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析
曾憲梓的成功告訴我們,勤勞節儉是事業成功的法寶。那麼什麼是勤勞節儉?勤勞節儉有什麼重要意義?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未來的職業者又該如何培養勤勞節儉的優秀品質呢?
2.3.1勤勞節儉
1.勤勞節儉的含義
勤勞是指人們對待勞動的態度與品格,它要求人們熱愛勞動,積極參加勞動,不怕吃苦,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豐富生活。節儉是指人們對待個人生活欲望和勞動成果的態度,它要求人們節製自己的生活欲望,珍惜勞動成果,約束自己的消費行為,節約生活,節約財用。
“隻勤不儉無底洞,隻儉不勤水無源”。勤勞節儉是相輔相成的,勤勞創造財富,節儉累積財富;勤能開其源,儉能節其流。勤而不儉,生活靡費,財富不能累積;儉而不勤,僅節其流,而不開其源,儉就難免流於苦行。
勤勞節儉是中華民族最基本、最突出的傳統美德。早期的經典《周易》中,就有這樣思想的總結,即“節以製度,不傷財,不害民”;孔子也認為,“禮,與其奢也寧儉”、“君子惠而不費。”從傳說中的堯、舜、禹起,各個曆史時代的廣大人民群眾乃至封建統治階級的有識之士,無不以勤儉為做人的美德、持家的法寶、事業的基石、治國的大道,大力倡導並身體力行,勤勞節儉蔚然成風,成為社會的主旋律。中華民族以勤勞的雙手創造了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馬鈞發明翻車、李春建趙州橋、黃道婆改良紡織工具都是勞動創造世界的生動事例,氣勢恢弘的萬裏長城、金碧輝煌的故宮、巧奪天工的蘇州園林是我國人民勤勞的曆史遺證,墨翟、王安石、範仲淹、明成祖均可謂節儉的名人,而周恩來、彭德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更是節儉的楷模。
2.勤勞節儉的重要性
(1)勤勞節儉是做人的基本美德
列寧說過,世界上一切壞事都是從不勞動開始。古希臘一位哲學家也說過,要想讓自己的頭腦不被荒草所覆蓋,最好的辦法是在上麵種上莊稼。生產勞動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勤於勞動是人類對自身能力的肯定和尊重,隻有勤勞才能實現人生的價值,為自己開拓比較優越的生活條件,同時為國家和他人帶來富足和強盛,傳達自己對親人和祖國的憐愛之情和關愛之心。隻有通過自己親手的勞動,才能體驗勞動帶來的成功喜悅和品嚐勞動成果的分外甜蜜;隻有在勞動中才能培育堅毅的品格,獲取更多的知識,開闊自己的視野,提升自我能力;隻有在勞動中才能樹立遠大的目標,確立自己的人生定位;同時勞動也是養身之道、祛病強身的良方。
古人雲:“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左傳》)。節儉是積累財富以備不時之需的重要途徑,是錘煉品德提升修養的必備課程,是體恤國家和孝敬父母的重要方式。明朝史桂芳在《訓家人》中總結:“勞者,善心生,養德養身鹹在焉;逸者,妄念生,喪德喪生鹹在焉”。隻有勤勞奮進、倡儉尚廉,才能克己奉公,為人景仰。宋代名臣包拯,以剛正廉直、不畏權貴著稱,他訓誡子孫:“任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意,非吾子孫也”。偉大領袖毛澤東同誌更是節儉的楷模:一件苜蓿棉睡衣從50年代初一直穿到1971年,補丁多達73個;一條舊軍毯,不僅伴他度過戰爭時代一個個寒冷的冬夜,而且在1949年和1957年兩度伴他訪問前蘇聯;一個竹手杖是60年代初工作人員隨手砍來竹子做成的,1965年胡誌明在長沙要拿自己的漂亮手杖和他交換,他說:“不換,你的太漂亮了,我還是用我的討飯棍好”。撇開毛澤東的豐功偉績不談,光是這一件睡衣、一條軍毯和一支竹杖就能使我們肅然起敬,為他的偉大人格魅力所折服。
(2)勤勞節儉是治家立業之法寶
我國古人非常注重勤勞節儉對治家立業的作用,指出“一夫不耕,或為之饑,一婦不織,或為之寒,生之有時,而用之無節,則物力必屈”,“民生在勤,勤則不匱”。也就是說一方麵要辛勤勞作、創造財富,一方麵要節衣縮食、減少開支、以豐補歉,這樣才能使家庭富裕、事業成功。美國的愛迪生是世界上聞名的大發明家,他一生發明的東西有2000多種,當人們稱他是天才時他卻語重心長地說:“我的成功是因為有百分之一的天才,再加上我那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北宋政治家寇準曾兩度拜相,相傳寇準年輕時輕財賤物、揮霍無度,其妾知書明理,對於他的不良行為看在眼中、記在心裏。一次,有歌女登門賣唱,寇準不假思索地叫家人賜其紅綾一束,其妾借此事勸誡丈夫,當即作詩一首:“一曲新歌一束綾,美人猶自意嫌輕。豈知織女臨窗下,幾度拋梭織得成?”其良苦用心深深打動了丈夫,寇準每讀此詩必沉吟良久。後來他立誌自律,處處以勤儉自勉,成為封建社會出類拔萃的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