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視欣賞中,觀眾的直覺美感極易獲得無論是美麗的風景名勝和演員富有魅力的音容笑貌,還是動人心魄的音樂,以及影視片的故事情節、細節和對白等,都可使人憑直覺獲得美的享受。
除上述的直覺美感外,觀眾還可以進一步通過聯想和想象,去獲得一種情感上的愉悅和滿足。聯想和想象是從直覺美感出發,通過它喚起觀眾的記憶,把作者貯存於頭腦中的生活經驗和體會調動起來,通過聯想,去補充和充實銀屏所提供的形象,豐富自己的思想。
在影視欣賞過程中,觀眾往往是浮想聯翩的,銀幕屏幕所展示的生動而具體的形象,往往使人觸景生情,產生聯想,而聯想和想象越豐富,美感就越強烈。例如,在電影“紅高梁”中,人們從那一望無際,隨風搖曳的紅高梁所表現出來的粗獷、強悍中,聯想到某種充滿生命活力的氣質——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自強不息的氣質,有了這種聯想,觀眾就會更加深入 地感受和領會影片的主題思想,更加激起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
由於銀屏形象是藝術家依據客觀生活為藍本,通過概括加工而創造出的具體生動的藝術形象。因而欣賞過程中,觀眾往往受銀屏形象的感染,將自己的情感移入影視中去,即出現移情現象,與銀屏形象在情感上產生交流、融合與共鳴。情感合拍,美感頓生。影視作品中所表現的情感尤為豐富,“焦裕祿”、“渴望”之所以在審美者的心靈裏激起軒然大波,正是因為它們撥動了觀眾的情感之弦,並使觀眾把自己的情感與生活中的情景相聯係,故而產生了強烈的美感共鳴。看台灣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時,許多青年人回憶起自己兒時被父母疼愛的情景,忍不住熱淚長流,不少青年學生還將心中的感受寫成書信寄給父母,以表達內心對雙親養育之恩的感激與謳歌之情。許多台灣影視片之所以容易贏得大陸觀眾的偏愛,就在於它以情感人,使人聯想到自己的人生經曆。所以,凡優秀的影視片都常常表達出“愛、樂、苦”三種情感色彩。觀眾在影視欣賞中必須用自己的感情去體驗銀屏形象所傳達的感情,調動整個身心乃至於達到忘我的地步去和銀屏形象“角色合一”,並最終從這種“合一”中跳出來,更高層次地去觀察人生與社會。當然要達到這種境界,需要我們在欣賞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和欣賞水平,時刻把握自己的情感變化,及時捕捉到與銀屏形象情感交流的“觸發點”。一旦領略了影視片的內在情感,我們必定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
第三節 影視攝像藝術美
一、景別變化的含義及其主要作用
景別指影視中被攝主體(通常指人)在畫麵中所呈現的範圍。一般分為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五種,以畫麵截取成年人身體部位多少為標準。景別的選用,是為了適應影視藝術所表現的內容及主題,所以,看懂景別的含義,對理解影視片的藝術價值和思想價值,有著重要的作用。
1遠景
遠景是表現廣闊場麵的影視畫麵,如自然景色、盛大的群眾活動場麵、戰爭場麵等。遠景所提供的畫麵的視野寬廣,能包括廣大的空間,以表現環境氣勢為主,人物在其中顯得很小,相當於從很遠的距離觀看景物和人物,看不清對象的細部。
在影視藝術中,遠景一般用來展示事件發生的環境和人物活動的背景,並在抒發感情、渲染氣氛等方麵發揮作用。例如,在影片《老井》的一開頭,便是綿延起伏的高山,從那陡峭山崖邊的深穀中,伸出一條蜿蜒曲折的羊腸小道,仔細看去,人們又會發現在那羊腸小路上,有一人身背重物正艱難地向上攀登。在這個遠景中,身背大石板的孫旺泉(這是在隨後推成的全、中景時才看清的)被處理成一個相對渺小的形象,使觀眾能產生出一種其即將被環境吞沒、被大石壓垮的沉重的壓抑感。隨著劇情的進一步發展,觀眾又會意識到,這個遠景鏡頭既是孫旺泉活動的環境,又是他不怕困難、戰勝困難的大無畏精神的極好鋪墊。
