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曲藝藝術
第一節 概述
曲藝借說唱來敘述故事、塑造人物、表達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
曲藝藝術是敘述、摹擬和抒情的結合敘述,又可叫表述,屬於演員第三人稱的描述。一個曲藝節目交代背景,表達情節,刻畫人物,點明主題,都離不開敘述,可以說,敘述是曲藝表演的基礎。“念字千斤重、聽者自從容”,“表書不清、聽者不明”,老藝人的這些經驗都強調了敘述的重要性。摹擬,指演員進入角色,成為故事裏的人物,跟戲劇的表演類似。然而,曲藝靈活性甚大,在一個節目裏,演員時而進入角色,時而又退出角色,繼續敘述,叫做“時進時出”。同一個演員可以反複摹擬同一角色,也可摹擬其它不同的角色,裝男扮女,裝老扮少,不受年齡、性別的任何限製。在摹擬人物的時候,重在神似,借助觀眾的豐富聯想,把人物在舞台上樹立起來,這就是演員說的“象不象,三分樣”。抒情。曲藝作品,除長篇“大書”以外,一般容量較小,故事緊湊,人物集中,因此,運用抒情手段特別重要。曲藝作品的抒情成份基本上有兩類:一類是第三人稱的抒情,即敘述裏的抒情,跟古典詩詞相似,這類抒情成份常常跟寫景結合在一起,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例如岔曲《讚鬆》“形似老龍盤,碧蒼蒼,衝霄漢,受享延年,……不比那榆槐桃柳爭新豔。堅貞,耐歲寒,碧森森,微微影動龍蛇亂,高枝長供白鶴眠。四季長青春不老,枝杆永固三冬暖,一畝濃蔭六月寒。……”這裏描繪的是鬆樹的風姿,用榆槐桃柳相襯,讚頌了鬆樹的卓然不群,然而使人感受到的,是作者在借物抒發感情和理想。另一類是第一人稱的抒情,常常表現為人物的獨白。如河南墜子《趕慢車》裏,車把式王老漢心疼勞累過度的縣委書記,讓他在大車上打個盹,怕車顛簸把他驚醒,竟然暗對牲口講話:“這些天難得書記睡一覺,咱們趕路莫要急,你慢慢走來慢慢逛,再慢我也不怨你,不要跑來不要跳,高抬蹄子輕落地。樹樁牆根你別碰,渴了餓了別嘶啼。坑坑窪窪繞著走,顛醒了書記我不依。”
敘述、摹擬和抒情相結合,給曲藝藝術帶來了極大的靈活性。
時間與空間曲藝以敘述為基礎,在時間和空間方麵極為靈活。所謂“指天說天,指地說地;言險而驚、言寒而凜。”評書《活愚公》一兩個晚上講完竇寶成一輩子八十年曆史。有時十年八年的事,用“無話即短”一語帶過,當然也有“有話即長”的。
演員與觀眾如何掌握觀眾心理,調動觀眾的豐富聯想,經常采用的方法是直接替觀眾發問或說話,如:“您要問這是怎麼回事”“他上哪兒去了”“其實呀!不說大家也明白!”“那位同誌說啦!”觀眾聽起來格外親切。
表演的特點曲藝以運用語言為基本手段,敘述性的語言,評論性的語言和人物自己的語言三者交替使用,互為補充。從而使曲藝具有豐富多彩的表現力。廣闊的背景、眾多的人物,演員的時出時進,使曲藝的表演形式顯得機動靈活,變化多樣。
曲藝藝術是文學、音樂、表演藝術等的結合文學是曲藝的基礎,曲本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好的曲本,配合好的音樂(包括聲樂和伴奏),通過表演藝術“聲情並茂”地立於舞台之上。
曲藝的演唱同戲曲一樣,講究“字正腔圓”。“字正”很重要,從曲本創作就要嚴格注意。唱詞韻腳的平仄,如果不對,藝人稱之為“倒字”。演員吐字就很吃功夫。有所謂“一句不到聽者發躁”,“敘事不明,如鈍刀殺雞”。
曲藝的表演藝術講究的是“手”、“眼”、“身”、“法”、“步”。
