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47之父:先玩政治再玩槍
新聞
作者:朱江明
前蘇聯槍械設計工程師米哈伊爾·季莫費耶維奇·卡拉什尼科夫死在他94歲這年。他設計了人類曆史上殺人最多的槍支—AK-47突擊步槍。
如果想比較講究,談論這把武器時一定不能用英文發音念“AK”,再加漢語的4和7,而是應該像央視紀錄片談論T-34和KB坦克時那樣,用俄語發音。
“阿哢47。”如同這個稱呼無法脫離俄語文化和蘇聯紅色帝國記憶,描繪卡拉什尼科夫也無法脫離他成功的時代背景。
卡拉什尼科夫從來不是一個呆呆的技術宅男,他是腦瓜機靈的能工巧匠—他擅長察言觀色,是最合理使用蘇維埃官僚規則的人。
卡拉什尼科夫這一代設計師生逢其時,如果他像莫辛納甘步槍的設計師莫辛一樣是個舊俄軍官,很可能會在大清洗中直接處決。假若再晚些時候,他可能在學校教育中喪失創造力。
身為AK步槍之父,卡拉什尼科夫的人生故事與他設計的步槍一樣傳奇。他並未受過高等教育,出身工人,卻憑借聰明才智成為一個發明愛好者,這和愛迪生那個時代的聰明人道路相似。這個發明家又在自己的青年時代投入軍隊,熟悉了槍支,並且在戰爭的後期拿出了設計思路。
蘇聯衛國戰爭時期,是整個斯大林時代管理最鬆動的幾年,過去被當做學術權威和工業黨打倒的人,被重新從勞改營裏拉出來委任職務。
一些快速成長的軍人、專家被提拔或任用。卡拉什尼科夫正是這撥兒新蘇聯青年。
和一些非洲國家把AK-47放在國旗上加以圖騰化相比,貶低這支步槍也是一種潮流。和蘇聯塑造的狙擊英雄瓦西裏類似,很多人認為卡拉什尼科夫是一個宣傳誇大出來的英雄,而世界上最著名的殺人武器,應該如許多蘇聯奇跡一樣,是蘇聯人和被俘虜的德國專家資料的結晶。
這個看法最有力的支持是,AK-47與納粹德國1941年生產的STG-44自動步槍有相似之處。兩者外形相似,卡拉什尼科夫自己也承認借鑒了德國人的經驗(德國設計師戰後曾經一度成為他的助手),但是AK-47的內部結構和STG-44頗為不同,其中閉鎖機關是卡拉什尼科夫獨立研發的,不同於此前的任何武器。
不過,AK-47的成功很大程度是因為蘇聯放棄了從俄羅斯帝國時代一直使用的7.62×54R全威力步槍彈,而采用了7.62×39規格的M43中間威力步槍彈。
在輕武器整體性能上,彈藥所占的權重為整體的6成以上。所以至今仍有不少人認為,如果沒有卡拉什尼科夫,蘇聯也會製造出另外一款與之類似的自動步槍來;如果沒有M43彈,則根本不會有卡拉什尼科夫的傳奇。
在一次關鍵競標中,卡拉什尼科夫的AK-47原型槍擊敗了西蒙諾夫和科羅廖夫等名家的作品。當時蘇聯的武器競標奉行匿名參選、匿名評審的雙盲製度。
在這次評審中,卡氏並未因為自己初出茅廬而受到任何不公正的待遇。最終他的作品被蘇聯軍方選中。
卡氏的精巧設計在同類產品中確實有著領先的地位,然而AK-47步槍本身並沒有領先於時代的任何技術優勢。
將卡拉什尼科夫和美國的斯通納(M-16步槍的設計者)進行橫向對比會發現,斯通納的M-16是同場競技中采用的新技術和新材料最多的一支。他大膽使用鋁合金作為槍支機匣的主要部件,把當年頗先進的數控加工作為加工工藝之一,它的外形看起來是那麼前衛。
不過,AK-47俘獲了斯大林的心。對畢業後隻做過職業革命家的斯大林來說,槍支是他可以理解和欣賞的事物。所以當AK-47送到斯大林手中後,他對這槍愛不釋手,摸了又摸。
卡拉什尼科夫的江湖地位確定無疑。接下來他需要捍衛這種地位,迅速成長為靠臉打品牌的權威。
在1947年定型之後,1950年,卡拉什尼科夫意識到自己的設計仍存在很多不足。於是開始AK步槍的第一版改型—AKM步槍。此時的卡拉什尼科夫已不再是當年那個初出茅廬的28歲青年,他是蘇聯輕武器界當仁不讓的權威專家,斯大林獎金獲得者。
1953年,AKM步槍的研發工作正式開始進行。改進後的AKM隻有3.15公斤重,生產成本也大大降低。AKM步槍扳機組上還增加了可以提高精度的裝置。
根據其他國家測試,這個裝置對精度的提高並無明顯作用。有人推測,增加這個裝置是為給AK步槍提供一個更充分的修改理由。AK-47步槍在同時代武器中性能並不落後,不應該這麼快就開始更新,蘇聯的輕武器更新換代非常謹慎,必須有足夠理由說服上層。