2全景
全景是表現成年人的全身或場麵全貌的影視畫麵,觀眾可以看清人物的形體動作及人物與環境的關係。
全景是較廣闊的空間,主要用於顯示人物的整體動作及其相互聯係。比如,在影片《紅旗譜》裏,當朱老忠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駕車經過馮蘭池家門口時,有一個令人難忘的全景鏡頭:透過馮蘭池的背影,隻見朱老忠怒目而視,緊握韁繩,一甩馬鞭,呼嘯而過,把仇人相見、勢不兩立的緊張情勢生動地展現出來。另外,全景還常用來表現某種感情:①表現孤獨的感情(如在影片《魯濱遜漂流記》中,魯濱遜孤身一人麵對大海絕望地呼喊的鏡頭);②表現在命運的擺布中顯得無能為力的感情(如影片《末代皇帝》中,小皇帝想為母奔喪,卻又不能走出宮院,在那廣闊而又陰森的宮院中奔跑、呼喊的鏡頭);③表現在廣闊天地中自由生活可貴的感情(如電視劇《便衣警察》中,那個被釋放出獄的木匠在田間小路上行走時所顯示出來的輕鬆自在的鏡頭。)
3中景
中景是成人膝蓋以上或場景局部的影視畫麵。觀眾可以看清人物半身的形體動作和情緒交流,有利於交待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關係,是一般影視片中采用較多的一種景別,常用以敘述劇情。
例如,在影片《祝福》中“逼債”一場連用的幾個中景鏡頭:賀老六忍無可忍,持槍爭辯;祥林嫂心急如焚,上前奪槍;王師爺乘勢把賀老六推倒在地;祥林嫂扶起老六;王師爺威逼老大,揚長而去;祥林嫂扶老六躺在床上。這幾個中鏡鏡頭,不僅把“逼債”這場戲的劇情顯示給觀眾,而且把老六的耿直、祥林嫂的善良、王師爺的凶狠、老大的懦弱等不同性格特征也給生動地展現出來。
由於中景不如遠景、全景那樣壯觀,也不如特寫、近景那樣能給人以較強的刺激,所以有人把中景稱作“二半吊子”鏡頭,在鑒賞時不夠注意,這實在是一種錯誤認識,因為中景的敘事作用是其它景別無法代替的。因此,我們在對中景鑒賞時,要特別注意人物的動作、情緒和識別背景及人物的動作線路等,以便準確地把握劇情的發展脈絡。
4近景
近景是指表現成人胸部以上或物體局部的影視畫麵。近景中,人物的上半身活動和麵部表情占據畫麵的顯著位置,成為主要表現對象,這是為了強調人物的表情和主要動作。在影視中,近景仿佛文學中的肖象描寫那樣,善於對人物的容貌、神態、衣著、儀表等作細致的刻畫。例如,在影片《黑炮事件》中,有一個會議場麵連用了25個近景鏡頭:公司經理李任重為了國家利益,力保工程師趙書信接替小馮擔任翻譯工作,副書記周玉珍堅持極左、堅決反對李的提議,書記武克功做出了一個貌視公正、實則錯誤的決斷。這些近景鏡頭,不僅準確地刻畫出這三個人的不同性格,而且也生動地表現出李任重欲幹不能、欲罷不忍的激動和氣憤,周玉珍“唯我獨革”、不可一世的蠻橫和淺薄,以及武克功是非不分、怕擔責任的軟弱和無能等不同情態,給觀眾留下了強烈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
另外,近景還善於表現人物的感情交流,揭示特定的人物關係。例如,在台灣攝製的電視連續劇《昨夜星辰》中,就是以大量的近景鏡頭,生動而準確地揭示出周建邦與邱素雲、吳應強與阿香、邱明淵與阿香媽等人物之間的特殊關係及其複雜而微妙的感情糾葛的。
5特寫
特寫是指表現人物肩部以上的頭像或某些被攝對象的細部的畫麵,是影視藝術的獨特的、強有力的表現手段。其主要作用是:
①顯示人物麵部的細微表情,傳達某一瞬間的心靈信息,最有價值地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例如,在美國影片《黨同伐異》中,當女主角聽到她的丈夫被無辜地判處死刑時,導演格裏菲斯用特寫鏡頭去表現她那戰栗不安、兩眼含淚的痛苦麵孔;接著,又用特寫鏡頭表現她那富於感情的雙手:手指痙攣地緊抓著皮膚。
