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資料】
瑞士人的“吝嗇”
瑞士是世界上的富國,人均年收入高達3萬多美元,失業率僅為3%,通貨膨脹率也隻有4%,然而瑞士卻以節儉聞名於世,例如,他們完全有條件買豪華的“奔馳”或“林肯”,然而瑞士公路上行駛的大多是“豐田”、“雪鐵龍”、“大眾”等普及型汽車,以及一些叫不上名的“甲殼”車。另外,這個“手表王國”所生產的“勞力士”、“梅花”、“英格納”、“雷達”和“歐米茄”等品牌手表名揚全球,但他們自己使用的卻是普通手表,有的甚至是連窮國的人都早已不戴的塑料電子表。在吃的方麵,瑞士人也絕不擺闊,瑞士的餐館不允許顧客浪費,要求吃多少買多少,對於浪費者則處以罰款,在瑞士幾乎沒有大吃大喝的現象。瑞士人不僅在生活消費上“吝嗇”,而且在節能上也堪稱楷模。拿煮雞蛋為例,瑞士全國推行一種節能新方法:先在鍋裏盛好1厘米深的冷水,然後把雞蛋放入,水一沸騰,立即關掉電閘,雞蛋在鍋裏持續放置一段時間仍可煮熟,此方法可節省一半的電能。
富而節儉、細水長流,瑞士人的“吝嗇”令人讚賞,也給人以啟迪。
第四,節儉與刺激消費的宏觀政策並不矛盾。20世紀90年代後期,由於麵對亞洲金融危機的巨大衝擊、曆史上罕見的特大洪水災害,以及社會經濟生活中長期積累迅速凸現出來的複雜矛盾,國家采取積極財政政策,為此成為一些人不事節儉、追求高消費的口實。這實際上是對國家政策的誤解,積極財政政策是以增發國債、擴大赤字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為主要內容、旨在擴大內需、刺激經濟增長,在居民消費方麵鼓勵適度消費、適當儲蓄、合理投資,而並無提倡超前消費、高消費之意。誠然,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引擎之一,消費不足必然會導致經濟增長不力、市場疲軟;但過度消費同樣會致使市場波動、物價上漲,經濟運行的風險增加,給國家和個人生活都帶來不利後果。況且對個體而言,消費是消耗社會財富,不是創造社會財富,不是為經濟做貢獻。適當的儲蓄可以為國家間接積累建設資金,合理的投資則可以直接為經濟發展盡一臂之力。
(2)掌握方法,踐之以行
勤勞不是苦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埋頭苦幹”、“拚命三郎”作為一種勞動態度是可以提倡的,但這絕不能作為勞動的全部內涵特別是勞動的正確方法而加以褒揚。“磨刀不誤砍柴工”,故在勞動中注重學習,注重掌握勞動技能,使用先進的勞動工具,采用科學的勞動方法,勞逸結合,事半功倍,這一點在知識經濟的今天顯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
我們今天所倡導的節約不是要大家過“苦行僧”似的日子,而是在保證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前提下,在生產和生活中節約資源,提高效率,杜絕浪費,物盡其才,才盡其用。作為一種美德,節儉和個人所擁有的財富和金錢的多寡並無關係,“有錢”和“付過錢”並不表示就可以浪費,珍視勞動、珍惜資源、節約財用是每個理性的現代人對環境、對社會、對未來應當承擔的責任,每個人都是節約型社會建設的主體。因此要在生活中做到節約,節約意識是第一位的,不講吃穿,不亂花錢,不擺闊氣,在滿足自己生理和心理需要的同時,注意消費產品和消費過程的性能、價格、能耗及與環境的友好程度,節約一滴水、一度電、一粒糧,養成良好的艱苦奮鬥的勤儉習慣,明白積沙成塔,集腋成裘的道理,掌握適當的積財成富的方法,多讀些有關投資致富的“實用手冊”,將積累與投資相結合,財富的增加本身就是最好的積累方法,投資中注意長短線相結合,風險大小相適應,利潤高低相權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