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行業職業道德規範(3)(2 / 3)

簡析

王樂義,一個普通農民在農村的廣闊天地裏創造了他的祖輩父輩們千百年來都不曾幻想的奇跡,這個奇跡不僅是體現在現代農業科技上的發達,更體現在現代農村中所出現的先富帶後富、一人帶領大家富、眾人聯手共建小康的新型人際關係和社會局麵。王樂義是一個先進的現代農民的典範,在他的身上體現了作為新型農業人員的眾多優良品德,為農業人員的職業道德作出了鮮活生動的“注腳”。

3.2.1農業從業人員職業道德規範的含義

1.農業的概念

所謂農業,就是人們利用動植物自身生長機能,采用人工培育和飼養的方法,以取得社會產品的物質生產部門。農業是人類社會中最早出現的一個物質生產部門。早在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就已開始種植穀物、飼養家畜了,那時農業生產力水平極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農業作為國民經濟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物質生產部門,也愈來愈發達、愈來愈先進了。現代農業門類繁多,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農業單指種植業,它包括糧、棉、油、麻、煙等經濟作物的種植,以及飼料作物和綠肥作物的種植;廣義的農業則稱為“大農業”,它包括農、林、牧、副、漁五業。農業的基本特點在於:它的生產對象是有生命的動物和植物,其生產過程受自然環境和動植物自身生長過程的製約,生產的周期較長。

2.農業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的概念

農業從業人員在我國主要是指從事農、林、牧、副、漁生產第一線的技術人員和普通勞動者。他們在生產和工作過程中,不僅彼此之間而且與集體、國家之間也會發生各種各樣的聯係,要維持正常的社會秩序,就必須遵循一定的社會規範。農業從業人員職業道德規範是指調整從事農業工作的各種人員之間,以及他們與集體、國家之間關係的各種行為規範的總和。

農業從業人員道德規範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之一。在社會分工出現以後,農業勞動是最基本的勞動職業。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農業勞動者道德有著悠久的發展曆史和豐富的道德遺產,主要表現為吃苦耐勞、老實忠厚、樸實善良、勇敢正直、勤儉節約、敬老愛幼、扶貧濟困、憎恨剝削、厭惡淫逸、要求平等、渴望自由、反抗侵略等。這些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集中地體現了整個中華民族的道德精神。在社會主義階段,農業從業人員成為國家的主人,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力量,農業人員不但繼承了傳統的道德規範和品質,而且根據時代要求不斷提高道德水準。

3.2.2加強農業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建設的重要性

(1)關係著農業基礎性地位和作用的發揮

農業是人類社會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離開了農業生產,人類就無法生存,也就無法從事其他活動了。一個國家的農業生產狀況的好壞、農副產品的豐欠,都會波及到社會的穩定,無農則不穩。農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礎,是工業等其他物質生產部門和一切非物質生產部門存在與發展的必要條件,為它們提供人員、資金、市場,當今社會的大工業、商業、交通運輸業、服務業等的獨立和發展,無一不是立足於農業的發展。總之,農業是支撐整個國民經濟不斷發展與進步的保障,是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國家自立的基礎。

在我國,農業的地位和作用更是不言而喻,7億農民肩負著13億人口吃飯穿衣、奔向小康的頭等大事。那種輕視農業的觀點是思想淺薄的小兒之見,那種鄙視農民的觀點是背宗棄祖的庸人之識,那種認為農村無前途的觀點是掩蓋無知的愚人之辭。因此作為一名農業從業人員,應不為世俗偏見所左右,明白自己肩負的重任,愛崗敬業,紮根農村,不怕吃苦,獻身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