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備勞動能力是上天賜予人類的天賦,是人類在進化中獲得的至寶,勤於發揮這種天賦,善於挖掘這種潛力,是人對自身的肯定和尊重。對勞動者特別是勤勞者,人們從來都不吝嗇以最美麗的詞語來讚美他,“勞動者光榮”一句簡單的讚語蘊涵著人們對勞動者的無限推崇和尊敬。一個人無論能力是多麼弱小,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也無論其成果是多麼微不足道,隻要他是勞動者,隻要他是勤勞者,他就是最可愛的人,他就是最光榮的人。
第二,節儉絕非吝嗇。有一些大學生認為節儉是吝嗇的表現,很“掉價”,在同齡人中很沒“麵子”;有的人認為沒必要把錢看得太重,能花錢說明能掙錢,節儉是沒本事的表現;還有人認為有錢就應該花,活著就要盡情享樂,人生就應“瀟灑走一回”。其實,節儉和吝嗇是有區別的。吝嗇鬼葛朗台之所以醜陋,就在於他為金錢泯滅了人性和良知,是十足的“守財奴”,成了金錢的奴隸。而勤儉節約則不同,它是人在理性上更深層次理解生活和金錢關係的結果,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支配錢,是做金錢的主人而不是奴隸。吝嗇者壓製人最基本的消費和欲念,表現為“不足”,而節儉者看重消費與需求的對等,注重生活的全部內涵和質量,表現為“適度”;吝嗇者常表現為對自己財物和金錢的摳門,而對他人和國家財物的慷慨,節儉者剛好相反,表現為對自己生活的節製,而對其他需要救濟和幫助的人的慷慨,故節儉是一種美德,而吝嗇者遭人唾棄。那種認為節儉是吝嗇的表現,很“掉價”、很沒“麵子”的觀點是大錯特錯的,是為自己不事節儉、欲求奢華蒙的遮羞布。同樣,把花錢是否“瀟灑”作為評價人生是否有意義的標準也沒有絲毫道理。如何花錢才能使人生有意義,關鍵要看用錢幹了什麼,是為社會做貢獻、為人民辦好事,還是大肆揮霍、追求刺激、圖一時快樂。對自己“小氣”、在個人生活上“摳門”是好品行。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日常生活簡樸節約,他認為不管是富足還是貧窮,一個人隻有當他用好了他的每一分錢,他才有可能事業有成。華人巨富李嘉誠說:“要我馬上拿出一個億,我麵不改色,但誰要在地上丟一分錢,我會立刻撿起來的,這也是我的致富秘訣。”致富不忘本,這才是一個人的品德和素質。“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一個人隻有讓自己從欲望中解放出來,才能把勤儉當作生活的準則去踐行,才能實現比權利或富貴更高的價值,也就能活出人生的真正品位來。
第三,節儉與物質條件的優越並不對立。一部分當代大學生認為提倡勤勞節儉是物質匱乏時代的產物,而現在生活條件改善了,沒必要講勤勞節儉,勤勞節儉已不合時宜。這種說法在某種程度上是自欺欺人:2003年我國的人均GDP僅為1090美元,僅相當於高收入國家人均GDP的4%,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按彙率法計算了179個國家和地區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GDP,我國位居世界第110位,仍屬中下收入國家行列,表明我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將處在發展中國家階段。由以上現實可知,我們並沒有可供“瀟灑”的資本,我們應該記住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2003年訪美期間一次演講中說的兩句話:“中國是個13億人口的大國,在這個13億的基數之下,再小的問題乘以13億,都會變成無比巨大的問題;再多的財富和經濟總量,除以13億,都會變得非常少,微不足道”。
富而不驕、富而不奢是為人的基本品德,與物質條件的優越與否並無對應關係。當我們正漸漸遺忘勤勞節儉的傳統美德時,而儉樸已成為一些經濟發達國家的新時尚。日本人正在崇尚“清貧思想”,用我國古代《菜根譚》上的格言來管理企業;法國人正在更新觀念,以儉樸為榮,政府倡導全民勤儉過日子;美國和一些西方國家開始提倡“簡單生活”,發現了簡單生活所帶來的快樂和享受;最值得一提的是瑞士人,他們以節儉聞名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