②突出某物體或其細部特征,以揭示其特定含義。例如,影片《紅色娘子軍》中洪常青送給吳瓊花那(多次出現的)四枚銀毫子,《閃閃的紅星》裏那熠熠生光的紅五星,《開國大典》中的在西柏坡毛澤東辦公室裏的那盞馬燈等,無不給人以強烈的感受和深刻的聯想。有些景物細部的特寫鏡頭對劇情的發展還有著特殊的暗示作用。如鏡頭中出現一杯酒的特寫畫麵時,它可能是暗示觀眾:此杯酒中有毒;當出現一把匕首的特寫時,它又在提醒觀眾注意:這把匕首將會成為凶器或防身武器等。
③特寫鏡頭一般時間較短,在視覺上貼近觀眾,容易給人以視覺上、心理上的強烈感染,就如同音樂中的重音那樣起著強調作用。
另外,當特與鏡頭與其它景別的鏡頭結合使用時,又會通過長短、強弱、遠近的變化,造成蒙太奇節奏,能產生極其鮮明而又強烈的效果。
從遠景到特寫的景別的分類,是以被攝對象與攝影機或攝像機之間從遠到近的距離為根據而劃分的,不同的景別雖然有著不同的視距要求,但在相鄰的景別之間並沒有嚴格、精確的界限,有人為了把景別的變化表述得更準確一些,於是又在遠景之前,加了個大遠景;在中景、近景之間,加了個中近景;在特寫之後,加了個大特寫。
二、不同攝影角度的表現功能
在影視鏡頭畫麵中,不僅有著視距的變化,而且有著角度的變化。所謂攝影角度,就是指攝影(攝像)機與被攝對象位置之間的角度,它規定著觀眾觀察對象的視角。攝影角度是豐富多彩、千變萬化的。從縱向來說,有平角、仰角、俯角;從橫向來說,有正麵、側麵、斜麵;而在縱橫俯仰正反之間,又包含著無數的角度和方位。
靈活多變的角度,是影視藝術區別於其它藝術特別是戲劇藝術的重要特征。當我們坐在劇場裏看戲時,我們與舞台之間的遠近、角度是始終不變的,而在看電影、電視時,情形卻大不相同,雖然我們的位置依然固定不變,但作為鑒賞主體,我們在視覺感受和心理感受上,卻隨著不斷變換的景別和方位的鏡頭,不時改變著同對象的距離和角度,我們就像是在不停的運動中選擇著最佳的位置來觀看銀幕上所發生的一切。這種藝術效果,是任何舞台演出都無法達到的。匈牙利電影理論家巴拉茲曾經指出:“電影之所以能發展成為一種藝術,完全是靠方位變化。”如果把它理解為對攝影角度重要作用的一種強調,那麼這話還是很有道理的。
下麵,我們就將幾種常用的拍攝角度的主要表現作用簡述如下。
1平角度
平角度,又叫平攝,是指攝影或攝像機與被攝對象處於同一水平線的一種拍攝角度,它一般可分為正麵、側麵、斜麵三種。
正麵角度,指攝影或攝像機處於被攝對象的正麵方向,表現被攝對象的正麵特征。正麵拍攝的鏡頭,畫麵顯得均衡穩重,容易產生對稱美的效果。用來拍攝氣勢宏偉的建築物,能給人以莊嚴全貌的印象;用以拍攝人物,能比較清晰地表現出人物的正麵形象,給人以端莊的感覺。但是,正麵拍攝的立體感較差,因此常常借助於場麵調度,來增強畫麵的縱深感。例如,法國影片《老槍》的開頭和結尾,都是朱利安一家騎車自遠而近的長鏡頭。由於是用長焦距鏡頭正麵拍攝的,所以人物動作顯得十分緩慢,能使觀眾體味到一種難於名狀的藝術韻味,影片的作者似乎要把這一家曾經有過的歡樂和幸福,深深印在觀眾的記憶裏。
側麵角度是指攝影或攝像機處於被攝對象的側麵方向,主要用於表現被攝對象的側麵特征,勾畫被攝對象的側麵輪廓。
在影視中,完全正麵和完全側麵的鏡頭是不多見的,因為它們有一個明顯的平麵化的弱點,而介於正麵和側麵之間的斜麵拍攝(亦稱斜側角度),則能夠在一個畫麵內同時表現出被攝對象的兩個側麵,因而能給人以鮮明的立體感,特別是用這種斜側拍攝的人物臉麵頭象,更富有表現力。在影片《許茂和他的女兒們》裏,長秀盼望四姨娘前來的鏡頭,是非常值得稱道的:它是從門裏逆光斜側拍攝的,長生坐在門邊的小凳上,長秀撐把破雨傘佇立雨中,一個低頭看書,一個翹著遠望,整個畫麵就像一幅清新質樸的村童生活圖畫,給人以美的享受。
2仰角度
