩耀目。
1964年7月在京彙演期間,毛澤東和其他黨和國家領導人觀看了《智取威虎山》的演出,並發出“加強正麵人物的唱,削弱反麵人物”的指示。劇團在京期間邀請了原小說作者曲波和小說的原型之一孫大得,給劇團編創演職人員講述他們當年的剿匪生活和楊子榮的英雄事跡及犧牲經過,這使得劇團對《智取威虎山》的進一步加工修改不僅明確了方向,更增強了信心。
1965年,劇團對《智取威虎山》進行第三次修改。為了“削弱反麵人物”,劇本進一步刪去神河廟及“一撮毛”行凶奪圖的場麵,增加了楊子榮深山問苦的戲。在表演上,劇組則根據賀龍的建議,將楊子榮“踏雪上山”改為“以鞭代馬”的“打虎上山”,之後還重新設計了“行軍舞”、“滑雪舞”和最後在威虎廳的“開打”。在音樂方麵,為了使唱腔的色彩更為豐富,增添了女扮男裝的小常寶控訴土匪罪狀的旦角唱法。劇組還請北京京劇團《沙家浜》劇組的琴師李慕良為參謀長(少劍波)的“誓把反動派一掃光”重新譜曲。為了使楊子榮的成套唱腔更精益求精,劇組又調來上海兒童藝術劇院女作曲家沈利群,對“定計”一場中楊子榮的“共產黨員”和“計送情報”中楊子榮的“胸有朝陽”唱腔重新進行精心設計。1966年,這些唱腔又經於會泳加工潤色,(如將“胸有朝陽”一段的末句巧妙地與《東方紅》的曲調聯綴在一起),才得最後定稿。《智取威虎山》經第三次脫胎換骨的修改後,才煥然一新,基本定型。
50年代中期,我國文學界出現了“革命新傳奇小說”,如《鐵道遊擊隊》、《平原烈火》、《烈火金鋼》、《敵後武工隊》、《野火春風鬥古城》等。這些小說內容進述帶有傳奇色彩的革命鬥爭故事,情節緊張曲折,語言口語化,具有通俗化,大眾化和民族化的審美品格。所以轟動一時,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林海雪原》是這批“革命新傳奇小說”的代表作。《林海雪原》與其他“革命新傳奇小說”不同的地方在於,它將我國軍事題材小說和“革命新傳奇小說”結合起來,使《林海雪原》既具有通俗性、可讀性,又具有較高的藝術品位。《林海雪原》的題材內容,情節結構,人物形象,環境景物都具有傳奇色彩。《智取威虎山》便是在《林海雪原》的基礎改編創作的,尤其是它選擇了小說最富傳奇色彩的英雄楊子榮作為該劇的主要人物,從而使該劇不僅具有群眾喜聞樂見的傳奇色彩,更具有鮮明的革命浪漫主義特征。
楊子榮是位偵察能手,更是一位交融著智慧和勇敢的孤膽英雄。他憑著堅強的意誌和過人的智慧,克服了無數次人們難以想象的困難,出色地完成了剿匪任務。特別是在智取威虎山這場特殊的戰鬥中,他巧扮胡彪,深入虎穴,依靠他的機智勇敢和沉著鎮定,與敵周旋,不僅取得敵人的信任,還將計就計遞送情報。即使在身份即將被敵人識破的情況下,他也能從容鎮定,臨危不亂,利用敵人的心理特點克敵製勝,轉危為安。最後迎接小分隊掃平威虎山。楊子榮不是一個神話式的英雄(如諸葛亮),而是一個現實性的英雄,在他身上體現了傳奇性和現實性,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統一,使他的形象既有可看性又有可信性,從而增強了藝術感染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楊子榮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員,以京劇的形式塑造如此富有傳奇色彩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英雄形象還是第一次,因此特別值得珍視。《智取威虎山》是60年代戲曲改革的又一重要收獲。
第五節 歌劇欣賞
一、威爾第的歌劇《茶花女》
四幕歌劇《茶花女》作於1853年,歌劇劇本是皮阿威根據小仲馬的同名悲劇改編而成的。1853年3月6日,這部歌劇在威尼斯芬尼司大劇院首次演出。
劇情:巴黎上流社會的名妓薇奧萊塔,被出自名門的普羅旺斯青年阿爾弗萊德的真摯愛情所感動,毅然拋棄了她那紙醉金迷的生活,同阿爾弗萊德來到巴黎近郊的鄉下,開始了新的生活。但是此事卻遭到阿爾弗萊德的父親喬治歐的強烈反對,並且背著兒子強迫她與阿爾弗萊德斷絕來往。薇奧萊塔為了顧全阿爾弗萊德的家庭幸福,忍受著內心的極大痛苦,離開了阿爾弗萊德,又恢複了過去的生涯。不明真相的阿爾弗萊德威怒之下,在公開的場合羞辱了薇奧萊塔。身患嚴重肺病的薇奧萊塔信守對喬治歐的諾言,雖然在這種致命的打擊之下,卻沒有向阿爾弗萊德道破真情。當阿爾弗萊德從他那受到良心遣責的父親那裏得知真情後趕到薇奧萊塔身邊時,她已奄奄一息了。疾病和不公平的社會奪去了她的愛情和生命。
歌劇《茶花女》音樂的細微的心理描寫、真摯優美的旋律和感人肺腑的悲劇力量,充分體現了偉大作曲家威爾第的高超的創作技巧和驚人的藝術才華。
二、普契尼的歌劇《蝴蝶夫人》
普契尼的二幕歌劇《蝴蝶夫人》是一部愛情悲劇作品,1904年2月17日首演於意大利米蘭的拉·斯卡拉歌劇院。從此,這部歌劇便風靡世界各地,成為普契尼最成功、最受人們喜愛的歌劇作品。
歌劇故事發生在1900年左右的日本長崎市。一個活潑美麗的日本姑娘巧巧桑(“巧巧”是日語蝴蝶的音譯,桑是尊稱的音譯),為了愛情背棄了日本的宗教信仰,脫離家庭關係,嫁給了美國海軍軍官平克頓。婚後不久,平克頓便隨艦回國,一去三年杳無音訊。女仆表示懷疑,猜想平克頓不會回來了。而在這期間,許多求婚者都被蝴蝶夫人拒絕了,其中包括貴公子山島親王。她深信丈夫終有一天會回到自己身邊。但不幸的事終於發生了。一天美艦開進長崎港,平克頓帶著回國後娶的美國妻子凱蒂,來到蝴蝶夫人的家裏,要帶走他與蝴蝶夫人所生的兒子。蝴蝶夫人萬分悲痛,便用父親留給她的寶劍自刎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