手——指手勢動作。它的作用很多,可表現人物形象(包括性別、年歲和內在情緒等。又如讚揚英雄人物時翹立大拇指頭,斥責反麵人物時伸出兩個指頭怒指一方,表現氣概豪放的男子漢時可把手插在腰間,描繪溫文爾雅的女子時則把雙手抄在胸前);可把觀眾引到特定的情景之中(盡管實際上什麼也沒有,但通過虛擬的表演,讓人感覺它的存在);象征某些實物;表現數字;指引方向等。
眼——包括眉毛和肌肉的表情動作,但關鍵還是眼神,猶如靈魂的窗子,最能傳神,表現人物的精神氣質。眼神的妙用幾乎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但從現象來看,它可以分辨遠近、高矮、長短、上下、聽覺、味覺以及人物的喜怒哀樂等,眼神最能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曲藝表演裏的眼神還象“指揮棒”,引導觀眾隨著演員的藝術構思進行欣賞,它簡直是無聲的號令。
身——指身段而言。就身段的最基本的作用來說,通常采取正、斜、曲、直、仰、俯等姿勢來區分不同人物的性別、年齡、體形特征以及對客觀事物的反映等。
法——指表演方法和表演規律。如表情動作的輕巧、穩、準、大、小、強、弱、快、慢以及圓滑、穩重、明確、拘泥。
步——台步。作為說唱藝術,曲藝演員在舞台上活動的範圍一般是較小的。如果站在那裏唱,一般是丁字步或八字步。而在摹擬表演時則步法多種多樣。什麼小碎步、大踏步、齊步、正步統統都可以用。根據節目內容的需要靈活安排。
曲藝的表演,還需要韌性和含蓄。所謂“韌性”就是精神始終如一,從頭到尾,一氣嗬成,給人們以連續感。曲藝節目的故事情節“有話即長,無話即短”的跳躍性特別明顯,一人表演一台戲,時進時出,處理的不好,則造成斷斷續續的感覺。所謂“含蓄”,就是弦外有音、留有餘地。表演上忌諱一覽無餘、和盤托出、誇張過度,不留餘地。藝人把這種不值得提倡的表演作風斥之為“灑狗血”。“應該使聲不出於吾口而出於眾人之心”,這就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絕妙的藝術境界。
短小精悍,戰鬥性強短小精悍,迅速反映社會生活,曆來是曲藝作品的傳統。曲藝因其反映現實鬥爭生活迅速及時又有成效而博得了“文藝輕騎兵”的稱號。
通俗易懂,含蓄幽默押韻是語言表達中的一個重要特點,一般曲藝唱詞都是雙句押韻,但也有每句押的,俗稱“樓上樓”,就別有情趣。還有一種押兒化韻的,即押“小轍兒”的。如傳統唱詞《黑驢段》的開頭:“說黑驢兒,道黑驢兒,小黑驢兒它長得有個意思兒。白尾巴梢兒,花肚皮兒,雪裏站的四個小銀蹄兒,在嘴裏銜著個銅嚼子兒……”這裏巧妙運用漢語兒化韻,使唱詞具有特別風趣的俏皮勁兒。
曲藝語言的特色口語化。隻有這樣,才能做到通俗易懂。如張棣華的《趕慢車》的開頭:“月兒西沉樹影移,陣陣晨風吹透衣,金雞報曉天剛亮,陽關大道行人稀,從北麵來了一輛車,軲轆轆雙輪兒飛快行得急。”通俗易懂,琅琅上口,一聽就明白。動作性、音樂性、節奏性。這一語言特色跟演出有密切關係。所謂動作性,就是語言生動、形象,適合舞台表演。切忌抽象化、概念化,使演員無所措手足。音樂性和節奏性更是曲藝語言豐富表現力的重要手段。不光唱的曲藝形式,比如大鼓、單弦之類,富於音樂性和節奏性,而且半說半唱,不說不唱的類型同樣需要音樂性和節奏感。曲藝語言極其豐富多彩,活潑多樣。它博采漢語寶庫之精華,具有樸實、活潑、生動、形象的特點,富有強大的感染力。從文學體裁來說,既有韻文的,又有散文的,還有韻散相間的。從句型來說,長短句都有,又經常使用三字頭、四字垛、五字垛、嵌字、襯字、嵌句等語言形式,句型靈活多變,搖曳多姿。從語言類別來說,既有普通話,又有方言,還有少數民族語言。以普通話口語為表演手段的曲種,為了豐富表現力,又可靈活地加入方言土語、行業語、古代漢語和少數民族語言,甚至可以加入外國語。