仰角度,又稱仰攝,是指攝影或攝像機鏡頭的視軸偏向視平線上方的拍攝方法。仰拍的鏡頭,代表著觀眾或劇中人物向上仰望時所看到的情景。仰拍既適用於拍攝空中的景物(如藍天、白雲、飛鳥、大樹及高大建築等),也可用於拍攝地麵上的景物。仰拍的鏡頭,常用於表現崇高、莊嚴、偉大的氣勢,也可以表現某種優越感、某種讚頌或勝利喜慶的情緒。因為這種鏡頭能擴大人物形象,並將他們托入空中,甚至能將彩雲作為光輪來進行美化烘托,所以,在影視中,當領袖、偉人或英雄人物出場時,常采用這種拍攝方法。例如在前蘇聯影片《列寧在十月》中,列寧的身軀本不算高大,但由於製作者恰當地采用了仰拍的手法,所以列寧的形象常是顯得那麼高大有力,從而使觀眾受到了強烈的感染。
仰攝的角度近似於垂直時,叫大仰,一般用於表示劇中人物的視點,以表現其暈眩、昏厥等精神狀態,有時也用來表現一些特技鏡頭。
3俯角度
俯角度又稱俯攝,是指攝影或攝像機視軸處於俯視被攝對象時拍攝的鏡頭。這種鏡頭視野開闊,便於顯示景物的空間位置,造成空間的深度感。常用來描述環境的特色和表現群眾場麵的宏偉壯觀的氣勢。如法國影片《恐怖籠罩下的城市》的開頭,就有一個俯攝的長鏡頭,觀眾好像乘坐著直升飛機,居高臨下地鳥瞰那燈火輝煌、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繁華喧鬧的城市夜景,對那即將展開的故事的環境有了初步的生動的了解。
由於俯攝鏡頭將人物壓降於地麵,可以使人物形象顯得更渺小,從而能使觀眾感受到人物在精神、道德上的壓抑及低沉的情緒或氣氛。例如,在意大利影片《羅馬,不設防的城市》中女主人公瑪麗亞死去的一場戲,開始是采用平攝,但當她遭受德軍槍擊時,就采用俯攝:瑪麗亞在街上奔跑著,宛若一隻幼小的動物帶著一種殘酷的命運正受著獵人的圍殲一樣。
把仰攝與俯攝的鏡頭有機地結合起來,能增強人物內心自我感覺情緒的表現。如在電視劇《末代皇帝》中,在張勳複辟當晚皇宮內張燈結彩慶祝時,有一個這樣的情節:一個身背電工工具的高大青年,跪請玩童般小皇帝給予封賞,小皇帝眼珠一轉,煞有介事地封他為“鎮橋侯”。在這組鏡頭中,電工的單獨活動的場麵一律用俯攝,小皇帝單獨活動的鏡頭一律用仰攝,這樣,就把青年電工在皇權麵前壓抑、卑微的心情與小皇帝那自視高人一等的帝王心理通過這可見的視覺畫麵的對比,給予了生機而鮮明的展現。
俯攝角度較大,攝影或攝像機的拍攝方向與地麵接近垂直時的拍攝叫大俯,也叫頂角拍攝。生活中人們很少從物體頂部的空中垂直向下觀看,所以這種拍攝在影視中也不多見,但偶而用之,卻能給人以獨到的美感。用大俯角度拍攝舞蹈、雜技等表演藝術時,可以把演員們的富有表現力的造型及構圖精美的畫麵呈現在觀眾眼前,如在前蘇聯影片《大象音樂會》中多處采用了頂攝鏡頭,把雜技演員們那優美的姿態、驚險的動作表現得絢麗多彩,引人入勝。
4偏斜
當攝影或攝像機鏡頭圍繞著光軸拍攝時,主體形象的垂直軸線與畫麵的垂直軸線就會出現一定的角度,主體形象在畫麵中便傾向一邊,這就是所謂偏斜拍攝。
這種鏡頭主要是用來表現特定情境中的人物的情緒的。美國影片《相見恨晚》中,當女主人公勞拉產生自殺念頭時,她的麵部畫麵便向一邊傾斜;當她心情又恢複穩定之後,畫麵便又恢複正常。這樣就以可見的畫麵變化揭示出人物極度矛盾的內心世界的鬥爭,給觀眾以生動的印象。偏斜鏡頭還常常作為主觀鏡頭,來表示一個不是直立的人物的視點,或者表現思想混亂、神誌不清的人物的主觀感受。
三、運動攝影的造型表現力
運動攝影指攝影或攝像機在推、拉、搖、移、跟、升降、旋轉以及晃動等不同形式的運動中所拍攝的鏡頭。采用這種方法拍攝的鏡頭,其時間的演變和空間的轉換,均由不斷連續運動著的畫麵來體現,因此就與客觀的時空相吻合,有助於突破影視固定畫幅比例的界限,擴展視野,增強畫麵的動態感和空間感,豐富了影視畫麵的造型形式,也有助於描繪事件的發生、發展的真實過程,表現事物在時空轉換中的因果及對比關係,增強了影視藝術的逼真性。運動攝影是影視藝術造型的獨特表現手段,也是影視作為藝術的重要標誌之一。
1推鏡頭
推鏡頭簡稱“推”,它是指被攝對象位置不動,攝影或攝像機由遠而近向被攝主體逐漸推近拍攝的連續畫麵。其效果表現為同一對象由遠及近,取景範圍由大到小,或從一個對象推到另一對象,使觀眾產生視線前移的感覺。推鏡頭的表現作用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