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主席發型”變遷(1 / 2)

“主席發型”變遷

新聞

作者:黃章晉 閻濱

2013年12月26日,湖南韶山市毛澤東銅像廣場,民眾自發地用各種形式紀念毛主席。

在毛澤東去世37年後的今天,中國民間仍活躍著無數主席特型演員,他們整日奔忙於各種慶典及演藝場所。這些業餘主席的最大外形特征是:頂著標誌性的主席頭—大背頭頂部壓得扁平,兩側鬢角上方高高凸起。

始於毛澤東的主席頭,與今天企業老總的大背頭有明顯區別:它的鬢角和後腦勺剪得很短,這兩部分更接近板寸的處理方式,而其他部分則留得較長,齊刷刷向後梳去。

上世紀90年代之前,中國大陸甚少有人留大背頭,主席頭幾乎就是高級首長的標誌,一旦晉級高層就立即改剃主席頭已成為一個慣例。

主席頭的源頭何在?它是如何形成並被固定下來的?

辛亥革命剪掉滿清發辮後,中國人才有發型一說,各種不同發型深受西方和日本的直接影響。在毛澤東留主席頭之前,主席頭的雛形就已自西向東傳播。在中國西化最深的人群中,已經有了大背頭,但款式與主席頭還有明顯區別。

1930年前後,歐洲社會出現了一次劇烈的發型變革風潮,戰爭,是主要動力。

19世紀晚期,隨著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等人在微生物生理學上的開創性貢獻,使人類普遍認識到保持清潔對健康的重要意義。從此,短發的衛生功能從科學角度獲得高度重視。

男士發型與時代的演進息息相關,特別是對征戰沙場的軍人來說,一頭整潔的短發尤為重要。南北戰爭和普法戰爭中,各國軍人們還是一頭長發,到20世紀第一場重要戰爭—布爾戰爭時,軍人們的短發就已與今日無異。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全球上億人卷入戰火,當西方社會大部分男子都參軍服役或從事與軍事相關的行業時,軍人式短發便開始風行於世。

近百年來,各國軍隊一般都在條令中規定頭發不得觸及雙耳及衣領,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30年代,受軍人發型的影響,一種被稱為Short back&sides或者Clean cut的經典發型曾一度風靡世界,這種發型的特點是頭顱兩側及後麵剃得極短,從雙耳及頸底向上的頭發剃光,大約露出1英寸光光的頭皮,頭頂則精心蓄長發,梳理為分頭或背頭並抹上發油保持發型,看起來非常幹練,當年的美國總統赫伯特·胡佛、富蘭克林·羅斯福和FBI局長埃德加·胡佛都留過這種發型。

在那個時代,德國納粹黨黨徒們都偏愛軍人式發型。因希特勒、戈林、戈培爾、希姆萊、海德裏希等人都是這種風格,以至於它成了納粹運動的標誌性發型。也許因為納粹惡名昭彰,戰後這種發型在歐洲逐漸消失。時至今日,除軍人這種特殊職業外,它隻在帶有白人至上主義色彩的極右翼團體中偶有所見。比如德國極右翼政黨德國國家民主黨(NPD)的街頭示威遊行中,一堆堆光頭中還常能見到這種發型。

發型風潮也影響到了蘇聯紅軍,圖哈切夫斯基、布瓊尼、伏羅希洛夫、布柳赫爾等紅軍高級將領清一色是這種發型,但它的流行程度遠不及歐洲。

當時蘇共內部,在列寧、托洛茨基、斯大林、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等最高領導人中,隻有在前線指揮過紅軍的斯大林於1918年剃掉了原來濃密飄逸的長發,改為當時流行的軍人發型,斯大林因此迥異於蘇共其他領導人的知識分子氣。

不過,在歐洲人的標準中,斯大林是東方人。而東方人與西方人的發質有很大區別:西歐金色毛發的人,頭發直徑平均為0.06毫米,東方人的頭發直徑平均為0.08毫米—雖然隻多粗了0.02毫米,但截麵積卻是西方人的兩倍;東方人的頭發截麵多為圓形,歐洲人的金色頭發截麵多為橢圓;東方人的黑發直而硬,而金發軟而呈波形。

發質的差別,使得同樣的發型看上去卻有很大區別。抹上頭油後,德國人的頭發是平順緊貼頭皮的,而像斯大林這樣頭發濃密的東方人,即使抹上大量頭油,依然會像一頂帽冠,有著醒目的輪廓。

隨著1929年斯大林成為蘇共絕對領袖,斯大林的發型很快就更加符合領袖形象:鬢角上原來還有的小尖角被修平,前額的發際線被修得更平順,腦後的頭發打得更薄。每根頭發都整齊地向後梳著,頭發輪廓的過渡甚是平滑,沒有任何起伏。工整、完美的發型讓斯大林看上去威嚴、睿智、洞察一切,凜然不可侵犯。

全能全知的領袖最佳形象被確定下來後,直到1953年斯大林去世,他的發型都不再有任何變化。

在長有濃密頭發的斯大林副手中,隻有基洛夫曾有過與他一樣的發型,但工整程度遠遠不及。基洛夫遇刺後,再沒有人留過斯大林式的發型—它成了領袖獨有的特征。1964年,頭發濃密的勃烈日涅夫上台,他完美地繼承了斯大林式發型,接下來,它又傳染了1982年上台的安德羅波夫和1984年上台的契爾年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