同時,還可適當吸收其它藝術形式的語言成分,有時成段地直接加以引進。如相聲就經常引進京劇、評劇、昆曲、各類梆子、評彈、大鼓、單弦、歌曲中語言。從語言修辭來說,曲藝也是很講究的。它經常運用比喻、排比、鋪陳、誇張、雙關、借代、析字、反複、對偶以及歇後語、俏皮話等修辭方式。高度誇張,作為一種修辭手段,誇張被廣泛運用到各種體裁的文藝形式裏,但它對曲藝具有特殊的意義,在合情合理的基礎上誇張能達到最大的幅度。特別是相聲藝術,高度誇張經常是創造喜劇效果的重要手段。
第二節 相聲
相聲是曲藝的一種。現代的相聲,一般認為由清同治年間的民間笑話演變而成。起源於北京,隨著相聲藝人的流動,逐漸成為全國性的民間藝術。原來的相聲都是用北京話表演,現在各地也有了以當地方言說講的“方言相聲”。相聲以諷刺幽默見長,以引人發笑為藝術特色,以說、學、逗、唱為主要藝術手段。
1相聲的表演
表演相聲,並不是象一般同誌認為的“能說幾句俏皮話,臉皮厚一點就行”。相聲演員,除了應具備一般的表演條件之外,還必須按相聲表演的要求,做到會說、學、逗、唱。說:要做到口齒伶俐,語言清晰,發言準確,聲音洪亮,感情充沛;學:要做到摹擬人物惟妙惟肖,抓住特點,裝誰象誰,學方言土語、吆喝叫賣也能掌握特色,繪形繪聲;逗:要做到善於挑起矛盾,恰當掌握分寸,甲、乙配合巧妙,語言引人發笑,表現幽默、滑稽、活潑、風趣;唱:要做到戲劇歌曲,都能巧唱,唱得別致,唱得優美、聲情並茂、字正腔圓。
常用的技巧不管是單口、對口、群口相聲,演員表演的基本技巧,不外四個字:遲、急、頓、挫。也有的叫“蹬諞賣踹”,說法不同,其含義基本一致。
遲、急、頓、挫,就是指相聲表演時要掌握的分寸,要把握的火候。
“遲”,是指表演時根據內容和手法上的需要,該慢的時候一定要慢。這樣,就能加深聽眾的印象,更好地表達內容。例如:
甲:賢弟,愚兄有一事不明,要在賢弟台前領教,不知肯賜教否
乙:(放慢速度回答,給聽眾一個思考的餘地)……這位說話怎麼這味兒啊,不必客氣,有話請當麵講,何言領教……(放慢速度,準備翻包袱)我也受傳染了不是!你問什麼就說吧。
上麵例子中,放慢速度的地方就是用“遲”的技巧。至於什麼時候應該遲,這就應根據內容和手法上的需要,表演者靈活運用。不該遲的地方遲了,那就影響到內容的完整表達,或使包袱抖得不是火候,收不到預期的效果。
“急”,是指表演過程中該快的時候一定要快,決不要拖泥帶水。這種急,不要隨便亂快,而是內容需要快時,必須快;手法上需要快時,必須快;感情的連貫上需要快時,必須快。再舉一例:
甲:妙妙妙呀妙妙妙,吾乘汽車甚逍遙,無奈汽車不講理,讓我圍它繞三遭。
乙:怎麼啦
甲:(根據手法的需要,緊接)沒找著汽車門。
使用“急”的技巧,也要運用得恰到好處,該急的地方,應該不留空隙;抖包袱該急時,應該不“冷火”,一“冷火”,包袱就涼了。
“頓”,是指在表演時,為了向觀眾強調某一句話或某一件事的手法。例如:
甲:……船纜繩斷了(頓)
乙:啊!
甲:又接上了。哎!前艙進水啦(頓)
乙:嗯!
甲:已經堵上啦!機器發生了故障(頓)
乙:喲!
甲:及時排除了。這船沿下去了(頓)
乙:啊!
甲:又浮出來了。
乙:這多驚險啊!
可見“頓”的技巧在表演中起的作用,主要是為了加深印象,給聽眾以鮮明、深刻的感覺。
“挫”,又稱“錯”,是指語氣節奏,恰到好處。話說出來不遲不早,正打在點子上,分寸合適,使人聽了感到甲、乙雙方,配合默契,相得益彰。例如:
甲:兩層樓的
乙:萬頭豬場。
甲:一尺長的
乙:小豬娃。
甲:三尺來的
乙:大半豬。
甲:五尺長的
乙:母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